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周红娟 《当代医学》2014,(34):59-60
目的分析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川崎病患儿48例,根据其超声检查结果将其分为2组,A组为冠状动脉扩张组(n=16),B组为非冠状动脉扩张组(n=32),比较2组患儿的年龄、性别、血液实验室指标(C反应蛋白、血小板、红细胞沉降率、白蛋白、血脂)。结果存在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与不存在冠脉动脉病变的患儿相比,一般资料中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年龄≤3岁是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对于此类患儿应严密监测其心功能与冠脉情况,避免发生严重病变。冠状动脉病变患儿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以及血小板水平明显升高,而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与非冠状动脉病变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C反应蛋白升高、红细胞沉降率水平高、血小板水平高、白蛋白水平降低是川崎病患儿并发冠脉病变的高危因素。2组患儿的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儿的年龄、血小板、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以及白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分布与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岁以下的儿童、血小板水平、C反应蛋白与红细胞沉降率水平明显升高、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均为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对此类指征熟练的掌握有助于医生诊断与治疗川崎病,并改善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观察血清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及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在川崎病患儿机体中表达情况,并分析上述因子水平与川崎病合并冠脉损伤之间的相关性,旨在为川崎病患儿冠脉损伤的防治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 整群抽样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65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将其中经冠状动脉超声检查明确冠脉损伤的35例患儿纳入冠脉损伤组,将其余未发生冠脉损伤的30例患儿纳入无冠状动脉损伤组,另选取同时期内体检健康的30例儿童纳入对照组。对比各组ALB、CRP、GDF-15表达水平,再根据相关冠脉扩张标准,分析不同冠脉扩张程度与ALB、CRP、GDF-15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冠脉损伤组ALB水平<无冠脉损伤组<对照组,冠脉损伤组CRP、GDF-15水平>无冠脉损伤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冠脉扩张内径≥3mm、≥2.5mm,≥3.5mm患儿ALB水平较低,CRP、GDF-15水平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证实,ALB与冠脉扩张程度呈负相关(r=-0.407,P<0.05),CRP、GDF-15与冠脉扩张程度呈正相关(r=0.672、0.225,P<0.05)。结论 CRP、GDF-15水平在川崎病患儿中呈高表达,ALB呈低表达,且ALB、CRP、GDF-15表达水平与川崎病患儿冠脉损伤程度之间密切相关,临床可通过检测川崎病患儿ALB、CRP、GDF-15表达水平,评估患儿是否发生冠脉损伤及其损伤程度,并对其及时采取干预性治疗,以提高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患儿脑脊液(CSF)改变与急性期川崎病的关系,研究JII崎病并发无菌性脑膜炎患儿脑电图及实验窒指标的异常改变。方法从426例确诊的川崎病患儿中选择进行腰椎穿刺术病例,根据CSF中白细胞计数诊断无菌性脑膜炎,根据就状动脉内径诊断冠状动脉扩张。分析无菌性脑膜炎组患儿的脑电图特征,比较无菌性脑膜炎组与白细胞计数正常组以及冠状动脉扩张组与冠状动脉非扩张组各项实验室指标的差异。结果共入选31例急性期川崎病,其中7例(22.6%)患儿CSF中白细胞计数升高(4例出现脑电图异常),8例(26.7%)患儿出现冠状动脉扩张。无菌性脑膜炎组患儿血中自细胞计数显著高于CSF白细胞计数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两组间其他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扩张组与非扩张组之间各项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常见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腑电图异常比重大,血中白细胞计数过高对于川崎病患儿并发无菌性脑膜炎有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25例川崎病患儿按超声心动图是否诊断冠脉损伤分两组,无冠脉损伤为对照组(83例),有冠脉损伤为观察组(42例),均行动态心电图与普通心电图检查,分析两组患儿心率、心律及电压改变。结果对照组患儿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总异常率均低于观察组(P<0.01),对照组患儿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检查总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动态心电图检查总异常率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X^2=15.30,P<0.01);普通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检查及联合心电图检查诊断冠脉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Youden指数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9.5%、86.7%、0.463、77.6%;95.2%、94.0%、0.892、94.4%;95.2%、84.3%、0.796、88.0%。普通心电图检查结果均低于动态心电图和联合心电图检查(P<0.05),但动态心电图检查与联合心电图检查结果相似(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查能为川崎病患儿冠脉损伤提供科学参数,则优于普通心电图检查方法,但两种心电图联合检查与动态心电图诊断冠脉损伤的价值相同。  相似文献   

5.
