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耳后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面肌痉挛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以便进一步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及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121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均采用耳后锁孔入路开颅行微血管减压术,放置适当大小的Teflon垫棉隔离面神经出脑干区的相关责任血管。结果术后121例均获3~36月随访,总有效率为98.35%。术后出现耳鸣及听力减退4例,迟发性面瘫1例,小脑梗死1例。结论耳后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手术是目前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最有效的方法。手术中仔细辨别相关的责任血管,面神经出脑干区的充分显露和有效减压,以及垫棉放置的位置和大小等,是直接影响术后临床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内镜辅助的神经微血管减压术(附3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内镜辅助的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方法和技术要点.方法 2008年1月~2009年12月间共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7例,面肌痉挛1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合并面肌痉挛2例,手术采用枕下小切口乙状窦后入路,在内镜下辅助下行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对临床资料和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患者术中均发现责任血管压迫并予分离、减压.本组患者无死亡,术后1例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发生颅内感染,经治疗后痊愈.术后随访5个月~2年,症状完全缓解28例,症状减轻3例,无复发.结论 在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应用内镜,有助于分辨责任血管,减压彻底,具有微创、安全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锁孔手术微血管减压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取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面肌痉挛患51例.并对手术入路和神经血管减压方法进行改良,部分病例在内窥镜辅助下手术。结果 本组手术有效率为92.2%,除1例听力明显下降外。无一例发生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锁孔手术微血管减压是治疗面肌痉挛安全有效的方法,手术方式的改良及内窥镜的辅助有利于提高手术的疗效,安全性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锁孔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二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35例应用神经内镜辅助锁孔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资料及随访结果.手术方式为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并在垫入隔片前后均置入30°神经内镜行多角度的观察面神经全程及其周围血管,判别责任血管,并观察确认垫片位置,辅助垫片调整.28例在显微镜下行微血管减压术,7例在内镜下手术操作. 结果 35例面肌痉挛患者,术后32例(91.4%)症状完全消失,2例(5.7%)明显缓解,1例(2.9%)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97.1%.治疗有效的3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60个月,平均30个月.1例术后第16个月复发,复发率2.9%.6例经神经内镜探查判定责任动脉,5例内镜探查后调整隔片位置. 结论 神经内镜探查能避免遗漏责任血管、辅助调整隔片位置,能提高手术有效性,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显微血管减压术的应用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显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治疗桥小脑角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的首选术式。近年来,显微血管减压术在术前诊断、术中监测、手术入路的选择方面均有新进展。经神经内镜辅助锁孔入路能发现显微镜下不能发现的责任血管.并可检查减压物的放置情况,是显微血管减压术中较为安全、有效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HFS)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运用神经内镜辅助MVD治疗108例HF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显微镜下经乙状窦后入路行MVD,在垫入Teflon垫片前后均置入30°神经内镜多角度观察。结果 术后随访12~18个月,103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无复发;仅3例有Cohen 1级症状;2例有Cohen 2级症状(术前Cohen 4级)。结论 神经内镜辅助MVD避免遗漏责任血管,协助调整Teflon垫片,可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神经内镜在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在三叉神经痛和而肌痉挛手术中的辅助作用。方法 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使用神经内镜,观察神经根进出脑干部位及局部血管的分布和走行情况,确认压迫血管;在实施减压后观察神经根松解情况、垫棉的位置和压迫血管移位后的状态。结果 60例三叉神经痛病例中,56例术后疼痛消失,4例疼痛减轻;40例面肌痉挛病例中,37例术后痉挛消失,3例减轻。平均随访3.2年无一例复发。结论 显微血管减压术中辅助使用神经内镜,能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神经内窥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治疗面肌痉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在神经内窥镜辅助下对原发性面肌痉挛病人行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和优点.方法我院1999年4月~2001年10月间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在神经内窥镜的辅助下对16例原发性面肌痉挛病人行微血管减压术.结果 16例病人术后症状均消失;无听力障碍,面瘫和脑脊液漏等并发症;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神经内窥镜辅助下的微血管减压术能清晰显示神经血管的解剖关系,可减少对脑干、各颅神经的牵拉和重要血管的损伤,对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复发率和术后并发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治疗策略,包括术前诊断评估,手术治疗技巧,并发症防治及疗效等。方法回顾分析52例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有典型面肌痉挛表现,经MRI及MRA检查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及确认责任血管的存在及其与面神经关系。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结果 50例病人术后症状即消失;2例病人术后症状减轻,其中1例半月后消失,另一例3月后消失。术后并发症轻度面瘫3例,耳鸣、听力下降6例,头晕、头痛、呕吐10例,经治疗后恢复,无脑脊液漏、颅内感染、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期间,1例患者半年后症状复发。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安全、疗效确切的方式。准确判断责任血管并精细的分离保护神经是关键。  相似文献   

10.
