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解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在肺癌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观察了85例肺癌、8例肺部良性疾病和28例正常人血清的sIL-2R水平。结果肺癌组sIL-2R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与肺良性疾病组无显著差异(P>0.05);TMNⅢ~Ⅳ期者sIL-2R明显高于I~Ⅱ期者(P<0.05);对18例化疗前后的sIL-2R观察发现化疗后呈负增长。提示sIL-2R可作为肺癌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用双抗夹心ELISA法动态测定36例成人ALL各病期及20例正常人血清和脑脊液sIL-2R水平。结果:ALL患者血清sIL-2R在诊断期及复发期明显升高(P<0.01),缓解期恢复正常,且与患者肿瘤负荷水平呈正相关(r=0.72,P<0.05)。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患者脑脊液中sIL-2R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组(P<0.01),而治疗缓解后及无CNSL患者与正常无差异。各病期血清与脑脊液中sIL-2R水平无相关。结论:血清与脑省液中sIL-2R水平是ALL患者病情变化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3.
本文测定了结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一12(IL-12)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结肠癌患者术前和术后血清见IL-12表达低于正常对照组,sIL-2R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术前和术后血清IL-12及sIL-2R表达无显著性差异。初步研究提示,对结肠癌患者采用免疫治疗,以IL-12较IL-2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4.
该文对57例肝硬化病人血清sIL-2R测定,结果显示:肝硬化病人血sIL-2R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且与Child-Pugh分级有关;HBsAg阳性者较HBsAg阴性者升高明显(P<0.01),合并肝癌老较未并发者升高显著(P<0.001)。提示血清sIL-2R测定可作为肝硬化免疫失衡的重要指标;对病情和预后的判定亦有帮助。  相似文献   

5.
食管癌患者血清IL-2,sIL-2R水平监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2(IL-2)、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在食管癌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变化,以及IL-2与sIL-2R水平在肿瘤临床分期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探讨食管癌患者手术前后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固相放射免疫(RIA)方法检测了70例食管癌早期(Ⅰ~Ⅱ)患者、48例食管癌晚期(Ⅲ~Ⅳ)患者和130例对照者血清IL-2、sIL-2R水平,同时对118例食管癌患者手术前后的两项细胞因子指标进行动态观察。结果食管癌早期患者组和食管癌晚期患者组血清sIL-2R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晚期患者较早期升高(P〈0.05);食管癌早期患者组和食管癌晚期组患者血清IL-2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晚期患者较早期明显降低(P〈0.05);食管癌患者血清IL-2、sIL-2R水平与肿瘤的恶性化程度有明显相关性。结论sIL-2R在食管癌发病过程中可能起着促进作用,而IL-2可能起着抑制作用;两者的免疫失调状态可能与食管癌密切相关;IL-2、sIL-2R水平可作为食管癌病情监测的指标,同时对疾病的临床分期、疗效和预后的判断也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的变化。方法:用ELISA法动态检测32例原发性口腔鳞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清sIL—2R水平以及30例正常人血清sIL—2R水平。结果:32例原发性口腔鳞癌患者治疗前血清sIL—21(水平较正常人水平明显升高(P<0.001),化疗结束后患者血清sIL—2R水平较化疗前水平明显下降(P<0.05),但仍高于正常人水平(P<0.01)。其中6例化疗无效患者血清sIL—2R水平在化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对口腔鳞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清sIL—2R水平的检测,可为临床化疗效果的评介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SLE患血清中T淋巴细胞亚群数目与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以单可隆抗体法和SILSA法,分别对45例SLE患22例健康对照同步进行T淋巴细胞亚群(TLCFU)和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的水平测定,结果:SLE患血清中的TL-CFU水平低于对照组(P<0.001);未治疗疗组低于治疗组(P<0.001);泼尼松组于中药+泼尼松组(P<0.001)。