46例川崎病患儿(观察组)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损伤(CAL)组19例和非冠状动脉损伤(NCAL)组27例,另选择正常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对象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b-FABP)、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肌钙蛋白Ⅰ及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等。结果显示,观察组h-FABP、肌钙蛋白Ⅰ水平和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FABP阳性率显著高于肌钙蛋白Ⅰ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阳性率(P〈0.05),PAF水平及咀小板、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AL组h-FABP、PAF水平显著高于NCAL组(P〈0.05)。提示,h—FABP和PAF对预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将川崎病患儿37例作为患者组,并细分为冠脉损害组(n=15)和无冠脉损害组(n=22),另选择4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均给予TNF-α、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水平检测,观察检查结果,分析TNF-α、sTNFR与冠脉损害相关性。结果:患者组、冠脉损害组、无冠脉损害组TNF-α、sTNFR均高于对照组,且冠脉损害组高于无冠脉损害组;川崎病患儿TNF-α、sTNFR均与冠状动脉损害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发生风险可依据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预测,二者具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云南省婴幼儿不完全性川崎病(incomplete kawasaki disease,IKD)急性期超声心动图特征以及冠脉扩张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昆明市儿童医院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住院的291例3岁以下川崎病患儿,其中113例IKD患儿,179例完全性川崎病(complete kawasaki disease,CKD)患儿,对其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2组患儿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比2组动脉内径、Z值、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diastolic velocity,PDV)和平均血流速度(mean diastolic velocity,MDV)。根据患儿是否发生冠状动脉扩张,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冠状动脉扩张的危险因素。  结果  (1)IKD组患儿合并冠状动脉损伤较CKD组严重(P < 0.05),且年龄越小,合并冠状动脉损伤越严重;2组合并冠脉扩张患儿前降支PDV与MD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冠脉内径Z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IKD冠状动脉扩张的潜在危险因素,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持续发热时间≥5 d(OR = 1.408,P = 0.006)、C反应蛋白水平≥0.8 ng/L(OR = 1.396,P = 0.003)、白细胞计数≥20×109/L(OR = 1.382,P = 0.002)、血清白蛋白≥135 g/L(OR = 1.867,P = 0.004)是冠状动脉扩张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  结论  不完全性川崎病婴幼儿发病率高,临床表现不明显,易导致病情延误,应当引起临床重视。Z值可以客观评价冠状动脉损害程度。且年龄越小,冠状动脉损伤越严重,超声心动图对早期诊断冠脉病变及治疗后效果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在川崎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于2010年1月~2013年4月收治的川崎病患儿40例,根据超声心动图分为冠状动脉损伤组10例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30例;另选择30例健康儿童设为对照组.测量三组儿童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含量.结果:川崎病患儿急性期与恢复期的PAF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川崎病患儿急性期PAF含量显著高于恢复期(P<0.05);急性期冠状动脉损伤患儿PAF含量显著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P<0.05);川崎病患儿的PAF含量与冠状动脉扩张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川崎病患儿血浆PAF可能参与了该病病理生理过程,与患儿冠状动脉损伤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LH-75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对38例川崎病惠儿(病例组)及同期体检健康儿童38例(对照组)进行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测定。结果川崎病患儿急性期PLT、PDW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01),PCT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差异(P〈0.05),MPV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川崎病患儿恢复早期PLT、PCT、PDW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01),MPV低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01);KD恢复早期PLT、PCT高于KD急性期,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1),KD恢复早期MPV、PDW低于KD急性期,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小板参数可作为判断川崎病患儿病情恢复程度及指导临床治疗用药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月龄以下婴儿川崎病B型利钠肽(BNP)在急性期、恢复期的变化及临床表现。