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张宏伟  陈景寒 《山东医药》2004,44(27):70-71
胃食管反流病(GERD)包括由病理性胃食管反流引起的反流性食管炎及并发症(食管狭窄、短食管、Barrett食管、哮喘、吸入性肺炎和反流性咽喉炎等)。GERD发病是多因素的,正常情况下,食管胃连接部存在抗反流屏障,可阻止胃内容物进笔食管。抗反流屏障损害、胃排空和食管酸廓清功能障碍是引发GERD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研究回顾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0 引言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常见.据近年对北京、上海成人的调查资料统计,GERD 的患病率为5.77%,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的患病率接近2%.广义的 GERD 主要包括十二指肠胃反流(duodenogastricreflux,DGR),胃食管反流(gastro-oesophageal reflux,GOR)和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duodenogastro-oesophageal reflux,DGOR).  相似文献   

3.
胃食管反流病的内镜治疗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并发症或明显地损害了病人的生活质量。主要表现为烧心、反酸或食物反流,可引起食管糜烂、溃疡、出血、狭窄等。GERD非常常见,西方国家约10%的人患有此病,老年人约1/4患有GERD。我国该病的发病率具体不详,京沪二地调查约6%的人患有GERD。GERD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24 h食管pH监测和胆汁监测技术的开展,胃、十二指肠液混合反流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被逐步认识.胆汁反流在GERD发病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成为近年来人们研究的焦点之一.基础研究证明胆汁在不同酸碱环境、不同浓度对食管黏膜的损伤作用是不同的.不少临床试验对GERD进行研究发现,胆汁反流与症状和食管损伤严重度存在一定关系,但研究结果不尽一致,胆汁在GERD中的作用仍有争议.明确胆汁在GERD中的作用,有助于为预防此类疾病开辟新的道路.本文就有关胆汁反流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前对促胃肠动力药莫沙必利改善中国汉族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胃食管反流症状和食管运动障碍的作用尚缺乏系统观察。目的:观察莫沙必利对中国汉族人群中GERD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交叉对照研究设计,选取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的GERD患者23例行胃食管反流症状评估、食管测压以及24h食管DH和胆红素联合监测,对比研究莫沙必利和安慰剂各1周交叉治疗对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对食管运动功能和胃食管反流事件的影响。结果:与安慰剂治疗相比,莫沙必利治疗可降低胃食管反流总症状积分,加快食管体部蠕动波传导速度,增加湿咽成功率,减少食管下端pH〈4总反流次数和长时间(≥5min)反流次数,降低pH〈4总时间百分比和DeMeester计分,降低食管下端胆汁反流总时间百分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莫沙必利治疗1周可有效改善本组中国汉族GERD患者的胃食管反流症状,部分改善食管运动障碍以及酸反流和胆汁反流.是治疗GERD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症状或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胸骨后痛、烧心、反酸或食物反流;可引起食管糜烂、溃疡、出血、狭窄等,称反流性食管炎。GERD非常常见,西方国家约10%的人患有此病,老年人约1/4患有GERD。我国该病的发病率具体不详,京沪二地调查约6%的人患有GERD。GERD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或食管运动减弱,胃肠内容物的化学损伤及食管黏膜防御功能减弱等与其有关。其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外科治疗、腹腔镜下治疗及近年开展的胃镜下治疗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量表(GerdQ)应用于诊断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价值。 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收住并存在反流相关症状的疑似胃食管反流病的1 000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按照烧心、反流、上腹痛、恶心、睡眠障碍、是否服用OTC药物等6项症状的发作频率进行评分。采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及食管24 h pH监测作为GERD诊断的标准,并与GerdQ分值进行比较,最后计算出诊断GERD的临界值,进而分析GerdQ量表在GERD中的诊断价值。 结果GERD组的GerdQ积分主要集中于7~12分,非GERD组主要集中于6分以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GerdQ分值8为临界值,Youden指数最大(0.51),ROC曲线下的面积0.765,其敏感度为81.32%,特异性为70.21%,阳性预测值83.24%,阴性预测值61.53%。 结论GerdQ量表简单、易行,可作为临床上筛查诊断GERD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老年人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高危人群,内镜下食管病变程度较重,易发生异型增生和癌变~([1]),但由于老年人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少见,常易漏诊、误诊,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生活质量[2],本文就老年GERD反流病临床特点及诊疗进行概述。1老年人GERD发病机制GERD的发生主要由食道黏膜受到的攻击因素和抗反流因素之间的失衡引起,老年人生理情况不同于中青年人,其具  相似文献   

9.
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4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反食、烧心等症状或组织损害,部分病人伴有食管以外的表现.北京、上海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两地区的GERD的患病率为5.77%,反流性食管炎的患病率为1.92%.  相似文献   

