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分析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基本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控制工作。[方法]对济南市2007年的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490起中毒事件合计发病(中毒)731例,死亡15例,全市10个区县均有中毒事件报告。事件发生时间主要在冬春季节,11月、12月、1月、2月、3月5个月份发生起数和发病例数分别占总数的96.53%和95.76%。95%以上的中毒事件发生在家庭内,主要是由于采暖炉使用不当引起。[结论]应当高度重视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来降低其发生率和危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2010--2013年上海市闸北区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例报告特征,分析其发生原因,研究可行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2010--2013年闸北区各级医疗机构报告的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例。结果2010--2013年共发生病例84例,病例主要集中青年(69.05%);中毒原因主要为人工煤气泄漏(60.71%);每年3和11月为发病高峰期,其余时间段发病人数较少;主要为轻度中毒(73.8l%),绝大多数病例均存活(96.43%),居住在老式公房病例(57.14%)在所有病例中构成比最高。结论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例人群、中毒时间、中毒地点存在一定的规律性、需要予以重视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07~2012年济南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CO)中毒流行病学特点,为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济南市2007~2012年非职业性CO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7~2012年济南市共报告非职业性CO中毒信息(事件)2 414起,发病(中毒)3 467例,死亡118例。2 414起事件中,IV级事件4起;报告事件起数居前3位的区县为市中区(495起)、槐荫区(336起)和历城区(327起);发病例数居前3位的为市中区(686例)、历城区(472例)和槐荫区(456例);1、12、2月共报告1 946起和2 772例。中毒原因以燃煤取暖不当为主,占发生起数(2414起)的97.14%;中毒场所主要为家庭,占发生起数的98.22%。[结论]家庭冬季燃煤取暖不当是济南市非职业性CO中毒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解山西省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发生状况。方法对山西省2014—2018年非职业性CO中毒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并探索季节分布特征。结果 2014—2018年山西省共收到非职业性CO中毒报告6 595起,中毒8 662人、死亡264人。在6 595起报告中,Ⅲ级事件1起,Ⅳ级事件8起;每年11月至翌年3月为高峰期间,中毒报告4 729起,中毒人数6 143人,死亡197人。月均中毒人数与平均气温(r=-0.899,P0.001)和最低气温(r=-0.912,P0.001)均呈负相关。结论针对中毒的高发地区与高峰期应做好宣传教育,加强监测预警,防范非职业性CO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潍坊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探讨预防措施,降低事件发生隐患。方法利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对2007~2009年潍坊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09年潍坊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主要是冬季居民取暖时使用煤炉不当引起的,占总数的71.01%(463/652);中毒事件主要发生在寿光市、高密市、青州市,中毒起数分别占43.56%、14.11%、13.50%。结论中毒事件多发生在晚上休息时间,有家庭聚集性,主要是用煤炉取暖方法不当引起。为减少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发生,要开展预防中毒知识的宣传工作,提高居民安全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6.
一氧化碳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有害气体,当环境中的量达到一定浓度或停留一定时间时即可引起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中毒俗称煤气中毒。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特别是北方地区冬春季节尤为多见。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是泛指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氧化碳中毒,中毒原因多以燃煤取暖、做饭为主,还包括炭火取暖、煤气热水器使用不当、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松江区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例的基本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控制工作。方法 选择上海市松江区2011—2021年报告的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上海市松江区2011—2021年期间共报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例412例,死亡2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00/10万;中毒病例主要发生于冬春季节,共发生309例,占75.0%;月份病例数与月平均最高气温为负相关关系(r=-0.755,P <0.05)。病例数最多的是城郊接合部,160例,占38.83%;72.82%病例发生在家中;中毒患者以中青年为主;发生主要原因是炭火取暖、燃气热水器使用不当。结论 在冬春季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知识健康宣教工作,强调室内通风的重要性,正确使用炭火、燃气热水器等设施,警惕新出现的潜在中毒危险,可有效预防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  相似文献   

8.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201起事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旭东  高金鑫 《职业与健康》2011,27(10):1120-1122
目的分析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基本特征,探讨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方法对北京市某区2009年11月1日-2010年10月31日报告的201起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在冬季采暖期(81.6%)和城乡接合部(55.2%)高发,2010年1月为高峰期(38.3%),98.5%发生在家庭,94.0%由于燃煤取暖使用不当引起;中毒患者260人,以20~39岁的青壮年(41.2%)、女性(54.2%)居多,52.7%送往有高压氧治疗条件的急救中心救治。结论只有加强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知识的健康宣教工作,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强调室内通风的重要性,正确使用煤炉、燃气热水器等采暖设施,才能有效预防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一旦发现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尽快转送至有高压氧治疗条件的医疗机构救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07—2016年济南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CO)中毒事件资料,掌握其流行病学特点,探讨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依据《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预案》开展监测,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2007—2016年济南市共报告非职业性CO中毒事件3 311起,发病4 794例,死亡161人,病死率3.36%。96.22%(3 186/3 311)的中毒事件发生在家庭内,99.88%(3 307/3 311)的非职业性CO中毒事件为未分级事件。非职业性CO中毒事件集中发生在冬季夜晚,高峰为每年11月—3月。发生在街道和乡镇的中毒事件引起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00,P>0.05)。结论为减少事件发生,应改造取暖设施,将炉灶至于居室之外,外接暖气片,或实施集中供暖;在居民家庭内推广安装CO报警器;在冬季燃煤取暖期广泛开展预防非职业性CO中毒宣传教育活动,尤其是在气温达到低谷前的12月。早发现,早抢救可有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11.
