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成瑶  付娟  陈虹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3):3601-3604
目的:探讨小儿喘息性疾病的病因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选择185例小儿喘息性疾病患儿,根据出院诊断分为支气管哮喘组、毛细支气管炎组和喘息性肺炎组,对其流行病学及辅助检查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此类疾病冬季高发,3岁以下男孩多见;支气管哮喘组过敏史和家族史发生率较高,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哮喘组、喘息性肺炎组白细胞计数(WBC)和C-反应蛋白(CRP)增高较多,但3组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哮喘组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率为47.5%,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喘息性肺炎组和支气管哮喘组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率较高,依次为49.2%和34.6%,与毛细支气管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喘息性疾病具有自己的病因和流行病学特征,且不同性质的疾病各有不同,临床上要正确认识、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ALF中IL-8和炎性细胞对儿童喘息性疾病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6年6月因喘息住院的患儿,其中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组、毛细支气管炎组、MPP组、正常组各30例,比较各组BALF中炎性细胞计数和IL-8水平。结果 4组BALF中IL-8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5.63,P0.01),其中毛细支气管炎组和MPP组显著高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组,且MPP组显著高于毛细支气管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组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23,P0.01),毛细支气管炎组和MPP组显著低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毛细支气管炎组和MP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ALF中单核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较,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组、毛细支气管炎组、MPP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ALF中IL-8水平对儿童喘息性疾病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对哮喘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用聚类分析法分析儿童喘息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为其临床诊疗提供更有效的依据。方法 2014年10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喘息性疾病患儿680例,其中,毛细支气管炎244例、喘息性支气管炎304例、支气管哮喘132例。收集患者的病历资料,用聚类分析法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年龄、C反应蛋白、湿啰音、白细胞区分度较好(均P0.05);第1类4.5%,第2类82.4%,第3类13.1%。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年龄、C反应蛋白、白细胞聚类区分度较好(均P0.05);第1类10.82%,第2类49.05%,第3类40.13%。支气管哮喘患儿年龄、C反应蛋白、白细胞数聚类区分度比较好(均P0.05);第1类13.64%,第2类26.52%,第3类59.85%。结论用聚类分析法分析儿童喘息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可为该病得到有效的诊治和预防提供更为明确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小儿喘息性疾病327例血清过敏原及IgE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小儿喘息性疾病的过敏原,利于早期采取干预。方法应用免疫印迹方法定量检测327例小儿喘息性疾病患者血清中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及总IgE水平。结果哮喘组患儿过敏原筛查阳性率为89.4%,明显高于肺炎组的47.8%及毛细支气管炎组的62.9%(P〈0.01);哮喘性支气管炎组过敏原筛查阳性率为77.9%,低于哮喘组(P〈0.05)。过敏原筛查阳性患儿中哮喘组68.3%、哮喘性支气管炎组70.0%、毛细支气管炎组60.8%对3种以上物质过敏;而肺炎组43.2%对3种以上物质过敏(χ^2=10.9,P〈0.05)。哮喘组患儿血清总IgE水平明显高于肺炎组及毛细支气管炎组(P〈0.01);但与哮喘性支气管炎组无明显差异(P〉0.05)。哮喘患者最常见的6种过敏原依次为屋尘、猫毛皮屑、户尘螨、羊肉、狗毛皮屑及牛奶.其每种过敏原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肺炎组(P〈0.05)。结论哮喘及哮喘性支气管炎与过敏反应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何泉 《工企医刊》2004,17(2):36-37
目的:观察外源性环磷酸腺苷(CAMP)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三种喘息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CAMP静脉或肌肉注射.统计结果采用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8%。治疗组平喘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补充CAMP可以迅速缓解喘息症状,无明显不良反应,而CAMP更适合于合并有心衰的患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毛细支气管炎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及过敏的关系及其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方法 对85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按有无喘息分为A组(43例)、B组(42例),进行RSV-IgM抗体及过敏原检测,并对有喘息症状的部分患儿进行随访.结果 85例患儿共检出RSV-IgM抗体阳性28例(32.94%),其中A组占51.16%(22/43),B组占14.29%(6/42),A组明显高于B组(P<0.01).食物过敏原筛查及吸入性过敏原筛查阳性A组均明显高于B组(P<0.05);22例RSV-IgM抗体阳性患儿随访中,有68.18%(15例)患儿转为哮喘,这部分患儿的特应性体质表现及家族史与发病密切相关.结论 RSV感染与哮喘有密切的联系,过敏是婴幼儿反复发生喘息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瘦素(leptin,LEP)水平与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患儿Th1/Th2细胞平衡及预后的关系.[方法]47例初次喘息发作并确诊为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患者分别于入院后24 h内、治疗结束及出院后12周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LEP水平,并随访1年,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患儿喘息发作的情况,分为婴儿哮喘组和非哮喘组;另选10例健康儿童血清标本作对照.[结果]共有19例患者出院后再次喘息发作并诊断为婴幼儿哮喘,占40.4%.与正常儿童比较,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IFN-γ水平降低、IL-4及LEP水平升高(P<0.05);出院时及出院12周后复查,哮喘组血清LEP水平高于非哮喘组和对照组(P<0.05),而非哮喘组血清LEP水平逐渐下降至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患者发生哮喘者血清LEP水平较健康同龄儿童及非哮喘儿童明显升高,持续高LEP水平可能是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患者发生婴儿哮喘的高危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血清IgE、ECP水平和过敏原检测在其诊断中的价值及与哮喘的关系。