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王心群  邓学军 《华西医学》2010,(9):1592-1593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房颤复发及对左心房内径(LAD)、血清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2007年6月2008年12月阵发性房颤患者42例,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和常规治疗组各21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测定LAD、HsCRP水平,并随访治疗后12个月时房颤复发次数。结果替米沙坦组房颤复发次数及LAD、HsCRP水平均低于常规治疗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能抑制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左房重构,降低HsCRP水平,减少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左心房、左心室远期结构变化。方法50例经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根据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n=18)与未复发组(n=32),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2个月左房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左心房最大容积、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结果术前、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左房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左心房最大容积、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复发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复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具有显著疗效,复律并维持窦性心律对于逆转左心房、左心室重构,提高左室功能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慢性心衰(CHF)患者心功能、神经内分泌的影响。[方法]60例CHF病人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替米沙坦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替米沙坦80mg/d,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1(ET-1)和脑钠肽(BNP)含量。[结果]治疗6个月后,替米沙坦组LVEDd及血浆AngⅡ、ET-1和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LVEF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能改善CHF病人心功能和神经内分泌机制失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房颤患者脑钠素、血管紧张素Ⅱ的变化及氯沙坦在房颤中的治疗价值。方法: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窦律)40例、永久性房颤组46例、阵发性房颤组40例。阵发性房颤组服用可达龙及氯沙坦,永久性房颤组服用氯沙坦及钙离子拮抗剂控制室率,分别检测各组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及血清脑钠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永久性房颤组血脑钠素(BNP)、肾素(PRA)、血管紧张素(ANG)Ⅱ水平及平均左心房内径(LAD)与对照组比较增加(P〈0.05);阵发性房颤组血BNP、PRA、ANGⅡ与对照组比较升高(P〈0.05),LAD与对照组比较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房颤组血BNP水平与左房内径、血管紧张素Ⅱ浓度明显相关(r分别为0.362,0.294,P〈0.05)。(3)永久性房颤组和阵发性房颤组经氯沙坦干预后血BNP水平降低(P〈0.05),而血浆PRA、ANGⅡ水平升高(P〈0.05)。(4)氯沙坦干预能提高窦律维持率(P〈0.05),可降低47%的房颤复发危险(RR=0.45,95%可信区间0.260~0.749,P〈0.05)。结论:房颤患者血脑钠素水平的升高可能与房颤的心房重构有关,氯沙坦可能通过干预房颤的心房重构降低脑钠素水平并降低阵发性房颤的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2型糖尿病(2DM)合并高血压病患者纤溶活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2DM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30)和常规+替米沙坦(80mg,qd)治疗组(n=30),另选择20名年龄匹配的健康查体者为对照。治疗4周后测定血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的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2DM合并高血压患者纤溶功能显著低下,虽t-PA活性无显著改变,但PAI-1活性增加了约70%(P〈0.01)。常规治疗组t-PA及PAI-1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替米沙坦治疗使PAI-1活性显著下降约60%(P〈0.01),t-PA活性无显著变化。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存在纤溶功能低下,替米沙坦可显著降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活性,提高纤溶功能。  相似文献   

6.
李莹莹  王浩 《新医学》2010,41(7):448-451
目的:评价替米沙坦、氨氯地平、氢氯噻嗪三种不同类型降压药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肱踝脉搏波速度(baPWV)的影响。方法:135例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3组:替米沙坦组(40mg/d,n=48)、氨氯地平组(5mg/d,n=45)、氢氯噻嗪组(12.5mg/d,n=42),治疗4周后,如血压仍高于140/90mmHg(1mmHg=0.133kPa),剂量加倍,疗程共12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及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替米沙坦、氨氯地平及氢氯噻嗪组血压均有明显降低(P〈0.05),但各组间的血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米沙坦组和氨氯地平组baPWV均明显下降(P〈0.05),而氢氯噻嗪组治疗前后baPW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及氨氯地平均能改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酌动脓掸性日此种作用部分涯千茸隆压以外的颜.制.  相似文献   

7.
徐利  柏萍 《华西医学》2009,(8):2130-2131
目的:研究替米沙坦对合并高血压的阵发性房颤患者转复为窦性心律后复发的影响。方法:选择84例合并高血压的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降压药使用替米沙坦,对照组使用氨氯地平,两组均使用胺碘酮复律,随访2年,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及超声心动图(左房内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合并高血压的阵发性房颤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替米沙坦联合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有效防止房颤复发,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8.
