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魏大爷是退休的货车司机,前阵子因跑步追赶公交车,感觉腿轻飘飘直打软,差点摔倒。以为是脑血栓,到医院一查,原来是颈椎病,已经压迫脊髓。医生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建议做颈椎单开门手术。魏大爷这才想起,自己10多年来就断断续续感到脖子难受、酸痛,局部按摩加上理疗能缓解,也就没当回事。最近不时手麻,手也没以前灵活了,走夜路有时深一脚浅一脚,原来是颈椎病压迫脊髓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脊髓型颈椎病采用何种开门方向能够取得最好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的患者100例,均为颈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脊髓型颈椎病,其中椎间盘轻度突出患者70例,重度突出患者30例,均采用传统开门方向进行手术,即以椎间盘突出方向为门,另一方为轴。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价术前、术后当日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轻变突出术后JOA评分(16.23±0.2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当日,70例轻度突出患者中,68例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2例压迫时间超过12个月,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不明显。30例重度突出患者中,只有10例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7例术后神经功能改善不明显,13例患者术后症状加重。急行椎板切除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结论颈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脊髓型颈椎病,椎间盘轻度突出时采用传统单开门方式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但对于重度椎间盘突出,传统的开门方向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不同手术方法探究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远期预后情况。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两组,锚钉悬吊固定组(AS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的锚钉悬吊固定法;Arch钢板固定组(TP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的Arch钢板固定法。每组各45例。通过两种方法分析AS组与TP组的神经功能、轴性症状、开门角度和门轴侧融合率的疗效及远期预后差异性。结果手术前AS组与TP组JOA评分无差异性,AS组与TP组手术后1年与手术前相比较JOA评分均明显升高;AS组与TP组相比较神经功能改善率无差异性;术后1年,TP组11例发生轴性症状,发生率为24.44%,AS组26例发生轴性症状,发生率为57.78%,经比较有明显差异。通过CT测量开门角度,术后1个月和1年,TP组与AS组相比较开门角度明显增大,两组术后1年与术后1个月相比较降低,但TP组仍大于AS组。结论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Arch钢板固定法优于锚钉悬吊固定法,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且一年内远期预后整体效果好,Arch钢板固定法好于锚钉悬吊固定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实验组(n=30),对照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实验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疼痛程度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60例患者手术全部顺利完成,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术后1周、 1个月及3个月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减轻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椎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在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颈椎不稳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12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其中52例为存在节段性下颈椎不稳定患者,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同时行不稳定节段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侧块钢板内固定组);同期75例无节段性下颈椎不稳定患者,行单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单开门组)作为对照.对两组患者的综合情况及脊髓功能改善率进行比较.结果 随诊4~57个月,平均(20.46±13.21)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分布、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脊髓功能评分两组相近,手术后近期脊髓功能改善,侧块钢板内固定组优良率为86.54%(45/52),单开门组优良率为88.00%(66/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诊时远期脊髓功能改善,侧块钢板内固定组优良率为100.00%(52/52),单开门组优良率为88.00%(66/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颈椎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结合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合并颈椎不稳的脊髓型颈椎病,能够保证植骨融合,维持颈椎稳定,防止术后畸形发生,有利于远期脊髓功能恢复,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针对不可吸收带线锚钉在临床使用中的典型功能失效模式,研究与失效相关的力学性能,为企业设计研发及验证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检索相关不良事件数据库,汇总不可吸收带线锚钉典型功能失效模式,通过研究与功能失效相关的力学性能,进一步分析功能失效的影响因素,并检索公开的相关测试数据进行验证,同时为研究者提供参考。结果 不可吸收带线锚钉典型功能失效模式包括锚钉失效、缝线失效、固定松动、插入器失效,与旋入式锚钉的旋入扭矩和断裂扭矩、敲入式锚钉的插入力、缝线断裂强力、系统疲劳前后拔出力及疲劳后缝线伸长量等力学性能相关。结论 企业在产品设计研发时应注重从材料、结构设计、缝线编织工艺等方面提高产品力学性能水平,以保证产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锁骨钢板钩内固定及带线锚钉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入住巴彦淖尔市医院并采用采取锁骨钢板钩或带线锚钉治疗的50例患者。根据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6周、3月、6月、1年的肩关节Constant Murley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及术后6周、3月的肩关节评分无明显差异,两组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6月、1年的肩关节评分有差异。结论短期内两个手术组的疗效相近,带线锚钉组的中远期疗效优于锁骨钢板钩组,且未发生明显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关节镜通过带线锚钉对Bankart损伤及合并损伤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019年3月~2020年3月本院治疗的肩关节前脱位24例患者实施资料调查与研究,患者均经过关节镜引进带线锚钉技术进行治疗,目的是修复患者Bankart损伤及合并损伤。对患者手术前与手术后的影像学检查情况加以分析,评估患者损伤部位修复效果。结果:对24例患者实施定期随访,时间均数(26.41±16.37)个月,患者肩关节活动度的治疗效果显著,患肩与健肩活动功能相近,尚未产生再次脱位和半脱位现象,可正常工作与生活。治疗后,患者Constant-Murley评分、视觉模拟评分与Rowe评分均好于治疗前评分,P<0.05;通过统计,24例患者的手术平均时间(25.09±8.96)min、切口长度均数(1.23±0.21)cm、手术出血量均数(6.93±1.12)mL、住院时间均数(7.74±1.24)d;手术前患者肩关节功能评估分数为(18.64±2.20)分、治疗后6个星期患者肩关节功能评估分数为(29.63±2.33)分、治疗后10个星期患者肩关节功能评估分数为(30.12±2.41)分、治疗后12个...  相似文献   

9.
