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水孔蛋白4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水孔蛋白4(AQP-4)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分别于缺血再灌注后12,24,48,72,120,168 h的6个时相点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模型缺血区AQP-4的表达,并与假手术组和正常组比较.结果: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不同时相点均无AQP-4的表达;缺血再灌注组12 h在缺血周边区神经胶质细胞上有较弱表达,24h表达增强,48~120 h达到高峰,168 h后AQP-4持续表达.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时缺血区域有AQP-4表达,AQP-4表达可能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①目的 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后勿动蛋白 (Nogo A)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及肌苷对其表达的影响。②方法 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 6 0只 ,以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再随机分为缺血 1.5h再灌注 2h、12h、1d、2d、3d、7d、14d组 (n =4 ) ,另外 4只作假手术组。应用Bederson等神经功能评分法评定脑缺血再灌注后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 ,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脑组织Nogo AmRNA的表达。③结果 对照组在缺血侧皮质和纹状体区Nogo AmRNA表达于 12h和 2d呈双峰增高 ,神经功能于 3d开始恢复。肌苷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Nogo AmRNA在皮质区的表达于 12h增高 ,7d下降 ,在纹状体区 12h、2d、3d增高 (t=1.93~ 14 .96 ,P <0 .0 5 ) ;神经功能于 7d恢复 ,差异有显著性 (t =2 .31,P <0 .0 5 )。④结论 肌苷可促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恢复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Nogo AmRNA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临床转归中的应用。方法入选110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入院次日测定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数值,以7天内发生脑梗死为终点事件,分析超敏C反应蛋白与患者临床转归的关系,并分析研究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进展为脑梗死患者的梗死体积的关系。结果不同临床转归的TIA患者其Hs-CRP存在差异(P〈0.05),对进展为脑梗死的患者来说,不同梗死体积的患者Hs-CRP水平存在差异(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可以作为评价TIA临床转归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高含量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应用辛伐他汀的意义.方法 将70例血清HS-CRP增高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两组,观察组共37例,常规治疗加服辛伐他汀20 mg每晚1次;对照组共33例,常规治疗加服安慰剂三维B片每晚1次,共治疗14 d.两组治疗前及第21天均评定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入院后第21天,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6.21±5.6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55±6.29)分(P<0.01),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6.49%,较对照组的63.64%显著提高(P=0.026);结论 辛伐他汀能够明显改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高含量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后淀粉样前置蛋白(APP)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SD大鼠136只,随机分为八组.采用线栓法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MCA)缺血再灌注模型.A组为对照组,B~H各组大鼠脑缺血1h后,分别再灌注0、1、3、8h和1、3、7d后处死.取双侧脑皮质,用RT-PCR方法检测APP770、APP751、APP695 mRNA的表达水平;应用Western印迹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PP蛋白质的表达.结果缺血再灌注后脑皮质含KPI结构区的APP770和APP751mRNA水平在再灌注ld后开始升高(P≤0.01),第3d达高峰后逐渐下降,第7d达基础水平.APP695 mRNA在缺血再灌注后第1d到第3d逐渐下降后回升(P≤0.01),直到第7d达基础水平.再灌注8h后神经变性开始出现,同时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免疫阳性的星形细胞开始增多.结论缺血再灌注损伤能诱发APP mRNA的表达升高;选择性诱发KPI-APP表达升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反应性星形细胞增多所致,调节APP剪切的一些因素也参与脑缺血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后淀粉样前置蛋白(APP)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SD大鼠136只,随机分为八组.采用线栓法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MCA)缺血再灌注模型.A组为对照组,B~H各组大鼠脑缺血1h后,分别再灌注0、1、3、8h和1、3、7d后处死.取双侧脑皮质,用RT-PCR方法检测APP770、APP751、APP695 mRNA的表达水平;应用Western印迹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PP蛋白质的表达.结果缺血再灌注后脑皮质含KPI结构区的APP770和APP751mRNA水平在再灌注ld后开始升高(P≤0.01),第3d达高峰后逐渐下降,第7d达基础水平.APP695 mRNA在缺血再灌注后第1d到第3d逐渐下降后回升(P≤0.01),直到第7d达基础水平.再灌注8h后神经变性开始出现,同时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免疫阳性的星形细胞开始增多.结论缺血再灌注损伤能诱发APP mRNA的表达升高;选择性诱发KPI-APP表达升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反应性星形细胞增多所致,调节APP剪切的一些因素也参与脑缺血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冠心病患者中的表达.方法对327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并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狭窄情况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39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91例,单支病变组95例,多支病变组102例,其中后两组患者诊断为冠心病.在冠心病组又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5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65例,急性心肌梗死组79例.