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维生素K缺乏与婴儿出血症的关系,方法:静注维生素K110 mg/次/d静脉推注,连用3 d,每隔24小时作一次临床表现和PT、TT、KPTT评估。结果:治疗后平均3 d出血停止,PT、TT、KPTT恢复正常。结论:婴儿出血症与维生素K缺乏有密切的关系,主要是婴儿对维生素K摄入量少,体内生成少;易发生颅内出血而死亡;用维生素K1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又称婴儿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是临床最常见的婴儿期出血性疾病,最常见的出血部位是颅内。本文将近年来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住院治疗的24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患儿诊疗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维生素K缺乏引起婴儿出血症的临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维生素K缺乏与婴儿出血症的关系,方法:静注维生素K110mg/次/d静脉推注,连用3d.每隔24小时作一次临床表现和PT、TF、KPTF评估。结果:治疗后平均3d出血停止,PT、TT、KPIT恢复正常。结论:婴儿出血症与维生素K缺乏有密切的关系,主要是婴儿对维生素K摄入量少,体内生成少;易发生颅内出血而死亡;用维生素K1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探讨维生素K缺乏在新生儿及婴幼儿出血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出生-4个月婴儿临床出血病例进行研究和观察.结果 用维生素K治疗早的病例预后好,就诊晚的病例发生颅内出血,遗留后遗症,甚至死亡.结论 维生素K缺乏出血症目前仍是我国婴儿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严重危害婴儿生命健康,应积极有效地开展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5.
维生素K缺乏症,又称新生儿自然出血症或新生儿低凝血酶原血症,常见于新生儿,是由于维生素K缺乏、体内某些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活力低下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出血部位以消化道多见,常诊治于儿内科,在口腔科首诊较少见。笔者在临床遇见1例婴儿维生素K缺乏症,其主诉是口腔黏膜出血  相似文献   

6.
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又名新生儿自然出血症,是3月以内婴幼儿出血性疾病的常见病因。由于维生素K经过胎盘的通透性差,孕母维生素K很少进入胎儿体内,故婴儿出生时血中维生素K水平普遍较低,肝内维生素K储存量亦低。早产儿、小于胎龄儿等低出生体重儿血中维生素K水平更低。因此,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在出生后都有发生出血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预防婴儿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的有效措施。方法 婴儿出生后即口服维生素K1,每10天1次,每次2.5mg,共10次,并采脐带血、1个月和2个月静脉血,统一检测。结果 群体干预研究服药组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小样本的实验室观察结果显示了口服组1个月和2个月静脉血维生素K缺乏诱导蛋白(PIVKA-Ⅱ)已经完全转阴。结论 婴儿口服维生素K1能有效地预防典型及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出血的B超形态学改变的特点。方法:对43例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患儿进行了床边头颅B超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头颅B超表现:脑实质出血16例,脑室内出血8例,硬脑膜下腔出血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两处或两处以上6例。43例经CT检查或手术证实,其中有2例脑室内出血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漏诊。结论:B超对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定具有肯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婴幼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的病因,从而提出其预防及治疗措施,以减少发病率和提高治愈率.方法 对我院1990~2010年诊断为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住院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7例患儿中,23例为单纯母乳喂养,11例患病前婴儿及母亲均未使用过维生素K制剂;皮肤粘膜、肠道出血13例;颅内出血者15例;有贫血者24例.均采用维生素K1及输血等对症治疗.除1例病情严重自动放弃治疗,1例死亡外,其余25例均临床治愈及好转出院.结论 婴幼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使用维生素K1治疗近期效果良好,及时输血更为重要.孕母及婴儿预防使用维生素K可减少甚至避免本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婴儿维生素K缺乏症常可导致多器官出血,其中以颅内出血最为严重,起病突然,病死率高。1999—2004年,我院共收治婴儿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3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李荣 《基层医学论坛》2005,9(4):384-384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是由维生素K缺乏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又称婴儿获得性凝血酶原复合因子缺乏症、婴儿迟发性出血性疾病、儿童早期出血综合征等。该症起病急骤,病死率可达35%,颅内出血的发生率达60% ̄80%,存活者亦[1]常有这样或那样的后遗症。为提高对本症的认识,降低其病死率和  相似文献   

