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分析长期血液透析(HD)患者并发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病毒基因分型。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两家医院行长期HD治疗后并发HCV感染的80例患者为感染组,另选择同期在医院行长期HD治疗后未并发HCV感染的80例患者为未感染组。采用sanger测序法检测HCV基因型,将两组患者各项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比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长期HD患者并发HC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80例长期HD并发HCV感染患者以单基因型(92.50%)为主,其中以1b基因型(48.75%)、2a基因型(42.50%)为主;长期HD并发HCV感染与患者的糖尿病史、肾移植史、输血次数、透析时间、低蛋白血症有关(P<0.05);感染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C-反应蛋白(CRP)水平高于未感染组(P<0.05),白蛋白(ALB)水平低于未感染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透析时间>3年、多次输血均为影响长期HD患者并发HC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需行长期HD治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王虹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2,11(5):376-377
目的调查某基层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法检测5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中的HCV抗体(抗 HCV),同时对患者既往HCV病史、透析时间、输血史、血液透析频率及接受过透析的医院数等进行调查。结果5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抗 HCV阳性22例,阳性率40.74%。其中透析时间≤2年者抗 HCV阳性率为7.69%(2/26),>2年者则达71.43%(20/28),显著高于前者(χ2=22.68,P<0.01); 透析频率3次/周的患者抗 HCV阳性率为91.67%(11/12),明显高于透析频率为1~2次/周的患者(26.19%,11/42)(χ2=16.57,P<0.01)。结论该基层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率较高,应引起重视。血液透析时间和透析频率是HCV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0,他引:26
李季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5):350-351
目的 了解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两年血液透析患者123例年龄、透析年限、透析日复用次数、抗生素使用先进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透患者的年龄、透析日复用次数、血肌酐(Cr)与感染有明显相关P〈0.05。结论 应加强透析患者感染危险因素控制,减少医院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长沙地区某医院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现患率以及影响HCV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7月在该院长期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74例患者的一般情况和临床资料,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其感染HCV的危险因素。结果74例患者中,HCV抗体阳性23例,HCV感染率31.08%。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危险因素包括血液透析持续时间、输血史、接受透析治疗医院数、每周血液透析次数;多因素分析表明,血液透析持续时间和接受透析治疗医院数是影响HCV感染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血液透析持续时间和接受透析治疗医院数是血液透析患者发生HCV感染的直接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预防与控制呼吸道感染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4月收治的391例血液透析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呼吸道感染相关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91例血液透析患者共发生呼吸道感染95例,感染率24.30%;年龄>60岁、透析龄>1年、血红蛋白含量<70g/L、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比>5.00%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感染率,分别为30.55%、30.13%、58.59%、31.03%、57.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透析龄、血红蛋白含量、透析期间体质量增长比、合并糖尿病为血液透析患者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透析龄长、体质量过度增长、合并贫血、糖尿病是血液透析患者呼吸道感染的高危因素,加强基础疾病治疗的监控力度,增强患者机体免疫能力,配合正确的透析操作是血液透析预防呼吸道感染护理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血透)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维持性血透患者的病历资料,对肺部感染组及非感染组患者年龄、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尿素下降率及血透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肺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者年龄无明显差异(P>0.05);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尿素下降率,肺部感染组均显著低于非感染组(均P<0.01);患者原发病、血透频率与肺部感染有关,透析频率低者肺部感染率低于透析频率高者(P<0.05)。结论积极改善贫血及营养状况,充分透析,控制原发病,加强血透室环境管理,是减少血透患者肺部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有针对性地预防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1年12月在血液净化室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6个月的100例患者,根据其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40例和未感染组60例,观察肺部感染患者的细菌学检查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影像学指标等临床资料,以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感染组40例患者确诊后均给予留取痰标本行细菌学检测,细菌培养阳性19例,阳性率为47.50%;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较为多见,前3位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菌,分别占26.32%、15.79%、10.53%;高龄、糖尿病、中重度贫血、透析不充分、营养不良以及心胸比例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根据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注意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纠正贫血、补充营养,尽量充分透析以及降低心脏容量负荷,以降低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
