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分析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药物方式治疗;观察组30例在此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变指标水平以及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流变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流变指标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流变指标水平,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通络防栓颗粒口服联合低分子肝素钠针腹壁皮下注射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效果.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60例髋关节置换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80例,予低分子肝素钠腹壁皮下注射及其他常规预防措施;观察组8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通络防栓颗粒口服.对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密切观察.结果 2组患肢肿胀情况较用药前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围手术期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出现DVT,经常规溶栓等治疗后痊愈,其中观察组术后DVT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络防栓颗粒联合低分子肝素钠能够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肝素钠、低分子肝素钙三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其冠脉血流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瑞替普酶联合肝素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冠脉血流、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35%,高于对照组的7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冠脉TIMI 2级、3级占比均高于对照组,0级、1级占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EDD、LVESD及LVESV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替普酶、肝素钠、低分子肝素钙三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改善冠脉血流水平和心功能指标水平的效果优于瑞替普酶联合肝素钠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钠联合阿司匹林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3月在南阳市宛城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就诊的100例妊高征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对比两组血清内皮素(ET)、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以及血压和分娩方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ET、TSP-1、VCAM-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30例(60.00%)剖宫产,观察组18例(36.00%)剖宫产,观察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钠联合阿司匹林可有效减轻妊高征患者内皮细胞损伤,降低患者血压,改善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5.
郑禄城  王文峰  陈杰武 《中外医疗》2010,29(15):138-138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3例,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阿司匹林(100mg/d,连用7d)等。观察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钠5000IU,皮下注射,每天2次,连用7d。结果 2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低分子肝素钠对急性DVT大鼠在不同时期治疗后血管形态学的变化。方法:将72只SD大鼠制备模型后,随机按血栓形成后1、3、7、14d分期,每期18只,分为Ⅰ期、Ⅱ期、Ⅲ期、Ⅳ期。然后每期再根据低分子肝素钠剂量分为:低分子肝素钠小剂量组(700U/kg、一次/24h,n=6)、低分子肝素钠大剂量组(700U/kg、二次/24h,n=6)、模型组(0U/kg,n=6)。低分子肝素钠大、小剂量组均由大鼠腹壁皮下注射,连续7日。实验结束后获取病变段血管,观察内皮细胞数量变化,胶原阳性染色面积百分比变化,并与同期模型组进行比较。结果:模型组在Ⅱ期、Ⅲ期分别死亡一只,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大剂量组Ⅰ期、Ⅲ期、Ⅳ期内死亡4只。在Ⅰ期低分子肝素钠大、小剂量组内皮细胞数量与模型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亦有差异.低分子肝素钠大、小剂量组胶原阳性染色面积百分比与模型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相比无差异;在Ⅱ期,低分子肝素钠大、小剂量组内皮细胞数量与模型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无差异;在Ⅲ期、Ⅳ期低分子肝素钠大、小剂量组内皮细胞数量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Ⅱ期、Ⅲ期低分子肝素钠大、小剂量组胶原阳性染色面积百分比与模型组相比仍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亦有差异;在Ⅳ期低分子肝素钠大、小剂量组胶原阳性染色面积百分比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栓形成3d内,大、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钠对内皮细胞均有保护作用,以大剂量效果较好。血栓形成7d内,大、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钠对对胶原增生均有抑制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以大剂量低分子肝素钠抑制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7.
付敏 《当代医学》2016,(14):141-142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采用低分子肝素钙与瑞替普酶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对照组给予32例患者瑞替普酶10mU静脉注射,与普通肝素钠75 U/kg皮下注射;观察组给予32例患者瑞替普酶10 mU静脉注射与脐部周围给予5000 U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2组均在治疗后给予阿司匹林75~100/d,总治疗时间均为3~7 d。观察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冠脉再通率(93.8%、90.6%)和血管再通率(96.9%、93.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采用低分子肝素钙与瑞替普酶联合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冠脉和血管再通,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石根萍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9):2109-2110
目的 探讨瑞替普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AMI)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将112例STE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对照组56例,均经瑞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治疗组给予低分子肝素5 000 U皮下注射,2次/d;对照组给予普通肝素静脉滴注,24 h后改为低分子肝素5 000 U皮下注射,2次/d.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再通率、血管开通率、急性期并发症等.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临床再通率(87.5% vs 83.9%)、血管再通率(76.8% vs 75.0%)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8.9% vs 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死亡率、心源性休克及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替普酶联合低分子肝素用于STEAMI再灌注治疗安全、有效、方便.  相似文献   

9.
