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33例(33髋)髋臼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患者资料,男21例,女12例;年龄22~65岁,平均44.6岁。均采用生物型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采用Harris评分对患者术前后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分,拍X线片对假体状态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38个月,平均21.6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53.6±2.4)分提高至(94.0±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37,P0.05),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影像学评估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无假体松动、关节脱位及明显假体周围骨溶解等并发症。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的有效治疗手段,髋臼骨折内固定材料显露困难但不影响假体安放,行全髋置换术可不取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后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本组共随访髋臼骨折后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32例32髋,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45.3岁。本组患者全部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所有假体均采用生物型假体。采用Harris、UCLA评分对患者术前术后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分,拍摄标准双髋正位片对假体状态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本组患者平均随访26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42.5分增加到术后93.6分,UCLA评分由术前3.2分增加到术后8.1分,改变有统计学差异。影像学评估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无假体松动、关节脱位、感染及明显假体周围骨溶解等并发症。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髋臼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的有效治疗手段,术中尽量采用生物型假体,近期随访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成人髋臼骨折术后继发髋部深部感染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2年12月采用THA手术治疗8例成人髋臼骨折术后继发髋部深部感染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3例;年龄38-51岁,平均45岁。前柱骨折1例,后柱并后壁骨折4例,横行骨折2例,横行伴后壁骨折1例。术前行关节穿刺及术中取关节周围组织送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手术取出内固定物,彻底清创,1例行一期THA手术,7例采取一期植入抗生素骨水泥间隔体,术后静脉滴注及口服抗生素,定期复查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连续两次正常后,行二期THA手术。术后定期随访,常规复查ESR、CRP,摄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55个月,平均29.5个月。一期与二期手术间隔时间5-15个月,平均8.5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从术前平均(53.8±4.9)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平均(92.3±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4,P〈0.01)。随访期间无1例发生假体周围感染、假体松动及脱位。结论对继发于髋臼骨折内固定手术的髋部感染,彻底清创及应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体可有效控制感染,骨小梁金属钽杯可提供有效的骨长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髋臼骨折的手术技术及近期疗效。方法1998年10月至2005年6月,本组采用THA治疗髋臼骨折合并创伤性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27例28髋,其中13例初期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4例初期采用保守治疗。术前骨折分型(根据Letoumel—Judet分型系统):后壁骨折(16例),横行骨折(1例),后柱+后壁骨折(3例),横行+后壁骨折(4例),T形骨折(1例),双柱骨折(3例)。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分别对术前和术后疼痛程度、髋关节功能及活动度进行综合评分。结果随访资料完备者23例患者(24髋),随访时间5—78个月,平均24.7个月。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21-76分,平均50.1分;术后评分56~100分,平均90.2分.较术前有显著性提高(P〈0.001)。其中18例优秀,4例良好,1例一般,1例较差。术前髋关节疼痛评分10—40分,平均24.6分;术后评分30—44分,平均41.1分。各有1例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臼杯周围出现非连续性透亮带但未伴假体下沉或移位表现。术后未出现关节脱位、深部感染、严重异位骨化、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或原有神经症状加重、下肢深静脉栓塞或肺栓塞等并发症。至最后一次随访尚无翻修患者。结论针对髋臼骨折合并创伤性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施行THA,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及活动度且并发症少见。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或股骨头坏死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对33例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和(或)股骨头坏死患者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27~69岁,平均52岁。23例骨折曾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前侧入路5例,后侧入路12例,混合入路6例;10例行保守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均采用后外侧入路,术前髋臼骨折均已愈合,术中完全去除内固定5例,去除部分内固定3例,植骨20例。6例术中使用骨水泥假体,27例使用生物型假体。观察术中情况和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和术后10年评分,以假体松动、骨溶解或翻修为终点的生存分析显示假体10年生存率。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术后10年死亡1例,随访时间平均12年(10~15年),术后10年时Harris髋关节评分较术前升高。1例假体早期无菌性松动行翻修术,2例骨溶解形成合并假体无菌性松动并行翻修术治疗,单纯骨溶解无假体松动1例,术后深静脉血栓4例,假体脱位2例,切口感染和假体周围感染各1例。假体10年生存率为84.8%(28/133)。