目的探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及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旨在预防及降低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8例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208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63例、101例次,医院感染率30.29%、例次感染率48.56%,其中多重感染23例;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52.48%,其次为泌尿道、透析导管、胃肠道、皮肤及软组织感染;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肾病、住院时间、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肾病、住院时间、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是引起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引起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应针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分布、危险因素以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112例血液透析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年龄、透析充分性、透析龄、贫血状况、心功能状况、血清白蛋白、插管及透析器复用与感染发生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2例血液透析患者中,共发生感染67例次,感染部位主要为血管通路、呼吸道、泌尿道等;>60岁年龄组、透析不充分组、透析龄>1年组、重度贫血组、心力衰竭组、低蛋白血症组以及插管患者的感染率显著高于对应的比较组;而透析器复用组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龄、透析不充分、透析龄长、重度贫血、心功能不全、插管以及低白蛋白血症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因此严格加强无菌操作,充分的透析,减少侵入性操作,改善贫血和营养状况等是降低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对策。方法回顾性地调查2009年1-12月血液透析119例患者医院感染情况,分析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19例血液透析患者共发生62例次医院感染,感染部位以血管通路、呼吸道、泌尿道为主;年龄60岁、透析1年、血红蛋白含量60 g/L、合并有糖尿病医院感染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尿毒症患者对感染具有高度易感性,高龄、透析龄长、合并贫血、糖尿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增强机体免疫力,规范透析操作,减少交叉感染是控制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分布及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的分布、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2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年龄、透析充分性、透析龄、贫血情况、心功能状况、血清蛋白与感染发生的关系及其感染部位、病原体、基础疾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2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有93例感染患者(41.15%),共发生感染121例次(53.54%),感染者平均发生感染1.3次。感染部位主要依次为肺部(45.45%)、上呼吸道(21.49%)、皮肤软组织(14.87%)、泌尿道(9.92%)和胃肠道(7.44%)。≥60岁组、透析不充分组、透析龄≥1年组、重度贫血组、心衰组及低清蛋白血症组的感染率均显著高于对应的<60岁组、透析充分组、透析龄<1年组、非重度贫血组、无心衰组及清蛋白正常组(均P<0.005)。基础疾病中以糖尿病与高血压患者感染率高(P<0.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率很高,高龄、透析不充分、透析龄长、重度贫血、心功能不全及低清蛋白血症为其感染的高危因素;充分透析,改善贫血和营养状况,纠正和防止心功能不全是预防感染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8)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的高危因素,为临床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借鉴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医院临床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68例为研究对象,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导致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相关临床特点。结果共39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0.60%;年龄、住院时间、透析总次数、肝炎病史、透析器复用是导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感染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均低于非感染患者,感染患者C-反应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均高于非感染患者,感染患者的各项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均低于非感染患者,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较为严重,危险因素较多,患者遭受感染后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营养状况下降、肝脏受损情况加剧、机体免疫能力低下等。 相似文献
13.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21
目的 调查维持性血透患者HCV感染情况并探讨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本院血透中心2例维持性血透患者及5中血透室工作人员同时采用第二代ELISA法,检测HCV抗体和逆转录套式PCR法检测HCV-RNA。结果 24例血透患者中抗HCV阳性11例,HCV-RNA阳性4例,两者均阳性1例,总HCV感染率为58.3%;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显示HCV感染与输血、透析时间呈显著相关;5名血透室工作人员的抗HCV及HC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长沙地区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高危因素,为临床预防控制HCV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就诊于血液透析机构的115例HCV感染患者按1:1匹配的方式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透析治疗持续时间超过3年以上,有低蛋白血症,在3个或以上医疗机构接受过透析治疗的患者,其感染HCV的危险性分别是对照组的14.37倍,8.71倍和3.45倍。结论:患有低蛋白血症、在多个医疗机构进行治疗以及透析治疗持续时间是长沙地区长期血液透析治疗患者感染HCV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模型的构建。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80例行血液透析的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CRBSI发生分为感染组(n=20)和非感染组(n=160),分析CRBSI病原菌和耐药性,并收集两组一般资料,采用Logistic分析影响血液透析患者CRBSI的危险因素,建立感染预测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预测效果。