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于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来说,腹膜透析(PD)是成功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较血液透析具有更有效地保护患者残肾功能、改善贫血、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稳定、提高患者社会回归率和降低社会经济负担等优点。随着PD相关技术和研究逐渐成熟,选择PD治疗的患者增多,从而影响PD患者生存率的因素备受关注。文章分别从透析并发症、透析充分性、营养与支持、社会心理因素等方面分析PD患者生存率(或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预防措施,为PD患者提高生存率、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部分切除患者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为预防肝切除术后感染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2年12月210例诊断为肝癌行肝部分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2组相关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影响术后感染的关键性变量。结果肝部分切除术后有30例感染,感染率为14.3%。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失血量、有无输血及有无肝硬化,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失血量、有输血及肝硬化是肝部分切除术后感染的关键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大于等于60岁、手术时间大于等于5 h、失血量大于等于3 000 mL、有输血及合并肝硬化是肝部分切除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关键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小鼠肝内B220~+/DEC205~+树突状细胞对结肠癌肝转移的影响.方法:小鼠尾静脉大容量快速注射重组质粒plasmid-IL-3/CD40L,诱导肝B220~+/DEC205~+树突状细胞增殖,小鼠脾内接种结肠腺癌CT26细胞,检测肝表面转移癌结节数量及脾内癌结节大小和重量、血清癌胚抗原含量及小鼠生存期.结果:处理组小鼠肝非实质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小鼠脾包膜下接种CT26细胞后第14天,脾均有癌结节形成,仅肝表面见癌转移结节,转移率为100%.处理组肝表面转移癌结节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脾内癌结节的大小、重量,处理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处理组较对照组血清癌胚抗原水平显著升高,小鼠生存期较对照组缩短.结论:小鼠肝内经重组质粒plasmid-IL-3/CD40L诱导扩增的B220~+/DCE205~+树突状细胞对结肠癌肝转移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结肠癌转移途径主要有血行转移、腹膜转移和淋巴结转移等,最常转移的器官是肝脏,建立一个简单、合适的动物模型对于研究结肠癌肝转移的生物学行为、癌细胞的异质性、肿瘤转移机制至关重要。目的:通过切脾注射法建立结肠癌肝转移的动物模型。方法:将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孵育培养,通过建立BALB/c小鼠皮下移植瘤与脾脏注射并切除脾脏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结肠癌肝转移瘤模型,观察肿瘤生长及转移情况,肝转移瘤组织病理学变化,以及肝转移瘤DNA含量和细胞周期。结果与结论:实验采用背侧正中线旁切口进行脾脏注射切脾法成功建立了人结肠癌肝转移瘤模型,成瘤率达8/8(100%)。移植瘤组织切片观察显示肿瘤为腺癌I-Ⅱ级。流式细胞术检查分析DNA倍体为异倍体。该模型为结肠癌转移的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转归的影响.方法 348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及抗病毒治疗组,抗病毒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生存率及抗病毒治疗短期疗效差异.其中低病毒载量组173例(HBV DNA<105拷贝/ml)、高病毒载量组175例(HBV DNA≥105拷贝/ml).结果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抗病毒治疗是影响预后的有利因素.观察24周,抗病毒治疗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生存率高于常规治疗者(X~2=32.865,P=0.000).在治疗4周存活患者中,抗病毒治疗组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Tbil)及HBV DNA降幅就高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低病毒载量及高病毒载量患者抗病毒治疗组的生存率均高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病毒治疗可提高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低病毒载量患者也需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 探讨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水解酶(PARG)基因沉默对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肝脏转移的影响。方法 小鼠随机分成3组,脾脏包膜下注射PARG-shRNA慢病毒载体转染CT26细胞悬液,以未转染组和空载体转染组为对照。比较各组脾脏肝脏瘤结节数量、大小;Western blot检测PARG、PARP、NF-κB、integrin-β1、MMP-2和MMP-9的表达。结果 PARG基因沉默组小鼠脾脏移植瘤大小及肝脏转移瘤结节分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ARG基因沉默后,脾脏移植瘤组织中PARG(0.0105±0.0028)、PARP(0.1786±0.024)、NF-κB(0.1678±0.0359)、integrin-β1、MMP-2和MMP-9的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PARG基因沉默后能抑制小鼠脾脏移植瘤的生长及肝脏转移瘤结节的形成,其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PARP、 NF-κB及其下游依赖性基因的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影响先天性膈疝(CDH)患儿生存率的危险因素。方法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产科1995年10月至2010年09月15年间分娩临床资料完整的CDH患儿11例,回顾性分析出生胎龄、母体分娩方式、诊断时机、患儿染色体核型、膈疝发生的部位、合并的其他结构畸形、是否有肝突出、纵膈移位等因素。结果 11例CDH中单纯CDH 6例,染色体核型异常CDH 3例,伴相关结构畸形者4例(其中2例同时伴染色体核型异常)。左侧膈疝8例,右侧膈疝3例。产前诊断1例,其余均产后诊断或死亡后尸检诊断。患儿的总体病死率为81.8%。其中围产儿死亡率72.7%(8/11),新生儿晚期死亡率9.1%(1/11),幸存率18.2%(2/11)。结论 CDH患儿病死率很高。