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观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细胞病态改变,对确诊的MDS的骨髓象进行系统观察,记录骨髓中粒、红、巨三系病态造血细胞形态上的变化,为MDS的形态学诊断寻找有力的诊断依据。方法:用骨髓涂片经瑞氏染色后,进行骨髓细胞学形态分析。结果:粒、红、巨三系均有不同程度的病态造血表现,粒系主要以内外浆、颗粒粗大核浆发育不平为主,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红系主要以双核、多核为主,核浆发育不平及巨幼样改变为主,巨核系主要以多圆核为主。结论:MDS至少有两系以上的病态造血改变。  相似文献   

2.
张庆团  覃善芳  吕青 《现代保健》2013,(14):142-143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外周血象和骨髓象的异常改变,为临床对患者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案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本组共55例艾滋病患者,对其进行外周血细胞检查,骨髓细胞形态检查,并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9例患者外周血细胞三系减少;血红蛋白及白细胞二系减少的患者9例;自细胞、血小板二系减少的患者10例;单纯血红蛋白减少患者4例;单纯白细胞减少患者15例;单纯血小板减少患者5例;自细胞增高异常的患者3例。血常规检查显示患者的淋巴细胞相对比例大大降低,中性粒细胞的比例相对增高,且小部分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核稍向左偏移。经骨髓检查,36例患者见有核细胞增生活跃,12例见有核细胞明显活跃,7例见有核细胞增生降低。另外,5例患者存在感染性骨髓象、4例真菌感染骨髓像,2例患者巨幼细胞性贫血。红细胞骨髓象中,巨幼改变较普遍。结论:外周血细胞及核骨髓细胞的异常变化为艾滋病患者常见的血液学改变,其与HIV及其基因产物扰乱辅助细胞的造血调节功能,进而干扰造血干细胞的增值和分化相关,同时还可能与艾滋病的机会性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3.
苯中毒致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周围血象及骨髓象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职业性慢性苯中毒致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周围血及骨髓细胞形态学,了解苯对造血系统的损害.方法 采用髂前或髂后部位抽取患者骨髓,综合分析25例住院苯中毒致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周围血及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结果 本研究25例住院苯中毒致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粒、红、巨3系细胞主要病理变化为:粒系可见中毒颗粒、空泡变性等;大多数患者红系可见病态造血,成熟红细胞形态大小不一;巨核细胞减少或无,偶见小巨核.周围血象可见至少1系或2系发育不良.结论 长期接触苯及苯的同系物,可导致人体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周围血常规可作为过筛检查.  相似文献   

4.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具有外周血(PB)和骨髓(BM)血细胞形态发育异常的特点.骨髓造血发育异常可累及粒、红、巨核三系细胞,形成病态造血,这是诊断MDS的形态学基础.骨髓造血细胞成熟释放于外周血,因此通过量化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改变,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骨髓病态造血的状况.  相似文献   

