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状动脉造影是当今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冠状动脉内球囊扩张术、支架术已是临床上治疗冠心病的常规方法。但穿刺点皮下血肿及假性动脉瘤是常见的并发症。为了防止穿刺点出血,在术后需用砂袋压迫穿刺点止血长达6h之久,术侧肢体12h不能弯曲。因此,患者心理压力大,担心砂袋移位,鉴此,我科自行设计一种穿刺点压迫制动带,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3.
1995年1月~2008年8月,我院为38例患者行经皮股动脉穿刺介入术,术后患者发生股动脉穿刺并发症.现将并发症发生原因分析及监护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8例,男27例、女11例,年龄11~72岁,平均53岁.  相似文献   

4.
黄家雯 《全科护理》2012,10(11):1031-1033
综述了经皮股动脉穿刺心脏介入术后穿刺部位压迫止血(人工压迫、机械压迫和血管缝合)方法及其优缺点;介绍术后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局部血肿、股动脉血栓形成、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穿刺点感染等并发症,给予及时正确治疗与护理,以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认为目前没有最理想的动脉止血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应用动脉压迫止血器的护理方法.方法 160例患者行血管性介入诊疗后应用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分析止血成功率、患肢制动时间及血管性并发症.结果 动脉压迫器止血成功率为97.5%(4/160),患肢制动时间为6~10 h,未发生假性动脉瘤、腹膜后血肿、动-静脉瘘及穿刺点局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安全有效,及时科学护理可缩短患肢制动时间,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冷敏  王忠心 《护理研究》2008,22(10):2689-2690
[目的]探讨股动脉压迫止血带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效果。[方法]120例冠状动脉介入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0例术后采用股动脉压迫止血带止血,对照组60例采用传统方法止血,观察两组止血效果及尿潴留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采用股动脉压迫止血带可有效减少术后局部出血及渗血。  相似文献   

7.
股动脉压迫止血带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冷敏  王忠心 《护理研究》2008,22(29):2689-2690
[目的]探讨股动脉压迫止血带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效果.[方法]120例冠状动脉介入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0例术后采用股动脉压迫止血带止血,对照组60例采用传统方法止血,观察两组止血效果及尿潴留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采用股动脉压迫止血带可有效减少术后局部出血及渗血.  相似文献   

8.
经皮桡动脉与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护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20例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患者分成对照组(经股动脉穿刺)和观察组(经桡动脉穿刺)各110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总结相应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局部小水肿、局部大水肿、迷走神经反射、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局部感染、肢体水肿以及不适反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与经股动脉穿刺相比,经桡动脉穿刺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且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住院时间和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因此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股动脉穿刺部位应用常规人工压迫止血、YM-GU股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和壳聚糖止血敷料止血3种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362例,均经股动脉径路接受PCI手术治疗,按术后采取的股动脉压迫止血方法不同分为常规人工压迫止血组(A组)116例,YM—GU股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组(B组)122例,壳聚糖止血敷料止血组(C组)124例,比较三组患者止血操作时间、制动时间、舒适感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A组、B组和C组止血操作时间分别为(25.30±6.33),(2.63±0.73),(6.83±1.00)min,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83,P〈0.01);B组与c组明显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9.62,32.06;P均〈0.01)。A组、B组和C组肢体制动时间分别为(14.76±4.58),(9.85±1.44),(6.94±1.43)h,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62,P〈0.01);B组与C组明显短于A组(t分别为11.26,18.10;P均〈0.01)。血肿、皮肤披损发生率等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B组明显高于A组和C组,患者舒适度差的发生率C组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1)。结论PCI术后股动脉穿刺部位采用股动脉压迫止血器及壳聚糖止血敷料止血能有效缩短止血操作时间及下肢制动时间,使用壳聚糖止血敷料止血因患者有较好的舒适度和较少的血管并发症而更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前经股动脉穿刺行检查术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其术后的并发症之一是股动脉出血,须压迫止血。常规应用砂袋压迫,从今年初始,我科改用小瓶压迫,现已应用30余例,均无1例出血。 方法  相似文献   