侯付霞  赵玉美 《职业与健康》2009,25(20):2197-2198
目的通过分析一氧化碳(CO)中毒致病因素,并探讨干预对策,以提高人们对CO中毒的认识,减少CO中毒的发生。方法对莱钢医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接诊的67例CO中毒病人病因进行回顾分析。结果企业生产中CO泄漏中毒35例(52.2%),家庭生活中毒25例(37.3%),火锅店就餐7例(10.4%)。结论要减少CO中毒的发生,就必须加强安全知识教育,做好健康指导,从而提高防范意识,学会简单的急救知识及技术,以减少意外伤害,减少发病率、并发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原因导致的非职业性汞中毒的临床特点。[方法]将北京朝阳医院2005—2009年收治的171例非职业性汞中毒住院患者按中毒原因分为环境污染组、使用化妆品组和使用偏方组,分别对各组患者进行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治疗效果的分析。[结果]在171例患者中,环境污染组34例,使用化妆品组90例,使用偏方组47例。各组患者主要出现神经衰弱症候群、消化道症状、周围神经损害和肾脏损害。与环境污染组相比,使用偏方组烦燥、恶心及水肿表现明显;与使用化妆品组相比,使用偏方组烦燥、口腔异味、食欲下降、恶心、腹痛、牙龈肿胀和水肿等症状体征明显,蛋白尿和尿β2微球蛋白升高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偏方组患者驱汞治疗前空白尿汞值较其他两组高(P〈0.05),以二巯基丙磺酸钠驱汞治疗疗程长于其他两组。[结论]不同原因所致非职业性汞中毒的临床特点不同;使用偏方中毒患者临床表现较重,尿汞含量高,所需驱汞疗程较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长安区一家六口自驾游突发一氧化碳(CO)中毒的原因,以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方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卫生学调查及现场检测。[结果]共有6名中毒患者,临床症状基本符合CO中毒表现,住院治疗1~2d后均痊愈出院。现场查看,发现患者驾驶的是经改装的汽车,尾气管未伸出车身外,又略高于车壳下缘。经检测,患者驾驶的汽车发动后10min,车内CO浓度达132.5mg/m^3。[结论]该事件为一起汽车改装不当引起的急性CO中毒,建议公众选择正规有资质的改装厂改装汽车。  相似文献   

14.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朵 《职业与健康》2009,25(10):1119-1120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有效的抢救和护理措施。方法收治急性CO中毒30例,其中重度中毒10例,中度中毒15例,轻度中毒5例。均采用综合抢救和积极的护理,并使用高压氧舱治疗。结果治愈24例,显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结论CO中毒后,如能采取综合抢救和积极护理,及时使用高压氧舱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致脑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采用HE、TUNEL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脑损伤与凋亡的关系。发现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可引起小鼠大脑皮层、海马、纹状体等部位脑细胞凋亡,凋亡细胞在中毒3天后明显增加,5~7天达到高峰,14天后恢复正常;同时可以诱导促凋亡基因Fas、FasL蛋白表达,表达高峰在中毒后3~5天,早于凋亡发生时间。由此可看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可以诱导脑细胞凋亡及Fas、FasL表达,中毒所致迟发性脑病可能与脑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高压氧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自2018年1月-2019年7月收治的86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病患。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开展常规的治疗手段,观察组增加高压氧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02%,对照组治疗有效率69.77%,对比两组获得的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98%,低于对照组23.26%的发生率(P<0.05)。结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进行高压氧治疗能够帮助患者迅速控制中毒症状,强化临床疗效,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32例急性CO中毒患者P300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事件相关电位(P300)是反映人类认知功能障碍的一项神经电生理指标。本文对32例急性CO中毒患者进行了P300及神经行为核心测验组合(NCTB)检查,结果发现中毒组P300潜伏期延长、波幅降。17例昏迷12小时以上的中毒患者中,P300潜伏期明显延长的9例,占52.9%,提示P300成份可用来预测CO中毒迟发脑病的发生。P300与NCTB之间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尼莫地平对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致小鼠脑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小鼠单次腹腔注射CO170ml/kg,以CO中毒小鼠死亡率,被动回避性记忆能力,脑细胞膜和线粒体膜Ca^2 -Mg^2 ATP酶(Ca^2 -Mg^2 ATPase)活性和脑组织单腔氧化酶-B(MAO-B)活性的改变以及海马神经元细胞病理改变为指标,研究尼莫地平对急性CO中毒致小鼠脑损伤的治疗作用。结果 尼莫地平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变为指标。研究尼莫地平对急性CO中毒致小鼠脑损伤的治疗作用。结果 尼莫地平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降低CO中毒小鼠的死亡率,明显改善CO中毒小鼠下降的记忆能力。显著阻遏CO中毒小鼠脑细胞膜和线粒体膜Ca^2 -Mg^2 ATPase活性的病理性降低以及脑组织MAO-B活性的病理性升高,明显减轻海马神经元的迟发性坏死;此治疗作用以尼莫地平15min内给予较为明显。结论 在急性CO中毒早期给予足量尼莫地平对急性CO中毒所致脑损伤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