血清SIL-2R水平。患高于对照组(P<0.001);未治疗组高于治疗组(P<0.001),泼尼松组高于中药+泼尼松组(P<0.001)。结论:在SLE患中,血清中TL-CFU的降低的SIL-2R的升高,双向调节功能与病情趋势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急性时相蛋白变化在胃癌术后复发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检测120名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急性时相蛋白的水平;对行胃癌根治术的87名患者,分别根据术后6个月血清C反应蛋白(CRP)、α1-抗胰蛋白酶(α1-AT)和α-酸性糖蛋白(α-AG)水平进行分组,观察其复发情况,至少随访12个月或至死亡。结果:胃癌组血清CRP、α1-AT和α-A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铜蓝蛋白(CER)、转铁蛋白(TFR)和前白蛋白(PAB)水平未见显著变化;胃癌术后一定时期血清CRP、α1-AT和α-AG水平显著低于术前水平,其他指标未见显著改变;CRP阳性组复发率(6/10)显著高于阴性组(11/17),α-AT阳性组复发率(7/11)显著高于阴性组(10/76),α-AG阳性组复发率(6/13)显著高于阴性组(11/74)。结论:急性时相蛋白可作为肿瘤复发的预测因子 ,检测急性时相蛋白可为胃癌术后复发早期 诊断提供可靠的临床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可溶性白介素-Ⅱ受体(sIL-2R)、肿瘤坏死因子(TNF)、补体C3、C4等细胞因子与小儿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关系及对临床预后的指导意义。方法 放射免疫法、双抗夹心ELISA法及单向扩散法检测15例小儿(术前对照)、接受手术患儿64例(分大、中、小手术组及术前、术后感染组)围手术期各指标浓度。结果 ①大、中手术组sIL-2R、TNF术前浓度术后1d上升(P<0.01)②围手术期大、中手术组sIL-2R、TNF浓度高(P<0.01),大手术组术后7d恢复到术前水平,而中手术组术后3d即恢复;C3、C4术后1d下降(P<0.01)术后3d恢复正常。小手术组无变化。③术后感染组sIL-2R、TNF浓度较无感染组高(P<0.01)术后并发感染组sIL-2R、TNF浓度术后持续升高至术后7d仍不降,C3、C4保持低值。结论 上述细胞因子可为围手术期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SLE患者血清可溶性IL—2R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人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SLE患者血清sIL—2R水平较正常人升高;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后血清sIL—2R水平明显下降,无效者则无降低;SLE患者血清sIL—2R水平与疾病活动指数呈正相关。提示:血清sIL—2R水平可作为判定疾病活动性的指标及疗效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11.
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注入大鼠正中神经或桡神经干内,标记细胞出现在注射侧脊髓前角和脊神经节内。正中神经组:出现在脊髓C_4~T_2节段,在前角外侧群中的分布偏向背侧;在脊神经节分布于C_6~T_2节段。桡神经组:出现在脊髓C_4~T_1节段,在前角外侧群中的分布偏向腹侧;在脊神经节分布于C_6~T_1节段。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腹诊的起源与发展,并从脏象、经络、气血津液三个方面分析了胸腹的生理、病理意义。胁腹与脏象、经络的关系,对诊腹以判断病位尤为重要,而气血津液理论可以说明证候的虚实,鉴别某些病邪性质。认为作为局部诊法的腹诊,能够反映整体功能状況及其病理变化,体现了整体观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从临床角度,对胞宫虚寒证和胞宫寒凝证的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进行了论述和区别,对二者所属的妇科常见病一一作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则和方药,为临床妇科病的诊治提供了经验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丝胶对2型糖尿病大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的调节作用。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丝胶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每组12只大鼠。