神经内镜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1例应用神经内镜协助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手术资料及随访结果.包括101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及30例面肌痉挛患者.手术方式为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并在垫入隔片前后均置入30.神经内镜行多角度的观察,主要目的是观察神经全程及其周围血管,判别责任血管,并观察确认垫片位置,协助垫片调整.116例在内镜下观察,显微镜下行显微血管减压术,15例完全在内镜下手术操作.结果 10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97例(96%)疼痛消失,3例(3%)疼痛减轻,总有效率99%.30例面肌痉挛患者,术后27例(90%)症状完全缓解,2例(6.7%)部分缓解,总有效率96.7%.治疗有效的12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 -82个月,平均40个月.术后3年内4例有复发,复发率3.1%.15例经神经内镜探查判定责任动脉,22例内镜探查后调整隔片位置.无一例发生颅内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应用神经内镜探查能避免遗漏责任血管、协助调整隔片位置,能提高手术有效性,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1.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125例面肌痉挛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HFS)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125例HFS患者行乙状窦后入路面神经根MVD,手术时经绒球小叶显露面神经脑干段,仔细找寻责任血管后,将其推移离开面神经,在血管与脑干之间放置Teflon棉固定。结果术中发现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63例,小脑后下动脉34例,椎基动脉6例,椎基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小脑前下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共同压迫22例。术后随访4年,全部病例抽搐完全消失,有效率为100%。1例术后出现面瘫(0.8%),经针灸、理疗、药物治疗后仍有轻微的面瘫(House-Brackmann评分II级);3例出现迟发性面瘫(2.4%),经针灸、理疗、药物治疗后均完全恢复;1例出现咽部不适(0.8%)。无脑脊液漏及死亡病例。结论MVD是HFS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中不遗漏责任血管,在血管与脑干间恰当的放置Teflon棉,使责任血管远离面神经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复发性面肌痉挛单纯神经内镜下再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9例曾行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有效6个月以上又复发的病人,神经内镜下再行面神经手术减压术。结果15例术后症状即消失;3例术后痉挛症状减轻,其中2例两周后消失,1例2个月后消失;1例术后症状无改善。17例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神经内镜下再手术是治疗复发性面肌痉挛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经小脑脑桥裂手术入路治疗面肌痉挛的初步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小脑脑桥裂入路全程减压治疗123例面肌痉挛病例的临床资料。术中打开小脑脑桥裂上、下支,探查责任血管,行个体化减压。结果123例均发现责任血管压迫。术后痉挛立即消失112例,明显减轻11例。115例随访10~45个月,痉挛未完全消失仅1例;听力下降1例;术后脑脊液漏致颅内严重感染1例,遗留双侧视力下降和对侧听力下降;轻、中度复发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经小脑脑桥裂上、下支入路,有利于全程显露面神经,特别是面神经出脑干区,有利于责任血管的探查、减压及减轻面、听神经的牵拉,有助于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的远期疗效,并分析影响其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73例经MVD治疗的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疗效、复发率及相关并发症:并通过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MVD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经MVD治疗后痊愈359例(75.9%),缓解86例(18.2%),无效28例(5.9%),总有效率达94.1%。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面神经受压程度和术中异常肌反应(AMR)检测消失情况对病人的远期疗效有显著影响(P〈0.01)。随访期间复发11例,行再次手术5例。面瘫、耳鸣和脑脊液漏等术后并发症均在随访期间恢复,部分听力下降病人无改善。结论MVD治疗面肌痉挛安全、有效。