12.
维生素K缺乏症是新生儿及婴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是由于维生素K的摄入和吸收不足或因肝功能障碍不能利用维生素K合成凝血酶原所致。本病早期常发生颅内出血,病死率高,存活者易留明显后遗症。因此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应成为基层医院儿科临床的重要课题。我院1996年-2005年收治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患儿43例,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维生素K缺乏引起新生儿出血症,临床已不少见,而维生素K缺乏导致小婴儿出血,特别是颅内出血,易被误诊而延误治疗时机,导致死亡或留下后遗症。  相似文献   

14.
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林  热夏提 《农垦医学》2006,28(1):78-79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是指出生后2周~6月婴儿由于维生素K缺乏导致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活性低下所致的出血,以突发性颅内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由于本病起病突然,病情变化迅速,极易导致死亡或留有严重后遗症,尽早正确诊断,及时治疗十分重要.我科于2003~2004年收治3例外院误诊的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症致颅内出血的病例,现结合有关文献报告并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 婴儿期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是指婴儿在渡过了易患新生儿出血症之后,发生严重出血倾向,主要表现为颅内出血,与维生素K缺乏有关。为了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识别能力,现将本科于1980~1984年收治的15例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维生素K缺乏是由维生素K导致凝血机制障碍的疾病.临床症状以出血为主新生儿期及婴儿发病较多,发生于新生儿期的称为新生儿出血症;发生于婴儿期的称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主要见于三个月内的母乳喂养儿,起病前常有腹泻或服用抗生素的病史,轻症病例又表现为皮肤、鼻出血,或少量肠道出血,重症并列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颅内出血.我院收治1列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并颅内出血的患儿,经抢救及精心的护理治愈出院.现将我们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出血症,临床以出血为主要表现,其重要原因是由于维生素K依赖因子的缺乏。提出对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难产儿生后常现注射维生素K外,对足月及单纯母乳喂养、有腹泻及有肝功能损害的婴儿均应补充维生素K。  相似文献   

18.
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是由于维生素K缺乏使凝血因子Ⅱ(凝血酶原)Ⅶ、Ⅸ、Ⅹ活性降低,凝血功能失常而发生的出血性疾病。为避免婴儿迟发性维生素K的发生,现对我科3年来收治的维生素K缺乏症36例进行临床分析,并提出对所有新生儿出生后常规补充维生素K,以防止本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蒋世玖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9):129-129,135
目的使医务人员了解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所致婴儿颅内出血的发病原因,掌握发病的高危因素、预防方法,争取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降低后遗症和病死率。方法对1999—2005年底共收治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出血26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5d(除外4例脑疝于人院2d内死亡)出血全部控制,治愈率为84.6%,病死率15.4%,两年后随访后遗症率32.3%。结论基层医院医生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降低病死率,及时补充维生素K有肯定效果。维生素K能预防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因此对可能引起维生素K缺乏的孕妇或小婴儿预防性用维生素K,可避免此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龙烨 《华夏医学》2000,13(5):644-645
维生素 K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参与肝内合成凝血因子 、 、 和 [1 ] 。如果体内缺乏维生素 K,就会导致这 4种凝血因子的缺乏而引起出血。婴儿维生素 K缺乏导致的颅内出血 ,绝大多数发生于新生儿晚期 (出生 2周后 )到婴儿期 ,以 1~ 3个月的母乳喂养儿多见。我院儿科 1997~ 1998年 12月 ,共收治晚发性维生素 K缺乏致婴儿颅内出血 2 5例 ,现将临床观察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5例 ,男婴 14例 ,女婴 11例 ,年龄 2 0~ 90 d,均为足月母乳喂养儿 ,家族中均无出血病史 ,均未接受过 Vit K1 预防。其中皮下出血者 19例 ,皮肤、巩膜黄染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