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至2010年4月经病理证实的15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均发生于经产妇,12例以单侧乳腺肿块就诊者,术前行空芯针穿刺活检示慢性乳腺炎或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3例以单侧乳腺肿块伴脓肿形成而就诊者,行切开引流治疗效果不佳.15例确诊后均手术切除治愈,术后随访3~67个月无复发.结论 肉芽肿性乳腺炎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酷似乳腺癌,发病率低,影像学特征不典型,确诊依靠病理检查,包括病灶在内的腺叶、区段、象限切除术是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伴多发脓肿形成的肉芽肿性乳腺炎诊治体会(附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伴多发脓肿形成的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伴多发脓肿形成的肉芽肿性乳腺炎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病人中,均行B超检查,4例行钼靶X线摄片,均误诊为急性乳腺炎伴脓肿形成而予以切开引流并抗炎治疗无好转,最后均通过行扩大区段小叶切除而治愈,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无复发。结论伴多发脓肿形成的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误诊原因与其发病率低,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有关,最终诊断依赖病理结果。行扩大区段小叶切除是治疗伴多发脓肿形成的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李新  赵坤  李祖彬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1):3243-3245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及治疗手段,降低复发率。方法:将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经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为肉芽肿性乳腺炎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对不同地区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乳腺彩超、乳腺X线、外科体检检查,对各项检查结果及治疗结果进行归纳。结果:1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6例术后应用激素及抗生素治疗,无局部复发;未应用激素治疗的4例患者中,2例术后出现局部复发,1例复发后应用激素治疗,病情得到缓解,1例再次手术治疗,术后至今未复发。结论:抗生素联合激素在术后使用,可降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发病率不是很高的疾病,因此在临床上研究和报道不是很多,第一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是由Kessler和Wolloch于1972年报道[1]。肉芽肿性乳腺炎又称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主要症状为以乳腺小叶为中心,以肉芽肿为病理特征的乳腺慢性炎症。此病临床报道较少,临床资料也较少,为充实临床资料,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现对我院2006年3月~2010年6月通过手术治疗后经病理证明确诊为肉芽肿性乳腺炎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现将该组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诊治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9月该院收治的40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治疗。结果 40例患者均通过病理学诊断为肉芽肿性乳腺炎,5例患者经微创术后病理确诊,手术后使用甲硝唑+广谱抗菌药物治疗1周;22例患者经过术前空心针穿刺和术后病理确诊,13例患者经过术中冰冻病理学检查和常规病理检查确诊。共有32例患者采用甲硝唑+广谱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对30例患者进行随访4~28个月,平均随访(11.4±2.2)个月,30例患者中仅有1例患者对侧乳房复发,其余患者术后恢复良好;4例脓肿患者患处切开排脓后,进行细菌培养检查,没有发生细菌生长等情况。结论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主要通过手术治疗,且治愈情况良好,随访预后不良情况少见。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扩大切除手术及肿物单纯切除两种治疗方法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医院收治的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取肿物单纯切除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扩大切除手术治疗。随访时间1年,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65.00%,有显著差异(P 0.05)。观察组复发率为0.00%,低于对照组的30.00%,有显著差异(P 0.05)。结论: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治疗中,采用扩大切除手术的治疗方法,能够提升治疗效果,减少复发率,总体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IGM)是一种非哺乳女性乳房疾病,属于慢性反应性的疾病,其病因尚不十分明确,无论是临床症状上,还是钼靶X线拍摄检查都没有明显特异性的异常显示,在诊断时也容易被误诊为乳腺结核、乳腺癌等疾病,根据组织病理学可以对其确诊,细胞学也是辅助诊断手段。目前国内并没有完全规范统一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采用激素类的药品对病灶进行局限,然后进行手术将其切除。本研究对IGM临床症状、病理机制、病理学表现、影像学表现以及治疗方式进行回顾综述,旨在研究IGM的治疗进展,从而对临床的诊断以及治疗等后续研究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临床诊断治疗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1年1月-2010年12月17例黄色内芽肿性胆囊炎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术前诊断胆囊炎、胆石症10例,胆囊癌5例,胆囊息肉2例,其中伴发热5例、黄疸2例,术前均未明确诊断。影像学检查及手术可见胆囊壁增厚伴广泛粘连。行胆囊切除手术7例,同时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5例、肝脏楔形切除4例、胆囊癌根治术1例。所有病例均术后病理确认,胆囊可见典型的泡沫细胞肉芽肿样改变,术后随访6个月~5年,均无远期并发症。结论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无典型临床表现,术前确诊困难。