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对140例淋病患者,通过用FITC标记的EVI-H_1单克隆抗体检测法和Wright-Giemsa染色法检测泌尿生殖系沙眼衣原体(CT)感染,结果:阳性率分别为34.29%和24.29%。建议应将CT做为淋病常规检查。淋病治疗时,应考虑到CT感染的可能。在检测CT感染时,FITC-EVI-H_1-McAb法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较国外试剂价廉,更适合我国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3.
淋病合并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淋病是我国主要的性传播疾病(STD),目前占报告性病总数首位[1].其中相当一部分伴有沙眼衣原体(Ct)感染.为了解淋病患者中Ct感染的频率及分布情况,制定正确的预防治疗措施,对269例患者作了Ct检测,并对症状、发病时间、分泌物数量、颜色、镜检所见与Ct抗体检出率的关系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利用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尿沉渣检测沙眼衣原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02例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以尿道拭式沙眼衣原体培养为金标准,用WellcozymeChlamydia检测清晨首次尿沉渣中沙眼衣原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7%及92.1%,用PCR检测清晨首次尿沉渣中沙 眼衣原体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4%及92.1%。  相似文献   

5.
439例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沙眼衣原体感染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6.
淋病合并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治疗有很多药物可选择。单一用药往往不能对两种病原菌都有确切疗效,联合用药是其治疗的重要手段。本文综述了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甙类和氟喹诺酮类对淋球菌和沙眼衣原体的抗菌活性,并推荐了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7.
我科1992年5月~1995年12月对238例淋菌性前列腺炎患者治疗后行沙眼衣原体(Ct)检查,发现56例Ct前列腺炎,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56例均系我院泌尿外科门诊的淋病后前列腺炎患者,年龄18~51岁,平均31.2岁。病程3周~2年。症状与体征 会阴部胀痛不适、尿后滴白、尿道口有稀薄白色或半透明粘液、尿道刺痒或蚁行感、尿频和早泄等23例,此类患者就诊早,多在发病后3周内就诊。仅有尿道刺痒或蚁行感,偶尔晨起时尿道外口有少许稀薄白色粘液29例,此类患者症状轻微,首次就诊常在发病后4周以上。无任何症状,仅因曾有淋病史或配偶患有淋病而做前列腺检…  相似文献   

8.
淋病合并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治疗有很多药物可选择。单一用药往往不能对两种病原菌都有确切疗效 ,联合用药是其治疗的重要手段。本文综述了 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甙类和氟喹诺酮类对淋球菌和沙眼衣原体的抗菌活性 ,并推荐了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9.
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的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淋菌性尿道炎(NGU)40%~50%为沙眼衣原体(CT)感染,10%~20%为解脲支原体(UU)感染[1,2]。为探讨CT和UU在同一患者中的感染情况,我们检测了拟诊为NGU患者276例,现报告如下。一、资料和方法1.NGU组:为STD门诊和体检中临床拟诊为NGU的276例患者,男156例,女120例。年龄17~20岁57例,21~30岁144例,31~40岁55例,41~50岁20例。病程最短1周,最长2年3个月,一般在3个月左右。全部病例符合以下诊断标准:①有婚外性接触史。②性接触后1周到…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 (NGU)沙眼衣原体 (CT)感染状况 ,我们应用ClearviewChamydia(C -C快速法 )检测了 12 99例NGU患者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病例来源 :取尿道分泌物涂片作革兰染色镜检 ,在油镜下查多型核白细胞 (PMNL)数 ,平均视野≥ 3个的在排除淋病后为CT检测对象。 12 99例均来自我院门诊首诊者 ,年龄在 18~ 74岁之间。PMNL量化分段 3~ 4个 ( ) ,5~ 14( ) ,15~ 2 4 ( ) ,≥ 2 5个 ( )。试剂 C -C快速法试剂盒由英国Unipath公司生产 ,广东江门众诚公司提方法…  相似文献   

11.
细胞培养法检测淋病患者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衣原体细胞培养法和淋球菌培养法,对我中心脏病门诊的45例初步诊断为淋病(涂片检查)的患者进行了泌尿生殖道标本检测。结果显示:45份标本淋球菌培养均为阳性,其中衣原体细胞培养检测阳性的7份,阳性检出率为15.6%。对资料的分析还提示,与淋病患者合并衣原体感染发病率显著相关的危险因素是性伴数和既往性病史。  相似文献   