本文总结了26例脊髓型颈椎病采用椎板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手术治疗的护理体会。此手术方法是近年来脊柱外科手术的新进展,较传统的椎板减压术更有效。文中着重提出术后的护理要点(1)斜坡卧位,减少脊髓压迫;(2)应用抗菌素,预防感染;(3)观察肢体活动情况;(4)佩戴颈托或颈围,增加颈椎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应用颈椎牵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结果:病情好转.结论:应用颈椎牵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一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按JOA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结果36例获随访4个月-3年,平均14个月,平均植骨融合时间12周.植骨融合率100%。随访3、6、12个月有效率分别为91.6%、93.8%和96.6%,平均改善率分别为63.1%、72.6%和76.7%。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可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89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89例。治疗组采用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颈椎后路椎板减压术。术后予患者颈围外固定3~4个月。结果优秀率治疗组为68.54%,对照组为43.82%,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总有效率治疗为94.38%,对照组为70.79%,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颈部不适、手部麻木、踩棉花感、颈肩疼痛、上肢放射痛、感觉障碍症状积分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固定牢固,并发症少,神经功能恢复得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89例。治疗组采用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颈椎后路椎板减压术。术后予患者颈围外固定3~4个月。结果优秀率治疗组为68.54%,对照组为43.82%,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总有效率治疗为94.38%.对照组为70.79%.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颈部不适、手部麻木、踩棉花感、颈肩疼痛、上肢放射痛、感觉障碍症状积分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固定牢固.并发症少.神经功能恢复得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扩大减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重点加强术前术中体位和耐受力的训练,肢体功能锻炼,出院后的康复指导。结果:表明科学的围手术期护理有利于该病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结论:科学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旨在为颈椎病的治疗方法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将5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颈椎后路椎板减压术,观察组采用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比较2组的手术治疗的疗效。结果 56例患者经过治疗后绝大部分患者颈部不适、手部麻木、颈肩疼痛等症状较手术前明显改善。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为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颈部不适、手部麻木、颈肩疼痛等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前后路联合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前后路联合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于1995年3月-200年8月间应用该手术方式治疗的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38-72岁,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间盘爱行变突出25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发育合并后纵韧带钙化7例;术前和术后通过神经功能JOA评分,颈部轴性症状和颈椎动态侧位片,颈椎MRI进行比较临床疗效。结果 全部病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年龄58.9岁。平均随访24.3月。32例患者术后3月,6月,1年,3年,JOA评分平均改善率分别为58.1%,65.9%,69.1%,68.4%;优良率分别为71.9%,81.3%,78.1%,77.3%。颈部轴性症状减轻,随访时X线检查未见不稳,MRI示颈髓压迫解除。结论 前后路联合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是一种疗效好且稳定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经前路减压融合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体会,探讨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8月至2008年6月我院骨科采取经前路减压融合固定术治疗的61例脊髓型颈椎病病例,男34例,女27例;单间隙37例,两间隙19例,3间隙5例。术前术后按JOA评分标准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比较术前、后之得分判定手术效果。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8个月,平均改善率81.2%,优良率92.1%,有效率97.8%。结论对于压迫主要来自前方的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固定术确为一种理想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经前路减压融合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体会,探讨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8月至2008年6月我院骨科采取经前路减压融合固定术治疗的61例脊髓型颈椎病病例,男34例,女27例;单间隙37例,两间隙19例,3间隙5例。术前术后按JOA评分标准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比较术前、后之得分判定手术效果。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8个月,平均改善率81.2%,优良率92.1%,有效率97.8%。结论对于压迫主要来自前方的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固定术确为一种理想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临床路径在神经根型颈椎病保守治疗中的应用与变异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临床路径在神经根型颈椎病保守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制订临床路径,将实施临床路径前后病人的住院天数、医疗费用、健康知识评分、满意度进行比较并对出现的变异进行管理。结果 实施临床路径提高了医务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加强了医患沟通,使患者住院天数、医疗费用有所下降,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满意度有所提高。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临床路径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质量管理模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临床执行过程中应注意对变异的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