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不同工龄、性别与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伤的关系,为钢铁企业开展噪声危害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GBZ188—2006噪声作业工人健康检查规范,对武汉市某钢铁厂1697名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暴露工龄组听力损伤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5.69,P〈0.01);随着噪声暴露时间的增加,作业人员语频、高频损伤发生率的变化总体呈现递增趋势,且随工龄增长,听力损伤的轻、中、重程度发生率也出现逐渐增加趋势。不同性别人员的听力损伤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879,P〈0.01)。结论噪声作业人员听力损失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工龄有关,且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深圳市企业生产性噪声的危害状况,为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深圳市存在噪声危害的86家企业进行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对作业场所中897个噪声作业点的生产性噪声强度进行检测,并对1625名噪声接触者和325名对照人群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噪声防护措施未能完全落实,作业点噪声强度检测合格率较低(59.2%),职业健康检查观察组高频听力损伤、神经衰弱、语频听损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其中噪声作业人员高频听力损伤发生率为32.9%,语频听力损失率为3.3%,且检出率随着接触时间增加而增加。结论深圳市企业生产性噪声分布广,强度大,预防、控制生产性噪声危害与提高职业性听力损伤的防治水平是深圳市当前和今后职业卫生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沙磊 《职业与健康》2013,(23):3088-3090
目的了解船舶行业噪声作业工人的听力损伤状况,为企业开展噪声危害控制提供依据。方法以南通市某船舶公司2010-2012年2336名噪声作业工人为调查对象,采用趋势卡方检验分析不同噪声强度和工龄下听力损伤情况,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剔除其他因素后的作用。结果船舶作业环境噪声强度超标率为69.08%。2336名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伤检出率为26.88%,高频和语频听力损伤检出率分别为24.87%,8.86%。趋势卡方检验结果显示,高频和语频听力损伤检出率随着工龄和累积噪声暴露量的增加而增加,语频听力损失检出率在2010-2012年问呈下降趋势。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012年语频损失检出率占2010年的0.45。结论船舶行业的噪声强度较大,应进一步控制生产环境噪声强度,同时继续做好作业人员个体防护及职业健康检查,争取进一步降低高频听力损伤率,从而达到语频听力损伤率的持续降低。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乡镇纺织厂噪声危害调查结果,车间各操作点噪声强度为 82.0~103.5dB(A),其中档车工所在的织造车间噪声强度平均为101dB(A),准备车间和成品车间噪声强度平均为86.5dB(A)。操作工听力测定织造组档车工高频听力损伤检出率为21.99%,语频听力损伤为2.88%,均高于对照组(P<0.01;P<0.05)。接触中强度噪声的准备组工人中,检出高频听力损伤9.78%,高于对照组(P<0.05),语频听力损伤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听力损伤发生率与工龄有关,工龄5年以上听力损伤明显。检出操作工心电图异常率9.12%,高于对照组(P<0.05)。调查发现乡镇纺织厂设备条件差,厂房拥挤。提出乡镇纺织厂的预防性卫生审查及就业前健康检查不可忽视,并应加强个人防护和定期健康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某钢铁企业接触生产性噪声危害的工人听阈值的变化规律。方法对某钢铁企业1628名噪声接触人员按从事噪声作业工龄、生产现场噪声强度以及工种类别,分别进行分析,并采用SPSS12.5软件进行语频听阈均值和高频听阈均值的分析比较。结果噪声作业工龄10年者出现高频听损、20年者出现语频听损,且工龄5年者高频听阈均值分别与工龄组10,15,20,25,30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工龄组5,10年者语频听阈均值分别与15,20,25,30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现场噪声强度〉86dB(A)时,噪声接触人员出现高频听损,现场噪声强度〉92dB(A)时,出现语频听损,低噪声组~86dB(A)、~92dB(A)组分别与高噪声组~97dB(A)、~103dB(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稳态噪声接触人员听力损伤程度高于其他岗位工种。结论随着噪声作业工龄增加和现场噪声强度升高,听阈值增大,且高频段听力损失比语频段听力损失约早10年左右,同时流动性岗位和接触非稳态噪声岗位的语频听阈均值比稳态噪声岗位的高5~10dB(A)左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该厂稳态噪声对听力影响。方法采用职业卫生学调查,对作业环境噪声强度、频率分布及研究对象的听力测定。结果生产车间噪声声强范围在85—89dB(A)之间;不同性别之间的听力损失差异无显著性;在高频段随着频率的递增,听损人数增多;两组高频段听损检出率高于语频段,高频段观察组听损检出率(44.44%)高于对照组(12.96%);语频段观察组听损检出率(15.69%)高于对照组(1.85%)(x^2=7.19,P〈0.01);同工龄段,高频听损多于语频听损。工龄1-10年者,高频听损率与工龄成正比。结论观察组环境噪声超标,稳态噪声对听力的损害首先在高频段,工龄1-10年的人群为重点监护对象。  相似文献   

7.
