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疟原虫入侵红细胞的过程中,裂殖子对红细胞的识别结合,具有特异性。这种特异性在于宿主红细胞膜上存在裂殖子的受体。一般认为人红细胞膜血型糖蛋白A可能为恶性疟原虫裂殖子的受体,而对血型糖蛋白B在恶性疟原虫入侵红细胞过程的作用,报道甚少,因此,本实验试图对血型糖蛋白B与恶性疟原虫入侵红细胞的关系作一探讨。 本实验分二部分。第一部分,采用改良的方法,制备了人红细胞膜血型糖蛋白B和A。首先,用蒸馏水溶破,酸沉淀的方法,制备了含血红蛋白的血影,然后用氯仿——甲醇抽提血影,得到了血型糖蛋白粗提物,再经制备性十二烷基硫酸  相似文献   

2.
采用体外培养方法,对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入侵人红细胞进行了观察,结果为:1.人血型糖蛋白A在50及100μg/ml时抑制入侵率分别达91与100%;卵类粘蛋白在100μg/ml时抑制40%。2.红细胞用唾液酸酶或胰蛋白酶处理后,疟原虫入侵率减少33~37%。3.D-葡糖胺HCI、唾液酸及N-乙酰-D-葡糖胺有较强的抑制入侵作用,但无协同作用.4.麦胚凝集素在100μg/ml时表现明显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3.
恶性疟原虫红细胞膜蛋白1在疟原虫免疫逃避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疟疾是热带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寄生虫病。疟原虫和蚊媒抗药性的出现、战争、自然灾害、人员的频繁流动以及近年来全球变暖对世界各地的疟疾流行均已产生了较严重的影响。因此,疟疾疫苗的研制迫在眉捷,疟原虫的免疫逃避机制是该研究的难题之一。疟原虫免疫逃避的机制有多种,如抗原变异、细胞粘附、宿主免疫应答的抑制或破坏、分子模拟和T表位的多态性等等。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恶性疟原虫红细胞膜蛋白1(PfEMP1)在免疫逃避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可同时参与抗原变异和IRBC与内皮细胞的细胞粘附。1 PfEMP1的分子生物学PfEMP1(200~350kD)是一…  相似文献   

4.
恶性疟原虫裂殖子与人血型糖蛋白A之间分子识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纯化的人血型糖蛋白A(Glycophorin A,简称GPA)和GPA糖肽分别对恶性疟原虫FCC-1/HN株的裂殖子进行免疫胶体金标记。标记样品按常规电镜要求处理,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胶金颗粒呈弥漫状分布于整个裂殖子虫体表面,获得恶性疟原虫裂殖子与GPA及GPA糖肽特异识别结合的直观实验证据,属国内外首次报道。本结果进一步证实GPA是恶性疟原虫裂殖子的受体,及GPA糖肽区域是膜受体的活性部位。  相似文献   

5.
已知恶性疟原虫裂殖子对人红细胞唾液酸蛋白即MN血型糖蛋白(GPS)具有识别作用,裂殖子通过与它结合从而侵入红细胞。作者用二种方法对其结构作了研究,首先用胰蛋白酶将GPS进行消化,并将其碎片与分离出来的裂殖体混合,然后再观察后者对红细胞的入侵情况以了解是否具有抑制裂殖子入侵的作用。结果低浓度糖蛋白A或高浓度糖蛋白A、B和C的混合物可抑制入侵,单独糖  相似文献   

6.
作者用几种增加或减少红细胞内、外游离钙技术,观察了钙在恶性疟原虫入侵人红细胞过程中的作用。实验用泰国恶性疟原虫T_9分离株的克隆T_(9/960)用Percoll进行等密度离心分离裂殖体,加入含10%人血清和A型人红细胞的RPMI-1640培养基中连续培养,经4h虫体再侵入新的红细胞后,残存的裂殖体用山梨醇溶解,如此反复3次使虫体培养同步化而获得纯化裂殖体。此外,以PBS洗涤红细胞  相似文献   