25mg/kg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3d(1次/d)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模型成功建立后,糖尿病模型组大鼠不再做任何处理,丝胶治疗组大鼠给予丝胶(2.4g/kg/d)灌胃35d,阳性对照组大鼠给予二甲双胍(55.3mg/kg/d)灌胃35d。分别检测各组大鼠的血糖以及血清HLD-C和LDL-C的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的血糖、LDL-C明显升高,HDL-C明显降低(P<0.01,P<0.05);与模型组大鼠比较,丝胶治疗组、阳性对照组大鼠的血糖、LDL-C明显降低,HDL-C明显升高(P<0.01)。结论:丝胶可通过提高HDL-C水平、降低LDL-C水平改善糖尿病时血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胰腺体尾部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方法总结1998年9月—2012年10月收治的29例胰腺体尾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9例均进行手术治疗,治愈28例,死亡1例。致死原因为胰瘘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胰瘘和腹腔感染是主要的并发症。结论胰腺体尾部肿瘤早期诊断困难,腹部B超和CT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本病。手术是胰体尾部肿瘤最佳的治疗方式。关键是采取个体化的手术方式,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通过血象实验研究月之盈缺与青少年气血盛衰的规律,结果表明,青少年女性气血盛衰与月节律变化(即月之盈缺),有明显的同步性。即呈中—高—低的变化规律;而青少年男性,呈高—中—低的变化规律。上述青少年气血盛衰的规律,反映了随月之盈缺时问,人体防御外邪能力的变化。说明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盛期,阴阳属性明显,易受天时影响,亦是祖国医学“天人相应”理论科学性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7.
颅内血块吸除器是一种新的器械。这种器械在吸引器基础上增加一轴心螺旋绞丝(或绞刀),用牙科钻带动可边打碎边吸引颅内块型血肿,一改过去颅内血块型血肿必须开颅摘除的传统方法。而且作者结合运用他们以前创用的有槽手锥锥颅法,不必钻孔,不必切开头皮,锥孔即可完成,十分简便,此法尤适用于高血压脑出血年老体衰不适开颅手术之患者。在体外实验上,明确证明了单纯用吸引器仅能吸住血块但不能将其吸出,而开动绞丝后则极容易且迅速地吸除血块,效果十分明显,我们还建立了兔子颅内血肿实验动物模型(过去尚未见报道)。而且清除动物实验模型的血肿也取得成功。通过实验还确定了绞丝的转速及吸引器负压之最佳参数。  相似文献   

18.
19.
食管癌与结肠癌及其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建立测定端粒酶活性的PCR-TRAP方法,并探讨其对食管癌、结肠癌诊断的意义。②方法 应用PCR-TRAP方法,对36例食管癌、40例结肠癌及其癌旁组织进行了粒酶活性的检测。③结果 36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为80.50%,癌旁组织阳性检出率为6.00%,二者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意义(χ^2=41.3,P<0.001)。其中17例伴淋巴结转移中端粒酶活性均呈阳性,而未伴随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中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为63.15%,二者差异有极显著性(χ^2=7.02,P<0.01)。40例结肠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为91.75%,癌旁组织中阳性检出率为5.00%,两者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χ62=60.26,P<0.001);40例结肠癌均为腺细胞癌,其中12例伴淋巴结转移的标本中10例检测出活性,而29例未伴随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中,有27例均为腺细胞癌,其中11例伴淋巴结转移的标本中10例检测出活性,而29例未伴随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中,有27例检出端粒酶的活性,两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 结论 端粒酶活性增高可能是致食管、结肠组织癌变的重要因素;端粒酶活性的检出可作为食管癌、结肠癌诊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用等电聚焦电泳技术测定98例精液/血液标本对葡萄糖磷酸变位酶(phosphoglucomutase,简称PGM_1)亚型的结果,证明同一男性个体血液和精液的PGM_1表型完全一致。同时,测定了171例男性不育症患者的PGM_1亚型。其结果与广州地区正常人群组的比较后,可见男性不育症组的PGM_11~-,1~-2~-,2~-三型的频率较正常人群高,具有显著性意义。在精子数低于0.4亿/ml的患者中,这3型的频率更高。14例无精子精液同样可以测出其PGM_1亚型,说明精液中的PGM_1酶活性,除精子外,还有其他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