方法选择27例6月龄以下川崎病婴儿为实验组,45例1~3岁川崎病幼儿为对照I组,45例6月龄以下支气管炎患儿为对照Ⅱ组,分别在三组患儿的急性期及实验组和对照I组的恢复期检测血清BNP及C反应蛋白(CRP)、ESR、PLT等指标,并对BNP予以对比;同时对实验组和对照I组在皮疹、手足肿胀、结膜充血、口唇皲裂、颈部淋巴结肿大以及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儿的皮疹、手足肿胀、结膜充血、口唇皲裂、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生率低于对照I组(P〈0.05,P〈0.01);冠状动脉扩张及不典型川崎病发生率高于对照I组(P均〈0.05)。急性期实验组、对照I组患儿BNP值高于对照Ⅱ组(P均〈0.01),实验组与对照I组BNP值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恢复期两组川崎病患儿BNP值组间比较及两组与对照Ⅱ组急性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6月龄以下婴儿不典型川崎病发生率高于1~3岁幼儿组;BNP是辅助诊断川崎病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张园海  何跃娥  项如莲  吴蓉洲  徐强  荣星  陈其 《浙江医学》2009,31(4):451-453,465
目的观察川崎病(KD)患儿急性期血清对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及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对上述过程的调节作用。方法分别采集30例KD急性期患儿(冠脉正常15例,冠脉损害15例)、10例发热患儿和10例正常健康儿童静脉血3ml,常规分离血清待用。HUVEC培养分为正常血清组(C组)、发热血清组(F组)、KD冠脉无损害血清组(NAC组)、KD冠脉无损害血清+IVIG组(NACI组)、KD冠脉损害血清+IVIG组(ACI组)、KD冠脉损害血清组(AC组)。每组分别培养12h后吸取上清液,应用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液MMP-3、TNF—α水平。结果经KD患儿血清作用后的HUVEC培养上清液中MMP-3、TNF-α水平升高明显,与C组、F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AC组更高,与NA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组上清液活性虽然低于KD组,但仍高于C组(P〈0.05)。经IVIG干预后,AC组、NAC组MMP-3、TNF—α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HUVEC培养上清液中MMP-3与TNF—α含量之间呈显著性正相关(r=0.923,P〈0.01)。结论KD患儿急性期血清能诱导HUVEC表达MMP-3、TNF—α增加,MMP-3、TNF—α可能参与KD患儿冠脉损害的发生发展;人血丙种球蛋白防治冠脉损害的机制,可能与抑制内皮细胞表达MMP-3、TNF—α有关。  相似文献   

12.
曾嵘  张罡  陈颖 《西部医学》2014,(5):646-648
目的 观察川崎病(KD)患儿血清8-异构前列腺素(8-ISO-PGF2a)水平变化,探讨其氧化应激在K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与冠状动脉扩张的相关性.方法 以3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将36例初发KD患儿根据心脏彩超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CAL组)14例和无冠状动脉病变组(NCAL组)22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两组患儿血清8-ISO-PGF2a水平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运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冠状动脉扩张程度,分析血清8-ISO-PGF2a水平变化及其与TNF-α水平和冠状动脉扩张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CAL组和NCAL组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8-ISO-PGF2a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L组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8-ISO-PGF2a水平明显高于NCA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儿血清8-ISO-PGF2a水平与TNF-α呈显著正相关(r=0.693,P<0.01);两组患儿血清8-ISO-PGF2a水平与冠状动脉扩张程度呈正相关(r=0.589,P<0.01).结论 8-异构前列腺素可能参与KD患儿急性期血管炎的发病机制,且对评估KD冠状动脉损伤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外周血P选择素(CD62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的变化,评价其在KD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以36例KD患儿为研究对象,17例非KD发热儿童为非KD发热组,17名健康体检儿童为健康对照组进行研究。同时KD患儿根据心脏彩超评定标准分为冠状动脉扩张组(6例)和冠状动脉未扩张组(30例)。KD患儿在应用阿斯匹林和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前及治疗后5~7 d分别采集外周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62P,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VEGF。结果 KD患儿治疗前后的CD62P水平均较非KD发热组和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分别P〈0.05和〈0.01),VEGF水平显著高于非KD发热组和健康对照组(均P〈0.01)。VEGF和CD62P在冠状动脉扩张组与未扩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川崎病治疗前VEGF和CD62P成正相关(r=0.49,P〈0.01)。结论 CD62P和VEGF参与了KD的发病过程,可作为疾病诊断的参考指标。KD患儿中CD62P和VEGF成正相关,它们共同参与了KD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4.
