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源CT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并与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08年3月至2010年7月临床确诊50例川崎病患者的双源CT影像资料,观察冠状动脉瘤好发部位、扩张程度以及冠状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位置和数目,对于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中双源CT共检出116个瘤体,近段瘤体共计56个,发现率为48.28%;中段瘤体共计36个,发现率为31.03%;远段瘤体共计14个,发现率为13.79%;前降支瘤体共计40个,发现率为34.48%;回旋支瘤体共计12个,发现率为10.34%;右冠支瘤体共计58个,发现率为50%;左主干瘤体共计6个,发现率为5.17%;其中瘤体内附壁血栓共24个。超声心动图共检出42个瘤体,漏诊6例。结论:双源CT可显示冠状动脉全程支段,对于瘤体数量、位置、大小、瘤体内钙化或血栓检出率均高于超声心动图,因超声心动图具有安全、简便、费用低、可靠的优势,重复动态观察冠状动脉扩张及其演变的全过程可用于初步的筛查,如两者结合检查,诊断准确率可明显提高,可作为治疗随访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2.
梁心怿 《现代保健》2012,(21):147-148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在小儿川崎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检查川崎病患儿204例,观察是否存在心血管病变。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测出61例患儿有冠状动脉等心内病变,发生率达30.0%,心电图检测出119例患儿心电图异常,检出率达到58.3%。结论: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对川崎病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唐艳  张芳  张灵珍 《中国保健》2006,14(10):43-4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早期诊断川崎病中的临床作用.方法采用飞利浦5500型彩色多普勒诊断仪,对61例临床表现典型及非典型的川崎病患儿进行早期冠状动脉检查,发现有冠状动脉病变者占36.07%,典型病例发生率18.42%,非典型病例发生率65.22%,于病程10天内发现冠状动脉异常者占50%.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是早期诊断川崎病有效无创性方法.  相似文献   

4.
张艳艳 《中国校医》2021,35(3):191-192,201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检测在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7年10月-2019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经冠状动脉造影与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分析其检测结果.结果 以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超声心动图诊断的准确度为87%(87/100)、灵敏度为96.55...  相似文献   

5.
超声心动图检查和随访川崎病307例,发现冠状动脉病变118例,发生率38.4%,其中冠状动脉扩张98例,冠状动脉瘤20例,左冠状动脉发病率高于右冠状动脉,同时发现用CA/AO值来判断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更为准确。冠状动脉病变98%(116/118)发生于病程4周内,冠状动脉扩张多为一过性改变,冠状动脉瘤预后与瘤的大小有关。心包积液、瓣膜返流、心脏扩大等病变多与冠状动脉病变同时存在,多于恢复早期回复正常。超声心动图能准确诊断川崎病心血管损害,并便于随访,对临床诊疗有很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与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急性期及恢复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川崎病患儿35例为病例组,以发热、皮疹为主诉的肺炎支原体或病毒感染的48例患儿为对照组,测其急性期与恢复期脑利钠肽及左、右冠状动脉内径值,并做相关分析。结果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脑利钠肽值明显高于恢复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川崎病患儿恢复期冠状动脉内径值明显高于急性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冠状动脉扩张是在恢复期诊断川崎病的重要手段,而脑利钠肽可作为急性期诊断川崎病的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临床医学工程》2019,(7):887-888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评估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对远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276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成对照组(无冠状动脉损害, 124例)与观察组(冠状动脉损害, 152例),所有患儿均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房室内径,比较两组的心功能指标(LVEF、 FS、 E/A)、 LMCA、LAD、 p RCA。结果两组的LVEF、 F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E/A低于对照组, LMCA、 LAD、pRCA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超声心动图可监测患儿冠脉动脉损害程度及病情进展与转归情况,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患儿远期心功能变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检测的价值。方法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于患儿睡眠或安静状态下进行,结合临床表现将冠脉病变分为异常和正常两种,正常冠状动脉内径〈3.0mm,异常冠状动脉内径≥3.0mm。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测后发现冠脉扩张者为47例,占35.6%,正常冠脉者为64.4%,较精确的发现单纯左冠状动脉扩张者21例,占44.7%,单纯右冠状动脉扩张者12例,占25.5%,左右冠状动脉均扩张者14例,占29.8%。结论超声心动图能有效检测出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变化,且能精确定位,对于临床治疗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及心功能变化的价值。方法彩色多酱勒超声心动图检查89例川崎病患儿,测量其冠状动脉内径,判断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瘤、血栓和冠状动脉狭窄,测量房室内径,计算心功能,观察是否有心包积液和瓣膜返流。结果89例川崎病患儿中有冠状动脉病变36例,其中单纯左冠状动脉病变21例,双支病变12例,9例合并冠状动脉瘤,3例合并血栓。36例冠状动脉受累者均合并轻至中度二尖瓣及三尖瓣返流。川崎病患儿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正常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酱勒超声心动图可实时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其进展和转归,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及心功能变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文对33例婴幼儿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其早期诊断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不典型川崎病33例临床资料及对超声心动图显示冠状动脉异常的分析。