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其致病机制仍不明确。线粒体作为生物能量、钙信号传导和氧化还原稳态等方面发挥至关重要作用的细胞器,其功能出现障碍可导致细胞能量缺乏、细胞内钙失衡和氧化应激,从而进一步加重Aβ和Tau蛋白的影响,导致突触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甚至记忆丧失。随着对AD发病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氧化应激、线粒体动力学及线粒体自噬被认为与AD的发病过程密切相关。氧化应激引起的线粒体功能障碍会进一步导致Aβ蛋白的聚集和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而Aβ蛋白的聚集和高度磷酸化的Tau蛋白可损害线粒体功能,从而形成恶性循环。GTP相关的动力相关蛋白1(Drp1)表达水平异常可导致线粒体过度分裂甚至碎片化,引起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神经元损伤,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线粒体自噬功能异常在AD发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多种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途径参与了AD的发病,包括Aβ蛋白积聚诱导的线粒体自噬途径、氧化应激诱导的线粒体自噬途径、PINK1-Parkin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途径以及受体介导的线粒体自噬途径等,均可引起异常线粒体的堆积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进而诱导AD发病。  相似文献   

2.
阿尔茨海默病的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阿尔茨海默病(AD),由德国医师Alois Alzheimer于1906年首先发现,并以其名字命名.这是一种渐进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逐渐出现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行为异常和社交障碍,最终丧失独立生活能力,发病后10~20年因并发症死亡.在病理方面,该病有三大特征:大脑皮层及海马区的β淀粉样蛋白(Aβ)在胞外积累并形成老年斑(SP)、脑神经细胞内tau蛋白异常聚集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FT)、神经元突触功能异常及锥体神经细胞丢失.  相似文献   

3.
<正>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最为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病变,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记忆缺失、性格改变及语言障碍,属于老年痴呆病的一种。其病理变化特征主要有神经元内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NFT)、神经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聚集形成的老年斑、血管淀粉样病变及  相似文献   

4.
1 概述 AD是一种以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病理特征是一系列相互作用的病理生理级联反应,包括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Aβ)的异常聚集和源自高磷酸化tau蛋白的神经原纤维缠结的形成.作为痴呆症的主要原因,AD约占所有病例的60%~80%[1] ,而痴呆症又是AD 晚期不可...  相似文献   

5.
<正>阿尔茨海默病(AD)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记忆和认知功能下降,行为异常和社交障碍〔1〕。其主要病理改变是大脑皮层和海马等脑区神经细胞外老年斑(SP)形成、神经细胞内出现神经纤维缠结(NFT)、神经突触丢失和神经元大量死亡〔2,3〕。AD患者脑内出现大量蛋白样沉淀及神经纤维的交联。β-淀粉样蛋白(Aβ)是脑内蛋白样沉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4〕。尽管AD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明确,Aβ作为AD发病的始动因子已得到  相似文献   

6.
<正>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渐进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它会逐渐扰乱神经回路,导致认知功能受损及行为障碍。在AD临床症状出现前几十年,就有其相关的变化,比如睡眠障碍、区域低代谢、皮质和海马萎缩、神经炎症、β淀粉样蛋白(Aβ)和tau聚集。同时也发现,AD患者伴发睡眠障碍和昼夜节律紊乱。我们推断,睡眠障碍可能在AD的发生、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1])。有研究证据表明,AD发病机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正>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常见于老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变疾病,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由β淀粉样肽(β-amyloid peptide,Aβ)沉积形成的老年斑(senileplaques,SP)、高度磷酸化Tau蛋白聚集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及神经元丢失构成AD脑组织中典型的神经病理学改变。最近的研究显示,突触丧失亦是AD脑组织中另一个较为突出的神经病理改变,是AD早期学习记忆能力减退的病理学基础。通过对AD患者尸体解剖研究发现,AD脑组织突触功能低下,不同脑区内许多与突触功能密切相关的蛋白表达异常,其中网格蛋白(clathrin)介导的突触囊泡回收蛋白在AD脑组织中表达显著下降。本研究就AD的突触病理改变及网格蛋白介导的突触囊泡内吞蛋白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简述。  相似文献   

8.
淀粉样前体蛋白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飞  罗焕敏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23):3144-3147
淀粉样前体蛋白(APP)是中枢神经系统广泛表达的跨膜蛋白.APP是阿尔茨海默病(AD)病理改变老年斑的主要成分β淀粉蛋白(Aβ)的前体蛋白,因此受到广泛的关注.Aβ聚集形成的Aβ寡聚体具有神经毒性,被认为是AD的主要病因,形成AD发病的"Aβ假说".然而,APP水解产生Aβ的过程中,还能产生较长的N末端片段(secreted APP,sAPP)和短的APP胞浆区(APP intracelluar domain,AICD),这些蛋白片段及APP本身参与一系列生理信号转导过程,如轴突运输、生长、突触形成等.本文主要就APP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正>阿尔茨海默病(AD)表现为进行性学习记忆障碍和认知能力下降。其病理特征:大脑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Aβ)聚集形成老年斑(SP)和细胞内Tau蛋白过磷酸化引起神经纤维缠结(NFTs)形成。许多学者〔1〕认为,Aβ对AD病理形成过程发挥重要作用,研究Aβ的产生、代谢及毒性对AD的防治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该领域Aβ与AD关系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Aβ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阿尔茨海默病(AD)是常见的痴呆形式,占老年痴呆病人的60%~80%[1],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记忆力和认知功能下降,死亡常常发生在诊断后几年内,AD的不可逆神经元功能障碍和致残将会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方法。针对β淀粉样蛋白(Aβ)产生,聚集或其从脑中清除已成为预防或治疗AD的活跃研究领域。Aβ是由淀粉样前体蛋白(APP)代谢产生,APP可被α-分泌酶的神经外蛋白酶切割,产生可溶性细胞外片段(sAPPα),被β-分泌酶(BACE1)切割,产生可溶性细胞外片段(sAPP+)和细胞膜结合片段(C99),细胞膜结合片段在细胞内被γ-分泌酶裂解,释放淀粉样蛋白细胞内结构域和Aβ,Aβ聚集形成寡聚体,原纤维和斑块。在AD中,Aβ浓度的变化出现在脑脊液(CSF)中,依次是脑Aβ积聚,CSF增加,海马和灰质体积减少,葡萄糖代谢减少,记忆障碍和痴呆[2,3]。Aβ不仅在脑细胞中表达,也在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中表达,还在外周器官和组织,例如肝肾胰脾等脏器及各种血液和内皮细胞中表达。本文对近年有关Aβ清除及针对该机制的治疗策略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正>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损害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遗传因素对AD的影响预计高达80%[3]。AD组织病理学特征主要为神经元大量减少以及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和神经元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形成。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由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通过蛋白水解产生。SP由Aβ沉积而成,主要分布在大脑皮质、海马、杏仁核等区域,对神经元和突触具有毒性作用,可以破坏突触膜,引起神经细胞凋亡。NFTs是AD另一个重要的病理特征,多出现在皮质海马及Meynert  相似文献   