右侧膈疝、肝突出、纵膈移位等可能是单纯性CDH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CDH合并相关结构畸形和染色体核型异常者预后不良。加强产前诊断中高危因素的评估有望提高CDH幸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微波消融与手术切除对原发性肝癌患者无瘤生存率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10年6月于我院首次接受微波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的7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为期5年随访调查,且随访资料完整,按照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微波消融组(n=46)与手术组(n=30),比较2组无瘤生存率及复发率。结果微波消融组术后1d、1周ALT分别降低至(52.68±2.44)U/L、(48.36±1.78)U/L,TBIL降低至(20.48±1.59)μmol/L、(19.54±0.68)μmol/L,降低幅度均高于手术组(P0.05);微波消融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手术组(P0.05);微波消融组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稍低于手术组(P0.05),但复发率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采用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患者肝功能指标改善明显,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无瘤生存率、复发率与手术切除类似,安全性、可行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患者行十二指肠乳头预切开术(Precut术)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8年1月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及庆阳市人民医院行ERCP患者983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插管,对常规插管困难患者行Precut术,比较常规插管和全部插管成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分析乳头解剖因素及疾病因素与预切开率情况,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预切开影响因素。结果 全部插管成功率为97.76%,高于常规插管的84.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剖因素中乳头肥厚狭长患者预切开率最高,憩室旁乳头预切开率最低;疾病因素中外伤后黄疸预切开率最高,肝门部转移癌、肝门部占位、Oddi括约肌功能失调及Oddi括约肌功能失调预切开率最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预切开术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单纯胆管结石、憩室旁乳头是预切开保护因素,硬化性乳头炎、Oddi括约肌狭窄、十二指肠乳头肥厚狭长是预切开危险因素。Precut术与常规插管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CP插管困难时可以采取Precut术辅助插管,有助于提高插管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本身某些解剖及病理因素是插管困难行预切开术的影响因素,硬化性乳头炎、Oddi括约肌狭窄、十二指肠乳头肥厚狭长常规插管失败率较高,需行Precut术完成。  相似文献   

11.
12.
13.
据Blanchard K[Cancer,2004,101(3):495—507],在依据人种、种族、社会经济条件、地理特征、保险、语言、年龄、病史、以前扫描情况明确妇女类型中,乳房X线摄影使用水平另人大失所望,存在潜在的不良健康结果。  相似文献   

14.
大鼠下颌下腺切除对肝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鼠下颌下腺切除后对肝再生的影响。方法:将21只雄性SD大鼠分成三组:3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N组);9只行肝大部切除术(H组);9只行肝大部切除术和双侧下颌下腺切除术(E十H组)。应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和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染色方法,对N组,H组,E H组的肝组织进行检测和计量。结果:术后第1天及第3天E H组的PCNA指数、AgNOR数及残余肝脏重量均明显低于H组。结论:结果表明大鼠下颌下腺切除后,肝细胞增殖延迟,肝再行过程延缓,提示下颌下腺分泌的EGF对肝再生起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双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做单侧置换后,很大一部分患者未作二次对侧置换,有很多影响因素。 目的:双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一期选择性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未行二期对侧膝关节置换的影响因素分析。 方法:纳入初次一期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双膝骨性关节炎患者28例28膝,假体均采用施乐辉公司普通型,所有患者一期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1年内未行二期对侧膝关节置换。记录置换前后HSS评分、膝关节活动范围;同时对28例患者未行二期膝关节置换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与结论:2例失访,2例在外院行对侧膝关节置换,最终随访24例24膝,平均随访12.6个月(12-19个月)。膝关节活动范围与HSS评分置换后与置换前比较均显著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07,P =0.409)。问卷调查分析影响患者选择二期手术因素,单因素随访结果围手术期疼痛是主因占到95%以上;多因素随访结果:围手术期的疼痛占95.8%,心理因素占87.5%,医院的软件条件占70.8%,3项原因平均占总因素的84.7%。说明24例24膝未行二期膝关节置换影响因素中置换后围手术期的疼痛、患者的心理因素及医院的软件条件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抑制结肠癌小鼠肝转移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32只BALB/C小鼠注射CT26结肠癌细胞建立结肠癌肝转移模型,死亡3只,得到对照组15只和实验组14只,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0.2 mL/d,实验组给予阿司匹林灌胃30 mg/kg。干预30 d后处死小鼠并开腹剥离肝脾计算肝重量及转移瘤数量,免疫组化法进行HE和CD31染色,观察肿瘤转移和血管形成情况。Western blot法分析VEGF及cox-2蛋白表达量。结果实验组小鼠平均肝重及肝转移瘤结节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肝肿瘤细胞的数量及肝新生血管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阿司匹林干预后CT26细胞的VEGF及cox-2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结论阿司匹林可通过下调VEGF及cox-2蛋白的表达抑制结肠癌肝转移肿瘤的增殖及血管生成,从而抑制结肠癌细胞的肝转移,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技术治疗不孕不育患者妊娠失败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于我院行ART不孕不育患者90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妊娠情况分为妊娠失败组217例和妊娠持续组687例。