结果血清hs-CRP水平在单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与粥样硬化组、稳定型心绞痛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急性心肌梗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与粥样硬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缺血后适应对脑缺血大鼠再灌注损伤(IRI)的S-100B蛋白、超敏感性C反应蛋白含量表达的影响,比较在不同时间位点的作用特点.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动脉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Sham组),IRI组,缺血后适应(IP)Ⅰ~Ⅳ组.检测脑损伤标志物S-100B蛋白、超敏感性C反应蛋白(h-CRP)含量变化.结果 与IRI组比较,IPⅠ~Ⅳ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100B及C反应蛋白(h-CRP)显著降低,且IPⅠ~Ⅳ各组依次递增,数据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缺血后适应可改善大鼠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调S-100B蛋白、超敏感性C反应蛋白含量表达,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病程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尿酸水平的差异。方法 84例临床诊断TIA首次发作患者按病程分为A、B、C三组,即TIA持续60 min内缓解为A组,TIA超过60 min并反复发作,但无持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影像学检查证实无脑梗死发生者为B组,C组为TIA起病后发展为脑梗死,在48~72 h经头颅CT或MRI证实有脑梗死发生。所有患者入院后检测血清hs-CRP及血清尿酸含量,2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TIA的危险因素,并进行hs-CRP与尿酸水平的相关性研究。结果①四组研究对象hs-CRP和血尿酸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经多重比较C组hs-CRP和血尿酸水平均高于A组和B组(P<0.01),B组高于A组和对照组、A组较对照组高。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尿酸血症、高hs-CRP、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为TIA的危险因素。③血清hs-CRP和血清尿酸水平呈正相关(r=0.71,P<0.01)。结论血清hs-CRP和尿酸水平升高可能是TIA的危险因素,临床检测血清hs-CRP和尿酸水平,可为TIA患者的病情评估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90 min再灌注后p-糖蛋白(P-gp)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选取26只成年健康SD雄性大鼠,其中1只用于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其余2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5)、假手术组(n=5)、脑缺血再灌注1、3、7d组(n=5).用免疫组织化学DAB单标,观察P-gp在正常脑组织和缺血脑组织中的分布变化;用Mdr-1抗体分别和神经元标记物(Neun)、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微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CD31)进行免疫荧光双标,观察P-gp在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的表达;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大脑皮质及纹状体微血管P-gp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对照组仅在脑组织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P-gp,缺血再灌注组除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P-gp外,在部分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也有表达.脑缺血再灌注后1d皮质P-gp mRNA表达降低,但3d表达明显增高,7d又下降,其升高和降低水平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缺血再灌注后1、3、7d纹状体P-gp mRNA表达均增多,其中以1、3d增多明显,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P-gp在大脑皮层及纹状体微血管P-gp的表达呈现不同的趋势,这可能是脑组织的自我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牡荆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Longa 改良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实验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 依达拉奉阳性对照组(3.24 μmol·kg-1),模型+ 牡荆苷(1.62、3.24、6.48 μmol·kg-1)不同剂量组,大鼠缺血2 h 再灌注1 h 后腹腔注射给药,连续给药时间为1 d 和3 d。2,3,5- 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测大鼠脑梗死体积,干湿重法测脑组织含水量,相应试剂盒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丙二醛(methane dicarboxylic aldehyde,MDA)含量,免疫组化检测水孔通道蛋白4(aquaporin 4,AQP-4)阳性细胞表达,RTqPCR检测Toll 样受体4 (Toll-like receptor 4,TLR4)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mRNA 表达水平,ELISA 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含量,HE 染色观察大鼠神经细胞的形态。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再灌注后缺血侧脑组织出现明显的梗死灶,含水量明显增多,SOD 活性明显降低,ROS 和MDA 含量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降低,抗氧化酶活性升高,抗炎作用显著,显著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细胞病理形态,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与依达拉奉对照组相比,牡荆苷中、低剂量组作用较弱(P<0.01,P<0.05);牡荆苷高剂量组与依达拉奉作用相当,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牡荆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抗氧化应激和抗炎作用实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轿-再灌注损伤模型。方法: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再灌注损伤脑组织中Ca^2 、H2O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的变化。结果:模型组脑组织中Ca^2 、H2O及MDA含量明显增加,SOD活性明显降低。结论:线栓法大鼠局灶性脑缺轿-再灌注模型是脑缺轿实验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康脑液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再生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1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组为高剂量康脑液组(Kangnaoye high dose group, KNYH)、中剂量康脑液组(Kangnaoye middle dose group, KNYM)、低剂量康脑液组(Kangnaoye low dose group, KNYL)(分别为24、12、6 g·kg-1·d-1),假手术组(sham group)及模型组(model group)。