12.
<正>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变,临床表现主要为患者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语言障碍、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等神经行为异常。特征性病理改变为β淀粉样蛋白(Aβ)在脑内沉积形成的老年斑(SP)和tau蛋白  相似文献   

13.
<正>老年性痴呆(AD)占痴呆的65%~75%~([1,2])。大脑局部尤其是海马和皮层出现由β-淀粉样蛋白(Aβ)聚集形成的老年斑(SP)和由Tau蛋白异常磷酸化而形成的纤维缠结(NFT)及神经细胞的减少是AD的主要病理特征~([3,4])。而Aβ生成增加与  相似文献   

14.
<正>老年痴呆(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特征是β淀粉样蛋白(Aβ)堆积和神经纤维缠结,主要区域是内嗅皮质和海马区〔1〕。临床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包括远近期记忆力障碍,分析判断能力衰退,情绪改变,行为失常,记忆损害等,目前还没有效的治疗方法〔2〕。Aβ可以通过激活钙敏感受体,引起的AD激活神经细胞释放Aβ42,导致星形胶质细胞聚集和Aβ42聚集。早老蛋白(PS-1)在雌激素受体(ER)引起钙流出,  相似文献   

15.
老年性痴呆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概述 1.1 定义老年性痴呆即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AD)是一种发于老年(≥65)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脑变性疾病,发病或急或缓,属于精神病学范畴.其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全面性、不可逆性的记忆和认知功能减退,行为异常和社交障碍.病理改变特点主要为脑神经细胞外出现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聚集形成的老年斑和脑神经细胞内tau蛋白异常聚集形成的神经元纤维结(NFTs).另外,脑皮质细胞内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以及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和肥大,并且脑内有大多的Aβ沉积[1].β-淀粉样蛋白可以通过神经炎性斑、细胞凋亡或抑制胆碱的摄取而减少胆碱释放等多个环节,产生神经毒性作用[2].  相似文献   

16.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与阿尔茨海默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记忆力下降和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形成细胞外淀粉样斑块,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及细胞慢性炎症为主要病理改变[1].β样淀粉蛋白(Aβ)是一种易于聚集的非特异性结合蛋白,可与许多不同结构的物质相结合,如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聚糖以及多种蛋白受体,包括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α-N-AChR),巨噬细胞A型清道夫受体(SR-A)、α5β1整合素、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 receptor)、p75 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NTR)及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LRP-1)[2]等.  相似文献   

17.
<正>阿尔茨海默病(AD)病理学特征包括以异常聚集的β-淀粉样蛋白(Aβ)为主要成分的老年斑(SPs),神经细胞内tau蛋白聚集形成神经纤维缠结(NFT)及神经元的大量丢失等~([1])。关于AD的发病机制,Aβ级联假说、tau蛋白假说、氧化应激假说及基因突变假说等受到诸多关注。本文从Aβ级联假说、tau蛋白假说及胆碱能假说等方面,综述了相应的AD治疗药物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大脑皮层、海马等部位出现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形成的老年斑(SP)、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纤维缠结(NFTs)和神经元丢失等为主要病理特征,以进行性记忆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退变性疾病。目前尽管AD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但其病理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自由基损伤、神经细胞凋亡、中枢胆碱能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脑内炎症反应等。  相似文献   

19.
<正>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目前全球大约有3500万患者,到2050年约有1亿1500万患者。AD的特征性病理改变是位于细胞外的、由β淀粉样蛋白(Aβ)聚集为主形成的老年斑和由异常磷酸化的tau蛋白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这些病理特征与AD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相关,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出现,最终可引起患者死亡。Aβ主要是淀粉样前体蛋白通过β和γ裂解酶水  相似文献   

20.
阿尔茨海默(AD)患者的迅速增加是当前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故对AD病理机制的研究及开发有效的治疗方法已成为了目前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的热点和重点。AD主要病理特征为大脑萎缩,在脑膜、大脑皮层及海马的血管壁内见有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形成的老年斑(SP)〔1〕、神经纤维缠结(NFTs)及神经元丢失〔2〕。大量研究表明,Aβ沉积和tau蛋白的NFTs在AD发病中起关键作用。海马和大脑皮层区细胞外Aβ的聚集及细胞内高磷酸化tau蛋白的神经纤维样缠结,导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