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又称为免疫结合球蛋白(Bip),是细胞应激时产生的应激蛋白.作为热休克蛋白70家族的一员,在应激条件下,GPR78蛋白通过在内质网中协助多聚体蛋白质复合物的形成,起到保护和维持细胞正常代谢作用.肝脏是机体物质代谢的重要器官,各种酶和蛋白的生化加工厂,故应激反应下肝细胞GRP78/Bip的表达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据2007年6月17日《自然医学》杂志网站报道,日本一个研究小组通过老鼠实验,发现皮下移植的肝细胞可发挥肝脏的部分功能。这一成果可能有助于开发新的肝病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肝脏移植可延长早期肝癌患者生命华盛顿专电意大利国立癌症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用肝脏移植的办法可能治愈某些肝癌早期患者。意大利科学家在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撰文说,他们的研究对象是48例因乙肝或丙肝发展成肝硬化、之后又发展成早期肝癌的患者,这些患者肝...  相似文献   

4.
肝细胞钙超载与肝细胞损伤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正常情况下,钙稳态调节机制维持着肝细胞巨大的Ca2+跨膜电化学梯度,使Ca2+能迅速、准确地发挥细胞内第二信使作用。在病理情况下,各种损伤因素破坏肝细胞钙稳态调节机制,造成肝细胞钙超载,由此引发一系列肝细胞损伤过程,甚至导致肝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胚胎干细胞移植在急性损伤肝脏中的存活和分化情况.方法 用四氯化碳(CC14)制备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将BrdU标记的来源于小鼠原始生殖细胞的胚胎干细胞经静脉移植于模型动物体内,分别于移植后2周、4周取出肝脏,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双重染色和PAS染色方法检测移植细胞在受体小鼠肝内的分布、存活、白蛋白的表达和糖原代谢.结果 急性损伤小鼠肝脏可见大量肝细胞空泡样变性,有严重出血现象;2周时损伤肝内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和未吸收的出血区;4周时仍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干细胞移植2周,肝小叶内可见散在分布的BrdU和ALB双阳性着色细胞,PAS染色呈阳性反应;部分小细胞呈BrdU单阳性着色;损伤移植组的肝小叶结构基本恢复.移植4周,损伤肝小叶结构正常,小的BrdU阳性细胞数量增多.结论 原始生殖细胞可以在急性损伤肝脏中存活,并分化为肝细胞和肝小叶内的其他细胞,并明显改善损伤肝的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6.
冷缺血损伤后大鼠肝脏移植后肝脏再生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不同冷缺血损伤条件下,大鼠肝脏移植后肝脏再生的分子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实验分为: 冷缺血1 h、8 h和16 h组。观察各组的生存率,并在术后90 min、1、2、4和7 d收集标本,观察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信号转导激活蛋白3 (STAT3)等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检测细胞周期素D1的表达和肝细胞摄取溴脱氧尿核苷情况。比较实验各组肝脏移植后TNF-α和IL-6的表达水平。分析实验各组移植术后48 h 溴脱氧尿核苷染色阳性的肝细胞数。结果: 冷缺血1 h、8 h和16 h后肝脏移植物的存活率均为100%(>14 d)。移植术后90 min,与冷缺血1 h组相比,冷缺血8 h和16 h组大鼠移植肝内TNF-α等因子表达明显增加(P<0.05)。移植术后90 min,与冷缺血1 h和8 h组相比,16 h组IL-6的表达亦明显增强(P<0.05)。冷缺血8 h和16 h组STAT3活性明显增强。冷缺血8 h组细胞周期素D1在胞浆和细胞核内均有表达。冷缺血16 h组细胞周期素D1仅在核内表达。肝细胞复制活跃。与冷缺血1 h和8 h组相比,冷缺血16 h组术后48 h溴脱氧尿核苷染色阳性的肝细胞计数也明显增多(P<0.05)。结论: 大鼠肝脏移植物经受16 h冷缺血损伤后仍然能够启动,完成肝脏再生,修复组织损伤。大鼠肝脏移植后的肝脏再生可能通过TNF-α/IL-6/STAT3/cyclin D1/DNA合成的途径调节。  相似文献   

7.
背景:近年来有学者研究发现供体灌注的压力可直接影响移植物的能量代谢从而影响其活力,适当的灌注压力能明显提高供体的质量。 目的:观察不同灌注速度对大鼠移植肝脏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方法:采用改良的Kamada双袖套法建立SD→SD原位肝移植模型。供体肝脏获取时分别以50,100,150,200 mL/h进行灌注。检测移植后外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谷丙转氨酶水平,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和肝脏组织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变化。 结果与结论:与低灌注速度相比,供体肝脏制备过程中200 mL/h的灌注速度导致了更加明显的肝脏病理形态学改变,肝细胞变性、肝血窦扩张和炎细胞浸润也更加明显。术后24 h肝功能的检测也发现,150,200 mL/h灌注速度组外周血谷丙转氨酶活性、肿瘤坏死因子水平明显高于50,100 mL/h灌注速度组(P < 0.05,P < 0.01),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明显低于50,100 mL/h灌注速度组(P < 0.01),100 mL/h灌注速度后,随着灌注速度的增加肝功能损伤也明显加重。证实适当的灌注压力和速度是获得高质量供体的保障,能够减轻移植后肝功能损伤,改善受体预后,在大鼠肝移植供体制备过程中    100 mL/h是适宜的灌注速度。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确定有几种异常肝细胞抗原与某些肝病有关。这些新抗原是免疫原性成分,不见于正常组织,但存在于某些外源性或内源性刺激和物质(如透明蛋白和异常铁蛋白)引起的病变肝脏中。Leevy等曾研究透明蛋白的免疫原性,描述酒精性肝病患者中对这种物质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庆答,  相似文献   