在明确解除责任血管压迫的前提下,术中面神经可见有压迹和术中AMR消失的病人,MVD的远期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面、听神经监测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40例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均在面肌诱发肌电图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监测下行MVD术.根据监测波形变化指导手术.结果 MVD术前记录到异常诱发电位波形136例,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20个月;手术治愈131例(96.3%),好转3例(2.2%),复发2例(1.5%).MVD术前未记录到异常诱发电位波形4例,术中均未发现明确血管压迫,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术后长期并发症主要是听力下降17例,经对症治疗不同程度恢复15例,未恢复2例;短期并发症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经过对症治疗均得以缓解.结论 术中面肌诱发肌电图及BAEP监测可客观指导和判断责任血管和减压效果,对提高手术治愈率及减少听力丧失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后面肌痉挛缓解率与神经受压程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面神经严重受压(A组)和同期365例面神经受压不明显的面肌痉挛病人(B组)的临床资料,均行微血管减压术,并对比两组术后效果.结果 A组:术后面肌痉挛即刻完全缓解44例(91.7%),明显减轻2例,部分减轻2例,总有效率为95.8%;术后并发症3例(6.2%).B组:术后面肌痉挛即刻完全缓解338例(92.6%),明显减轻18例,部分减轻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5%;术后并发症19例(5.2%).两组术后即刻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首选方法,面神经受压程度对微血管减压术后痉挛缓解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 3D FLASH-WE序列对特发性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术前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MVD治疗49例特发性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MR 3D FLASH-WE序列扫描,判断面神经根部血管受压情况。结果 MRI显示病侧面神经根部有血管接触征象42例,可疑接触4例,无接触3例。术前MRI检查与术中发现责任血管完全一致42例;MRI显示为单根责任血管,而术中证实责任血管为多根动脉4例;MRI未见责任血管,但术中发现2例;术前MRI和术中均未发现责任血管1例。该序列判断责任血管与术中所见的符合率达87.5%。结论 MR 3D FLASH-WE技术对面肌痉挛病人MVD术前判断责任血管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技术,在三叉神经显微镜微血管减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我科三叉神经痛手术患者共72人,其中采用神经内镜辅助MVD治疗的患者38人,其余采用常规显微镜下MVD手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疗效,术后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 使用神经内镜辅助手术用时(165.26±22.62) min,与常规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年后随访完全缓解36例(94.7%),疼痛减轻2例,优于常规组(P<0.05).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6例(15.79%),于2周内缓解,无严重并发症,无患者死亡.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使用神经内镜可以更广泛清晰地显示桥小脑角区间解剖结构,全程观察三叉神经从REZ区至Meekel囊,有助于精确定位责任血管压迫点,并可了解置入Teflon棉后的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桥脑旁区血管与三叉神经“敏感区”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96例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术中探查发现“敏感区”责任血管92例(95.83%),其中小脑上动脉20例(21.74%),小脑前下动脉13例(14.13%),椎动脉及基底动脉11例(11.96%),其他多根血管压迫7例(7.61%),起源不清楚的动脉19例(20.65%),岩静脉21例(22.83%),脑血管畸形1例(1.09%),未见责任血管为动脉瘤者。按文献报道的标准将这些血管与三叉神经的关系进行分型:无接触型4例,接触型32例,压迫型27例,粘连包绕型32例,贯穿型1例。根据不同分型,采取不同方法对血管进行处理。结果手术总有效率98.96%(95例)。主要并发症包括听力下降及消失4例,轻-中度面肌障碍8例,轻度后组颅神经症状1例,小脑症状3例,脑脊夜漏1例,术后切口枕大神经痛1例,伤口延迟愈合2例,无死亡与致残病例。术后随访3个月。4年,平均2.7年,未见疼痛复发患者。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外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术中正确识别桥脑旁区三叉神经“敏感区”的责任血管并充分减压,是确保微血管减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