11.
我科自1984年开展冠状动脉造影术以来,曾尝试使用多种方法压迫股动脉、股静脉穿刺部位。为寻求一种既能减少皮下血肿又能减少手术医生在手术台上的按压时间的方法,我们将自制压迫带用于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患者140例,取得满意效果。1 材料及制作 以一般加厚棉布(透气性能好),长180~200cm(可根据个别特型身材制作),宽10cm,双层缝制。两端缝制长30cm,宽6cm的尼龙粘胶(血压计袖带上的粘胶亦可),在压迫带中心点另缝制一小袋,内装硬质塑料泡沫,长10 cm,宽 5cm,厚 3~4cm。2 方法 (1)术毕拔出动脉鞘管,以左手食、中指、无名指并拢放在穿刺点近心端,穿刺点上放4层纱布块。以压迫带中心加压点替换左手按压部位,一端从大腿内侧环形穿过至外侧,另一端顺势从腰部穿过至对侧髂骨上端环行至两端结合部,粘紧压迫带、压迫带松紧以能触及足背动脉搏动,压迫带  相似文献   

12.
林芳  陈秀清  王美兰  计光  李晟 《护理研究》2008,22(3):807-809
[目的]从护理和临床角度对比经皮桡动脉与经皮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术,说明经皮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术较经皮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术更具可行性。[方法]将300例冠心病住院病人按介入诊治途径的不同分为两组,桡动脉组150例,股动脉组150例,比较两组病人的并发症、舒适度及住院时间。[结果]桡动脉组局部血肿、迷走反射、不适反应等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局部感染等并发症在桡动脉组未出现,股动脉组分别出现3例、1例、3例,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出现远端肢体缺血、神经损伤等。另外桡动脉组病人的住院时间明显较股动脉组病人短。[结论]两种途径都是安全有效的,但与经股动脉途径相比,经桡动脉途径的并发症少、舒适度影响小、住院时间短,更具有可行性,更容易被病人接受。  相似文献   