9.
细胞凋亡与肝细胞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胞凋亡是一种主动的细胞死亡,具有重要的生理、病理意义。转化生长因子β、肿瘤坏死因子α、脂多糖、各种化学物质等因素在诱导肝细胞凋亡中有重要作用,细胞凋亡在病毒性肝炎、肝脏免疫性疾病、胆源性疾病、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等肝脏疾病中作用及病理机制的研究已取得进展。  相似文献   

10.
肝细胞移植作为治疗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及各种终末期肝病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在各种动物模型及临床应用中得到广泛证实,具有创伤小、安全简单、可一肝多用、重复移植、抗原性低等优点。就其细胞来源、移植途径、理论基础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肝脏移植三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例 1男 ,2 6岁。因肝炎后出现腹水 1年 ,期间发生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3次入院。B超显示全肝呈中粗光点 ,有腹水 ;胃镜显示食道静脉重度曲张 ;磁共振成像技术 (MRI)提示为门脉性肝硬化。实验室检查 :甲胎蛋白 (AFP)阴性 ,HBsAg阳性 ,血清总胆红素 10 μmol/L ,白蛋白 33g/L ,球蛋白2 7g/L ,丙氨酸转氨酶 (ALT)正常。临床诊断 :肝炎后肝硬化 ,合并门脉高压症。1996年 5月 2 2日行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术后第 7d肝穿刺活检显示多数汇管区有中度淋巴细胞浸润 ,并夹杂有个别单核细胞、嗜酸性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多数小…  相似文献   

12.
1996年2月~6月我作为访问学者,赴法国宫代大学医学院中心医院学习,在著名消化血管外科专家G·Mantion教授的亲自指导下学习肝移植,并了解了一些法国肝移植的现状,现作以介绍供同道们参考。 以手术方法植入一个健康的肝脏,从而获得肝功能的正常恢复,称为肝移植。临床上通常所用的术式是原位肝移植,即切除病肝,将健康肝脏植入于原解剖位置。自1963年美国Starzi施行第一例肝移植以来,通过各国学者的不懈努力,攻克了许许多多难关。尤其是新一代免疫抑制剂环孢霉素A(CSA)的应用,肝移植的前景大为改观。目前肝移植已作为一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临床手段在全世界广泛应用。迄今为止,已有150多个肝移植中心分布在全球,肝移植的总例数也已在3万  相似文献   

13.
Ca^2+与肝细胞损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a2+参与细胞多种功能的调节。病理情况下,Ca2+参与细胞的损伤过程。当肝细胞受损伤时,细胞内〔Ca2+〕i将发生改变,Ca2+内稳态的改变主要通过对质膜、线粒体和内质网等的作用而促进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4.
在内毒素、脂多糖、半乳糖胺、氯仿等引起的肝细胞损伤中,由巨噬细胞分泌的α肿瘤坏死因子起着重要的介导作用。通过抑制巨噬细胞的功能,或使用抗肿瘤坏死因子抗体或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来中和肿瘤坏死因子,可以减轻肝损伤  相似文献   

15.
微囊化肝细胞移植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细胞分离技术日趋成熟,肝细胞移植成为较热门的研究领域,但供体短缺和免疫排斥反应,制约了其广泛应用,微囊技术的进步,解决了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16.
肝细胞移植是治疗肝代谢性疾病的有效方法,其安全性和可行性已得到证实。本文对近年来肝细胞移植在动物、人体的研究现状,以及对人体肝细胞移植的临床经验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7.
肝细胞分离技术日趋成熟,肝细胞移植成为较热门的研究领域,但供体短缺和免疫排斥反应,制约了其广泛应用.微囊技术的进步,解决了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18.
背景:在肝移植过程中,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的移植肝原发性无功能一直困扰着广大移植专家学者。血红素氧化酶1参与多种疾病及病理过程,通过抗氧化、抗炎、抗凋亡等多种机制发挥组织器官保护作用。 目的:对血红素氧化酶1对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进行综述。 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2年1月至2009年12月及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有关血红素氧化酶1对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文章,英文检索词为“heme oxygenase-1,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liver graft”,中文检索词为“血红素氧化酶1,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排除研究目的与课题无关及内容重复的研究,共保留34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血红素氧化酶1可能是哺乳动物体内分布最广、保护作用最重要的基因。血红素氧化酶1及其催化产物组成了机体重要的内源性保护系统,参与多种疾病及病理过程,通过抗氧化、抗炎、抗凋亡等多种机制发挥组织器官保护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潜能。血红素氧化酶1对移植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如何通过转基因手段将其应用于临床,保护移植肝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提高移植肝成活率,有着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也是未来所要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 stress)参与多种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发现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病毒感染可诱导肝细胞ER stress反应,并与病毒复制、肝细胞损伤、肝癌发生等相关.本文将对肝炎病毒感染与ER stress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肝脏移植23例报告香港玛丽医院外科为探讨肝脏移植治疗终末期肝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1991年10月~1995年7月,对23例病人做了24次原位肝移植,其中17例成人,6例儿童。平均年龄29岁。23例接受移植的病人中所涉及的肝脏疾病有胆道闭锁5例,Al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