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总结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医院门诊预检分诊管理体会。结合医院传染病防控经验,根据医院建筑布局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治和收治要求,门诊部设立预检分诊岗位,开展来院患者及陪同人员的筛查工作,从接诊流程、岗位分配与人员培训、安全感染控制3个方面防止传染病扩散,避免交叉感染,保证患者及医务人员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发热门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检分诊和疫情防控策略,进一步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医院疫情防控和救治工作。方法以2020年1月20日—2月24日在我院发热门诊接受就诊患者和实施诊疗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一站式发热门诊,实施标准化预检分诊流程和疫情防控策略,回顾性分析和评价疫情期间发热门诊诊疗情况和管理效果。结果预检分诊台接受就诊患者共22 382例,其中经发热门诊就诊患者共1 314例,有湖北地区相关接触史患者共94例,接受进一步住院隔离治疗患者共52例,经发热门诊筛查后最终在感染科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共3例,期间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在岗医务人员共48名。所有患者均得到妥善诊治,未发生患者漏诊、患者和医务人员发生交叉感染现象及候诊、分诊和转诊期间医疗护理不良事件。进行感控督查共432人次,每周感控总体正确率由最初的93.60%提高到99.20%。结论科学构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一站式发热门诊,实施标准化预检分诊流程和疫情防控策略,有利于尽早筛查出疑似病例和感染病例,做好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避免交叉感染,有助于推动疫情防控和救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高效的预检分诊能及时发现疑似病例,有效降低病毒传播风险,减少医院感染发生。本文探讨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医院的预检分诊模式,包括体温检测、信息登记、健康宣教、转送入院患者处理和预检分诊环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医院儿科呼吸道传染病管理和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儿科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2364例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相关措施实施前后医务人员对于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和预检分诊实施率。结果:2364例呼吸道传染患者中,疾病类型包括手足口病、急疹、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年龄3岁的患者占92%,为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期;呼吸道传染病管理和预防控制措施实施后,医务人员的的传染病防控知识考核得分明显高于实施前[(7.34±1.57)分vs(5.22±1.31)分,P0.05];预检分诊实施率明显高于实施前(82.86%vs 45.71%,P0.05)。结论:医院儿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居高不下,加强对其管理和预防控制,可以有效的提高医护人员的传染病知识,提高预检分诊率,实现对儿童传染疾病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5.
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医院急诊分诊使用的5级预检分诊系统的发展过程、分诊方法及优缺点进行了比较。预检分诊作为急诊护理服务的第一步,在急诊医疗护理服务中处于重要地位。随着急诊医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今急诊医疗服务需求的扩展已超越了急诊室有限的空间与资源,预检分诊需要判断出哪些患者需要立即救治,哪些患者病情并不危急,从而保证患者安全,防止分检不足或过度分检,合理有效的利用急诊医疗资源,预检分诊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救治效果和对医院的满意度〔1〕。建立一个高效、便捷的预检体系或评分标尺  相似文献   

6.
急诊预检分诊管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加强急诊预检分诊管理,改变急诊忙乱现象,为急诊病人提供便、捷、正确、安全的医疗途径,通过制定并实施急诊预检护士服务规范,加强急诊预检护士的业务培训,设置并落实便民措施的管理方法,确保了病人入急诊科后得到迅速、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减少了医疗纠纷,树立了医院良好的急诊窗口形象。  相似文献   

7.
汶川地震医疗救援中华西医院护理工作的组织管理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汶川地震发生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合理调度院内、省外以及国际医疗队援助护理人员;迅速组建急诊医疗救护团队、建立地震伤员基本信息快速登记与快速预检分诊流程,制定并优化接收伤员流程、改善信息采集流程;根据不同时期收治地震伤员的情况调整工作重点,确保地震医疗救援的高效运行。同时保证了院内常规医疗护理工作,确保其间常规住院病人无一人发生意外。  相似文献   

8.
