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康玮  曹亚薇  董晓菊 《河北医药》2007,29(5):441-442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奥扎格雷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冠脉溶栓后应用的临床价值. 方法 将232例AMI冠脉溶栓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20例)溶栓8~12 h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速避凝,法国SONOFI公司产品)0.4 ml皮下注射,12 h一次,连续7 d,同时给予5%葡萄糖250 ml 奥扎格雷注射液8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0 d.对照组(112例)溶栓12 h后给予普通肝素12 500 U加入硝酸甘油极化液中维持静脉滴注,48 h,后改为每日1次静脉滴注,连用7 d.观察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出血等发生情况. 结果 对照组与治疗组相比,梗死后心绞痛、出血发生率明显升高;治疗后血小板(PLT)明显减少,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延长,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P<0.01). 结论 低分子肝素与奥扎格雷联合用于AMI冠脉溶栓后辅助治疗,二者有协同作用,可减少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心源性猝死的发生,较普通肝素出血并发症少,无需实验室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治疗的36例老年AMI患者随机分为静脉溶栓+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组(观察组)和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有无差异.结果 观察组冠脉再通率为77.8%显著高于对照组(44.4%).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6%)显著低于对照组(38.9%);两组死亡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溶栓治疗+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能够显著提高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血管再通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再应用肝素可有效地防止冠脉再闭塞,限制梗死范围扩大和防止早期再梗死[1,2].但是,近年来,肝素治疗未经溶栓急性心肌梗死的文献较少.本文探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未经溶栓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疗法对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将 82例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常规治疗组。溶栓组 40例 ,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加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常规治疗组 42例 ,除不用尿激酶及低分子肝素钙外 ,其余治疗均与溶栓组相同。 结果  血管再通率溶栓组为6 5 %(2 6 / 40 ) ,常规治疗组为 14.3%(6 / 42 ) ,两组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 )。溶栓组未见严重出血等并发症。住院 4周内病死率为 5 %。而常规治疗组病死率为 2 3.8%(10 / 42 ) ,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 <0 .0 5 )。 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提高冠脉再通率 ,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 ,是可行性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病人53例,应用国产尿激酶150万U加生理盐水100ml,30分钟内静脉滴完,溶栓后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U,每日2次皮下注射,连续应用5~7天。结果:溶栓治疗冠状动脉再通率为66.0%;再通率与发病距溶栓的时间直接相关,发病距溶栓3小时内再通率达86.7%。结论:基层医院开展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疗效确切、安全、适用。  相似文献   

6.
李爱女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20):97-97,99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应用尿激酶及低分子肝素钙、复方丹参液、门冬氨酸钾镁(三联法综合抗凝)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WHO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分两组,溶栓组40例,发病1~12h内给尿激酶1000~2000万U,0.5h内静脉滴注完,4h后,给低分子肝素钙5000U,腹部皮下注射1次/12h,门冬氨酸钾镁及复方丹参液静脉滴注,1次/d,连用10d,非溶栓组20例,除未用尿激酶外,其余同溶栓组。结果溶栓组总好转率96.6%,非溶栓组好转率为70%,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联法综合抗凝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既能早期溶栓,使栓死的冠脉血管再通,又能防止通后血管已发生再梗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替普酶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AM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我院心内科住院的120名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溶栓治疗均选用阿替普酶,之后试验组予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2次/d;对照组予普通肝素静脉滴注,24h后改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2次/d,观察两组间在临床再通率、血管再通率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别。结果试验组予对照组间在临床再通率、血管再通率中有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病死率、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替普酶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疗效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溶栓治疗过程的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的效果以及对患者心功能指标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3月期间在某院心内科诊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2例,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在溶栓前使用低分子肝素,而对照组在溶栓后12 h使用低分子肝素,疗程为1周。比较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再通时间、再通率、再梗死发生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脑钠肽(BNP)、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冠状动脉再通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再梗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血清BNP和RBP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溶栓治疗中早期使用低分子肝素的临床疗效较好,且能够改善病患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6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尿激酶静脉滴注溶栓治疗,并于溶栓治疗12h后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抗凝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7d,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以及治疗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为73.58%(39/53),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0.94%(27/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恢复冠脉血流,促进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冠脉再通率,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临床治疗效果良好,可进行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重组链激酶和尿酸氧化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符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6 6例 ,分别给予尿酸氧化酶或重组链激酶 15 0万 U加入 0 .9%氯化钠 10 0 m L 中 ,30 m in内滴完 ,12 h后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 ,观察溶栓疗效。