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肌梗塞后的左室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外对心肌梗塞后左室重构的发生发展过程、临床意义、可能的预防及治疗措施做了较详细的研究.左室重构在心肌梗塞后病人中较常见,是慢性持续进行性的病理生理过程,主要表现为心室容积扩大及心室构型改变。左室重构早期主要是梗塞扩张,远期为非梗塞段室壁增厚及延长.重构后的左室容积准确反映心功能,与病人的远期预后密切相关。梗塞后早期静滴硝酸酯类或卡托普利能减轻梗塞扩张,长期口服卡托普利可能减轻远期的左室重构,但能否改善病人远期存活率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心肌梗塞后左室重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描述了心肌梗塞后左室重构的病理过程、从细胞分子水平探讨了其发生机制,并对左室重构的防治作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
研究曾报告,少数严重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长期用一种左室辅助装置(LVAD)减轻心肌负荷,心肌可望恢复,时间长短不一。恢复越频,时间越长,可望减少或推迟日后心脏移植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心肌梗塞后心室重构的细胞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大鼠心肌梗塞模型,通过观察急性期(梗塞后2天)和慢性期(梗塞后一月)小面积及大面积梗塞的心脏血液动力学参数和心室形态学指标包括左室腔横径、室壁增厚等,对急性心肌梗塞后心室重构的细胞基础作了阐明。  相似文献   

5.
心肌梗塞后左室功能及其相关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肌梗塞后左室功能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近年来陈旧性心肌梗塞的123例住院病例,通过左室造影测定左室射血分数(EF),结合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冠心病直接危险因素,回顾分析了左室EF的相关因素。结果左室EF与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收缩内径(LVDs)、室壁瘤、冠脉病变积分呈明显的负相关,前壁心肌梗塞较无累及前壁心肌梗塞者在室EF低,无侧支循环较有侧支循环者左室EF低,但冠脉单支病变与多支病变的左室EF无显著差异。结论除梗塞坏死的影响外,长期严重的心肌缺血也使左室EF下降,所以冠脉单支病变与多支病变者在室EF的影响因素侧重点各有不同,正确纠正左室功能影响因素,对改善心肌梗塞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估价心室辅助装置(VAD)对向心脏移植过渡、促进心肌恢复、改善心脏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临床效果。 方法:病人428例,按VAD类型分3组,Berlin Heart 组(n=341),Novacor组(n=64),Therno Cardiosystems Inc(TCI)组(n=23),说明各组的手术指征、方法及辅助循环时间。 结果:Berlin Heart组 341例中,有199例接受心脏移植,1例撤离 VAD,Novacor组 64例中,有9例心脏移植,19例撤离VAD,TCI组23例,有7例心脏移植,2例撤离VAD。22例撤离VAD的病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平均增加29. 6%。 结论:①作为向心脏移植过渡的桥梁,VAD不仅为病人等待供体赢得了时间,还可改善因心力衰竭(心衰)造成的多器官功能损害。②VAD帮助受损心肌修复,可作为终末期心衰的治疗选择之一。③对于有心脏移植禁忌的终末期心衰病人,VAD还可成为永久循环支持。  相似文献   

7.
心脏移植是终末期心力衰竭治疗的金标准,但移植供体稀缺。植入式心室辅助装置能够替代部分或全部心脏功能,实现心脏移植前的过渡支持(BTT)、过渡到恢复(bridge-to-recovery)或再定(bridge-to-decision)和永久替代治疗(DT),从而改善患者预后。不同装置的设备原理、治疗效果和引起的并发症均存在差异。近年来我国心室辅助装置发展迅速,多款设备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该文介绍国内外植入式心室辅助装置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8.
磁悬浮心室辅助装置是治疗晚期心力衰竭的有效手段,可以为患者提供生命支持,争取手术机会。磁悬浮心室辅助装置分为植入式和体外式,植入式以HeartMateⅢ为代表,体外式以Centrimag为代表。国产磁悬浮心室辅助装置的研发亦不断取得突破,如CH-VAD、HeartCon等产品均已投入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9.
应用二维心超,在心梗后亚急性期对左室功能改变进行系列检测。 方法 22例心梗病人,在入院后48小时以及心梗后1,2,3周进行二维心超检查,计算每搏输出量(SV)、LV射血分数(LVEF)、LV舒张末内径(LVEDV)和LV收缩末内径(LVESV)。将病人分成两组,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们平均寿命的延长,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的患病率日渐增长,其中约5%的患者处于终末期,预后很差。虽然心脏移植仍作为终末期心衰患者的最佳选择,但供体短缺大大限制了其应用。  相似文献   

