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肾缺血预处理后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和早期炎症反应变化,探究其在心肌保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2只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三大组,①对照组(NC,n=8);②急性心肌梗死组(AMI,n=32);③肾缺血预处理组(RIP,n=32);各组大鼠分别在急性心肌梗死后2.4、6、12h四个时间点处死取材。术中以MS-4000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监测并记录大鼠Ⅱ导联心电图,确定心肌梗死模型成功。Even’s蓝-Trc染色推测心肌梗死面积;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变化。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白介素8(IL-8)和白介素10(IL-10)的含量;RT-PCR测定缺血区心肌组织IL-10mRNA和IL-8 mRNA表达情况。结果RIP组12h梗死部位重量(Is)和缺血危险区(AAR)重量比值(IS/AAR)(46.18±6.15)%较AMI组(66.44±19.24)%明显减小(P〈0.05)。RIP组与AMI组比较,心梗后2、4、6h浸润白细胞数目无明显差异(P〉0.05),仅在12h时减少(P〈0.0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在12h有明显差异(P〈0.05),血清IL.8浓度各时间点无明显差异(P〉0.05)。血清IL-10含量仅见4h升高差异明显(P〈0.05)。缺血心肌IL.8mRNA表达普遍降低,其中在6h和12h IL-8 mRNA明显降低(P〈0.05)。缺血心肌IL-10 mRNA表达普遍降低,但同时间点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肾缺血预处理后12h急性缺血心肌中浸润的白细胞减少,急性心肌梗死面积缩小,全身炎症反应减轻,提示肾缺血预处理对急性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常用的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常用的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新疆昌吉州卫生学校药理教研室(昌吉市831100)徐萍,刘华屏在我国,肝炎是一种常见病。建立实验性肝损伤动物模型,是筛选保肝药所必需的,对于研究肝病的发病机制和药物的作用原理亦很重要。为方便读者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动...  相似文献   

3.
一种改进的犬脑干缺血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干缺血模型的建立对于脑干缺血性损伤的病理及药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一种改进的犬脑干缺血模型,具有制作较简单、重复性好、成功率高等特点,现介绍如下。材料与方法一、动物模型的复制:犬68只,雌雄不拘,体重11.40±1.9kg。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缺血组,每组观察4个时点,每个时点除对照组为3只外,其余均为7只动物.模型复制:3%戊巴比妥钠1ml/kg静脉注射麻醉动物。行气管插管和股动脉插管,监测血压。颈前正中纵行切口,分离气管、食管,使之偏向一侧,分离肌肉,暴露枕骨基底,用咬骨钳由下向上咬开枕骨基底…  相似文献   

4.
心血管疾病是人类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而缺血性心肌病在其中起主导作用[1-2]。有关心肌缺血动物模型制备方法的研究己取得一定进展,但与临床心肌缺血的病理过程还有一定的差异。在实验动物的选择,制备模型的实验技术,特别是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的标准尚有待进一步统一和制定。借助放射影像学介入技术,在不开胸的前提下,经心导管制备心肌缺血动物模型,因其具有诸多优点,将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的改良与建立。方法采用无损伤动脉夹暂时阻断大鼠一侧髂总动脉起始处血流,同时夹闭髂内、髂外动脉,一段时间后打开动脉夹,观察不同缺血再灌注时间下动物肢体功能情况,以及周围神经缺血导致的脊髓电镜下超微结构的改变,明确改良动物模型的实验效果。结果缺血时间的延长动物后肢的瘫痪症状逐渐加重。电镜观察脊髓神经元显示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神经元损害明显加重。结论用无损伤动脉夹阻断一侧髂总动脉和髂内、髂外动脉的周围神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模型是对以往模型的改良。该模型制备操作简单,对动物的损伤更小,可得到理想的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6.
哮喘大鼠动物模型的制备   总被引:47,自引:2,他引:47  
本研究以卵蛋白作为过敏原,氢氧化铝及百日咳杆菌为佐剂免疫Wistar大鼠14天后,气道滴入卵蛋白一次激发制备了哮喘大鼠动物模型。测定了气道内压,肺灌流量,肺灌注量,肺泡灌洗液内细胞计数,分类计数,并观察了肺组织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7.
缺血预适应现象对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IP)对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对8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按心肌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IP、P两组,对比分析. 结果 IP组心肌梗死范围、心肌酶峰值、心律失常、住院死亡率均低于P组,而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率却高于P组. 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的作用可限制梗死面积扩大,维护梗死后的心功能,减少心律失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缺血心肌中差异表达的microRNAs(miRNAs),预测其靶基因并分析其可能的生物学功能。方法: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雄性Wistar大鼠AMI模型,同时检测其心电图和颈总动脉血压变化,并用TTC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假手术(sham)组除不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外,其它实验程序与AMI组相同。心肌缺血4 h后取梗死区心肌组织,提取总RNA进行microRNA芯片杂交检测,并用real-time PCR进行验证;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差异miRNAs的靶点并分析其生物学功能。结果:心电图、血压检测及病理切片证实AMI模型制备成功。Microarray检测结果表明,与sham组相比,获得11个与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的miRNAs,其中6个miRNAs上调表达,5个miRNAs下调表达;已知3个miRNAs(rno-miR-181c、rno-miR-146b和rno-miR-208)参与了心血管功能的调节,8个miRNAs(rno-miR-672*、rno-miR-743b、rno-miR-128、rno-miR-138-1*、rno-miR-336、rno-miR-138-2*、rno-miR-325-3p和rno-miR-3572)是否与心血管功能有关尚不清楚,可能是心肌梗死相关的新的生物标志物。预测的miRNA靶基因中的一部分亦与心血管功能相关。结论:本研究获得的与AMI相关的差异miRNAs,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新的生物标志物和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IP)对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8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按心肌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IP、P两组,对比分析。结果:IP组心肌梗死范围、心肌酶峰值、心律失常、住院死亡率均低于P组,而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率却高于P组。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的作用可限制梗死面积扩大,维护梗死后的心功能,减少心律失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β2-MG水平的改变,对老年人肾功能的影响做一初步探讨。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急性心肌梗死(AM)患者66例(男39例,女27例)。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68·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1979年WHO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病情较重,既往除冠心病外无其  相似文献   