结果 180例行血液透析患者中,20例发生CRBSI,发生率为11.11%;患者均表现为畏寒、发热、寒战、厌食及纳差等症状,且体温>38℃,并伴有呼吸急促及心率加快;少数患者伴有导管口红、肿及脓性分泌物渗出;20例CRBSI患者共培养分离病原菌3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7株占50.00%,革兰阳性菌14株占41.18%,真菌3株占8.82%,以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主要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70%);主要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耐药率较高(>58%);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导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关的预防策略,降低感染的发生。方法对医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12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其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20例血液透析患者中有65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54.2%;其中,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血管通路及其他,分别占30.8%、24.5%、18.5%、12.3%、7.7%、6.2%;年龄>60岁、住院时间>20d、血液透析时间>1年、伴有糖尿病、血红蛋白<60g/L、血白蛋白<30g/L和伴有心力衰竭以及伴有静脉插管等均是影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中应加强对患者基础疾病的治疗,增强其机体的免疫力,规范整个操作过程,避免交叉感染,提高整体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7.
董璐露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2022,(14):21-23
目的 研究影响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理论参考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雄市人民医院2019年10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165例)临床资料,根据透析期间患者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分为发生组(32例)、未发生组(133例),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65例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率为19.3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组置管天数≥30 d、透析时间≥1年、置管部位为股静脉、合并低蛋白血症、合并贫血、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占比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均显著高于未发生组,Hb水平显著低于未发生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除Hb水平外,其余因素均为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5.675、3.089、4.646、2.971、3.333、1.548、3.025、5.675,均P<0.05)... 相似文献
18.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17)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易发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有效防治感染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医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1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78例与非感染组38例,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感染的特点及易感因素进行分析与总结;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6例血液透析患者中发生感染78例,感染率为67.24%,感染部位以肺部、泌尿道、静脉导管为主,分别占46.15%、35.90%、17.95%;共分离出病原菌6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2株占76.47%,革兰阳性菌16株占23.53%;易于发生感染的肾病类型依次是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多囊肾、梗阻性肾病以及狼疮性肾炎;与非感染组比较,感染组的年龄、C-反应蛋白含量均升高明显,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则降低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感染的概率较高,原发病中尤以糖尿病肾病及高血压肾病患者为多,高龄、严重贫血、营养状况差者为易感人群,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采取必要措施降低感染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2年9月387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同时分析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穿刺次数、导管留置时间、穿刺部位与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关系;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结果 57例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感染率为14.7%,年龄≥55岁患者感染率为19.7%,高于<55岁的7.5%;患有糖尿病患者的感染率为21.2%,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的10.4%;穿刺次数≥3次患者的感染率为22.2%,高于<3次的12.5%;导管留置时间≥2周患者的感染率为19.3%,高于<2周的1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患者的感染率分别为24.5%、11.1%、5.6%,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基础疾病为糖尿病、穿刺次数多、导管留置时间长、穿刺部位为股静脉是引起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行深静脉置管并发导管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以降低深静脉置管感染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97例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置管感染的发生率及引起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取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297例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患者,发生置管感染者58例,感染率为19.53%;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糖尿病、低蛋白血症、深静脉留置位置、换药频率、留置导管时间是引起置管感染的危险因素(P<0.01);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糖尿病、低蛋白血症及留置导管时间是引起置管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引起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针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对降低深静脉置管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