方法对120例喘息婴幼儿进行血清IgE、嗜酸性阳离子蛋白(ECP),食物过敏原(fx5E)、吸入过敏原(phaditop)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和儿童哮喘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反复喘息组血清IgE、ECP水平较毛细支气管炎组及对照组增高(P〈0.05)。其血清IgE水平低于儿童哮喘组(P〈0.05);血清ECP水平与儿童哮喘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毛细支气管炎组血清IgE、ECP水平较对照组增高(P〈0.05);但均低于反复喘息组和儿童哮喘组(P〈0.05)。fx5E以婴幼儿反复喘息组阳性率最高(37.1%),较毛细支气管炎组、儿童哮喘组及对照组均增高(P〈0.05)。phaditop阳性率以儿童哮喘组最高(70.0%);反复喘息组和毛细支气管炎组增高不及儿童哮喘组(P〈0.05)。结论婴幼儿时期喘息≥2次的患儿,血清IgE、ECP水平增高,过敏原检测阳性率高,为高危哮喘儿。对哮喘儿预防干预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毛细支气管炎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及过敏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毛细支气管炎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及过敏的关系及其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方法 对85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按有无喘息分为A组(43例)、B组(42例),进行RSV-IgM抗体及过敏原检测,并对有喘息症状的部分患儿进行随访.结果 85例患儿共检出RSV-IgM抗体阳性28例(32.94%),其中A组占51.16%(22/43),B组占14.29%(6/42),A组明显高于B组(P<0.01).食物过敏原筛查及吸入性过敏原筛查阳性A组均明显高于B组(P<0.05);22例RSV-IgM抗体阳性患儿随访中,有68.18%(15例)患儿转为哮喘,这部分患儿的特应性体质表现及家族史与发病密切相关.结论 RSV感染与哮喘有密切的联系,过敏是婴幼儿反复发生喘息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毛细支气管炎严重程度与发生哮喘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和临床随访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7年12月确诊为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治疗患儿16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轻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18例,重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44例,统计哮喘发生率,观察其严重程度与哮喘发生的相关因素(患病情况、父母吸烟情况、家族病史、生活环境等),采用Logistic统计学方法对各可能因素与哮喘发生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程度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62例转为哮喘47例(29.01%),重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44例转为哮喘18例(40.91%),轻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18例转为哮喘29例(24.58%),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毛细支气管哮喘、被动吸烟、过敏性体质患儿、家族病史等与继发哮喘显著相关(Pa<0.01)。结论:重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易发展为哮喘,被动吸烟、过敏性体质和哮喘家族史是哮喘发生、发展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普米克令舒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在治疗北方地区常见的四种喘息性疾病包括支气管哮喘、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及喘型支气管肺炎中的疗效。方法:388名喘息性疾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00例,治疗上给予常规治疗并加用普米克令舒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对照组188例,治疗上给予传统的常规治疗。结果:①用药20min后肺部喘鸣音消失情况: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喘鸣音消失迅速(χ2=33.43,P<0.05);②3天后综合疗效判定:应用秩和检验,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Uc=14.87,P<0.01)。结论:普米克令舒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上述四种喘息性疾病具有起效迅速,疗效确切,缩短疗程,不良反应少及易于接受的优点,适合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白珺 《中国妇幼保健》2014,(27):4421-4423
目的:探讨毛细支气管炎严重程度及其与反复喘息发作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04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年龄、性别、产重、喂养方式、发病季节、居住环境、肥胖、疾病轻重、哮喘家族史、湿疹史、过敏原、嗜酸细胞百分比、出院后治疗等,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重度毛细支气管炎及反复喘息发作的相关因素。结果:重度毛细支气管炎与年龄、出生体重、先天性心脏病、居住环境的OR值分别为0.740、0.502、15.04、5.25(P<0.05);104例毛支后反复喘息者34例,占32.6%;而重度、哮喘家族史、湿疹、周岁内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嗜酸细胞增多是毛支后反复喘息发作的相关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7.578、106.203、5.712、10.013、50.203(P<0.05)。结论:发病年龄小、低出生体重、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居住环境复杂是重度毛细支气管炎的相关危险因素;重度、哮喘家族史、湿疹、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嗜酸细胞增多是毛细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发作的相关危险因素,而出院后口服顺尔宁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研究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儿童喘息性疾病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儿童支气管哮喘和喘息性支气管炎发病的遗传易感因素。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长度多态性的方法检测儿童支气管哮喘30例、喘息性支气管炎40例及正常对照40例的维生素D受体ApaI基因多态性,比较3组的基因型及其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结果 3组VDR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26,P=0.020),其中支气管哮喘组与正常对照组及喘息性支气管炎组的基因分布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317,P=0.009;χ2=10.546,P=0.005),但喘息性支气管炎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P=0.97)。3组VDR基因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61,P=0.014),其中支气管哮喘组与正常对照组及喘息性支气管炎组的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850,P=0.009;χ2=7.622,P=0.006),但喘息性支气管炎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8,P=0.876)。结论 VDR ApaI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支气管哮喘具有相关性,VDR基因可能是儿童支气管哮喘的遗传易感基因。喘息性支气管炎组与支气管哮喘组VDR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喘息性支气管炎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在基因水平上不具有同源性。  相似文献   

14.
