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原无肺部感染的呼吸衰竭患者,在气管切开或气管捕管行机械通气(MV)治疗48 h以后,或拔管48 h内发生的肺部感染,是机械通气常见的并发症和重要的致死原因.  相似文献   

2.
机械通气(MV)已经成为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患者生命支持的主要措施之一,但是随之引起的与其应用相关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也是ICU患者院内感染主要原因.VAP是指原无肺部感染的呼吸衰竭患者,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MV)治疗48小时,或原有肺部感染使用呼吸机48小时后发生新的病情变化,临床高度提示为一次新的感染,并经病原学证实,或在人工气道拔管48小时以内发生的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3.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施行人工机械通气时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改善机械通气病人预后的最大障碍之一。VAP指使用机械通气治疗后48h或原有肺部感染用呼吸机48h以上发生新的病情变化、临床高度提示为一次新的感染并经病原学证实或拔管后48h内发生的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4.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治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机械通气时并发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称之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所谓HAP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感染潜伏期,而于入院48 h后在医院内发生的肺炎;VAP按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定义为在发生肺炎前48 h内经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持续机械通气直至撤机拔管后48 h以内所发生的肺炎.  相似文献   

5.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治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械通气时并发医院获得性肺炎 (HAP)称之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所谓HAP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感染潜伏期 ,而于入院 48h后在医院内发生的肺炎 ;VAP按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定义为在发生肺炎前 48h内经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持续机械通气直至撤机拔管后 48h以内所发生的肺炎。1 流行病学国际上多数报道HAP的发病率为 0 .5 %~1 .0 % ,在西方国家居医院感染的第 2~ 4位 ;ICU内发病率为 1 5 %~ 2 0 % ,其中接受机械通气患者高达1 8%~60 % ,病死率在 50 %以上 ;不同年份、不同作者报道的VAP发病率、病死率有较大的差异 …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湿化氧疗对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为临床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5月医院收治的3月~3岁的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停用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需要氧疗患儿100例,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新西兰MR810呼吸机加温湿化器将湿化液加温,氧气吸入管口气体温度为32~36℃,对照组采用常温湿化液,氧气吸入管口气体温度为20~26℃;各组分别于吸氧前、吸氧48h后观察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统计两组吸氧前与吸氧48h后下呼吸道感染率和病原菌检出情况。结果两组在吸氧前CPI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吸氧48h后观察组CPIS下降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间比较,对照组吸氧前后CPI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吸氧前后CPI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氧48h后观察组下呼吸道感染率下降更为显著;共分离出22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结论加温湿化氧疗能降低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心脏手术后肺部感染评分,能有效地减少呼吸道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气管插管全麻术后医院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全麻手术后,引起医院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0年9月,医院气管插管全麻手术后,引起医院内肺部感染1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影响肺部感染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60岁、长期吸烟史、开胸手术、全身麻醉时间>4 h、无术后镇痛、术后气管导管留置时间>2 h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增高,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60岁(P=0.000,R=4.317)、长期吸烟史(P=0.003,R=2.226)、开胸手术(P=0.000,R=12.813)、全身麻醉时间>4 h(P=0.046,R=2.634)、无术后镇痛(P=0.032,R=2.419)、术后气管导管留置时间>2 h(P=0.000,R=1.486)是术后肺部感染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气管插管全麻手术后,医院内肺部感染和多种因素有关,年龄>60岁、长期吸烟史、开胸手术、全身麻醉时间>4 h、无术后镇痛、术后气管导管留置时间>2 h为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因素,对上述因素干预有助于医院内肺部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部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2014年2月-2016年5月采用呼吸机通气治疗48小时患者2504例,按是否发生肺部多药耐药菌感染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记录其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其多药耐药菌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使用呼吸机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部多药耐药菌感染发生率14.46%;在362例肺部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中77例表现为≥两种多药耐药菌混合感染,占21.27%;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入住ICU、插管方式(气管切开)、手术治疗、留置胃管、营养不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应用糖皮质激素3d、应用抗菌药物≥3种、治疗使用抗菌药物≥3联、血红蛋白90g/L等为呼吸机相关性肺部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床头抬高30~45°和口腔护理是多药耐药菌感染的独立保护性因素。结论呼吸机相关性肺部多药耐药菌感染与多重因素相关;采取有效综合措施,控制其影响因素,提高保护因素,减少肺部多药耐药菌感染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早期气管切开对防治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重型颅脑损伤经手术治疗者,开颅术后≤24h行气管切开患者68例,另急诊开颅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未行气管切开或切开时间>24h的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以三代头孢及半合成青霉素静滴预防感染,出现肺部感染者均行痰液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结果68例出现肺部感染,其中实验组35例有20例控制,感染控制时间4~11(平均7.1)d;对照组53例,有21例控制,感染控制时间9~21(平均16.9)d;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早期气管切开肺部感染和控制感染平均时间均显著低于未行早期气管切开患者(P<0.01),而感染控制率明显高于未早期切开者(P<0.05)。结论早期气管切开能有效防治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的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10.
王桂玲 《医疗装备》2011,24(8):94-94
呼吸机相关感染主要是指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是指应用机械通气(MV)治疗48h后或停用机械通气拔除人工气道48h内发生的肺实质的感染性炎症(排除在机械通气之前已有的或处于潜伏期的肺部炎症)。ICU患者VAP发病率高,治疗困难,加强预防可能是控制该病流行、降低病死率的最重要措施。下面将我院ICUVAP预防措施的有关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诱发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预防措施。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8月-2016年8月医院收治的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的60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观察患者手术治疗后肺部感染情况,分析感染的诱发因素,并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结果经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后患者的中心静脉压(CVP)、心脏指数(C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I)[(9.68±0.98)mmHg、5.98±0.43、887.89±31.87]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13.78±1.57)mmHg、4.19±0.34、768.86±28.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患者中,术后20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为33.33%,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2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4株占70.00%,革兰阳性菌5株占25.00%,真菌1株占5.00%;感染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气管插管拔管时间及呼吸机使用时间[(44.23±12.12)%、(29.39±7.01)h、(16.97±5.46)h]与非感染组患者[(56.10±13.23)%、(24.13±6.44)h、(11.29±4.53)h]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患者胸骨哆开、再次开胸止血、低心排综合征发生率与非感染组患者相比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诱发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肺部感染因素主要有LVEF、呼吸机使用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再次开胸止血、胸骨哆开、低心排综合征等;采取针对性措施,可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治疗预后。  相似文献   

