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入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0例,均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技术(dynamic susceptibility contrast,DSC)、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average search length,ASL)检查,对比不同检查方法的阳性检出率、缺血半暗带面积,在ASL上对比不同部位脑血流量值(cerebral blood flow,CBF)与对侧正常区CBF值.结果 ASL与DWI的阳性检出率均为100.0%,与常规MRI扫描(72.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SC、ASL两种检查方法的缺血半暗带面积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11,P=0.082);ASL检查下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各病变部位的CBF值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侧正常区相比,明显偏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SL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病灶检出及血流灌注提示方面的应用价值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胡明辉 《安徽医药》2020,24(9):1825-1827
目的探究灌注加权成像( PWI)/弥散加权成像( DWI)融合成像半定量评估缺血性脑卒中( IS)病人缺血半暗带价值分析。方法选择 2015年 2月至 2018年 3月河南省中医院收治的 61例 IS病人纳入研究,所有病人均行 T1加权成像( T1WI)、 T2加权成像( 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 FLAIR)、 DWI、PWI多模式磁共振( MR)扫描,分别采用基于图像融合的灌注 -弥散加权成像不匹配( PDM)半定量评估及基于体积测定的灌注 -弥散体积不匹配( V-PDM)评估病人缺血半暗带,比较两种方法测定时间及一致性。结果基于图像融合 PDM半定量评估耗时( 145.61±40.22)s,V-PDM耗时( 326.52±75.41)s,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V-PDM阳性组病人不匹配区域分值为 2.5(1.0,4.0)阴性组为 0.5(-1.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 V-PDM为金标准,基于图像融合 PDM半定量评估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 71.4%、92.3%及 80.3%, Kappa一致性检验值为 0.613。结论 PWI/DWI图像融合可有效评估 IS病人缺血半暗带 PDM,缩短测定时间,且与 V-PDM测定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复合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选取于我院接受诊断的181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接受(ASL)动脉自旋标记、(MRA)磁共振血管成像、磁共振加权成像(DWI)、常规MRI以及(FLAIR)液体衰减性反转恢复检查,比对ASL与联合检查的疾病诊断结果以及梗死面积评价结果。结果 ASL与联合检查的大面积梗死对比,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查为49例(98.00%)、73例(100.00%)、58例(100.00%)。联合检查的疾病诊断结果优于ASL,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查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中其疾病确诊率高,具重要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灌注成像(PWI)成像技术在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4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Excel表格将本研究患者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后,根据患者疾病类型将患者分为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组(23例)和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组(24例)。两组患者均实施DWI联合PWI成像技术,诊断结束后对研究的结果进行统计和处理。结果 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组影像学特征中ADC高于心源性缺血脑卒中组,MTT、TTP低于心源性缺血脑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中理论IP区、IC区CBF、AD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DWI联合PWI成像技术诊断具有良好应用价值,可有效提高诊断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血清C反应蛋白(CRP)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时间窗的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宝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95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床资料, 其中男111例, 女84例, 年龄范围57~75岁。按发病至接受磁共振检查前时间分为超急性期组(病程≤6 h)67例、急性期组(病程6~72 h)79例、亚急性期组(≥72~168 h)49例;比较3组患者的DWI检查结果[表观弥散系数(ADC)]及CRP水平, 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DWI联合CRP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时间窗的鉴别价值, 采用t检验、F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超急性期组患侧ADC为(0.33±0.08)×10-3 mm2/s, 低于急性期组的(0.40±0.09)×10-3 mm2/s、亚急性期组的(1.56±0.25)×10-3 mm2/s, 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455, P<0.05);且超急性期组、急性期组患者患侧ADC值低于健侧, 但亚急性期组患者ADC值高于健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急性期组CRP为(9.39±...  相似文献   

6.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静  鱼博浪 《天津医药》2011,39(11):1061-1062