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4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峰 《吉林医学》2011,32(25):5219-5220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90例,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尿激酶静脉滴注。溶栓治疗12 h后给予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连续应用7 d。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76.6%,对照组血管再通率为48.9%,两组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死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显著提高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冠脉再通率,降低并发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栓素A2(TXA2和前列环素(PGI2在羊水过少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用放免法检测羊水过少和正常妊娠各30例产妇脐血中TXB2和6-keto-PGF1α浓度,计算TXB2/6-keto-PGF1α比值,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胎盘绒毛血管内皮细胞血栓素A2受体(TXA2R)蛋白含量.结果 研究组脐血TXB2浓度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6-keto-PGF1α浓度与对照组相比亦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XB2/6-keto-PGF1α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羊水过少组胎盘绒毛血管内皮细胞中TXA2R阳性表达(22/30,73.3%)明显高于对照组(11/30,36.7%),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且羊水过少组TXA2R阳性表达以强阳性为主.结论 脐血中TXA2浓度异常升高及TXA2/PGI2比例失衡与羊水过少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胎儿生长受限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56例FGR孕妇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28例,A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B组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加丹参治疗,对合并有子痫前期的孕妇同时给予解痉降压治疗。结果A组与B组在宫高、胎儿双顶径、股骨长、头围腹围、脐血流S/D值、羊水指数改变、胎儿生物物理评分、新生儿体重和新生儿窒息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钠有助于改善FGR孕妇的治疗效果,且对母亲和胎儿安全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联合右旋糖酐与单用低分子肝素应在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6月浙江省舟山医院收治的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右旋糖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患肢肿胀的改善程度及临床疗效。结果①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8.0%)明显高于对照组(64.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②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及凝血酶时间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⑧观察组治疗5~7d后患肢的肿胀消退率(74.0%)明显高于对照组(32.0%),2~3周患肢的恢复正常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6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右旋糖酐治疗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具有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对体外循环(CPB)术后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63例CPB手术患者,分为丹参注射液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丹参注射液组从术前5 d至术中CPB结束时,成人每天静脉滴注50 g.L-1葡萄糖250 mL+丹参注射液20 mL,儿童每天丹参注射液1 mL.kg-1+50 g.L-1葡萄糖50 mL;对照组输注等量50 g.L-1葡萄糖。于麻醉前、转机前,术中转机30 min,停机5 min,术后24 h、72 h、7 d抽取静脉血检测2组患者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结果2组患者麻醉前、转机前RBC-C3bRR和RBC-IC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注射液组患者RBC-C3bRR、RBC-ICR停机5 min、24 h、72 h及7 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在术后7 d已基本恢复到麻醉前水平,而对照组术后7 d仍低于麻醉前水平。结论CPB可以导致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围术期应用丹参注射液能明显改善CPB患者术后红细胞的免疫功能,促进受损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与奥扎格雷钠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ADL)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7%( P <0.01);两组治疗后NIHSS均降低,ADL 均增加;观察组NIHSS明显低于对照组,ADL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低分子肝素与奥扎格雷钠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较好,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5.
胡恩泽 《西部医学》2011,23(11):2148-2149,215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方法 52例UA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均应用硝酸脂类、β-受体阻剂滞及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联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使用低分子肝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对照组仅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疗程均为7天。观察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脂变化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2.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联合治疗组TC、LDL-C和TG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HDL-C水平显著升高,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UA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22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10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q12h,应用7~10d,同时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300mg口服qd;治疗组在上述药物的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钠80mg入液静滴bid,持续14d为一个疗程。严密监测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治疗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总有效率(84.5%)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2.7%)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30,P=0.048〈0.05);(2)治疗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在14d后神经功能评分(8.24±0.29)明显低于治疗前(t=7.921,P=0.013〈0.05),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是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有效、安全的药物,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杜雪梅  黄铮铮 《西部医学》2012,24(6):1092-1094
目的观察灯盏花素注射液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将200例缺血性脑卒中术后DVT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100例静脉注射灯盏花素,对照组100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积分、血栓分型和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和临床积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特别在改善临床积分方面效果更为显著(P〈0.01)。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方面治疗组tPA水平较对照组增加更显著(P〈0.05),ET-1水平、PAI活性、PL活性、AT-Ⅲ水平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灯盏花素治疗组未见明显毒副作用,而对照组出现牙龈出血、鼻黏膜出血和注射部位血肿等不良反应。结论灯盏花素注射液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静脉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效果。方法将86例过敏性紫癜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46例,对照组40例。所有患儿均接受过敏性紫癜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钠100-150U/(kg·d),静脉滴注,连续7d。两组患儿治疗后随访1~12个月,观察患儿症状、体征消失时间,皮疹反复发生率及紫癜性肾炎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皮疹反复发生率及紫癜性肾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钠可作为过敏性紫癜治疗的主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9.
王松  廖丹  王琴  李红  邓丽蓉  谭君 《四川医学》2011,32(4):504-506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钠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及速尿治疗肾病综合征并急性肾衰竭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06~2010年312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并发29例急性肾衰竭(AFR)的临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4例及治疗组15例。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间歇性输入人体清蛋白后给予速尿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钠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250ml)及速尿静脉滴注14d。观察两组少尿例数,血液透析例数,尿蛋白,血脂,血尿素氮,血肌酐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在少尿及血液透析例数,血尿素氮,血肌酐等均显著减少(P〈0.05);尿蛋白,血脂等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钠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及速尿治疗肾病综合征并急性肾衰竭疗效确切,优于常规疗法,且经济实用,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比磺达肝癸钠及低分子肝素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抗血小板药物血小板抑制率的影响.方法 将93例NSTE-ACS患者随机分成磺达肝癸钠组(n=45)及低分子肝素组(n=48),通过血栓弹力图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后的血小板抑制率、计算阿司匹林抵抗及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结果 磺达肝癸钠组、低分子肝素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74.55±18.32)%、(79.08±14.69)%;服用氯吡格雷后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41.82±28.80)%、(43.90±21.26)%,两组间比较,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的血小板抑制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阿司匹林抵抗、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磺达肝癸钠及低分子肝素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后的血小板抑制率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