胆囊壁壁内结节伴增厚的影像学特征有诊断有意义。确诊依据病理学检查,提高术前诊断率及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为良性疾病,胆囊切除术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转移带蒂背阔肌肌瓣修复肉芽肿性乳腺炎治疗乳腺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6例行手术治疗的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行单纯肿块切除或乳腺区段切除联合转移带蒂背阔肌肌瓣修复乳腺缺损,对其手术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纯肿块切除或乳腺区段切除联合转移带蒂背阔肌肌瓣修复整形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既完整切除病灶乳房外形又得以良好恢复。结论:转移带蒂背阔肌肌瓣修复肉芽肿性乳腺炎术后乳腺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2011年10月本院乳腺外科收治的65例肉芽肿性乳腺炎,对本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讨论。结果本病的病因不明,乳汁淤积可能为该病的基础病因,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钼靶X线检查和乳腺超声检查无明显特异性,空心针穿刺活组织检查(CNB)和病理检查最具有诊断价值,明确诊断后早期应用甲硝唑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可使肿块缩小,促进伤口愈合,缩短治疗过程,缩小手术范围。结论本病症状多变,病因复杂,在诊断和治疗上有一定困难,早期应用甲硝唑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有效,手术是主要的根治性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齐腾姣  曾一 《现代养生》2022,(22):1963-1965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1年1-7月医院收治的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西医的新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传统中药定向穿透疗法进行治疗,一个疗程完成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复发率、临床症状、乳房外形。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红肿范围、肿块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红肿范围、肿块大小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红肿范围、肿块大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乳房形态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临床疗效显著,并且能够有效减少复发率,保持良好的胸部形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肉芽肿性乳腺炎、乳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方法:对本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60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与60例乳腺癌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超声表现进行对比与研究.结果:在60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超声结果中发现,52例患者为单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38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分析浆细胞性乳腺炎误诊为乳腺癌的相关因素,提高对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认识,降低误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60例浆细胞性乳腺炎中21例术前误诊为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误诊乳腺癌率为35.0%(21/60),因单纯乳房肿物误诊12例,因肿物伴乳腺皮肤桔皮样改变误诊4例,因乳晕下肿物伴乳头内陷误诊3例,因乳晕下肿物伴乳头溢血性液误诊2例.结论 浆细胞性乳腺炎术前极易误诊为乳腺癌,加强对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认识,提高与乳腺癌的鉴别诊断能力是减少误诊误治的有效方法.术中及时行冰冻切片病理检查,对术中正确选择手术方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非哺乳期乳腺炎与乳腺癌的超声影像学表现及鉴别价值。方法选取5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与4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灰阶超声与多普勒超声检查,超声影像学资料与病理资料完整,并经手术或病理活检证实。由2名有经验的超声造影医师根据超声图像进行分析并作出诊断,统计诊断符合率。分析非哺乳期乳腺炎与乳腺癌的超声影像学表现。结果 5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超声确诊46例,符合率为92.00%;40例乳腺癌患者超声确诊32例,符合率为80.00%。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超声表现为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或欠清、低或更低回声斑、微小钙化、腋窝淋巴结结构清晰;乳腺癌患者超声表现为肿块形态不规则、可见毛刺、回声低而不均匀、砂粒样钙化、腋窝淋巴结紊乱甚至消失。非哺乳期乳腺炎、乳腺癌患者血流信号分级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收缩期峰值流速(V_(max))和阻力指数(RI)均显著小于乳腺癌患者(P<0.05)。结论非哺乳期乳腺炎与乳腺癌的超声影像学表现具有明显的特点,可指导临床鉴别诊断,但应避免完全依赖超声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细菌感染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发病中的作用及病原菌分布情况和药敏性.方法 选取解放军第230医院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收治通过手术或粗针穿刺后病理确诊的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200例,采集其组织块、脓液、分泌物制成标本,细菌培养分离后鉴定,并采取纸片琼脂扩散法行药敏试验.结果 200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标本中有72例(36.00%)病原菌呈阳性,分离出棒状杆菌53例(73.61%).其中水生棒状杆菌17例(32.08%),微小棒状杆菌8例(15.09%),G群棒杆菌7例(13.21%),杰氏棒杆菌6例(11.32%),A群棒杆菌4例(7.55%),I群棒杆菌4例(7.55%),F群棒杆菌4例(7.55%),库氏棒杆菌4例(7.55%),牛棒状杆菌3例(5.36%).