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整个孕期影响骨代谢的相关因素。方法:孕妇入院待产后取空腹血和晨尿测定尿钙(Ca)、肌酐(Cr)、血碱性磷酸酶(ALP),产后3天内测骨密度。根据孕期补钙及喝牛奶情况分为两组:孕20周以后补钙(元素钙500 mg/天以上)及喝牛奶(250 ml/天以上)持续16周以上的59例产妇为A组,未有效补钙及喝牛奶的58例产妇为B组。结果:初产年龄与左侧股骨颈骨密度值的高低有正相关性,A组左侧股骨颈骨密度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产妇血ALP、尿Ca/Cr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孕期容易发生骨量减少,有效补钙可以防治孕期骨质疏松,降低骨转换率。  相似文献   

2.
孕期有效补钙对围产期妇女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整个孕期影响骨代谢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统一问卷表方式调查,入院待产后取空腹血和晨尿,测定尿钙(Ca)、肌酐(Cr)、血碱性磷酸酶(ALP),产后3天内测骨密度。根据孕期补钙及喝牛奶情况分为两组:孕20周以后补钙(元素钙500 mg/天以上)及喝牛奶(250 ml/天以上)持续16周以上的产妇为A组,59例;未有效补钙及喝牛奶的产妇为B组,58例。结果:初产年龄与左侧股骨颈骨密度值的高低有正相关性,A组左侧股骨颈骨密度高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B组的产妇骨形成指标血ALP、骨吸收指标尿Ca/Cr高于A组的产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孕期容易发生骨量减少,有效补钙可以防治孕期骨质疏松,降低骨转换率。  相似文献   

3.
婴儿期骨量的临床观察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婴儿期骨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超声速度仪测量1 200例婴儿胫骨中段前缘骨矿含量,并对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婴儿期骨矿含量减少检出率随月龄增加而降低,经单因素卡方检验,母孕期和小儿出生后未补钙与婴幼儿骨矿含量减少有关。结论:提高婴儿期的骨矿含量应从母孕期开始,同时出生后注意适量补钙。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骨密度与孕期补钙的关系,为临床预防小儿低骨密度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择3个月~1岁的小儿732名,用超声骨密度仪测量胫骨中段骨密度,同时,询问母亲孕期补钙情况、腓肠肌痉挛次数、孕后期所处季节等。结果母亲在孕期补钙的婴幼儿骨密度异常率为23.3%,母亲在孕期未补钙的婴幼儿骨密度异常率为40.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孕期出现腓肠肌痉挛次数越多骨密度异常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孕后期在冬春季的婴幼儿骨密度异常率为44.4%,母亲孕后期在夏秋季的婴幼儿骨密度异常率为26.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低骨密度的发生与孕期是否补钙、腓肠肌痉挛的次数及怀孕后期所处的季节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286例产妇产褥期骨密度降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间在广州市海珠区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产妇(孕38~40周时骨密质检测正常)286例作为研究对象,于产后6~7周对其进行随访调查,并采用FURUNO CM200B超骨密度检测仪检测产妇骨密度。比较产妇产褥期和孕38~40周时的骨密度,并分析喂养方式、产褥期补钙、不良生活行为、产后户外运动及孕期体重增加对骨量减少的影响。结果产褥期产妇骨密度与孕期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褥期产妇骨量减少为20例,发生率为6.99%(20/286);分析得出产后喂养方式、产褥期补钙情况、生活行为、产后户外运动及孕期体重增加情况对骨量减少均存在显著影响。结论产褥期产妇哺乳方式、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均为骨密度降低的影响因素,故应有效提升钙的摄入量,并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及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6.
