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带状疱疹是一种在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病毒感染性皮肤病.属中医 “缠腰火丹” “蛇串疮”范畴。本病的病原体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被此病毒感染后.可发为水痘.或成为病毒携带者而不出现症状。由于病毒具有亲神经性.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当机体免疫功能减弱时.可诱发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度活动、  相似文献   

2.
<正>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幼儿时期发病称水痘,之后病毒潜伏于神经细胞中,当免疫功能低下时(尤其是中老年时),病毒再次活跃,发生带状疱疹。2009-07—2010-06,我们采用血府逐瘀汤联合云南白药  相似文献   

3.
甲型H1N1流感,为一种由H1N1病毒所引致的呼吸道疾病.H1N1甲型流感病毒与人类H1N1病毒的抗原完全不同,很多流感是因甲型流感病毒H1或H3所引致.为一种新型病毒,人类对这种病毒尚未建立免疫系统.H1N1甲型流感病毒爆发于墨西哥,可导致严重的气管疾病或一些慢性疾病,如哮喘、肺病及心脏病.  相似文献   

4.
甲型H1N1流感,为一种由H1N1病毒所引致的呼吸道疾病.H1N1甲型流感病毒与人类H1N1病毒的抗原完全不同,很多流感是因甲型流感病毒H1或H3所引致.为一种新型病毒,人类对这种病毒尚未建立免疫系统.H1N1甲型流感病毒爆发于墨西哥,可导致严重的气管疾病或一些慢性疾病,如哮喘、肺病及心脏病.  相似文献   

5.
甲型H1N1流感,为一种由H1N1病毒所引致的呼吸道疾病.H1N1甲型流感病毒与人类H1N1病毒的抗原完全不同,很多流感是因甲型流感病毒H1或H3所引致.为一种新型病毒,人类对这种病毒尚未建立免疫系统.H1N1甲型流感病毒爆发于墨西哥,可导致严重的气管疾病或一些慢性疾病,如哮喘、肺病及心脏病.  相似文献   

6.
从“伏邪学说”论述慢性乙型肝炎从肾论治的理论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病毒在感染后潜伏于人体内,大多伏而不发,因无症而难辨,但当肝炎处于活动期时,症状明显,这与“伏气”的认识相一致.从乙型肝炎病毒致病与中医“伏气”学说的比较分析,认为慢性乙型肝炎从肾论治蕴含“扶正托毒”思想,从而丰富了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中医病机学说和治则治法.  相似文献   

7.
梅花针加铺棉灸治疗带状疱疹2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是由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而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成人感染后病毒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内,当肌体免疫力低下时可引起病毒再次活动生长繁殖,使受侵犯神经产生炎症或坏死,出现神经痛同时也可移动到皮肤在其表面产生节段性水疱.口服药物效果不佳,迁延难愈,患者非常痛苦.笔者在2000~2004年期间运用梅花针和铺棉灸相结合的方法治疗20例患者,取得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淫羊藿含药血清和白藜芦醇对慢病毒转染后骨髓基质干细胞Sirt1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骨髓基质干细胞随机分为空白组、慢病毒载体感染组、慢病毒西药组、慢病毒中药组,应用淫羊藿和白藜芦醇对慢病毒转染的骨髓基质干细胞进行干预。观察各组治疗前后Sirt1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分别于干预开始后1d、3d、7d、14d检测,结果发现慢病毒中药组与空白组比较,促进Sirt1表达作用明显,具有显著性差异(P 0. 01);与慢病毒载体感染组比较,1d、3d、7d、14d检测,慢病毒中药组促进Sirt1表达作用明显,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 0. 01),与慢病毒西药组比较,在1d,3d,14 d检测时,慢病毒中药组具有促进Sirt 1表达作用明显,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 0. 01),在7 d检测时,慢病毒中药组促进Sirt1mRNA表达升高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淫羊藿促进慢病毒转染后骨髓基质干细胞在成骨分化过程中Sirt1 mRNA的表达,促进成骨细胞生成,达到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肝炎的中医辨证与免疫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近年来,免疫学的发展证明,病毒性肝炎不仅和病毒的质和量有关,而且更主要的是和人体的免疫功能有重大关系.肝炎病毒进入肝细胞后,能在其中复制繁殖并从肝细胞逸出,一般认为并不引起肝细胞的明显病变,只有当人体的免疫系统在消灭病毒的同时也消灭了含有病毒抗原物质的肝细胞膜时,才会引起肝细胞的坏死和炎症.临床实践证明,运用祖国医学辨证施治的原则来治疗肝炎,有较好的疗效.由此联想到,肝炎的中医辨证是否与肝炎免疫有关.为此,我们于1979年10~12月,在上海市传染病总院作了各型肝炎中医辨证与机体免疫状态的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病例共观察了73例各型肝炎的细胞免疫功能(其中急肝18例、重肝6例、迁肝25例、慢肝  相似文献   