C-反应蛋白与左房内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C-反应蛋白(CRP)与左房内径的相关性研究来探讨炎症在房颤发生及持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房颤患者66例,其中阵发性房颤26例,持续性房颤40例(含永久性房颤)。选择非房颤患者36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中的CRP含量,同时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房内径(LAD)。结果:房颤组血清CRP(41.21±21.40mg·L-1)显著高于对照组(9.33±3.91mg·L-1),P〈0.01;持续性房颤组血清CRP(48.51±22.88mg·L-1)显著高于阵发性房颤组(32.01±11.94mg·L-1),P〈0.05。持续性房颤组左心房内径明显增大,与阵发性房颤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阵发性房颤组左心房内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持续性房颤组中血清CRP与左心房内径之间呈正相关(r=0.61,P〈0.05)。结论:炎症是房颤发生和维持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对高血压伴左室肥厚(LVH)患者的新发房颤(af)的预防作用。方法 291例1级、2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替米沙坦组(口服替米沙坦40~80mg/d,18个月);贝那普利组(口服贝那普利10~40mg/d,18个月);非洛地平组(口服非洛地平缓释片5~10mg/d,18个月)。若三组病人经相应治疗血压仍不能达标者加用氢氯噻嗪25 mg~50 mg/d,直至达正常者(血压<140/90mm-Hg)。测量三组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三组患者服药前、后左房内径(LA)、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T)、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 结果 替米沙坦、贝那普利、非洛地平用于治疗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的患者,其对血压的治疗三组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明显降低(p<0.01);三组间降压效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经替米沙坦、贝那普利治疗后LVEF有所减低(p<0.05),LVPWT、IVST、LVDd、LVMI明显减低(p<0.01),与非洛地平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替米沙坦治疗的af发生率为5.9%,经贝那普利治疗的af发生率为5.4%,经非洛地平治疗的af 发生率为18.43%。经替米沙坦和贝那普利治疗af 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它们与非洛地平对比af 发生率均明显降低,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米沙坦、贝那普利、非洛地平均能有效的控制血压,并且能够逆转左室肥厚,且三者作用相似,但替米沙坦、贝那普利较非洛地平对于房颤的发生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老年人房颤与血尿酸水平、左房大小的关系,并分析这一关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住院的房颤患者89例作为房颤研究组,同期住院窦性心律患者85例作为非房颤对照组。记录各组一般资料及超声心动图、血生化水平。用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房颤研究组与非房颤对照组相比,年龄较大(P〈0.017),超声心动测量左房内径偏大(P〈0.001),左室射血分数较低(P〈0.001),血肌酐(P=0.003)、尿酸(P=0.001)、尿素氮(P〈0.001)均增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尿酸水平和左心房内径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房颤的发生存在显著的关系。结论血尿酸水平和左心房大小与老年患者房颤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心室不同构型高血压患者的左心房功能.方法 选取高血压患者94例和健康对照组(N组)35名,高血压患者分为左心室构型正常组(A组)、向心型重构组(B组)、向心型肥厚组(C组)、离心型肥厚组(D组).采集5组高血压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心脏全容积图像,QLAB软件脱机分析,获取左心房容积曲线,得到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最小容积(LAVmin)及收缩前容积(LAVpre).计算出左心房总排空容积(LAVt)、左心房总排空分数(LAVtEF)、左心房被动排空容积(LAVp)、左心房被动排空分数(LAVpEF)、左心房主动排空容积(LAVa)、左心房主动排空分数(LAVaEF)及管道容积(CV).采用相同方法测量左心室最大容积(Lvmax)及最小容积(Lvmin),并计算左心室搏出量(SV)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上数据均用体表面积(BSA)标化.结果 N、A、B、C及D组LAVmax分别为(16.18±4.06)、(20.24±4.65)、(22.28±5.64)、(31.63±14.34)、(26.43±8.11)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91,P<0.01),且A、B、C、D组分别与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4.74、-5.67、-11.09、-7.75,P均<0.05),C、D组分别与A组比较(q=-6.92、-4.00,P均<0.05),C、D组分别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4.75、-2.73,P均<0.05);N、A、B、C及D组LAVmin分别为(6.34±2.22)、(8.77±2.47)、(8.95±2.65)、(13.34±6.23)、(13.04±6.97)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31,P<0.01),且A、B、C、D组分别与N组比较(q=-5.72、-5.17、-10.32、-8.88,P均<0.05),C、D组分别与A组比较(q=-5.29、-4.34,P均<0.05),C、D组分别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