经产妇产后早期股骨近端骨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娩次数、累计哺乳时间、此次分娩与前次分娩间隔时间及有无补钙对经产妇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准确记录2007年1月~2009年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产检及分娩的120例经产妇的年龄、身高、体重、有无症状,采用双能X线全身骨密度测定仪测定其产后早期股骨近端骨密度,检测尿钙(Ca)、肌酐(Cr)、血碱性磷酸酶(ALP),分别比较分娩次数、孕期补钙、分娩间隔时间及累计哺乳时间等对经产妇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影响。结果:①随着分娩次数增加,骨量减少发生率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近两次妊娠间隔时间大于4年者的股骨近端骨密度值较妊娠间隔小于4年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累计哺乳时间超过12个月者的骨密度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孕早期开始持续补钙的孕妇其股骨颈骨密度高于未持续补钙者,骨形成指标血ALP、骨吸收指标尿Ca/Cr低于未持续补钙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随着分娩次数增加,骨量减少发生率增加。对于妊娠间隔时间短、哺乳时间长者,通过双能X线骨密度仪监测早期股骨近端骨密度值,并联合骨代谢生化指标指导适当延长妊娠间隔时间及合理补钙,可预防孕产妇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骨密度与孕期保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国内外尚缺乏新生儿及婴幼儿的骨密度正常值,更缺乏用骨密度的方法来观察新生儿及婴幼儿骨骼发育及疾病的报道.本文采用单光子骨密度仪测定了110例正常孕母尺桡骨及其新生儿的胫腓骨骨密度,同时还测定了部分早产儿的骨密度,对母孕期营养供给、补钙、日晒、运动等多种因素对其所生新生儿骨密度的影响也进行了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早产双胎儿骨密度值明显低于足月正常新生儿,母孕期适当补充钙剂对母婴的骨密度均有明显影响,母孕期未加服钙剂者母亲的尺桡骨骨密度值明显低于服用钙剂者,她们所生新生儿的骨密度亦明显降低,多因素进步回归分析也发现母孕期的营养供给对新生儿有正性影响,所以提倡孕期保健、适当服用一些钙剂与鱼肝油,加强孕期营养是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晚孕期影响骨代谢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统一问卷表方式调查问卷,入院待产后取空腹血和晨尿,测定尿钙(Ca),肌酐(Cr)、血碱性磷酸酶(ALP),产后3d内测骨密度。分娩时,留取新生儿脐血2m1,在24h以内分离血清测血钙值。根据孕期补钙及喝牛奶情况分为2组:孕20周以后补钙(元素钙〉500mg/d)及喝牛奶(〉250ml/d)持续16周以上的产妇为A组(59例);未有效补钙及喝牛奶的产妇为B组(58例)。结果初产年龄与左侧股骨颈骨密度水平呈正相关,A组左侧股骨颈骨密度高于B组(t=2.08,P〈0.05),B组产妇血ALP、尿Ca/Cr高于A组的产妇(t=2.18,2.17,P〈0.05)。孕妇左侧股骨颈骨密度与相应新生儿脐血钙值无相关性(r=-0.69,P〉0.05)。结论孕期容易发生骨量减少,有效补钙可以防治孕期骨质疏松.降低骨转换率。孕妇左侧股骨颈骨密度与新生儿脐血钙水平无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产后妇女骨密度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妊娠哺乳期妇女骨量降低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1-3月及2010年6-7月在株洲市妇幼保健院产后42 d检查的单胎足月分娩产妇,随机抽取222例测量骨密度、查血AB18、尿常规、测血压、量身高体重,并进行问卷调查,准确记录年龄、孕期是否补钙、孕期及产后缺钙症状、婴儿喂养方法等。结果 222例产妇骨质疏松发生率为9.91%。经统计学处理骨密度与身高、体重呈正相关;与孕期缺钙症状、怀孕季节、是否产后贫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喂养方式、孕期是否补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有无产后缺钙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哺乳妇女应常规补充钙剂,增加食物钙含量,减少骨量丢失,尤其是身高体重较小、纯母乳喂养、产后有缺钙症状的孕产妇要注意监测骨密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内外尚缺乏新生儿及婴幼儿的骨密度正常值,更缺乏用骨密度的方法来观察新生儿及婴幼儿骨骼发育及疾病的报道。