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微种植体支抗(MIA)对牙周炎伴错(牙合)畸形患者矫治效果及牙齿功能的影响。方法 90例牙周炎伴错(牙合)畸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口外弓支抗(HGA)治疗,研究组接受MIA治疗。比较两组的矫治成功率、矫治周期以及牙齿功能。结果 研究组的矫治成功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56%(P <0.05);研究组的矫治周期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矫治后,研究组的牙齿咬合、口语表达、吞咽、咀嚼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与HGA相比,MIA可明显提升牙周炎伴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矫治成功率,缩短患者的矫治周期,改善患者的牙齿功能。  相似文献   

2.
我国经历30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牙齿的美观也日益重视。对于牙列缺损的修复,患者的要求不仅仅是满足于咀嚼功能的恢复,对美观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是有前牙错颌畸形的牙列缺损,存在着牙列不齐、中线不正、散隙、缺牙间隙变小、邻牙倾斜、个别牙扭转、反颌等情况,按常规方法修复,很难达到美观、功能、稳定的效果。作者自2005—2008年对48例前牙错颌畸形及牙列缺损采取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先矫正错颌畸形,调整咬颌关系,再对牙列缺损进行修复,对于经济条件好、种植体适应症者,动员种植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正畸联合修复治疗青少年先天缺牙伴不同程度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有效性。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菏泽市牡丹区中医医院口腔科收治的60例先天缺牙伴不同程度错(牙合)畸形青少年患者,以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前30例设置为对比组,接受常规口腔修复治疗;后30例设置为研究组,接受正畸联合修复治疗。比较两组修复效果,评价咀嚼功能、语言功能,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比较。结果 :研究组修复总优良率高于对比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治疗后咀嚼功能、语言功能均高于对比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比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美学效果各项分数均高于对比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正畸联合修复治疗青少年先天缺牙伴不同程度错(牙合)畸形效果突出,有助于患者咀嚼、语言功能的恢复,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理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针对牙周病错牙合畸形患者使用正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接收的80例牙周病错牙合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基础治疗、实验组采取正畸治疗.比较两组牙周病错牙合畸形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的牙槽骨高度.结果:在进行...  相似文献   

5.
朱成男 《中国保健》2009,(19):951-951
1病例资料孪生姐妹,女,9岁,同患下颌前突,上颌前牙拥挤,特来我院门诊就诊。病史:生长发育良好,否认全身系统性疾病。婴儿期喂养方式为姐姐是母乳喂养,妹妹是人工喂养,否认不良习惯等病史。家族史:父亲和孪生姐妹有类似的面型和咬合,母亲无类似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口腔正畸联合种植义齿治疗对前牙错(牙合)畸形伴牙列缺损患者牙齿功能与牙周指数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前牙错(牙合)畸形伴牙列缺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江门市新会区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71例前牙错(牙合)畸形伴牙列缺损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35例)患者单纯种植义齿修复治疗,给予观察组(36例)患者口腔正畸联合种植修复治疗,均于治疗结束后进行6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吞咽功能、咀嚼功能、发音功能、牙齿咬合评分、菌斑附着指数、软垢指数、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14(OHIP-14)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91.67%)较对照组(71.43%)显著升高;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牙齿功能(吞咽功能、咀嚼功能、发音功能、牙齿咬合)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咀嚼功能、发音功能、牙齿咬合评分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菌斑附着指数、软垢指数评分及功能限制、口腔疼痛、社交障碍、心理不适、OHIP-14总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均P<0.05);但...  相似文献   