婴幼儿哮喘约占小儿喘息性疾病的18%左右,是不容忽视的小儿常见疾病。 婴幼儿哮喘多见于2岁以下小儿,男多于女。大约2/3病例有家族性哮喘或其他变应性疾病史(如过敏性鼻炎、湿疹、支气管哮喘等)。发病前患儿常有先导性病变,如难治性湿疹、腹泻、咳嗽等;后者逐渐转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性支气管炎,而后出现婴幼儿哮喘的临床特点。一旦婴幼儿哮喘发作,患者常缺氧严重,呈现明显紫绀,喘息性呼吸困难逐渐加重,严重时出现喘憋状态。 婴幼儿哮喘的诱因多为呼吸道感染,因此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布地奈德规律吸入对毛细支气管炎反复喘息患儿喘息发作率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收治的80例毛细支气管炎反复喘息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40例,观察组进行规律布地纳德吸入治疗6个月,对照组未使用药物,6个月后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喘息复发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喘息总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喘息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血清IL-10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FIN-γ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且观察组治疗6个月后,血清IL-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INF-γ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2年,观察组、对照组分别有5例、13例患儿发展为哮喘,两组哮喘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布地纳德规律吸入能有效控制毛细支气管炎反复喘息发作患儿喘息发作,降低哮喘发生率,并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血清炎症水平中发挥功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温岭地区喘息性疾病与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7月-2015年6月在温岭妇幼保健院儿科住院的喘息性疾病患儿800例鼻咽拭子标本,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种呼吸道常见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甲型流感病毒(IFA)、乙型流感病毒(IFB)、副流感病毒(PIV1型、PIV2型、PIV3型)。结果800例喘息性疾病患儿鼻咽拭子标本共检出呼吸道病毒抗原阳性393例,阳性率为49.13%,以RSV感染为主,占83.46%,PIV3和IFA次之,分别占7.38%和3.82%。毛细支气管炎组阳性率最高,为53.23%,其次为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45.88%)、喘息性支气管炎(40.30%)。1岁~3岁组病毒阳性率最高,为66.02%,其次为1岁组(51.99%)、4岁~6岁组(19.28%),6岁组最低(10.17%)。结论温岭地区儿童喘息性疾病与呼吸道病毒密切相关,且RSV是最常见病毒。  相似文献   

17.
徐晓红  石永生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0):2865-2867
目的:观察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采用激素吸入治疗预防婴幼儿哮喘的疗效。方法:将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4例)以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治疗,急性期每日2次,每次1揿(125μg),出院后每日早晨1次,每次1揿(125μg),连续半年;对照组(50例)未作激素吸入治疗,两组患儿出院后随访8~15个月。结果:观察组喘息发作14例(14/52),占26.92%,对照组22例(22/47),占46.8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转为婴儿哮喘7例(7/52),占13.46%,对照组15例(15/47),占31.9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给予激素吸入治疗,可显著减少喘息发作和降低婴幼儿哮喘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多由病毒感染诱发,以反复发作性喘息和咳嗽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小儿身心发育,少数患儿数年后可发展成哮喘[1]。如何预防毛细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发作,对减少患儿发病次数、减轻病情、缩短病程十分重要[2]。  相似文献   

19.
刘群 《妇儿健康导刊》2020,(4):40-40,44
咳嗽喘息为小儿常见的呼吸道症状,在很多疾病中都会出现,如小儿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肺炎、食物过敏、哮喘等,家长有必要了解其发病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应尽量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0.
小儿支气管哮喘常被误诊为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不能得到有效的诊断。治疗上不能坚持长期、持续、规范、个体化治疗,不合理应用气雾剂又直接导致了哮喘治疗失败或增加不良反应。现将我科3年收治的8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临床诊断及治疗体会汇报如下,以便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断治疗水平,使患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