7.
疟原虫从裂殖子发育成红内期滋养体首先是吸附在红细胞的表面。由于很难分离得到纯的具有活性的裂殖子,所以对于吸附过程中的生化特征了解甚少。Miller等认为,各种红细胞表面存在着识别疟原虫的特异受体,并认为恶性疟原虫的侵入与红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关。Sherman的实验还表明裂殖子不再侵犯经胰蛋白酶、糜蛋白酶或唾液酸苷酶处理过的红细胞。本实验目的在于进一步了解裂殖子侵犯人红细胞时红细胞膜蛋白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By treating chemically and enzymatically erythrocytic membrane to change its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the recognition of merozoite to erythrocyte and the effect of erythrocyte skeleton protein on the invasion of P. falciparum (Fc c-1/HN) were studi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invasion of merozoite into erythrocyte digested with trypsin was greatly decreased; merozoite invasion into the erythrocyte treated with neuraminidase or wheat germ agglutinin (WGA) was partially inhibited; erythrocytes treated with cross-linker diamide and depolymerizer colchicine, N-ethyl maleinimide (NEM) of skeleton protein had evident resistance to invasion; the invasion of merozoite into erythrocyte treated with 2.0 mM of NEM was completely blocked.  相似文献   

9.
疟原虫侵入红细胞需要裂殖子有关受体与红细胞膜上特殊配体的相互作用。因恶性疟原虫及诺氏疟原虫入侵红细胞时利用不同的膜配体,故本文作者在疟原虫入侵机理研究中同时使用两种疟原虫,藉以了解除特殊配体阻滞或缺如因素外,是否尚有其它因素不利于寄生虫的入侵。研究所用的寄生虫材料为连续培养的恶性疟原虫Camp株及感染恒河猴的诺氏疟原虫。在175μl的培养基中将1×10~6感感裂殖体的红细胞与1×10~7未感染的红细胞共同孵育,同时加入结合牛血清白蛋白的N-乙酰氨基葡萄糖(Glu NAc-BSA);或与预先用抗MN血型糖蛋白A抗体包被的红  相似文献   

10.
红细胞经胰蛋白酶处理后,海南株恶性疟原虫(Fcc-1/HN)裂殖子入侵明显抑制,经神经氮酸酶和麦胚凝集素(WGA)处理后裂殖子入侵受到部分抑制,而植物凝集素(PHA)处理对裂殖子入侵没有影响。经二酰胺(Diamide)、秋水仙碱和马来酰亚胺(NEM)处理的红细胞,裂殖子的入侵均受到显著抑制,以NEM的作用最强,当其浓度为2mM时,裂殖子的入侵完全被抑制。结果表明,应用化学与酶修饰的方法改变红细胞膜表面及膜骨架蛋白的结构和性质,恶性疟原虫裂殖子对红细胞的入侵作用出现变化。  相似文献   

11.
过去认为红细胞膜上的血型糖蛋白是恶性疟原虫裂殖子入侵人红细胞的受体。Wr~b抗原位于血型糖蛋白A氨基酸序列的第55~70位间。用Wr~b抗体处理或用极罕见的有正常血型糖蛋白A而Wr~b抗原缺如的Wr(a~+b~-)红细胞,裂殖子亦不能入侵。因而认为Wr~b抗原是恶性疟原虫入侵入红细胞的另一种受体。作者的实验否认了这一观点。实验用Wr(a~+b~-)红细胞采自Fr家族,同时采得的对照Wr(a~-b~+)红细胞预先经人抗Wr~a抗体及Wr~b鼠单克隆抗体抗球蛋白试验鉴定。在同样条件下,用同一保存时间的  相似文献   

12.
既往的研究认为恶性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系受红细胞表面受体所调节,其中的糖蛋白A是红细胞表面受体。另外还有两个红细胞表面组分也可能是裂殖子侵入红细胞的抑制剂,其一是带3(红细胞膜的运输糖蛋白),其二是具有抗原决定因子的大分子,带3的量在红细胞膜上很多,因此作者用体外法观察了此二个膜组分的抑制效果,并提取和观察了另一个主要含有唾液糖蛋白而去除带3的脱脂糖蛋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 4种人疟原虫中 ,恶性疟原虫致病性最强 ,死亡率高。恶性疟原虫通过表达红细胞表面的变异抗原和粘附细胞受体 ,逃避宿主的免疫保护机制。其 var基因家族编码的恶性疟原虫红细胞膜蛋白 1( Pf EMP1 )是介导抗原变异和粘附的媒介。目前已了解一些关于恶性疟原虫产生 Pf EMP1及 var基因的性质 ,并认为其产生 Pf EMP1的能力与其毒力有关。当 Pf EMP1介导感染红细胞在脑部微血管与内皮受体和红细胞受体发生粘附时 ,阻止血流和氧输送 ,导致脑型疟的发生。如果可以阻止 Pf EMP1介导的这种粘附作用 ,感染红细胞即会随血液循环到达脾脏被吞…  相似文献   