川崎病患儿血清IL-3、IL-6、TPO水平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川崎病(KD)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3(IL-3)、白细胞介素-6(IL-6)、促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变化,探讨其与冠脉损害(CAL)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分别测定正常对照组与KD患儿急性期、治疗后恢复期血清IL-3、IL-6、TPO水平。结果①KD患儿急性期IL-3水平为248.93±126.00pg/ml,与治疗后恢复期的148.20±45.26pg/ml相比,P〈0.001;与正常对照组的115.62±43.72pg/ml相比,P〈0.05。②急性期IL-6水平为230.20±118.52pg/ml,与治疗后恢复期的98.47±25.12pg/ml相比,P〈0.001,与正常对照组68.33±22.63pg/ml相比,P〈0.01。⑧急性期TPO水平为337.5±117.77pg/ml,与治疗后恢复期120.03±46.69pg/ml相比,P〈0.001,与正常对照组的109.12±53.89Pg/ml相比,P〈0.01。④35例KD患儿中7例伴发CAL,28例无冠脉损害(NCAL)。CAL组IL-3水平为276.51±119.20pg/ml,与NCAL组的213.58±108.75pg/ml相比P〉0.05;CAL组IL-6水平为262.67±119.20pg/ml,与NCAL组的202.32±93.36pg/ml相比P〉0.05;CAL组TPO水平为406.85±138.78pg/ml,与NCAL组的287.62±123.63pg/ml相比,P〈0.05。结论IL-3、IL-6、TPO在KD急性期水平增高,恢复期水平下降。提示:KD急性期炎性因子水平增加。KD患儿伴CAL组的TPO水平明显增高,提示TPO的水平增高可能与冠脉损害有关,可做为KD患儿伴CAL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a peptide,BNP)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6例确诊为KD的患儿为KD组,测定其急性期及恢复期的血浆BNP水平,选取36例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为对照组,测定其血浆BNP水平。分别测定两组患儿外周血白细胞数(whitebloodcell,WBC)、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血浆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I,cTnI)水平;KD组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测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KD组急性期血浆BNP水平为(468.4±200.6)ng/L,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91.5±12.7)ng/L、(72.3±13.5)ng/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KD组急性期患儿行超声心动图检测有冠状动脉改变者10例,其BNP水平与无冠状动脉改变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KD组急性期患儿血浆BNP水平与急性期CRP、WBC及cTnI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605、0.532、0.591,均P〈0.05)。结论:血浆BNP水平在KD急性期显著升高,而在疾病恢复期明显降低,有助于急性期KD的诊断.但KD患儿急性期血浆BNP水平的升高与心脏、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OPD急性加重患者(AECOPD)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其与FEV1%预计值的相关性。方法测定40例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20例、稳定期20例)、正常对照组的20例健康受试者血清PCT、CRP水平,并分析COPD急性加重期PCT、CRP与第1秒用力呼气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的相关性。结果 COPD急性加重患者PCT、CRP水平高于稳定期患者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稳定期患者血清PCT、CRP水平稍高于健康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COPD急性加重患者PCT、CRP水平与FEV1%呈负相关(r=-0.583,P〈0.01和r=-0.318,P〈0.05)。结论 COPD急性加重患者血清PCT、CRP处于高水平,其变化与COPD患者病情分期关系密切,可作为COPD急性加重患者存在细菌感染及程度的判断指标,能反映COPD急性加重患者肺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急性期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8月治疗的KD患儿101例(观察组),其中有冠状动脉损伤者48例,同时选取健康儿童6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h-FAB...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表达量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118例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n=89)和正常对照组(n=29),随即,采用改良Censini评分方法将冠心病组患者分为30分组(n=24)、30~60分组(n=37)和60分组(n=28),分别检测各组患者PCT和hs-CRP的含量。结果冠心病患者PCT和hs-CRP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冠心病患者PCT和hs-CRP含量随Gensini评分增加而逐渐上升,相关系数分别为0.88和0.90,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PCT、hs-CRP的含量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呈正相关,联合检测PCT和hs-CRP的含量有助于早期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心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