结果不典型川崎病婴幼儿发病率〉学龄前儿童;发病早期ESR、CRP、WBC均明显升高、血小板正常;63.6%的患儿有心肌损害。结论婴幼儿不典型川崎病早期损害冠状动脉,最早发病3d可见冠状动脉扩张,超声心动图显示冠状动脉病变是早期诊断不典型川崎病的重要依据,也是最安全、最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及心功能变化的价值.方法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89例川崎病患儿,测量其冠状动脉内径,判断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瘤、血栓和冠状动脉狭窄,测量房室内径,计算心功能,观察是否有心包积液和瓣膜返流.结果 89例川崎病患儿中有冠状动脉病变36例,其中单纯左冠状动脉病变21例,双支病变12例,9例合并冠状动脉瘤,3例合并血栓.36例冠状动脉受累者均合并轻至中度二尖瓣及三尖瓣返流.川崎病患儿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正常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可实时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其进展和转归,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及心功能变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狭窄度≥50%)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DSCT冠状动脉成像结果并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为标准,以冠状动脉节段为基础,DSCT诊断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2.0%、98.0%、96.2%、95.2%、96.6%。结论 DS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无创、简便、优良的冠状动脉成像方法,对诊断冠状动脉明显狭窄有很高的准确性,可作为无创性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手段,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筛选和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研究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超声检测的价值.方法:对58例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应用超声检测.结果:发现冠状动脉病变28例.以内径>3mm为冠状扩张,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结论:超声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KD)诊断及其远期追踪的价值.方法 11例经超声诊断的川崎病患儿,分析其声像图表现,并远期追踪左右冠状动脉回复情况,评价疗效.结果 11例川崎病患儿每间隔3~6月进行复查,左右冠状动脉逐渐缩小,最长病例于24月内恢复正常.结论 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右冠状动脉宽度可以提示川崎病诊断,协助临床诊断,并作为远期追踪、评价疗效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受损状况和心功能的相应改变情况。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对81例小儿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受伤状况予以检查,通过Cuben's方法对小儿川崎病患儿.的左心室收缩功能进行相关测定,以二尖瓣的多普勒血流图对小儿川崎病患儿.的左心室舒张功能予以测定,将81例小儿川崎病患儿.与62例正常小儿心功能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81例小儿川崎病中有35例小儿存在冠状动脉受损情况,其中24例为急性期冠状动脉扩张,5例为冠状动脉瘤,6例为恢复期冠状动脉扩张。观察组患儿VE为(86.1±27.5)cm/s,对照组为(89.1±31.7)cm/s,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VA为(47.9±13.1)cm/s,对照组为(44.9±10.1)cm/s,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心脏射血分数为0.68±0.21,对照组为0.69±0.3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左心室收缩功能以及左心室舒张功能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中小儿川崎病通常容易累及患儿的冠状动脉,特别是在小儿川崎病的急性期;患儿的心功能改变相对不明显,临床超声心动图有助于对小儿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受损状况予以测定。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是常见的狭窄性冠脉病变,若未能及时诊治,可发展为冠心病、心绞痛、心衰等.冠脉造影(CAG)是诊断冠脉狭窄的主要方法和标准,但其创伤大、风险高,不宜作为健康筛查的首选方法.而双源CT(DSCT)为一种无创影像学检查手段,可避免CAG检查的不足.从DSCT检查的特点、准确性、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临床医学工程》2017,(12):1645-1646
目的研究炫速双源CT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300例,均接受炫速双源CT检查。诊断MB-MCA 198例,根据MB-MCA类型分为两组,观察组为纵深型,对照组为浅表型,回顾性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结果 198例MB-MCA患者中,观察组81例(40.91%),对照组117例(59.09%)。分布部位:130例(65.66%)处于LAD,其中84例位于LAD中段,46例位于LAD远端位置;7例(3.54%)处于RCA中段;53例(26.77%)处于LCX。MB-MCA长度为0.5~3 cm。观察组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典型胸痛、心电图异常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MB-MCA多出现在LAD及LCX,炫速双源CT可用于诊断MB-MCA,纵深型MB-MCA较浅表型MB-MCA更易发生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前瞻性评价心率及心率变量对双源CT高心率患者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并回顾性分析双源CT对该组高心率患者的狭窄评价准确性。方法:选取80例冠状动脉成像。高心率纽40例,扫描时平均心率均〉70bpm;对照组40例.扫描时平均心率均≤70bpm。对照2组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和诊断准确性。结果:2组的节段性图像质量计分和对有意义狭窄(≥50%)的诊断准确性均无统计学意义。钙化是影响诊断准确性的主要因素。在高心率组,心率变量与总的诊断性图像质量(P=0.001)和回旋支(P=0.016)图像质量有相关。心率变量〉5bpm时可影响图像质量。随着心率的上升.最佳重建窗从舒张期移至收缩期。结论:尽管心率变量可以影响图像质量,双源CT对高心率患者冠状动脉的成像足以满足诊断。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810例双源CT冠状动脉影像分析,可以发现有效的护理是提高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和疾病诊断技术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影响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因素。方法:使用双源CT对50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检查,并对其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除3例不成功外,其余患者图像进行三维处理后均得到较好的诊断效果。结论:认真总结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因素,提高成像质量对诊断准确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