14.
目前,疟原虫侵入红细胞的竞争性抑制已被应用于鉴定红细胞和裂殖子成分间的相互作用及恶性疟原虫单克隆的分类。已知红细胞的唾液糖肽、血型糖蛋白A、B和N-乙酰-  相似文献   

15.
最近对恶性疟原虫研究的证据提示,氯喹抗性机制与哺乳动物肿瘤细胞多重抗药性表型(MDR)类似,是由一种称为P-糖蛋白的蛋白分子介导的。在恶性疟原虫中,已证明有两种基因编码P-糖蛋白同系物,即pfmdr1和pfmdr2。pfmdr1有几种与抗氯喹表型有关联的等位基因。然而,恶性疟原虫抗氯喹株与敏感株之间的遗传杂交分析表明与编码P-糖蛋白同系物的基因无关。本文概述了氯喹抗性表型与哺乳动物肿瘤细胞MDR表型的一些相似物,探索pfmdr基因的可能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构建四环素操纵子 (TetO)修饰的恶性疟原虫血型糖蛋白结合蛋白 13 0基因 (GBP13 0 )启动子 ,并探讨TetO插入后对启动子活性影响的位置效应。 方法 将 7个拷贝的TetO ( 7cot)序列分别克隆入GBP13 0启动子转录起始点附近的 4个位点 ,上、下游各两个 ,产生 4个衍生质粒pG/ 7T( -5 ) ,pG/ 7T( -2 ) ,pG/ 7T( +2 )和pG/ 7T( +5 )。瞬时转染后通过CATELISA检测和分析pGBPCATΔ2和 4个衍生质粒中CAT报告基因的表达水平。 结果 限制性酶切、PCR扩增和DNA测序证明质粒构建成功。转染和CAT检测表明 ,7cot插入到GBP13 0启动子的 4个位点中均可提高启动子的活性 ,并且定位于启动子下游比定位于上游具有更高的活性 ,其中于 +5位点启动子活性最高。 结论 在疟原虫四环素诱导性转基因表达系统中质粒pG/ 7T( +5 )可作为反应质粒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7.
“饲养细胞”在建立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体外培养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建立恶性疟原虫(P.f)新分离株体外连续培养的初期,使用小鼠腹腔洗脱细胞(主要是单核巨噬细胞)作为“饲养细胞”。结果表明,在饲养细胞的辅助下,P.f虫株很快适应体外培养条件,生长发育良好,6周后停用饲养细胞,虫株仍能继续正常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18.
在建立恶性疟原虫(P.f)新分离株体外连续培养的初期,使用小鼠腹腔洗脱细胞(主要是单核巨噬细胞)作为“饲养细胞”。结果表明,在饲养细胞的辅助下,P.f虫株很快适应体外培养条件,生长发育良好。6周后停用饲养细胞,虫株仍能继续正常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19.
前有文献报道疟原虫裂殖子入侵宿主红细胞与红细胞上的涎糖蛋白(Sialoglycoprotein)有关,缺乏主要涎糖蛋白成分即血型糖蛋白A的红细胞对恶性疟原虫入侵具有一定的抗性。作者用不同的人红细胞和经过处理人工改变了膜上涎糖蛋白所得的红细胞对这问题作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缺少血型糖蛋白A的红细胞(En(a-))和缺少血型糖蛋白B(S-s-U-和S-s-U )的红细胞对恶性疟原虫裂殖子入侵呈现明显的抗性;而用胰蛋白酶或胰凝乳蛋白酶处理正常红细胞也能减少裂殖子的侵入。作者根据上述酶处理后除去了血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