收集两组患者相关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法分析比较妊娠失败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ART治疗方法IVF-ET妊娠失败率为24.44%,ICSI妊娠失败率为22.7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3,P=0.595);失败组年龄显著高于持续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064,P0.001);BMI、hCG日内膜厚度、优质胚胎数均显著低于持续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896、4.935、9.480,P0.001),且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CG日内膜厚度与ART妊娠失败显著相关(显著性=0.000、0.045),BMI与优质胚胎数相关性不大(显著性=0.387、0.576)。结论不孕不育患者行辅助生殖技术妊娠失败的相关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hCG日内膜厚度。患者应尽早行辅助生殖技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炎性因子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年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山西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就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374例,其中男性223例,女性151例;年龄51~83岁,平均年龄68.52岁;体质量指数18~30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5.38 kg/m~2。所有患者均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PCI术前和术后24 h时抽取患者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翻阅患者病历,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教育程度、个人史、合并疾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支架长度、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院前用药、发病至入院时间、术后他汀药物应用、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等资料,对患者进行为期5年随访,观察患者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统计炎性因子及其他临床资料与患者死亡的相关性。结果 374例患者5年随访期内非心源性死亡患者10例,失访患者21例,最终纳入统计患者343例;5年累计心源性死亡患者46例,死亡率13.41%。死亡患者术后24 h时IL-6及IL-6增加率均高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饮酒、高血压、高脂血症、院前阿司匹林、院前氯吡格雷、院前β受体阻滞剂、院前他汀药物、院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发病至入院时间不是影响STEMI患者PCI术后远期死亡的因素(P0.05),年龄、性别、吸烟、体质量指数、教育程度、糖尿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术前Killip分级、支架长度、CK-MB峰值、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影响STEMI患者PCI术后远期死亡的因素(P0.05)。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前Killip分级、IL-6增加率是STEMI患者PCI术后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是STEMI患者PCI术后远期死亡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 PCI术前后炎性因子可作为STEMI患者5年生存率的预测因素,对术后炎性因子明显升高的患者,术后应给予充分重视,可通过双联抗血小板、他汀类药物等方式给予早期干预,以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抑癌基因p53的表达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符合诊断标准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7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1例。行血清学标志物及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1)HBeAg阴性组患者年龄较大、男性居多、HBVDNA水平偏低,三项指标均与HBeAg阳性组有统计学差异。血清学指标除Glo外,均无统计学差异。(2)两组患者肝脏病理学炎症及纤维化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肝组织中p53阳性率及p53计分无统计学差异。(3)Logisticregression分析表明,只有肝脏纤维化分期(s)是p53阳性表达的危险因素,与S0-1相比,S≥2患者出现p53阳性的风险增高3.9倍。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纤维化分期是其肝组织p53阳性表达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老年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纤维化与血清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101例老年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根据影像学结果将其分为肝纤维化组和无肝纤维化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参与研究人员的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游离甲状腺素水平(FT4),采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老年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纤维化与血清25羟维生素D、游离甲状腺素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25(OH)D、FT4水平高于观察组(P<0.05);FT4、25(OH)D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纤维化呈现负相关(P<0.05).结论:老年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与患者血清25(OH)D、FT4水平呈负相关,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