1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指气管插管/切开(人工气道)机械通气48~72 h后发生的肺炎.VAP是ICU机械通气患者中最常见的感染形式,VAP可引起机械通气时间延长和机械通气治疗失败.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气管切开对防止肺部感染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气管切开对防止肺部感染的影响. 方法选择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血量≥40 ml,急诊开颅手术后≤24 h气管切开患者40例,另急诊开颅手术后未于早期气管切开(即切开时间 >24 h或未行气管切开的患者)40例,所有患者术后均用头孢三代,半合成青霉素静滴预防感染,出现肺部感染者均行痰培养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结果 52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其中实验组16例有12例感染控制,感染控制时间4~10 d,平均6.5 d;对照组36例,有12例感染控制,感染控制时间为10~20 d,平均 17.2 d;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率和控制感染平均时间均显著低于未早期行气管切开患者 (P<0.01),而感染控制率显著高于未早期切开者(P<0.05). 结论早期气管切开能有效防止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的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诱发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预防措施。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8月-2016年8月医院收治的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的60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观察患者手术治疗后肺部感染情况,分析感染的诱发因素,并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结果经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后患者的中心静脉压(CVP)、心脏指数(C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I)[(9.68±0.98)mmHg、5.98±0.43、887.89±31.87]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13.78±1.57)mmHg、4.19±0.34、768.86±28.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患者中,术后20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为33.33%,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2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4株占70.00%,革兰阳性菌5株占25.00%,真菌1株占5.00%;感染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气管插管拔管时间及呼吸机使用时间[(44.23±12.12)%、(29.39±7.01)h、(16.97±5.46)h]与非感染组患者[(56.10±13.23)%、(24.13±6.44)h、(11.29±4.53)h]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患者胸骨哆开、再次开胸止血、低心排综合征发生率与非感染组患者相比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诱发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肺部感染因素主要有LVEF、呼吸机使用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再次开胸止血、胸骨哆开、低心排综合征等;采取针对性措施,可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治疗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脑卒中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治疗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昏迷患者620例纳入研究,均给予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观察肺部感染、分析病原菌种类,调查相关危险因素,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发生肺部感染80例,感染率12.9%;检出病原菌122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84株占68.9%;年龄、糖尿病史、血清白蛋白、气管切开时间、抗菌药物使用、长期吸烟史、卧床时间是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革兰阴性菌是导致脑卒中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的主要菌群,高龄、糖尿病、低蛋白血症、气管切开时间过长、滥用抗菌药物、吸烟史以及长时间卧床是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在临床工作中需加以重视和预防。  相似文献   