结果 :再通率 :尿酸氧化酶组 6 2 .8% ,重组链激酶组 87.1% ;6 h再通率 :尿酸氧化酶组 75 % ,重组链激酶组 95 .6 % ,结果均有显著差异 ;副作用 :重组链激酶组主要为寒战 ,两组均有轻度出血。结论 :应用重组链激酶溶栓再通率高 ,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周彬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6):261-262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6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于溶栓治疗后6h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入院后于溶栓治疗前30~60min先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比两组血管再通及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86.05%,对照组为67.44%,观察组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再通时间为(1.52±0.69)h,对照组为(2.14±0.95)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对于提高AMI患者溶栓成功率、缩短再通时间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观察溶栓疗法及低分子肝素(LMWH)疗法对于急性脑梗死临床治疗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共分3组,溶栓治疗组(n=65)、LMWH治疗组(n=76)和对照组(n=57),三组均进行了基础治疗,溶栓组静脉滴注尿激酶,LMWH腹部皮下注射LMWH(一天2次,连用治疗10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来评价三组病例的治疗情况,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第21d进行测评,同时观察溶栓组和LMWH在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结果 Rankin量表评分和NIHSS评分:在治疗后21d三组的评分均有所改善,溶栓组和LMWH评分结果均好于对照组(P<0.05),其有效率分别为90.7%和86.7%,高于对照组的63.3%(P<0.05);两种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后其凝血功能与对照组基本一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三组均没有血小板减少症等副作用的发生。结论溶栓治疗和低分子肝素治疗两种方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基本一致,均好于对照组,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张运新 《北方药学》2011,8(2):20-21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再通组22例和溶栓未通组8例、未溶栓组30例,溶栓组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加皮下注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未溶栓组不用溶栓治疗,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三组疗效、射血分数和死亡率。结果:溶栓再通组22例(73.0%)明显高于溶栓未通组8例(26.6%)(X2=4.125,P〈0.05);溶栓再通组总有效率90.0%,明显高于溶栓未通组75.0%、未溶栓组66.6%(X2=4.228,X2=5.128,P均〈0.05);溶栓再通组全部存活,溶栓未通组1例死亡(12.8%),未溶栓组5例死亡(16.6%)。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尿激酶静脉滴注溶栓后加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入选患者96例,随机分为尿激酶+肝素(48例)治疗组、对照组(48例)。结果治疗后12h及7、14d神经功能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特别是发病后3h内行静脉溶栓治疗者。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超早期的有效治疗方法。溶栓后需继续抗凝治疗,才能有效防治再梗死。  相似文献   

15.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8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16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人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81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患者加用低分子肝素钙0.1ml/10kg(851U/kg),腹壁皮下注射,1次/12h,连用14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76例(93.8%),高于对照组的60例(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发作间隔时间、硝酸甘油用量心电图结果及血液流变学等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较好的疗效,改善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近期预后,且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或溶栓前后的PTF-V_1的动态变化。方法 将AMI分成溶栓组、非溶栓组、合并心衰组、休克组、单纯AMI等5组,分别测量其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的PTF-V_1,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溶栓组第1周PTF-V_1负值明显减小,而非溶栓组PTF-V_1略增加。结论 PTF-V_1在AMI的动态变化是左心功能在心梗演变中一个重要及敏感的指标。早期溶栓治疗,对保护心肌、改善心功能及心室重构产生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尿激酶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率的影响。方法将83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A组)和非溶栓组(B组),溶栓时间窗选择在12 h以内。所有AMI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A组:立即给予尿激酶1 500 000 U加0.9%氯化钠溶液100 mL静滴,30 min内滴完。溶栓开始后每隔12 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0.4 mL,连用5 d。B组:给予硝酸甘油、低分子肝素钙及其他常规治疗。观察两组冠状动脉血管的再通情况、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及轻微出血发生率。结果两组冠状动脉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9.77%vs 27.50%,χ2=14.811 0,P<0.01);再灌注性心律失常、轻微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28%vs 12.50%,11.63%vs 10.00%,均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显著提高AMI患者的冠状动脉再通率,是一种治疗AMI安全、简便、有效的抢救措施,将对AMI患者的预后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安全性及对发生心脏破裂的影响。方法 以发生AMI在24h以内收入院的75岁以上的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1例在发病6h以内进行了静脉溶栓治疗:(t-PA18例,UK10例,SK3例)作为溶栓组。其余的55例未进行溶栓治疗作为对照组。比较了两组间临床症状、死亡率及死亡原因,特别对发生心脏破裂的情况进行了研讨。结果 在医院内的死亡率,溶栓组为35.5%,对照组为43.6%,溶栓组比对照组约减少20%。死亡原因,由于泵衰竭所致的死亡率,溶栓组为12.9%(4例),对照组为27.3%(15例),溶栓组比对照组减少52.7%。心脏破裂所致的死亡率,溶栓组为19.4%(6例),对照组为5.5%(3例),溶栓组为对照组的3.5倍。在溶栓组发生心脏破裂的6例中4例发生在AMI的12h以内,2例发生在溶栓过程中。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可以降低高龄初发AMI病人由于泵衰竭所致的住院死亡率,但需注意早期发生心脏破裂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及预后。方法选择符合溶栓治疗适应证、无溶栓治疗禁忌证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46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30例有溶栓禁忌或不同意进行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对其再通情况和治疗后并发症、病死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在6h内和6~12h内以及总的再通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病死率、并发症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血管的再通率,减少病死率和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再灌注疗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不同阶段的心电图QT离散度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AMI后成功静脉溶栓者38例,与AMI后因故未能溶栓者42例进行对照。分别于入院后即刻及入院后1天、7天、14天、21天测量两组病人的QT离散度,并进行对照。结果:QT离散度于入院时两组无显著性差异;入院后1天、7天、14天、21天,溶栓组与未溶栓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成功的静脉溶栓治疗可明显减小AMI病人的QT离散度,此结果可持续至病人出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