本文采用单光子骨密度仪测定110例正常孕母尺桡骨及其新生儿有胫腓骨骨密度,同时还测定了部分早产儿的骨密度,对母孕期营养供给、补钙、日晒、运动等我 因素对其所生新生儿骨密度的影响也进行了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早产双胎儿骨密度值明显低于足月正常新生儿,母孕期适当补充钙剂对母婴的骨密度均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江滢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8):4377-4378
目的:通过对3 320例孕妇进行指骨骨密度测定(BMD),了解孕妇骨密度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孕妇营养与健康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并对孕妇提出合理补钙建议,以利于胎儿生长发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方法:对3 320例不同孕期孕妇进行骨密度测定,从而判断其缺钙情况。结果:3 320例孕妇骨密度测定骨密度正常为308例(9.28%);骨量减少为1 946例(58.61%);骨质疏松为1 066例(32.11%)。其中孕妇骨密度随着年龄、孕周增加骨量减少增加,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结论:应加强孕妇骨密度监测,对其进行合理钙营养指导,以确保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南京地区0~3岁健康儿童跟骨骨密度检测结果,探讨婴幼儿跟骨骨密度变化规律,建立本地区婴幼儿超声骨密度正常参考值。方法:通过定量超声法测定南京地区1 568例0~3岁婴幼儿跟骨骨密度(BMD),同时测量受检者的身长与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MI)。结果:不同性别0~36月龄婴幼儿跟骨BMD值在各年龄段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一年龄段BMD值男童稍高于女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龄儿童BMD值随年龄增加而降低,﹥6个月龄儿童后随着年龄增长BMD值呈上升趋势。同时,BMD值与身长、体重相关,而与BMI值无相关性。结论:婴幼儿跟骨骨密度值受年龄、体重及身长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产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6年4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进行分娩的产后30 d妇女562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骨密度测量,依据测量结果将产妇分为骨量正常组、骨质疏松组及骨量减少组,比较各组一般情况、BMI、钙摄入量及骨质疏松家族史等,并分析与骨质疏松发生的关系。结果 562例产妇中32例发生骨质疏松,发病率为5.69%,214例发生骨量减少(不包含骨质疏松患者),发病率为38.08%。对3组产妇年龄、身高、孕次、产次、新生儿体质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孕妇年龄、身高、孕次、产次、新生儿体质量与骨质疏松发病无明显相关性(P0.05)。BMI20 kg/m~2,骨质疏松发生率为8.36%,BMI≥24 kg/m~2,骨质疏松发生率为2.33%,产妇BMI越低,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越高(χ~2=59.863,P0.001)。补钙产妇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低于不补钙产妇(χ~2=17.462,P0.001);孕期每周摄入牛奶量≤2杯、3~4杯、5~6杯、7杯及7杯以上者,其骨质疏松发生率分别为6.54%、5.71%、4.35%、1.89%,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33,P0.001)。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BMI、钙摄入量及骨质疏松家族史为产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产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的风险较高,而低BMI、钙摄入量不足及骨质疏松家族史为产后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产后密切监测骨密度可尽早诊断骨质疏松及治疗。  相似文献   

14.