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于缺血后2 h再灌注,24 h后TTC染色测各组脑梗死体积;在1、3、7、14 d时处死大鼠采集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脑缺血区生长相关蛋白(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和勿动蛋白(outgrowth inhibitor-A,NOGO-A) 的表达情况;同时分别于再灌注后2 h、24 h、3d、7d、14d评价动物神经功能。结果:各剂量康脑液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康脑液组大鼠的梗死体积明显小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中剂量康脑液组梗死灶周边区脑组织GAP-43表达较模型组显著升高,NOGO-A表达较模型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康脑液可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再生,从而改善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hs-CRP和Hcy的关系.方法 对玉溪市中医医院心脑病科门诊和住院患者150例,行头颅CT和(或)MRI扫描,根据MMSE及CDT评分分为认知障碍SCI组、无认知障碍SCI组及正常对照组.利用Olympus 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3组患者分别测定Hcy和hs-CRP,运用SPSS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率较高,认知障碍SCI组的Hcy浓度明显高于非认知障碍SCI组和正常对照组,且非认知障碍SCI组的Hcy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认知障碍SCI组患者hs-CRP水平明显高于非认知障碍SCI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且非认知障碍SCI组hs-CRP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与Hcy升高关系密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是其危险因素之一,超敏C反应蛋白与SCI认知障碍和脑梗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影响患者疾病的转归,甚至危及生命。目前关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病的机制、 有 炎 症 反 应 、兴 奋 性 氨 基 酸 毒 性 、细 胞 内 钙 超 载 、自 由 基 损 伤 、能 量 代 谢 障 碍 和 细 胞 凋 亡 等 ,多 方 面 机 制 相 互 影 响、错综复杂。该文通过综述近年来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几种主要机制研究,为探索及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 伤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复方血竭胶囊(CXJC)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对照组、CXJC低剂量组(0.14 g.kg-1)、中剂量组(0.56 g.kg-1)和高剂量组(1.12 g.kg-1),每组8只。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采用5级评分法判定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按干湿重法计算脑组织含水量,TTC染色观察梗死灶体积。结果低、中、高剂量CXJC均能降低缺血2 h再灌注3 h时的神经症状评分,其评分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中剂量组于缺血2 h再灌6 h及24 h评分仍低于模型组,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低、中、高剂量CXJC组均能降低脑水肿和脑梗死体积,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CXJC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肝内载脂蛋白M(apoM)mRNA及血浆apoM的表达。方法 将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对照组)进腹后仅分离十二指肠韧带,不阻断血流;IR1组灌注0.5h;1R2组缺血60mln后再灌注1.0h;lR3组缺血60min后再灌注2.0h、IR缺血60min后再灌注3.0h。在各时间点活杀大鼠,检测血浆谷丙转氨酶(ALT)水平、肝组织病理变化、血浆apoM蛋白及肝组织apoMmRNA。结果 血浆ALT的水平随着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肝组织损伤随着灌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肝组织apoM mRNA的表达则先有一过性下降(IR1组),此后随着灌注时间的延长其表达明显增强。血浆apoM蛋白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其表达的上升有相应的滞后(IR2组)。结论 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肝脏apoM mRNA的表达和血浆蛋白水平有迅速、明显的变化,提示apoM可能具有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特性。  相似文献   

18.
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及原位末端标记(TUNEL)的方法观察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2h后再通0~72h脑组织p53基因的表达与凋亡细胞的分布.结果发现缺血2h及再灌流1h即可见p53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和凋亡细胞,p53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高峰在缺血再灌流后24h,凋亡细胞数高峰在再灌流24h~48h.提示脑缺血再灌流后诱导p53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电针曲池、足三里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非经穴组和电针经穴组,各组再随机分成1d.3d、7d三个时间点。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再灌注模型,应用Zea—Longa的4分制评分法观察各组大鼠在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结果:随着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有不同程度的自愈趋势;电针经穴组可明显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电针非经穴组和模型组在3d、7d时间点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曲池、足三里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具有相对特异性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流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流动力学和血流量变化。方法线栓法制作急性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脑缺血再灌注3、6、12、24h组,每组6只。观察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后各组平均动脉压(MAP)、海马血流量、血黏度和红细胞压积的改变。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3、6h,右侧海马血流量显著降低;MAP在脑缺血再灌注3h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全血黏度在缺血再灌注后3、6、12h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或P<0.05);红细胞压积在脑缺血再灌注后3、6h显著大于假手术组(P<0.01或P<0.05)。结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引起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和血流量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