战创伤救护模式在大批量地震伤员分诊救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批量地震伤员集中分诊救治的模式。方法将战创伤救护模式运用于大批量地震伤员的分诊救治实践。结果依托完善的应急救援系统,参照战创伤救治模式组织实施成批伤员救治,保证了指挥协调通畅、分类预检及时、重伤救治有序、后送保障有力,充分发挥了军队医院应急机动、快速反应的优势。结论建立健全完善有效的平战时期战创伤救护模式,对应对突发灾难性事件大批量伤员的救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对口腔医疗机构的感染防控产生了深远影响,建立科学的防控体系,通过预检分诊、医务人员防护、患者就诊、环境清洁与消毒、医院感染监测的管理控制,开展医务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培训与宣教,是医院感染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梳理2019—2022年某三甲医院感染防控的经验,为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后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0):1521-1522
目的探讨分析医院儿科呼吸道传染病管理的预防控制效果评价。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000例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其中,以2016年1月~2017年6月实施儿科呼吸道传染病管理前收治的500例患儿为对照组,以2017年7月~2018年12月实施儿科呼吸道传染病管理后收治的500例患儿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儿的预检分诊实施率、院内感染发生率以及医护人员管理前后的呼吸道传染病防控考核成绩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的预检分诊实施率为8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感染发生率为8.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管理后医护人员的制度知晓、管理流程、传染病辨识、无菌操作、个人防护及吸道传染病防控考核总分皆明显高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儿科呼吸道传染病管理有利于提高医务人员传染病防控能力,提高预检分诊实施率,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预防控制效果更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以应急箱为核心的物资管理在批量伤员救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6.7"事件批量伤员的救护中,采用以应急箱为依托的烧伤批量处方,进行快速检伤分诊、身份识别、信息管理、安全转运。结果通过应急箱的应用,每位伤员均在入院后1min内完成检伤分诊,5min内接受VIPCI救治;无一例伤员身份识别错误;有5例重伤员进行了物资补给。结论批量伤员应急箱的应用使物资管理更高效、快捷、精准,促进了批量伤员的有效救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城市成批伤员的救护模式,以提高医院有序、高效、安全救护城市成批伤员的能力。方法对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运用"护士首诊负责、急诊科室诊治、病房收治分流"的救护模式实施某次地铁追尾事故的救护过程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 40名伤员均得到了及时的分流及诊治,整体救护效果较为满意,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在城市成批伤救护中采用"护士首诊负责、急诊科室诊治、病房收治分流"的救护模式能使伤员快速分流、及时得到诊断及收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需对救护方案进行优化,以进一步提高医院对成批伤员救护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861例汶川地震住院和死亡伤员伤情与死因,为今后完善和健全地震灾害应急预案机制和建立国家级区域性医疗中心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从医院信息处系统收集震后至7月23日止收治地震伤员的相关资料,分析伤员基本情况和医院总体救治情况。资料录入采用EXCEL表格,统计分析采用SPSS 11.5软件。结果截至7月23日,共收治2728例地震伤员,其中急诊伤员872例,住院伤员1856例。住院伤员男性974例,中位年龄43岁;女性882例,中位年龄46岁。伤员入院时间集中在震后2周内(占82.4%),震后第8天住院伤员数达峰值976例;伤员出院时间集中在震后第9-18天(占60.2%);伤员来源最多的3个地区为德阳市、阿坝州和都江堰市。入院诊断前3位损伤依次为骨折(54.84%)、颅脑伤(含头面部外伤)(9.81%)和胸腹部伤(含脏器伤)(7.54%)。共死亡33例,其中院前死亡5例,急诊死亡1例,住院死亡27例。结论建立我国地震灾害医疗救援应急预案,是今后再遭遇特大灾害时提高医疗救援的应急反应速度、搜救能力,改善现场伤员分拣和外送、转运流程,合理配置与使用医疗资源的重要保证。全面总结华西医院汶川地震医疗救援指挥和救治经验,可为国家建立区域性医疗中心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一体化应急救援模式在批量伤员救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一体化应急救援模式应用于"6.7"事件批量伤员的救护中,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8名伤员均得到及时分流及诊治,整体救护效果满意。结论实施强调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护无缝衔接的一体化应急救援模式,可使伤员快速分流、得到及时诊治,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伤票在院内小组式救治成批伤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急诊中心2007年7月~2012年12月救治的15起突发公共事件84例,将2007年7月~2009年1月应用常规急诊流程救治的8起成批伤员41例作为对照组,2010年11月~2012年12月应用自制改良伤票小组式救治的7起成批伤员43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分诊时间、平均救治时间、身份识别错误率及医护人员满意率。结果观察组分诊时间为31.63±2.35s ,平均救治时间A区29.50±13.60min、B区34.00±12.84min、C区31.11±12.87min ,明显低于对照组分诊时间62.91±4.75s ,平均救治时间 A 区65.17±20.44min、B区58.50±7.31min、C区51.38±13.96min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分别为3.274、5.034、4.871、4.760;P<0.05)。观察组身份识别错误率4.65%,对照组24.3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6.678,P<0.05)。观察组医护人员满意率93.02%,对照组75.6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4.865,P<0.05)。结论在成批伤员救治中应用改良伤票快速分诊,实施分区小组式救治,能迅速建立良好的救治秩序,减少患者身份识别错误率,缩短抢救时间,有效提高成批伤员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16.