11.
常用的小儿机械辅助循环装置可分为体外膜式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和心室辅助(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VAD)两大类,心室辅助装置经历了第一代和第二代的发展,现正研制生物相容性更好、体积更小、植入式的可用于成人和小儿的第三代心室辅...  相似文献   

12.
我院在国内首先开展了左心室辅助泵置入术治疗严重左心室心力衰竭取得成功 ,术后药物治疗对治疗成功非常重要 ,现将我们的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旨为提供临床参考。1   病例资料患者 ,男 ,32岁。 2 0 0 0年 4月患“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急诊给予静脉溶栓及冠状动脉成形术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之后胸痛消失 ,2个月后能坚持上班。半年后开始活动后气短 ,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伴双下肢水肿 ,经积极的药物治疗 ,症状无明显缓解。再行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 ,结果示冠状动脉无狭窄 ,左室腔扩大 ,室壁运动消失。同位素心血池扫描示左心室腔…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塞(AMI)猝死率高,总死亡率高,且可发生各种并发症。因此临床上常需判断患者的梗塞面积及梗塞后心功能,籍以帮助判断预后,指导用药、评价某些药物疗效及掌握患者的康复过程。为了寻找一种简便、无创伤、易重复的方法,近来国外一些学者正着手研究心电图定量诊断心  相似文献   

14.
心力衰竭(心衰)日益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供体器官的缺乏以及常规心室辅助装置的负担,使心衰的治疗难以兼顾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近年来,在基因编辑技术的推动下,异种心脏移植克服了免疫排斥、凝血功能失调、炎症及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等多重障碍;同时随着医疗器械技术的进步,心室辅助装置逐步实现微型化、无线化。这些技术的进步将为心衰患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5.
骨骼肌-心室辅助装置是心脏辅助循环研究的新领域。骨骼肌的耐疲劳训练,目前多采用低频、慢性电刺激与心率同步辅以血管延迟期的方法,而其取材多来自背阔肌。动物实验已在骨骼肌替代、修复病损的心室肌,骨骼肌-主动脉外球囊反搏装置和骨骼肌-心室辅助装置等方面取得成功经验。在心脏外科临床工作中也已成功地采用自体背阔肌替代、修复病损之心室肌10余例,并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自1961年Dvrrer在实验犬的缺血心肌首次记录到晚电位以来,心室晚电位研究作为一种前瞻性预测方法,已经显示出其科学性与实用价值。心室晚电位临床检测作为一种独立的信息与猝死的密切关系已见于国内外报道,提示心室晚电位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测方法在区别心梗后高危病人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自1961年Dvrrer在实验犬的缺血心肌首次记录到晚电位以来,心室晚电位研究作为一种前瞻性预测方法,已经显示出其科学性与实用价值。心室晚电位临床检测作为一种独立的信息与猝死的密切关系已见于国内外报道,提示心室晚电位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测方法在区别心梗后高危病人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文综述如下: 1.心室晚电位的机理: 心室晚电位(VLP)是一种高频率,低振幅的碎裂心电信号,又称迟电位。概括地讲就是在心室刚刚结束  相似文献   

18.
作者观察55±7岁的50(男42、女8)例患者首次心肌梗塞后左室容量的改变。心肌梗塞后48小时、10天、1个月和6个月时连续进行放射核素心脏显象,采用非几何方法计算左室容量。11例患者在心肌梗塞后  相似文献   

19.
许多心肌梗塞后病人左室功能有自发性改善,本文旨在进一步证实梗塞后这种自发性变化,并判断梗塞症状发生后短期内造影所示的冠脉解剖能否预测这些变化。方法:40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在症状发作后平均4小时20分作冠脉造影,其中包括链激酶治疗后无再灌注8例及未经链激酶治疗的32例。在冠脉造影后2小时内和梗塞后平均13.2天分别作静息时核素心室造影,通过左前斜位测定左室喷血分数,其变化大于5%时才有意义。此外,测总CK水平,计  相似文献   

20.
左室功能障碍和室性心律失常是慢性心脏病患者较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左室功能障碍症状的患者常同时伴有室性心律失常。反之,有心律失常症状的患者常有明显的左室功能障碍。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死亡率很高,如同时又有左室功能低下者死亡率则更高。心肌梗塞后的室性心律失常冠心病监护室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塞(AMI)后6小时至2或3天,80%以上的患者出现室性早搏,约40%的患者发生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原发性室颤的发生率约为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