4.52、-3.77,P均<0.05);N、A、B、C及D组LAVpre分别为(10.57±2.90)、(14.10±3.07)、(16.19±4.04)、(23.77±11.85)、(20.45±7.26)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41,P<0.01),且A、B、C、D组分别与N组比较(q=-6.82、-8.12、-13.22、-10.48,P均<0.05),C、D组分别与A组比较(q=-7.22、-5.07,P均<0.05),C、D组分别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4.43、-2.77,P均<0.05);N、A、B、C及D组LAVt分别为(9.84±2.78)、(11.47±3.52)、(13.33±4.70)、(18.29±8.90)、(13.39±5.94)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5,P<0.01),且N、A、B、D组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q=-7.89、-5.79、-3.56、3.57,P均<0.05);N、A、B、C及D组LAVpEF分别为(0.34±0.10)、(0.30±0.09)、(0.27±0.09)、(0.25±0.11)、(0.23±0.1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5,P<0.01),且A、B、C、D组分别与N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2.66、3.80、4.79、5.30,P均<0.05);N、A、B、C及D组LAVa分别为(4.23±1.31)、(5.34±1.94)、(7.24±3.13)、(10.43±6.72)、(7.41±3.12)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88,P<0.01),且A、B、C、D组分别与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04、-6.02、-10.05、-5.80,P均<0.05),A、B、D组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7.37、-3.51、2.99,P均<0.05);N、A、B、C及D组CV分别为(16.61±3.74)、(15.76±4.46)、(14.50±3.12)、(11.79±5.24)、(11.49±4.62)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3,P<0.01),且C、D组与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5.88、5.64,P均<0.05),C、D组分别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4.84、4.70,P均<0.05),C、D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2.94、3.01,P均<0.05);N、A、B、C及D组Lvmax分别为(65.03±12.15)、(70.71±10.52)、(80.51±13.11)、(84.38±24.12)、(101.95±27.76)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16,P<0.01),且A、B、C、D组分别与N组比较(q=-2.99、-5.68、-5.69、-8.95,P均<0.05),A、B、C组 分别与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6.57、-3.41、-3.50,P均<0.05);N、A、B、C及D组Lvmin分别为(22.05±8.16)、(25.01±7.01)、(30.56±7.91)、(33.19±16.41)、(58.42±26.01)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48,P<0.01),且B、C、D组分别与N组比较(q=-5.41、-5.01、-9.89,P均<0.05),A、B、C组分别与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7.37、-4.48、-4.92,P均<0.05);N、A、B、C及D组LVEF分别为(0.67±0.08)%、(0.65±0.07)%、(0.62±0.07)%、(0.62±0.10)%、(0.45±0.1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64,P<0.01),且N、A、B、C组分别与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11.08、-9.93、-7.62、-7.72,P均<0.05).结论 左心房功能是伴随着左心室构型不同而改变的.在左心室构型正常及向心性重构时,左心房通过增加存储器、助力泵功能保证左心室充盈;但左心室充盈主要还是来自左心室的主动舒张在向心性肥厚及离心性肥厚时,左心房管道功能受损,提示左心室主动舒张受损明显,左心室充盈依赖于左心房存储器、助力泵功能;左心室功能衰竭时左心房功能暂未出现衰竭.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超声心动图二维、M型和脉冲多普勒技术,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心房(LA)构型及功能的改变。方法:选择高血压患者61例,另设33名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皆同期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二维,M型和脉冲检查均正常),且无高血压病史。将61例高血压病患者根据M型超声心动图常规标准分为LA不大组(n=30)和LA增大组(n=31),再采用二维超声和多普勒测量3组的LA构型指标[左心房舒张期内径(LADd)、左心房内径指数(LADi)、左心房容积(LAV)、左心房舒张期容积指数(LADVi)]及功能指标[左心房射血量(LASV)、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左心房排空指数(LAEi)、左心房射血力(LAF)、左心房灌注分数(LAFF)]。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A不大组的多项LA构型指标均有改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包括LADd、LADi升高,LAFF增高[(40.79±5.37)%比(37.68±4.56)%]。而LA增大组的各项LA构型及功能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LA不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常规M型超声心动图诊断为LA不大的早期高血压患者,已发生LA构型及舒张功能异常;常规超声诊断LA增大患者,其LA异常进一步加重。