10.
正带状疱疹病毒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该病多发于春秋季节,发病时病毒常使受侵犯的神经及皮肤产生炎症,形成不同程度的神经痛及集簇性疱疹,老年患者症状尤为明显。马齿苋味酸,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散血消肿之效,为治疗带状疱疹之良药。马齿苋广泛分布于田间地头,取之方便。方法:将适量的新鲜马齿苋(根据患处范围大小而定,以覆盖住  相似文献   

11.
湿热——病毒性肝炎发病的必要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湿热之邪粘滞缠绵,致病种类繁多,变化广泛,不易清除.传统认为,肝炎病毒是导致病毒性肝炎发生的必要条件,但往往许多受到肝炎病毒感染的人并未发生肝炎病,而只有患者机体存在着适合肝炎病毒生存、繁殖的条件--湿热时才会发病.而中医正是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驱除湿热的治疗手段,进而达到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目的.因此,湿热在病毒性肝炎发病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至阳穴埋针法治疗带状疱疹疼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皮疹和神经疼痛为特征,其中疼痛较为痛苦.当人体受外伤、劳累、感染等影响时,潜伏于神经元中的病毒被激活而沿神经轴索到达相应神经所支配的皮肤造成皮肤损害,使受侵的神经节发炎及坏死,产生神经痛.故在治疗时应以止痛为首要.笔者研究"至阳穴埋针法"治疗带状疱疹疼痛,已有20余年临床经验,并进行系统对照观察,现对60例病人的治疗观察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带状疱疹(蛇疱子)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初次感染病毒后临床上表现为小痘或隐性感染。以后病毒进入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且沿脊髓后根或三叉神经节的神经纤维向中心移动,持久地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中。当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减退时,病毒被激活,使受浸泡的神经节发炎及坏死,产生神经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截哮口服液对呼吸道合胞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方法:将呼吸道合胞病毒接种于Hela细胞单层增殖,测定截哮口服液对细胞最低无毒浓度.取不同浓度的药液加入病毒,观察在细胞单层上的空斑形成以判定病毒产量.结果:截哮口服液使呼吸道合胞病毒产量减少,药物浓度的高低与病毒产量的高低呈明显的负相关(rs=-1,P<0.05);其对RSV有直接灭活作用,且能影响病毒的吸附与吸附后的复制过程.结论:截哮口服液在Hela细胞中对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复制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异常时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往往有不同程度升高 ,而其恢复正常则是治疗的目标之一。近年来中医药在护肝降酶方面已有了长足的进展 ,现将辨证降酶的一些思路浅析于下。1 肝胆湿热病毒性肝炎在急性期多是湿热郁蒸所致 ,ALT显著增高 ,治当清热利湿为主。  相似文献   

16.
神经阻滞联合愈疹方治疗带状疱疹性疼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以皮肤、黏膜及神经损害为特点的一种病毒性疾病,中医称为"蛇串疱",多在人体免疫力低下时骤然发病,神经痛为本病的特征,其危害远比皮疹严重.  相似文献   

17.
痄腮,现代医学称为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于春冬季节,好发于青少年.我院于2002年1月全2008年5月,用南通蛇药片外敷治疗痄腮63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广泛存在着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致病菌与病毒,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埃希氏大肠杆菌等,这些致病菌与病毒如存在于食品中,达到一定的数量,将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的控制,防止被微生物污染的食品注入市场,必须要对食品进行微生物检测.传统的检测方法是通过细菌培养和微生物形态及特性在显微镜下进行评价,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技术也随之提高,更趋于快速,准确.笔者现就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中药外敷治疗流行性腮腺炎5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季节,以青少年发病较多.我们于2000年3月~2002年4月间,用中药外敷治疗该病5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妊娠可增加肝脏负担,合并病毒性肝炎时,可以导致肝脏严重损害,甚至危及孕妇的生命,重视对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观察、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有利于降低死亡率,促进病人康复.我们自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共收治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病人41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