地震医疗救援如何进行医院感染的应急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汶川大地震医疗救援中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也随之启动应急预案。根据地震伤员来院的时间、数量及伤情变化,分阶段、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制定医院感染控制方案和临时指南,由专职人员每天深入临床督促执行,既预防特殊病原体和多重耐药菌株的院内感染,又预防传染病的院内流行和职业暴露感染。通过严格执行标准化预防、接触隔离预防和消毒隔离等医院感染控制措施,保证了医疗质量,为地震伤员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救治环境,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黄萍  沈红  陈雁  刘瑛 《中华护理杂志》2012,47(4):326-327
目的 探讨成组化分诊模式应用于三级医院应对大规模成批伤员救治的效果.方法 按照成组化分诊模式建立检伤分诊小组,按照简单检伤分类及快速治疗程序对124例爆炸伤伤员进行检伤分流管理.结果 124例伤员中分流到红区救治35例,黄区30例,绿区59例,分诊合格率100%.本组中严重多发伤及复合伤34例,行清创手术118例,损害控制性手术10例,死亡1例,抢救成功率97.1%.结论 成组化分诊模式应用于三级医院应对突发大规模成批伤员救治,可以迅速建立良好的检伤救治秩序、提高分诊全程管理的效率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有效预检分诊在汶川地震伤员救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有效的预检分诊对汶川地震伤员救治的意义.方法 对绵阳市中心医院在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后5月12日至5月25日灾后2周内大量伤员送入医院.所有伤员按伤情程度分为急危重症、中度、轻伤并分别在手腕上戴红、黄、蓝色标识带(短时间死亡者戴黑色标识带),并以此为基础决定伤员的诊治顺序.对伤员分区落实责任医师和责任护士负责诊治,完成基本检查、清创、换药、皮试后肌注TAT等.诊治过程中对每位伤员建立急诊病历,记录检查处理情况,处理时间,对需行进一步检查的开检查单,病情较急重或需进一步住院治疗者及时与相关科室联系,立即协助完成相关检查并转送入院.结果 2周内共预检分诊伤员2171人,进行急诊清创手术985人,其中1418人患者入院治疗,急诊室死亡13人.死亡病例中9人为复合伤,4人为单纯严重颅脑损伤.结论 在大型灾害的救援中,有效的预检分诊能够区分病情轻重,降低死亡比例,在保障伤员救治顺利进行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院内专业化救护路径在高原地区批量地震伤员救治中的应用。方法 2013年7月批量收治31例地震伤员,采用统一明确检查分类、实施救护小组负责制、开放绿色生命通道、批量地震伤员转运、提供个性化专科救治方案、对伤员有效心理支持等院内专业化救护路径对其进行院内急救、手术与术后处理及临床治疗。结果 31例伤员的抢救成功率为100%,无一例伤员因抢救不及时或接诊、分诊不及时而造成不良后果,无一起医患纠纷,31例伤员均康复出院或病情稳定后回当地医院继续治疗。结论院内专业化救护路径模式提高了医疗团队的高原护理能力及灾后护理能力,确保了高原地区的应急救护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study an established triage nurse x ray requesting system to determine whether sending defined groups of patients for radiography before assessment by doctors or emergency nurse practitioners (ENPs) resulted in shorter waiting times for patients without compromising quality of care. METHODS: Prospective randomised controlled study of "walking wounded" patients attending a district general hospital. Data were collected over two separate two week periods, six months apart, in the middle of two senior house officer appointment periods. A total of 675 patients were entered into the study. Analysis of results was achieved using standard statistical methods. RESULTS: Altogether 335 patients were in the nurse x ray group and 340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triage categories of the groups were similar. A 36% mean time reduction of 37.2 min (95% confidence interval 30.2 to 44.2, p=0.000) from time of triage to time of treatment decision was achieved in the nurse requested group. Triage nurses requested 8% (p=0.002) fewer x rays than doctors or ENPs and had a 6% higher positive "hit" rate (p=0.03). In 7.8% (26 cases), patients in the triage nurse group were judged to require radiographs or further views by the doctor or ENP; of these, 11 cases showed a positive finding on radiography. The time from triage to assessment by doctor or ENP was not lengthened by prior requesting of radiography (nurse x ray group 64.4 min, control group 63.7 min, p=0.79). CONCLUSIONS: A triage nurse x ray requesting system speeds up the progress of walking wounded patients through the departm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service quality. Further benefits are staff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and a greater sense of team working for all staf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