13.
林芳  陈秀清  王美兰  计光  李晟 《护理研究》2008,22(9):807-809
[目的]从护理和临床角度对比经皮桡动脉与经皮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术,说明经皮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术较经皮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术更具可行性.[方法]将300例冠心病住院病人按介入诊治途径的不同分为两组,桡动脉组150例,股动脉组150例,比较两组病人的并发症、舒适度及住院时间.[结果]桡动脉组局部血肿、迷走反射、不适反应等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局部感染等并发症在桡动脉组未出现,股动脉组分别出现3例、1例、3例,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出现远端肢体缺血、神经损伤等.另外桡动脉组病人的住院时间明显较股动脉组病人短.[结论]两种途径都是安全有效的,但与经股动脉途径相比,经桡动脉途径的并发症少、舒适度影响小、住院时间短,更具有可行性,更容易被病人接受.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行肾上腺静脉采血(AVS)以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患者制订合理的介入手术后穿刺处压迫时间、术侧下肢肢体制动时间的循证护理方案。方法采用JBI临床证据时间应用系统,实施证据应用前基线审查、证据临床应用、应用后再审查。基于现有最佳证据,制订5条审查标准,并将证据应用于临床护理。证据应用前后各纳入21例行AVS术的患者及12名临床护士。评价证据应用前后,患者AVS术后出血、疼痛及失眠情况。结果证据应用前后,患者AVS术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1);证据应用后降低了AVS术后患者的疼痛(P<0.01)和术后当晚失眠的发生率(P<0.01)。结论 AVS术后穿刺点压迫、肢体制动时间最佳证据的临床应用,规范了临床护士AVS术后护理行为,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5.
吴洁兰  张赛卿  廖贤英 《全科护理》2014,(11):1015-1016
[目的]探讨改良沙袋用于肿瘤介入术后穿刺点压迫的效果。[方法]将206例行介入术的肿瘤病人随机分为传统组(n=104)和改良组(n=102),两组术后分别应用传统沙袋和自制改良沙袋予以穿刺点压迫5 h,术侧肢体制动5 h,观察记录两组术后穿刺点并发症、病人舒适度、满意度等情况。[结果]改良组病人未发生并发症,传统组病人出现穿刺点渗血2例、淤血1例;改良组病人舒适度及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1)。[结论]介入术后予改良沙袋压迫能显著提高病人舒适度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技术的产生和成熟,桡动脉穿刺处止血方法也得到了发展。本文介绍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各类止血器的临床应用,即从最初的传统加压包扎到各种专业止血器的应用。详细介绍纱布绷带加压、弹力绷带加压、弹力带加压型止血器、TR-Band止血阀、螺旋式压迫器和压迫器联合新型壳聚糖止血敷料,介绍各类止血方式的使用方法和优缺点,两两对比加以分析。指出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压迫器,认识其优缺点,合理加以利用,做到个体化、最优化,达到满意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2005年3~6月,我们将常规股动脉穿刺的200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穿刺后压迫时间分别为1.5h、1.0h、0.5h、15min,观察其止血效果,旨在寻找一种有效、简便、经济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心脏介入诊疗后股动脉穿刺点序列观察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临床心血管病介人诊断与治疗越来越普及,其特点为创伤小、安全性高、病人痛苦少、易于接受。介人手术基本操作包括经皮动脉及静脉的血管插管、术中的诊断及治疗、拔出鞘管后的血管穿刺点止血,术后局部血管特别是动脉穿刺点有发生并发症的可能,尤其是术中抗凝药物的应用更增加了出血的危险。因此,局部穿刺点止血彻底与否及手术中止后止血部位的观察细致与否在极大程度上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设计改良沙袋,对比改良沙袋和传统沙袋对脑梗死患者介入术后穿刺点压迫的效果,探讨改良沙袋在脑梗死患者介入术后,对穿刺点压迫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10月接受血管内介入手术的脑血管患者204例,将周一行介入手术患者32例列为对照组,予传统方形沙袋(1 kg)压迫止血,将周二至周六行介入手术患者列为不同重量的改良三角形沙袋(MS)组(将周二行介入治疗的37例患者作为a组,使用0.5 kg的MS沙袋;将周三行介入治疗的36例患者作为b组,使用0.75 kg的MS沙袋;将周四行介入治疗的36例患者作为c组,使用1.0 kg的MS沙袋;将周五行介入治疗的33例患者作为d组,使用1.25 kg的MS沙袋;将周六行介入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e组,使用1.5 kg的MS沙袋),对各组术前基线资料进行比较,然后评估对比对照组和c组术后舒适程度、疼痛程度、焦虑程度、出血程度、沙袋滑脱次数等并发症的差异。再评估对比MS各组术后舒适程度、疼痛程度、焦虑程度、出血程度、沙袋滑脱次数的差异。结果对各组术前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较对照组更舒适、疼痛更轻、焦虑更轻、出血更少、沙袋滑脱次数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S各组之间,b组最舒适,与其余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各组在减轻疼痛、出血程度、沙袋滑落次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焦虑程度最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其余MS各组之间在减轻焦虑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介入术后应用改良三角形沙袋较传统沙袋对穿刺点压迫效果显著,且重量为0.75 kg最优,可有效地改善患者舒适程度,减轻疼痛、焦虑,减少出血、沙袋滑脱次数等并发症,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0.
高晓峰  李玲娜 《天津护理》2005,13(6):357-357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诊断、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治疗效果好等特点,但由于是有创伤性治疗、围手术期使用抗凝药物、各种大管径血管鞘管的应用及操作过程和临床危险因素等,穿刺点压迫不当发生出血、血肿是常见并发症之一,其比例5%-20%。为了减少出血、血肿并发症的发生,我院心内、外科合作制作止血带并应用于PCI术后股动脉穿刺点压迫止血,收到较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