弥散加权成像(DWI)是一种新的磁共振(MR)功能成像技术,是目前唯一可以在活体内检测分子弥散运动的方法。目前,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尤其对于缺血造成的脑内梗死性病灶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观察78例脑梗死病灶在不同病程时期的变化特点,探讨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脑梗死病灶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季鹏  袁晓毅  王全帮 《安徽医药》2012,16(2):204-206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超急性、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2例疑似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行磁共振常规T1WI、T2WI、水抑制序列(FLAIR)、弥散加权扫描(DWI)。测定梗死灶ADC值,同时测定对侧相应部分正常脑组织ADC值。结果 22例中,超急性期脑梗死3例,急性期19例,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T2WI上为等信号或部分稍高信号,ADC图上表现为低信号。病灶ADC值较对侧相应区域明显下降,梗死灶ADC值与对侧相应部位正常脑组织ADC值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对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病变较常规MRI敏感,DWI有助于多发脑梗死中新旧病灶的区分,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降低死亡率、致残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利用磁共振的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及ADC图,并结合常规核磁共振成像(MRI)序列对212例缺血性脑梗死病例进行分析,探讨其对超急性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低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脑梗死及胶质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4例脑梗死、5例胶质瘤患者进行常规MR和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并将DWI序列图像与常规T1WI、T2WI、FLAIR序列图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DWI序列急性脑梗死100%表现为高信号,陈旧性脑梗死42%表现为等信号,58%表现为低信号。胶质瘤其瘤体表现为混杂信号,瘤周水肿表现为等信号。结论低场磁共振弥散加权像较常规T1WI、T2WI、FLAIR序列图像更早发现急性脑梗死的异常信号,能区分新旧梗死灶,并与胶质瘤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在急性脑干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急性脑干梗死患者的MRI检查资料(均已行CT检查排除脑出血),其中超急性期(<6h)1例,急性期(6~24h)6例,亚急性期(24~72h)43例,均行FLAIR T1WI、FLAIR T2WI、三维同性SE-EPI DWI序列扫描。测定病灶区ADC值及对侧镜像区ADC值做对照分析。结果①50例患者的DWI均能快速、敏感得显示位于脑干的急性梗死灶,明显优于常规FSLAIR T1WI、FLAIR T2WI序列。②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病灶的ADC值均下降,各期病灶区ADC值及对侧镜像区ADC值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三维同性SE-EPI DWI序列及ADC值在发现急性脑干梗死灶较常规MRI扫描及CT具有更高敏感性,能快速、准确诊断脑干急性梗死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 ASL)联合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 MRA)技术在评估单侧颈内动脉(ICA)慢性闭塞后脑灌注状态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1月至2022年3月南京中医药大学连云港附属医院脑病科收治的单侧ICA闭塞患者40例, 其中男24例, 女16例, 年龄(52.4±16.9)岁。均行常规MRI序列、3D ASL及3D-TOF MRA序列检查, 3D ASL标记后延迟时间(PLD)2 525 ms, 依据3D-TOF MRA序列显示有无前交通动脉(ACoA)及后交通动脉(PCoA)开放、大脑前动脉(ACA)及大脑后动脉(PCA)偏侧优势分为侧支循环组(23例)和对照组(17例)。通过脑血流量(CBF)伪彩图分别测量额叶、顶叶、颞叶、脑室旁白质区以及基底节区CBF值。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入组患者中, 左侧ICA闭塞22例, 右侧ICA闭塞18例。侧支循环组额叶、顶叶、颞叶、侧脑室旁白质区及基底节区CBF值分别为(42.14±6.75)ml/min×100 g、(41.47±6.91)ml/min×100 g、(42.85±7.14...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将磁共振成像(MRI)、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作用与效果。方法 2019年4月—2020年12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接收并对其进行诊断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例,对其进行MRI检测[其中,包括Bravo 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高分辨CUBE T1WI、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CT血管成像(CTA)、多延迟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pCASL)、CT灌注(CTP)],鉴于CUBE T1WI、3D-TOF-MRA、CTA,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责任血管,并对其管腔狭窄程度进行评估,应用多延迟pCASL灌注,得到患者的脑血流量(CBF)、动脉通过时间(ATT),应用CT灌注获取患者的CBF、平均通过时间(MTT),比较最终的结果。结果 应用CUBE T1WI、3D-TOF-MRA、CTA,提示共16例患者出现脑动脉狭窄,两两间对比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鉴于体素水平,提示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技术(ASL)-CBF、CTP-CBF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成像(FLAIR)、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脑梗死(CI)检查中的特点,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选择CI患者70例,均行FLAIR、DWI、MRA检查,比较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检出率.结果 70例早期脑梗死患者大多数为多发病灶,占60%;超急性期22例,急性期48例.DWI对脑梗死的检出率最高,特别是在超急性期,检出率达到100%,明显高于FLAIR和MRA(x2=12.4,P<0.05).