脉冲与稳态噪声引起工人听力损伤的差异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对接触脉冲噪声和稳态噪声的771名工人调查发现,年龄性别校正后的高频听力损伤患病率为60.4%、语频为5.4%。听力损伤患病率随噪声暴露的剂量增大而升高,有剂量—反应关系。接触脉冲噪声工人的高频听力损伤患病率(62.4%,345/553)高于稳态噪声(55.5%,121/218),但无显著差异;而语频听力损伤患病率(6.7%,37/553)明显高于稳态噪声(2.3%,5/218)。脉冲噪声引起的听力损伤曲线出现左移,表明它对听觉系统的危险性高于稳态噪声。  相似文献   

8.
目的准确评价工作场所中使用个体听力防护的噪声接触人群的听力损失。方法对50家企业的3 432名接触噪声工人进行纯音听力测试并对50家接触噪声企业进行职业卫生调查。结果50家噪声接触企业进行职业流行病调查显示噪声强度(92.1±4.9)dB,累积噪声暴露量(CNE)为(103.43±6.66)dB(A).年;在3 432名接触噪声作业人员的听阈检查中,高频损失1 272人(37.06%),语频损失133人(3.88%);高频和语频损失的发生率随累积噪声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其发生率与CNE存在剂量-反应关系(P<0.01)。结论高频和语频的发生率随累积噪声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呈剂量-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噪声对作业女工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噪声对作业女工健康的影响。方法:选择某市某市接触噪声的档车女工为噪声接触组和不接触噪声的商场女工为对照组,进行询问调查并进行五官科、心电图检查、血压测定和听力测试。结果:神经衰弱、高频听损和语频听损检出率,噪声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接噪工龄>10a的高频听力和语频听力损伤检出率均高接触工龄<5a和5-10a的女工。噪声组的高血压和窦性心律不齐和窦性心动过缓的检出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噪声不仅可引起高频和语频听力损伤,还会对社会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有影响,应加强全面的健康监护。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深圳特区369名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情况的调查,了解该地区噪声环境下作业对劳动者听力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以深圳市龙岗区部分企业噪声作业工龄1年以上的369名工人作为对象,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结果]作业工人听力损失的发生率为76.42%;各工龄段的听力损失发生率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累积噪声暴露量与听力损伤发生率的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深圳特区生产企业特点给噪声性听力损伤的相关研究带来了局限性,应研究更精确、更敏感的指标来评价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低强度噪声对作业人员危害情况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强度噪声对作业人员身体的危害情况。方法使用声级计测定作业环境噪声强度,使用听力计测定接触低强度噪声[81.5~84.5dB(A)]某加工企业作业工人125人的听力,并调查作业人员的工龄,自觉症状(头晕,耳鸣,失眠,记忆力减退)及体检的心电图结果;采用不接触噪声的作业人员122人常规体检的结果作为对照。结果接触低强度噪声作业人员的噪声性高频听力损失率为25.2%,且随着工龄增长而高频听力损失率增加,各项自觉症状与对照组相比(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电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暴露在低强度噪声下的作业人员,高频听力损失较严重,自觉症状很明显,为保护作业工人不发生职业性噪声聋及工伤事故发生,建议加强这类人员的个体防护。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两种不同性质的噪声对工人听力损害的差异方法对35家企业的稳态噪声接触1年以上工人共1421人,非稳态噪声(除脉冲噪声之外)接触1年以上冲压工人共957人进行纯音听力测试,并对35家接触噪声企业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结果在1421名稳态噪声组检出观察对象131例,患病率为9.2%,职业性噪声聋98人,患病率为6.8%;在957名非稳态噪声组检出观察对象74例,患病率为7.7%,职业性噪声聋60人,患病率为6.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高频和语频听力损失的患病率随累积噪声暴露量的增大而增大,呈剂量-反应关系。