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或股骨头坏死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髋关节的功能,并有较高的假体生存率,具有良好的中远期疗效,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内固定失败术后继发创伤性关节炎和(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特点及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2月至2014年10月,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对31例(31髋)髋臼骨折内固定失败继发创伤性关节炎和(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进行治疗,其中男26例,女5例;受伤时平均年龄(41±12)岁。患者因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3~132个月,平均(20.6±26.9)个月内继发创伤性关节炎和(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而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均采用后外侧入路。观察术后并发症和关节活动度,并比较术前和术后随访时髋关节VAS疼痛评分和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术后2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80个月,平均(43.2±11.7)个月。其中出现关节感染1例,假体松动1例,脱位1例,无继发坐骨神经损伤病例发生。所有随访病例髋关节功能和步态有明显改善;至末次随访时,VAS由术前平均(7.6±1.2)分,降低到术后平均(1.2±0.9)分,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5.5±13.6)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8.5±7.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髋关节除后伸外,前屈、外展、内收、内旋及外旋活动范围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复查示:髋臼假体无不稳定发生,1例股骨柄假体下沉3 mm,2例发生异位骨化。结论:正确处理内固定物,提防潜在感染,合理重建髋臼骨缺损,是髋臼骨折内固定失败术后全髋关节置换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髋臼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7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21例髋臼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为(42.38±3.42)岁(24~68岁)。后柱和后壁骨折12例,双柱骨折7例,T型骨折2例;合并骨不连3例,骨折畸形愈合6例,异位骨化4例,股骨头半脱位5例,股骨头塌陷3例。骨折初次内固定手术至THA的间隔时间为(27.6±4.5)个月(6~62个月)。收集病人手术前后的髋关节Harris评分,通过X线、CT对假体状态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手术采取改良的Harding入路6例、髋后侧入路15例。术中需完全取出内固定物4例、部分取出10例、未取出7例。使用生物固定型假体18例、骨水泥固定假体3例。骨缺损采用结构性植骨2例,松质骨颗粒植骨13例。术后发生假体周围感染1例,经二期翻修后治愈;并发坐骨神经损伤1例,经治疗半年后恢复。病人随访8个月~10年,平均6.5年。发生异位骨化3例,因无功能影响而未处理;髋关节Harris评分从术前的(... 相似文献
8.
髋臼骨折术后创伤性骨关节炎的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术后继发创伤性骨关节炎(traumaticosteoarthritis,TOA)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1995年3月至2003年12月手术治疗的107例髋臼骨折患者,经平均2.5年(8个月~5.5年)的随访继发创伤性骨关节炎25例(23.4%)。男18例,女7例;年龄28~71岁,平均42.7岁。根据Letournel分型:前柱骨折3例,前壁骨折2例,后柱骨折3例,后壁骨折6例,后壁合并后柱骨折3例,T型骨折2例,横行伴后壁骨折5例,双柱骨折1例。合并异位骨化6例,骨缺损3例。按Le-tournel分型标准:Ⅰ期4例、Ⅱ期5例、Ⅲ期10例、Ⅳ期5例、Ⅴ期1例。Harris评分平均52.6分。采取非手术治疗14例,全髋关节置换(totalhiparthroplasty,THA)11例。结果非手术治疗的14例随访8 ̄30个月,平均16个月。12例症状有所改善,影像学表现未见加重;另2例症状加重,X线片示关节间隙进一步狭窄,增生加重。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平均61.8分。THA治疗的11例随访13~60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髋关节功能显著改善,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平均为87.6分。无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髋臼骨折术后TOA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其中复位质量是导致TOA发生的重要因素。对于Ⅰ~Ⅲ期的病变可试行保守治疗,对Ⅳ、Ⅴ期患者采用THA治疗可取得满意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治疗失败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本组共对12例陈旧性髋臼骨折治疗失败后的患者行THA,所有患者均为车祸伤,其中髋臼横行骨折5例,后柱及后壁骨折4例,中心性脱位3例。从发生髋臼骨折至进行THA的时间为16~216个月,平均68个月。髋臼缺损采用颗粒性植骨的患者有9例,结构性加颗粒性植骨的有3例,其中支架重建髋臼的有2例。结果12例患者经过14—72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46个月。术后患肢长度平均增加2.6ClYI,所有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均明显改善,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2.5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5.6分。术后1例患者出现坐骨神经牵拉伤,1例术后3个月髋臼周围出现BrookerⅠ度骨化,随访中未见假体松动。结论髋臼骨折后并发创伤性关节炎行THA可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术前正确评估髋臼缺损程度,合理重建髋臼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全髋关节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54髋)股骨颈骨折患者,男22例,女31例,年龄52—89岁(平均71岁),分别行全髋和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随访1—9年,平均5.4年。对其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出血、术后失血、输血总量、有无并发症、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等作比较。结果全髋置换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半髋置换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输血总量、住院时间长短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1);术后并发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半髋置换患者术后大腿痛明显多于全髋置换(P〈0.05);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半髋和全髋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是满意的,对身体条件好,术后活动较多的或较为年轻的患者宜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在髋臼骨折术后继发创伤性关节炎中的价值。方法自1998年6月~2005年6月收治9例髋臼骨折术后继发骨关节炎及股骨头坏死患者,患者均曾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后柱和后壁骨折3例,横行骨折1例,后柱骨折2例,双柱骨折3例。骨折至关节置换术间隔12~92个月,平均31个月。