结论 在早期尤其是超急性期CI诊断方面,DWI优于FLAIR和MRA;FLAIR对皮层和脑室旁病灶显示更佳;MRA能检出梗死区供血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研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超急性期脑梗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84例发病6 h内疑似脑梗死患者,于CT检查下排除急性脑出血后,给予患者常规的DWI扫描以及磁共振成像(MRI)扫描检查,分析对比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经DWI诊断检查84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显示高信号,弥散系数图像为低信号,检出率100.0%。32例继发脑梗死患者采用MRI常规序列诊断仅可见有陈旧性梗死病灶,而采用DWI则可清晰发现新梗死病灶,DWI全方向能更清晰诊断梗死病灶。结论 DWI技术用于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应用磁共振(MR)检查,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比较两组急性脑梗死检出情况、序列检出情况,比较病灶区与组织正常区的表面弥散系数(ADC)值。结果观察组的急性脑梗死检出率95.56%(43/45)高于对照组的77.78%(35/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扫描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平扫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上的检出率分别为93.33%(42/45)、88.89%(40/45)、95.56%(43/45),均高于对照组的62.22%(28/45)、55.56%(25/45)、66.67%(30/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区ADC值为(0.45±0.16)×10-3 mm2/s,高于脑组织正常区域的(0.89±0.05)×10-3 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脑梗死,检出率高,可为后续诊断治疗提供可靠参考依据,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用于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浙江省医疗健康集团衢州医院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诊治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81例, 均行DWI和CT检查。比较两种方法的准确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两种方法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效能;比较DWI检查患侧和健侧的表观弥散系数。结果 81例中, DWI检查准确率95.06%(77/81), 高于CT的72.84%(59/81)(χ2=14.84, P < 0.05)。ROC曲线分析显示, DWI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的灵敏度(95.10%)和特异度(86.30%)均高于CT检查(72.80%、75.00%)(均P < 0.05)。DWI检查患侧表观弥散系数0.41±0.07, 低于健侧的0.94±0.05(t=55.45, P < 0.05)。结论 DWI技术用于超急性期脑梗死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具有良好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核磁影像学在检查疑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塞等血管病变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脑血管病变程度的评估不仅仅局限于不依赖显影剂的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现在更加注重血管和灌注成像技术的使用。多模式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及磁共振成像技术,如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灌注加权成像、T2*-磁共振血管造影等,在脑梗塞检测中的广泛应用,为临床诊断脑梗塞及评估脑血管病变程度提供了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低场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及急性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8例急性期不同时间段的脑梗死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图像与常规扫描T1WI,T2WI和FIR信号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58例患者中,发病3 h内共8例,其中3例DWI出现稍高信号,占38%;3~6 h共10例,其中6例DWI见稍高信号,占60%;7~12 h共28例,其中26例DWI见高信号,占92%;13~24 h共12例,T2WI,FIR和DWI均见高信号占100%.结论 低场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与常规扫描对比,低场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早期脑梗死有较高敏感性及特异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继发性损害的磁共振表现。方法 48例神经科患者,在入院后先进行磁共振(MRI)检查,然后进行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分析两种检查方式中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继发性损害的磁共振表现。结果 MRI检查检出率为56.3%,DWI检查检出率为89.6%,两种检查方式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DWI检查能够清晰检测出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继发性损害,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内P27、c-fos蛋白的表达及DWI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P27、c-fos蛋白阳性表达分布的规律,并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技术进行相关弥散加权成像研究.方法采用右侧大脑中动脉脑缺血模型,SD健康大鼠随机分为三组:A组,缺血30 min再灌注60 min;B组,缺血60 min再灌注60 min;C组,缺血60 min,非再通组.模型成功行DWI成像.免疫组化技术观察P27、c-fos蛋白脑组织内表达结果.结果缺血及再灌注各组中脑内P27蛋白未见免疫阳性细胞表达;在缺血侧皮层和基底节区可见c-fos阳性表达.15 min即可在DWI上观察到缺血区高信号表现.结论P27蛋白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细胞周期素依赖酶抑制剂.它在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低下,推测可能与神经元缺血后易引起程序性死亡的结局有关系.即早基因c-fos参与缺血性细胞损伤的发生.DWI对缺血有极好的成像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