结论在累积噪声暴露量接触水平一致的情况下,稳态噪声与非稳态噪声(除脉冲噪声之外)对引起的听力损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江阴市涉外企业职业性噪声危害状况,为其防治措施提供依据,以达到保护工人听力的目的。方法测定所调查企业各作业场所中噪声强度,对1 202名噪声作业人员进行纯音听阈测试,并对其听力损失与噪声强度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江阴市2家现代化涉外企业109个噪声监测点中,噪声强度均值为(89.30±4.57)dB(A),噪声作业点超标率为86.2%,超标点作业人群占89.9%;高频损伤和语频损伤总检出率为20.7%,在得到有效防护措施的保护情况下,长时间暴露在严重超标的噪声环境中是造成工人听力损失的主要原因。结论噪声是涉外企业主要的职业危害因素之一,加强"三同时"管理和个人防护措施的落实,提高工人自我保护意识,是预防涉外企业职业性噪声危害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广州市部分企业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现况进行分析,以达到保护工人听力的目的。方法以部分企业长期接触噪声的440名工人为研究对象,测量等效A声级(LAeq)。按等能量原则将LAeq和噪声作业工龄合并计算累积噪声暴露量(CNE);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听力损失的相关因素。结果作业环境噪声强度超标率为41.20%,噪声强度均值为(89.30±4.57)dB(A)。440例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检出率为23.86%,听力损失与耳塞防护、工龄、年龄和CNE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工龄可能是听力损失的危险因素(偏回归系数为正值,OR值1)。结论在有佩戴耳塞防护的情况下,CNE作为听力损失的评价指标不敏感,佩戴耳塞仍是目前最好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生产性噪声对工人听力损失的影响。方法选择某企业长期接触生产性噪声的工人进行纯音听力检测。并对听力损失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130名噪声作业工人的纯音听阈检测中,检出听力损失28人,检出率21.54%,语频听力损失18人(13.85%),高频听力损失14人(10.77%),双频损失4人(3.08%);听力损失发生率随工龄增加而升高。结论生产性噪声对作业工人的听力损失有较大影响,应加强个体保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生产性噪声对钻井作业工人听力损失的连续性影响。方法选择某油田钻井公司2006—2010年673名钻井作业工人连续5年的职业病健康检查报告,比较不同年份的听力损失率和不同工龄组的工人听力损失情况。结果 2006—2010年,高频听力损失率逐年增加(P0.01),2006年为17.98%,2007年为19.91%,2008年为23.92%,2009年为26.00%,2010年为30.61%;经χ2趋势检验,随着工龄的增加,钻井作业工人高频和语频听力损失检出率有增加的趋势(P0.01)。结论生产性噪声对钻井作业工人听力损失有连续性的影响,建议企业采取综合性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7.
黄旭  王国彬  范秀红  李照亮 《职业与健康》2010,26(11):1223-1224
目的了解清远市某钻石厂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情况,为企业开展噪声危害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根据GBZ188-2007噪声作业体检规范,对该厂636名噪声作业工人进行纯音听阈测试检查。结果听力损失检出率为22.64%,不同年龄组听力损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31,P0.05),不同工龄组听力损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75,P0.05),听力损失与性别无直接关联(χ2=1.89,P0.05)。结论该厂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比较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谢明珠 《职业与健康》2013,(24):3296-3297
目的调查分析汕头市某发电厂职业性噪声致工人听力损失状况。方法2012年选择某发电厂涉及到噪声作业的车间工人562例为调查对象,对该工厂作业岗位噪声进行测量,并对工人进行听力学检测。结果噪声作业的562例车间工人中有163例工人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伤,占29.0%。不同年龄间听力损失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组、工龄组、噪声强度组的听力损失状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示,随着工龄、噪声强度的增加,听力损失程度加重。结论该发电厂噪声对工人的听力存在一定程度损伤,其听力损伤程度与性别、工龄及噪声强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