11.
预先短暂缺血可以提高心肌组织对随后较长时间缺血的耐受性 ,称为缺血预适应 (ischemicpreconditioning ,IP)。有研究证实 ,梗死前心绞痛可以通过IP机制减少急性心肌梗死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AMI)患者梗死面积 ,保护其心脏功能。本文目的旨在探讨IP对合并糖尿病的AMI患者左室功能的近期影响。1 资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1997年 6月至 2 0 0 2年 4月收治的首次AMI患者 ,住院期间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和超声心动图检测 ,病例资料齐全者共 2 18例。其中男 16 0例 ,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noninvasive delayed limb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NDLIP)对动物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后的心脏功能、心肌形态以及心肌凋亡等方面的作用。方法:取45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3组:MI组:手术结扎动物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LAD),2周后成模;NDLIP组:动物MI模型成功后,每隔1 d进行1次远端肢体缺血预适应,直至第4、6、8周;假手术(sham)组:作为阴性对照组,心脏LAD只穿线不结扎,不实施NDLIP。将各组大鼠常规饲养,于第4、6、8周末进行心室插管,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接着再进行腹主动脉取血、离心,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Bcl-2和Bax水平;最后再取左心室前壁、匀浆,用ELISA法测定心肌组织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Ⅰ、Ⅱ、Ⅲ、Ⅳ的含量。结果:与MI组相比,在实施心肌梗死4、6、8周后,NDLIP组可使左心室收缩压显著升高(P0.05),左心室舒张末压显著降低(P0.05);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Ⅱ、Ⅲ、Ⅳ水平都显著升高(P0.05);血清Bcl-2水平显著升高(P0.01),Bax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大鼠心肌梗死后实施NDLIP干预可改善其血流动力学,促进线粒体呼吸功能,抑制细胞凋亡,从而起到改善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epicardial transplantation of an intact microvascular network for treatment of myocardial ischemia in a murine model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e describe transplantation of an intact microvascular network constructed from isolated microvascular segments stabilized in a 3-dimensional matrix to the epicardial surface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is microvascular graft was implanted as a patch on the epicardium of mice after left coronary artery ligation. After 14 and 28 days of implantation, left ventricular (LV) function was assessed and grafts evaluated via histology and cytochemistry. Inosculation of microvessels within the graft with host coronary microcirculation occurred as early as 7 days after initial tissue grafting. Morphologic evaluation of the grafts revealed arterioles, venules, capillaries, and erythrocytes within vascular lumina. Control grafts of collagen alone remained avascular. LV infarct size was smaller, and LV function improved in treated animals. Engraftment of whole microvascular units can be achieved to support cell-assisted vascular remodeling. Microvascular grafts may provide therapeutic benefit as a primary treatment or serve as a microvascular platform for cardiac repair and regeneration.  相似文献   

14.
15.
背景:通过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深入了解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和发生发展过程,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诊断和防治都具有重大意义。 目的:归纳和总结动脉粥样硬化建模方法及研究思路,揭示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建立的现状和进展,比较各种建模方法的优缺点,为临床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中文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90年1月至2014年12月,以“动物模型;动脉粥样硬化”和“animal model;atherosclerosis;progression”为检索词,语言分别设定为中文和英文。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分别以动脉粥样硬化建模方法、方法的改进以及各自方法的优缺点等几方面出发进行归纳和总结。 结果与结论:共收集137篇相关文献,排除发表时间较早、重复及类似研究的文献93篇,共纳入44篇符合标准的文献。结果表明,高脂饲料喂养法建立的模型以脂质沉积为主要特征,操作性强,也较常被采用,但其造模时间较长,且形成的斑块位置不固定,从而人们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免疫法、神经及机械损伤法、血流动力改变法、基因工程法等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方法应运而生,这些方法都能加速模型的建立,也各有优缺点,它们与人类自发型的动脉粥样硬化存在一定差异,在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并发症时,部分结扎颈动脉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球囊损伤法形成的斑块位置确切,便于研究者实施各种干预措施后观察斑块的变化;免疫法建立的模型可为研究疫苗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提供线索,因此人们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比较合适的造模方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自身免疫在心肌损伤和心室重塑中的作用。方法: 在体结扎Wistar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建立AMI大鼠模型和假手术对照。6周后将其脾细胞(100×106-150×106)过继转输给同源近交大鼠;4周后血流动力学监测心功能改变,ELISA检测大鼠血清抗肌球蛋白重链(MHC)抗体,组织学检查心肌病理改变,免疫组化分析浸润心肌T细胞表型。 结果:AMI大鼠(n=12)心肌非梗死区可见异常炎症反应,所有过继转输大鼠(AMI-T)(n=10)发生器官特异性心肌炎症反应,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心肌出现CD4+T细胞浸润,假性手术转输组(sham-T)(n=10)均为阴性;AMI大鼠和AMI-T大鼠血清中检出抗MHC抗体(8/22),sham-T组均为阴性(阳性率36.4% vs 0.0%),(P<0.05);与sham-T组比较,AMI-T组发生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dp/dtmax:1 323±55 kPa/s vs 1 418±82 kPa/s,P<0.05)。 结论:自身免疫反应参与AMI后心肌损伤,可能是AMI后心室重塑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