骨不连2例,骨折畸形愈合5例,异位骨化2例,坐骨神经损伤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完全取出内固定物3例,部分取出4例,未取出2例。使用生物固定型假体5例,骨水泥固定假体2例,杂合式固定2例。使用金属/聚乙烯匹配假体6例,陶瓷/聚乙烯匹配假体2例,陶瓷/陶瓷匹配假体1例。骨缺损采用结构性植骨3例,松质骨颗粒植骨5例。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1个月,发生异位骨化3例,髋关节感染1例。1例坐骨神经术前损伤者术后无明显恢复。无复发脱位、假体松动及骨溶解病例。术后髋关节功能均得到改善,对手术效果满意7例,较满意1例,不满意1例。Harris评分平均89分,同术前(平均4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髋臼骨折术后继发骨性关节炎可增加再次手术的难度,全髋关节置换是有效的治疗方式,短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性分析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7月至2006年6月,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3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男24例,女8例;行关节置换时的年龄为57~81,平均71岁;从骨折到行关节置换的时间为5~70个月,平均40个月。骨折内固定方式包括:滑动髋螺钉15例,髓内钉10例,钢板5例,多枚螺钉2例。失败原因: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8例,骨折不愈合9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7例,创伤性关节炎8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28例(全部为生物型髋臼),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4例。骨水泥型股骨柄12例,非骨水泥型股骨柄20例。标准股骨假体25例,长柄股骨假体7例。结果术后2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6年,平均5年。28例患者术前H arris评分平均37分(32~45分),末次随访时平均88分(84~95分);优6例,良14例,可7例,差1例。末次随访时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正常,髋臼平均外展角为44°(42°~48°),髋臼假体无松动。根据Harris标准评价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固定,1例为A级,9例为C级。根据Engh等标准评价非骨水泥型股骨假体的固定,18例均评价为骨长入。3例髋关节术后6个月复查时发现异位骨化,BrookerⅡ级2例,Ⅲ级1例。结论髋关节置换术是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治疗失败后的一种有效挽救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髋、膝关节矫形术和髋部骨折内固定术后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4年至2005年接受髋、膝关节矫形术和髋部骨折内固定术的病人147例,年龄33~92岁.术后2周行双侧下肢静脉Duplex彩色超声检查,观察DVT形成的情况,根据是否形成DVT,分为非DVT组和DVT组.记录围术期有关病人、手术和麻醉方面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下肢DVT发生率42.2%,而近端DVT发生率2.7%.与非DVT组相比,DVT组麻黄碱使用率及其用量增加,麻醉时间延长,术后1 d白细胞计数及术后最高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因素与下肢DVT有关(P<0.05).结论 髋、膝关节矫形和髋部骨折内固定术后病人下肢DVT的危险因素为麻醉时间>3 h、使用麻黄碱及术后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创伤性骨性融合的临床疗效及异位骨化处理与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8月~2013年10月采用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部复杂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骨性融合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均为男性;年龄(23~49)岁,平均35.8岁。采用股骨颈楔形截骨解除髋关节骨性融合状态,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定位髋臼旋转中心,髋臼锉进行髋臼研磨后采用合适的髋臼前倾角置入髋臼假体。以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价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的髋关节功能。[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5~48个月,平均28.5个月。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22.7±3.7)分,术后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平均(93.8±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2,P=0.00)。术中未发生骨折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术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骨性融合可获满意近期疗效。采用股骨颈楔形截骨可安全、有效地解除髋关节骨性融合状态。选择适配的生物型人工髋关节假体并以合理的角度安装,最终获得一个稳定的、具有正常解剖位置的人工全髋关节。 相似文献
16.
股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后慢性感染的二期全髋关节置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二期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成人股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后慢性感染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1年6月采用二期THA手术治疗的成人股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后慢性感染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1例;年龄31~74岁,平均52.6岁。股骨颈骨折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6例。术前行关节腔穿刺液及术中取关节周围组织送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一期手术取出内固定,清除感染病灶,植入抗生素骨水泥临时假体。术后静脉滴注及口服抗生素。停用抗生素后复查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间隔1个月连续两次正常后,行二期手术取出抗生素骨水泥临时假体,植入非骨水泥全髋关节假体。结果 2例细菌培养阳性,其中1例为表皮葡萄球菌、1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余7例细菌培养阴性。一期术后静脉应用抗生素6~8周,平均6.4周;口服抗生素6~9周,平均6.7周。一期与二期手术间隔6~14个月,平均9个月。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50个月,平均23.2个月。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感染复发或新发假体周围感染,假体松动、脱位及假体周围骨溶解。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平均74.6分(64~86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平均90.9分(86~97分)。结论 二期THA手术治疗股骨近端内固定术后慢性感染,可以重建关节功能,术后近期无感染复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