10.
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夏宣平  柯美云 《胃肠病学》2003,8(4):227-231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等症状,系因抗反流防御机制削弱,反流物起攻击作用所致,可导致反流性食管炎(RE)和/或食管外组织损害。临床上仅不到1/3的GERD为RE,其余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但近年研究显示,部分NERD也有内镜下食管炎症性改变。流行病学资料表明,GERD不仅在西方国家常见,在我国亦不少见,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见表1)。Fass等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提出NERD、RE和Barrett食管为GERD发病的3个独立类型,三者的病理生理机制不同,较少发生相互转变。这一概念的提出对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一、定义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系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  相似文献   

12.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人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包括食管症状(反流症状属于食管症状)以及食管外症状两大类。本研究对轻度和重度反流症状的GERD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生活质量、精神心理状态等资料进行了调查,旨在为深人了解GERD并能为临床治疗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食管24 h pH-阻抗(MII-pH)等检查方法,分析具有胃食管反流病(GERD)典型症状、并且食管MII-pH检查结果异常的GERD患者,比较分析其各亚型,即Barrett食管(BE)、反流性食管炎(RE)和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患者的胃食管反流特点。 方法入选具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烧心/反流),并且食管24 h MII-pH检查结果异常的GERD患者,根据内镜检查结果分为BE、RE、NERD三组,收集患者24 h的食管pH-阻抗信息,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组间Mann Whitney检验、多因素方差分析,P< 0.05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共入组103例具有典型反流症状且MII-pH监测阳性的GERD患者,其中有15例BE患者、32例RE患者、56例NERD患者。三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构成、以及BMI无显著差异性。将三组患者的各项胃食管反流指标数值进行Mann-Whitney检验,显示RE、BE患者的DeMeester评分、pH<4反流时间百分比、长反流周期数显著高于NERD患者,具有显著性差异。BE患者的反流周期数显著多于RE和NERD患者,具有显著性差异。阻抗相关指标在三组患者之间均没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与NERD相比,酸反流对于RE和BE具有更重要的致病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等症状或组织损害,常合并食管炎。北京、上海两地对5000例18--70岁普通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2],胃食管反流(GER)症状发生率为8.97%,GERD的患病率为5.77%,反流性食管炎(RE)的发生率为1.92%。  相似文献   

15.
萧树东 《胃肠病学》2003,8(4):193-194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食管反流所致的烧心、反酸症状或食管下段组织病理学改变。糜烂性食管炎(erosive esophagitis,EE)是GERD的一个亚组,内镜下可见食管黏膜破损(参考1994年洛杉矶反流性食管炎的内镜分类)。如胃食管反流引起烧心、反酸症状,但内镜下无食管黏膜破损,而24hpH监测显示食管有异常酸暴露,这一GERD亚组称为内镜阴性反流病(endoscopic negative re-  相似文献   

16.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由胃内容物反流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其主要症状为反流和烧心。近年来随着对GERD研究的深入,GERD的临床诊断方法也在不断发展,此文就GERD 诊断方法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过多的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伴食管pH的改变,内镜检查可见食管黏膜糜烂等的一种表现。若仅有症状或食管pH改变,内镜检查阴性,则称为内镜阴性GERD或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目前认为短暂性食管下端括约肌(LES)松弛是GERD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胃内酸袋及其与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璐  胡晔东  刘菲 《国际消化病杂志》2009,29(4):250-251,260
胃内酸袋是位于胃食管连接部的一个特殊区域,其发生机制至今仍不清楚,可能与餐后胃内食物缓冲不均匀、食管裂孔疝、进食种类及餐后酸反流等因素有关,并可能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有重要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发生与酸反流和非酸反流有关。此文从非酸反流的定义、成分、非酸反流损伤机制、非酸反流与正常人、非酸反流与GERD症状、非酸反流与食管外症状、非酸反流治疗和治疗后非酸反流的频率变化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以烧心和反流为典型表现。大多数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病变程度为轻度(洛杉矶分级 A 级患者占 50-90%),因此,目前对GERD的治疗主要依靠质子泵抑制剂(PPI)。但仍有一部分患者PPI治疗疗效甚微。目前亚太的共识认为:在常规PPI剂量治疗至少 8 周反流症状仍无缓解的 GERD 可以定义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efractory GERD,RGERD)。对于RGERD的治疗,最近内镜下出现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抗反流黏膜切除术(ARMS),初步报导可以有效地重塑贲门抗反流屏障,改善患者症状。在这篇报告中,我们将介绍国内首例通过抗反流黏膜切除术(ARMS)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病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