该病1、2、3年后再次培养棒状杆菌,显示棒状杆菌的阳性率随着时间增长而显著增长,1年后棒状杆菌阳性10例(13.89%),2年后43例(59.72%),3年后53例(73.61%),主要棒状杆菌对大多数抗生素药敏实验敏感率较高.其中庆大霉素53例(100.00%)、万古霉素53例(100.00%)、利福平53例(100.00%)、利奈唑胺53例(100.00%)等较敏感,而对苯唑西林13例(24.53%)、呋喃妥因12例(22.64%)、克林霉素8例(15.09%)、红霉素10例(18.87%)等敏感率较低.结论 棒状杆菌是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主要致病菌,可用敏感率较高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声像图特点。方法对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声像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肉芽肿性乳腺炎灰阶超声分为3种类型:不规则低回声肿块、低回声结节、混合型。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血流信号检出率为78.6%,均为低速血流,阻力指数(RI)范围较宽。结论认识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特征性声像图,对超声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塑型性支气管炎的有效治疗方法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0~2013年确诊为塑型性支气管炎7例患儿,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片、胸部CT及纤维支气管镜所见气道黏膜损害、支气管内生塑性分泌物栓病理学检查和治疗情况进行总结。结果:7例患儿均为发热、咳嗽起病,肺炎支原体感染4例,乙型流感病毒感染2例,腺病毒感染1例,细菌感染4例,其中混合感染占57.1%。所有患儿影像学检查均提示有肺炎,表现为肺叶或节段性不张,无双侧塑型病例。所有患儿均使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纤维支气管镜下均可见灰白色黏液栓堵塞支气管开口,吸出支气管样塑形物,其中3例送检病理均为Ⅰ型炎症型,余未送检病理。7例患儿均行支气管镜去除内生异物,同时予以抗感染、激素、丙种球蛋白及必要的呼吸支持治疗,病情明显好转,无死亡病例。结论:塑型性支气管炎是儿科少见的危重症,该病易误诊、病死率高,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是其主要病原。在抗感染及辅助治疗基础上尽早进行支气管镜检查去除气管内生异物是治疗本病的最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超声、CT、MRI)、临床诊治方法及疾病预后。方法对我院病理证实的31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病变部位、病灶最大径线、病理诊断等资料,统计超声、CT、MRI等检查方法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正确诊断情况,并进行随访,统计并发症,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31例患者中,体检中发现占位者21例,有症状表现者10例;AST轻度异常者2例,HBs Ag阳性者6例,CA19-9水平升高者1例。影像学检查结果:(1)31例患者均行腹部彩超检查,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10例,诊断率为32.26%;9例患者加行超声造影检查,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者7例,诊断率为77.78%;(2)31例患者均行肝脏平扫增强CT扫描,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12例,诊断率38.71%;(3)11例患者行上腹部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者8例,诊断率72.72%。MRI的诊断率明显高于彩超及CT(P0.05)。病理学结果: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学诊断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病灶直径为2~11 cm,平均(4.6±2.1)cm。治疗方法及结果:31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腹腔镜肝切除18例,开腹肝切除13例。与开腹肝切除比较,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量更少(P0.05)、肠道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更短(P0.05);随访结果:31例患者随访29例(93.55%),随访时间3~24个月,均诉生活质量良好。结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是一种预后较好的肝脏良性增生性病变,因其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较困难,多种影像学及病理学联合诊断可提高诊断率,对于不能排除肝细胞癌等恶性肿瘤或其他肝脏占位性病变者应行手术切除治疗,腹腔镜肝切除较开腹肝切除具有出血少、恢复快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讨乳腺癌普查工作中所见几种超声图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乳腺癌普查工作中具有典型声像图特征的109例患者的超声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分析几种所见声像图特点的超声诊断价值.结果 109例患者中病理诊断良性病变51例伴钙化27例,其中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9例,乳腺纤维腺瘤19例,纤维囊性乳腺病21例,纤维间质玻璃样变2例,恶性病变58例伴钙化36例,确诊为乳腺癌.结论 超声以其方便、无创性的检查方式成为乳腺疾病普查的首选检查方法,随着超声仪器性能的提高和高频超声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能发现一些乳腺微小的钙化,对其声像学特征的总结分析有助于提高乳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率及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对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点进行探讨,并列举了相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对于65例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结果:65例中,乳头发育不良者共达39例,在临床上表现炎性肿块型的患者共有34例;另外有无痛性肿块型患者20例;慢性瘘管性患者10例;除此之外还有被误诊为急性细菌性乳腺炎的患者6例。最终通过手术切除病灶的患者共有62例,占总数的97%。结论:由分析可以看出浆细胞性乳腺炎在进行手术前较容易产生误诊,而在急性期还易被误诊为急性细菌性乳腺炎,另外在亚急性期以及慢性期也会易被误诊为乳腺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