二维超声和多普勒检查有助于检出高血压患者的早期LA损害,并评估其损害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阵发性房颤患者复律后左房顿抑情况及其可能影响的因素。方法阵发性房颤组35例,持续性房颤组19例,对照组为同期体检健康者30例。超声心动图检测房颤患者复律当日、3 d、7 d、1个月的左房整体、局部收缩功能,并与对照组比较。房颤患者于复律当日检测血浆心钠素。结果阵发性房颤组复律当日和3 d时二尖瓣口血流频谱A峰最大流速(VA)、左房射血力(LAF)、肺静脉口血流频谱负向a波最大流速(PVa)、二尖瓣环舒张晚期负向a波速度峰值(MVa)及左房壁局部组织多普勒a波速度峰值(LAVa)均低于复律后7 d和1个月(P均0.05),复律当日、3 d、7 d上述指标阵发性房颤组均高于持续性房颤组(P均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阵发性房颤组房颤持续时间和血浆心钠素水平与复律当日LAF独立相关。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复律后存在左房顿抑,房颤持续时间和血浆心钠素水平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氯沙坦联用胺碘酮在持续性房颤转复后窦性心律的作用及对左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持续性房颤患者93例,药物或电复律后随机分2组:对照组予胺碘酮0.2g,1次/d;观察组在服胺碘酮的基础上予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氯沙坦)50mg,1次/d,2周后无低血压,第3周加量100mg,1次/d。观察复律后第2天及6、12个月后测定左心房功能变化和房颤复发情况。结果随访1年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房颤复发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左房内径观察组治疗1年后有显著缩小(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氯沙坦联用胺碘酮在持续性房颤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较单用胺碘酮更有效,并可逆转左房扩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心房颤动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本院自2010年4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204例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根据患者的病理特征,将104例伴有心房颤动患者作为观察组,100例无心房颤动患者作为对照组,测量两组患者最大P波时限(Pmax )、最小P波时限(Pmin)、P波离散度(P波离散度=Pmax -Pmin),比较两组心电图和彩色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检查指标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P波离散度分别为(45.3±10.8)m s、(30.7±11.0)m s ,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观察组Pmax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Pmax值,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观察组LVMI值为(152.4±14.9)g/m2,与对照组(101.1±9.2)g/m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结论】P波离散度、Pmax是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心房颤动的预测因子,其可为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心房颤动的临床诊断提供关键的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坎地沙坦酯预防高血压病并心房颤动复律后复发的效果。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持续性或阵发性房颤经电转复或药物恢复窦性心律的7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恢复窦律后均选用胺碘酮维持窦律,观察组以坎地沙坦酯4—8mg/d,作为基础用药,对照组以氨氯地平5~10mg/d为基础用药,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1年内的房颤复发率,治疗前后做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房内径.观察两组血压控制水平。结果:观察组房颤复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O.05);治疗后观察组左心房内径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O.05);治疗后两组间左心房前后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控制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长期服用坎地沙坦酯可逆转高血压病并房颤引起的左心房扩大,减少房颤发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ACEI制剂苯那普利(洛汀新)与小剂量胺碘酮联合治疗对减少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复发率的作用。方法将有完整资料的共4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根据用药情况分为胺碘酮组(1组,n=22)、胺碘酮+苯那普利组(Ⅱ组2,n=24),治疗随访时间为1年,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的影响以及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左心房内径大小的变化。结果治疗12个月后,Ⅰ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59.09%.Ⅱ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83.33%。即Ⅰ组明显低于Ⅱ组(P〈0.05);而且Ⅰ组左心房内径大小的变化(治疗前左心房内径34.28±1.54mm;治疗后为38.48±1.68mm),大于Ⅱ组(治疗前左心房内径为34.68±1.56mm;治疗后为35.28±1.42mm)(P〈0.05)。结论小剂量胺碘酮联合苯那普利对阵发性房颤的治疗,在窦性心律的维持、抑制左心房的扩大方面均优于单用胺碘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