龚华虹  唐玉风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9):4654-4655
目的:探讨不同妊娠时期妇女骨密度的变化。方法:利用超声骨密度仪对唐山地区1 048例不同孕期的妇女测定桡骨骨密度(BMD),从而判断孕妇骨量情况。结果:骨密度正常孕早期占64.41%,孕中期占52.43%,孕晚期占50.31%;随着孕周的增加,骨密度正常者所占的构成比逐渐减少,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率逐渐增加,于妊娠晚期下降明显,孕周与BMD呈负相关。结论:妊娠妇女存在不同程度的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运用超声骨密度仪可及早发现孕妇骨密度降低,为指导孕期保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妊娠期到产后妇女骨密度的变化。方法:对2010年10月~2011年9月自愿来院做骨密度监测的孕产妇共1 100人。其中孕早期120人,孕中期600人(300人未服用过钙片,300人从孕3个月开始一直服用钙片),孕晚期280人,产后6周100人。结果:孕早期骨密度低下占29.16%,孕中期未服用过钙片的孕妇骨密度低下占66.67%、服用过钙片占44%,孕晚期占43.39%,产后占63%。结论:从怀孕到孕中期未服用过钙片的孕妇和产后哺乳期的产妇缺钙较为严重,因此及时对孕期妇女进行骨密度测定,指导其补钙,对防止孕期妇女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完善围产保健、维护妇女健康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玉秀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3):3671-3672
目的:了解入托健康体检的6岁以下儿童骨密度情况,为儿童合理补钙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入托健康体检的儿童分4个年龄组(-3岁、-4岁、-5岁、-6岁)进行骨密度测定检查,记录结果加以分析。结果:入托体检儿童1 600例,骨密度结果异常498例,其中高于正常值373例,低于正常值125例。结论:给小儿补钙应该定期检测按需补充,以免影响小儿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7.
产后骨密度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产后42-60 d妇女骨密度影响因素。方法利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髋关节骨密度、L1-4腰椎骨密度,利用MES-运动功能分析仪进行双下肢肌肉功能分析,自制调查表调查孕期小腿抽筋情况、分娩方式、母乳喂养情况、产后钙摄入情况。结果产后骨密度存在不同程度下降,骨密度值与孕期小腿有无抽筋、分娩方式、喂养方式、产后钙摄入情况密切相关。结论孕期和产后补钙有助于预防产后骨密度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昆明地区新生儿骨量水平及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超声骨密度仪测定昆明市115名新生儿左小腿弪骨骨密度.同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其出生情况、喂养方式、母亲怀孕期间生活方式、居住环境等相关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足月儿骨密度明显高于早产儿.不同性别的新生儿骨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生儿骨密度和母亲孕期牛奶摄入量、是否补钙成正相关.不同喂养方式对新生儿骨密度并无影响.不同季节出生的新生儿骨密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影响昆明市新生儿骨量水平的重要因素是:胎龄、母亲孕期牛奶摄入量和补钙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 3个月婴幼儿体内钙营养水平与母孕期间补钙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利用高频超声对3个月婴幼儿体内钙营养水平进行检测与评价 ,详细记录婴幼儿母亲在怀孕中后期的补钙量并以此为根据进行分组 ,在各组间进行 Ridit分析。结果 :3个月婴幼儿体内钙营养水平可被评估为正常、轻度缺乏、明显缺乏 3种状态 ,婴幼儿母亲根据在怀孕中后期的补钙量可被分为充分补充 (63)例、未充分补充 (75例 )、未补充 (93例 ) 3组 ,各组孕妇补钙量不同 ,其胎儿出生后 3个月体内钙营养状态分布也不同 ,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 ,此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0 .0 1 )。结论 :孕妇在妊娠中后期由于自身的需要及胎儿加速度生长 ,必须补充足够的钙营养 ,充足的钙营养对孕妇、胎儿及新生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谭振朝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1):3322-3323
目的:根据围绝经期妇女骨密度测量值与具有正常生育能力女性骨密度测量值对比进行分析。方法:采用超声骨强度测量仪对观察组(206例围绝经期妇女)与对照组(206例正常女性)进行骨密度测量,比较两组SOS值,T值和Z值。结果:观察组SOS值、T值和Z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诊断患有骨质疏松患者33例(16.02%),对照组诊断患有骨质疏松患者1例(0.49%),观察组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量流失从围绝经期开始,该阶段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关键时期,应适时进行骨密度测量,及时发现估量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