16.
颅脑创伤患者术后继发肺部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患者术后继发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及控制措施。方法对2002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收治的718例颅脑手术患者的医院感染进行前瞻性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在718例颅脑创伤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39例,感染率5.43%;经过治疗,肺部感染治愈27例(69.23%);显效6例(15.3%);好转3例(7.7%);死亡3例(7.7%)。结论颅脑创伤术后,氧气吸入、鼻饲、吸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是引起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合理应用抗生素等治疗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肺部感染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马秋花 《中国校医》2010,24(6):429-430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护理。方法对42例机械通气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气道进行有效地湿化、雾化、冲洗,同时加强翻身、叩背,注意营养支持。结果 22例肺部感染控制满意,成功撤离呼吸机;13例因原发病危重和/或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7例患者家属放弃治疗而拔除气管插管。结论在呼吸机治疗期间应加强呼吸道的管理及基础护理。  相似文献   

18.
何丽平 《职业与健康》2008,24(16):1733-1734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指呼吸机启动24h或气管插管拔管48h内发生的肺炎。根据文献报道,VAP的发生率为9%~24%,病死率为24%-50%。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当肺部感染由高危病原菌(铜绿假单孢菌、鲍氏不动杆菌和白色念珠菌)引起时,病死率可高达70%以上。因此,加强VAP的预防与治疗是提高原发病治愈率,改善预后的重要环节。近期,对我科32例发生VAP的患者有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王有芸 《现代保健》2012,(12):156-157
探讨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对策。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通常在使用呼吸机48h后发生,是严重的院内感染,关系到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因此,做好病房和人工呼吸机相关物件的消毒管理,掌握正确的吸痰方法,重视呼吸道和消化道的管理,严格无菌操作是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梗死长期卧床患者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特点,为降低患者肺部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4年9月医院收治的300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统计肺部感染发生率、病原菌分布;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导致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300例脑梗死卧床患者中73例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24.3%;分离出病原菌5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3株占72.8%、革兰阳性菌11株占18.7%、真菌5株占8.5%;年龄≥65岁、存在意识障碍、行气管插管、合并糖尿病、使用呼吸机、卧床时间长、有留置鼻饲管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上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气管插管、意识障碍、使用呼吸机、卧床时间、留置鼻饲管是导致脑梗死长期卧床患者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气管插管、意识障碍、使用呼吸机、卧床时间、留置鼻饲管是脑梗死长期卧床患者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需要针对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并根据病原菌的特点选择敏感性高的抗菌药物,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