7.
潘联力 《中国保健》2005,13(11):3-4
目的了解OPA-K直丝弓矫治器的临床应用特点.方法收集错牙合畸形患者20例,其中男7例,女13例,年龄10-34岁,平均21.1岁,均采用OPA-K滑动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分析OPA-K直丝弓矫治器的临床应用步骤和应用特点.结果该组病例中,AngleI,Ⅱ,Ⅲ类错牙合均有,所有患者中15例进行了拔牙矫治.结论OPA-K滑动直丝弓矫治器可用于各类错牙合矫治,其在轻力滑动法移动牙齿,有效支抗控制,简化弓丝程序等方面有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成年人骨性Ⅲ类错(牙合)软硬组织的稳定性.方法 13例成年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均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治疗,9例患者采用双颌术式(LeFort Ⅰ+SSRO),其中3例患者同时进行颏成形术,4例患者采用单颌手术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治疗时间(1.8±0.4)年.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后,均建立了尖牙、磨牙中性关系,或磨牙完全远中关系,以及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关系.下颌骨后退显著,与治疗前比较由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下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81.1±4.4)°比(85.6±4.4)°]、下唇突度[(5.8±5.1)mm比(8.3±5.1)mm]、颏前点至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连线的垂直距离[(1.3±1.9)mm比(2.9±1.3)mm]明显减小,下前牙唇向去代偿显著.采用双颌术式的患者上颌骨显著前移,颌凸角、上下齿槽座点同功能性(牙合)平面作垂线两垂足间的距离、鼻唇角、H角、上唇突度明显增加,Ⅲ类骨面型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严重成年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牙、颌、面软硬组织变化明显,侧貌协调,治疗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儿童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儿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前后的软组织侧貌变化差异.方法:由近年代向远年代抽取在该院口腔正畸科完成矫治的44例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拔牙矫治分为拔牙组和非拔牙组,各22例.拔牙组患儿均拔除4颗双尖牙.对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软组织美学指标的测量分析.结果:拔牙组除颏唇沟角(Li-B'-Pos)和面角(NsPg'-FH)矫治前后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测量指标均向面突度减小的方向变化,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拔牙组矫治前后仅下唇倾角(B'Li-FH)和上唇凸距(Ls~REP)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前两组患儿上唇倾角(A'Ls-FH)、Ls-REP、下唇凸距(Li-REP)、Z角和颏沟倾角(Pg'B'-F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拔牙组的A'Ls-FH、上下唇角(A'Ls-B'Li)、Z角和Pg'B'-FH均大于非拔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软组织侧面型较突的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儿通过拔牙矫治有望获得较大的面型改变,而非拔牙矫治对患儿的侧貌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拔牙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变化。方法选取四会市人民医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60例,均行MBT直丝弓矫治技术,并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及下颌第二前磨牙或第一前磨牙。对比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变化情况及相关性。结果矫治后患者上下唇部突度减小,上下前牙突度、倾斜度减小,开唇露齿改善,深覆[牙合]深覆盖纠正,颏沟倾角增大,鼻唇角增大,颏厚增加,上下唇软组织位置改变(相对于E线);下中切牙突度、倾斜度与颏沟倾角呈负相关,上中切牙突度、倾斜度与颏沟倾角呈正相关(P<0.05)。结论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拔牙矫正治疗,可有效地恢复正常覆[牙合]覆盖,改善软组织面型。  相似文献   

11.
王晓舸 《现代保健》2012,(24):129-130
目的:观察乳牙期、替牙期前牙反(牙合)儿童使用 FR- Ⅲ型功能调节器的矫治效果.方法:调查对象为本院收治的 32 例乳、替牙期上颌骨发育不足的安氏 III 类错(牙合)儿童,采用上颌前方牵引联合 FR- Ⅲ型功能调节器治疗,治疗前、治疗后拍摄 X 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比较.结果:(1) 前牵引治疗 4~8 个月,平均 6 个月,安氏Ⅲ类错均得到有效矫正,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正常,磨牙关系中性,多数后牙尖窝接触稳定;前牵引治疗后,SNA、ANB、S- N′-Si、Ns-Sn-Pos、UL-E、LL-E 均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 解除上颌前牵引后改为每晚戴 FR-III 型功能调节器,配戴 12~24 个月,平均 18 个月;FR- Ⅲ矫治器保持后,各测量项目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上颌前牵引治疗后采用 FR- Ⅲ型功能调节器矫治安氏 III 类前牙反(牙合)具有良好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