12.
莫西沙星治疗沙眼衣原体性尿道(宫颈)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莫西沙星治疗沙眼衣原体性尿道(宫颈)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沙眼衣原体性尿道(宫颈)炎患者122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口服莫西沙星400mg, 1次/d,疗程14天;B组:口服莫西沙星400mg, 1次/d,疗程7天。结果 A组治愈58例(92. 1% ),B组治愈42例(71. 2% ),两组间治愈率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 0. 01)。结论 莫西沙星治疗沙眼衣原体性尿道(宫颈)炎,疗程14天,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阿奇霉素针剂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和宫颈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注射用阿奇霉素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和宫颈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平行分组试验,并与口服阿奇霉素胶囊进行疗效和安全性比较。观察了可供疗效评价的病例64例,其中试验组44例,对照组20例,结果:总治愈率为79.55%(对照组65.0%),总有效率为84.09%(对照组75.0%);病原学清除率为85.45%(对照组85.1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82%(对照组5.0%),注射用阿奇霉素与对照药物口服阿奇霉素胶囊相比较,总治愈率,总有效率,病原学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别无显性(P>0.05)。结论:注射用阿奇霉素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和宫颈炎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和分析西安市及周边地区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脲原体(UU)感染的流行病学现状,并观察UU对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情况。方法CT和UU检测分别采用免疫层析法和分离培养法,UU阳性者采用鉴定药物选择测试卡进行药敏试验。结果7118例NGU患者中CT或UU阳性者5 511(77.43%)例,其中CT阳性率显著的高于UU阳性率(P<0.01);CT、UU混合感染者1106例(15.55%)。男、女不同性别间的CT或UU阳性率及CT和UU混合感染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UU对四环素类药物有良好的敏感性,其次为为大环内酯类药物,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较差,各类药物的平均敏感率与耐药率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CT和UU是NGU的主要病原体,且CT的感染率较高;女性的感染率显著的高于男性。UU对多种抗生素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临床应结合药敏试验结果用药。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26岁。尿急、尿频、尿痛2天就诊。尿道脓性分泌物涂片发现黏膜上皮细胞内有少量球菌,淋球菌尿液发泡试验阳性,按急性淋球菌性尿道炎,给予头孢曲松钠1.0 g/d单剂注射,3天后仍无明显好转。再取尿道分泌物涂片,见黏膜上皮细胞内大量革兰阳性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细菌培养证实为表皮葡萄球菌和甲型链球菌。继续给予头孢曲松钠治疗1周痊愈。  相似文献   

16.
1997年至今,笔者应用C-C法检测性病门诊有尿道炎症状或有不洁性交史患者的沙眼衣原体(CT)抗原,认为国内沙眼衣原体的检测,尤其普遍采用的C-C法有待完善,对男性拭子导致的假阳性,必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沙眼衣原体微量细胞培养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细胞培养沙眼衣原体,并应用四种方法对培养结果进行鉴定。方法将McCoy细胞在细胞培养板中培养至致密单层后,接种沙眼衣原体标准株和临床株,培养44~48h后,用卢戈氏碘液染色、Giemsa染色、单克隆荧光抗体和内源性质粒扩增四种方法鉴定培养结果。结果四种鉴定方法结果均呈阳性,证实沙眼衣原体培养成功。结论沙眼衣原体培养的成功将为该病原体的致病机理、免疫机制、药物敏感性检测和保护性疫苗等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19.
沙眼衣原体酶免疫法和细胞培养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评价一种改进的沙眼衣原体酶免疫法 (ELISA)诊断沙眼衣原体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 0 0例性病门诊有泌尿生殖道症状的患者采用ELISA和细胞培养法检测泌尿生殖道标本中的沙眼衣原体 ,两种试验结果不符合者采用PCR检测。结果  2 0 0例受检者中 ,ELISA阳性 19例 ,细胞培养阳性 2 0例。与“扩大金标准”比较 ,ELISA法和细胞培养的敏感性分别为 82 .68%和 68.96% ,特异性均为 10 0 % ,阳性预期值均为 10 0 %。结论 ELISA法检测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 ,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高 ,且方便、快速 ,尤其适合大批量样本的检测 ,值得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