5.
1988年12月30日查房进修医师:患者,男,42岁。住院号224339。因皮肤淤斑、牙龈出血5月余,1988年10月17日入院。患者从1988年5月以来反复出现皮肤淤斑、牙龈出血。7月2日查血小板32×10~9/L;骨髓细胞学检查示:有核细胞增生轻度活跃,粒系增生正常,红、巨二系增生活跃,巨核细胞92个,以颗粒性巨核细胞为主。9月15日查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骨髓细胞学特征,对艾滋病的快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医院2011年1月-2012年5月278例AIDS患者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取材满意189份,占68.0%,其中95.8%以上有核细胞增生活跃;常见细胞学异常表现型及分布率依次是淋巴细胞减少84.7%、红细胞核形态异常71.4%、红细胞缗钱状排列59.8%、血小板减少55.0%、中性粒细胞核发育异常54.5%、粒红比值升高45.5%、巨核细胞成熟障碍32.3%、组织细胞活化24.9%,其中淋巴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核发育异常、红细胞核形态异常、红细胞缗钱状排列和血小板分布减少的比率与其他表现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取材满意病例中,镜检检出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阳性36例、淋巴瘤细胞2例。结论 AIDS患者的骨髓细胞学特点主要表现为粒细胞、红细胞、巨核细胞系统一系或多系病态造血,淋巴细胞比率减低,常伴组织细胞反应性增殖或活化,南方地区患者于涂片中较易见PM。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肠型和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患者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骨髓象的动态变化。方法分别对两例患者的骨髓标本进行常规瑞氏染色.每份样本在显微镜下计数200个有核细胞.分析骨髓各系统各阶段细胞数量和形态学改变。结果病例A(肠型放射病)较病例B(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在受照后的骨髓损伤更严重。病例A于半相合移植后+7d.骨髓涂片只找到15个有核细胞,但可见中幼粒细胞,移植+14d后骨髓粒系、红系、巨核系均恢复造血功能。但未见产板巨核细胞。病例B于全相合移植后+7d,骨髓粒、红两系恢复,移植后+14d骨髓三系均恢复,各阶段细胞比值大致在正常范围。结论两例急性放射病患者在受照后骨髓损伤严重.但经半相合和全相合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均在移植后2周骨髓恢复造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象表现,加深对该病的了解和骨髓象特点的认识.方法 观察32例慢性白血病骨髓象,对患者的骨髓增生度进行分析.结果 3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29例(90.6%)外周血NAP染色积分显著下降;骨髓象27例(84.4%)核象极度活跃,5例(15.6%)活跃;29例(90.6%)粒红细胞比值升高,3例(9.4%)粒红细胞比值无特异性;而24例(75.0%)巨核细胞升高,5例(15.6%)正常,3例(9.4%)下降.结论 骨髓象总结分析是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一项基本检查,熟练掌握其特征,能为该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丁晓娟 《工企医刊》2006,19(2):46-46
本文分析了12例营养性巨幼红细胞贫血骨髓像,12例中10例骨髓增生旺盛,2例增生正常。红细胞系以巨幼红细胞增生明显,本组巨幼红细胞占有核细胞的35%,主要是原红及早幼红细胞,巨原红及巨幼红平均分别为4%及5%,中幼红及晚幼红细胞平均分别为8%及10%。巨幼红细胞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3例重、中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ARS)患者造血系统辐射损伤的修复程度,为辐射远后效应研究积累宝贵的临床资料。方法分别在照后6个月、1年、2年对3例患者进行系统的医学随访,同时制备骨髓涂片,进行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骨髓血细胞数量除淋巴细胞仍偏低外,其余各系细胞均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从细胞形态来看,红细胞系、淋巴细胞系、巨核细胞系恢复较好,但粒细胞系仍有较多空泡变性、核棘突增多现象,不过3次随访结果仍显示有逐步改善的趋势。3例患者的骨髓中未见明显的病态造血现象。结论3例重、中度骨髓型ARS患者照后2年造血组织的辐射损伤尚未完全修复。应定期随访观察造血系统的远后效应。  相似文献   

11.
苯中毒文献报告极多 ,多为临床报道 ,绝大部分述及粒细胞减少或再生障碍性贫血 ,偶见白血病 ,实验研究结果与此相似。我们在苯中毒实验中发现 1例细胞增多症 ,现报告如下。SD大鼠在静式染毒柜内吸入染毒 ,浓度为 10 0 0mg/m3 ,每天吸入时间 4h ,共染毒 30d。常规周围血测定结果 :13/2 0大鼠有粒细胞减少 ,骨髓内粒细胞增生抑制者为7/2 0 (与正常对照比较 ,周围血与骨髓片均有明显差异 ) ;另1例其周围血粒细胞明显增高 ,达 11.5× 10 9/L~ 16 .8×10 9/L(连续检查 3次 ) ,形态观察以环形分叶核和环形核为主 (均为成熟粒系 ) ,占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全血细胞减少的临床病因和外周血、骨髓细胞形态学特点,以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方法对2012年1月-2015年6月本院87例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7例患者主要病因为乙型肝炎肝硬化(64.4%);血象主要表现为三系轻度异常,以血小板为主;骨髓象主要表现为脾功能亢进(47.1%);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骨髓细胞学检查增生度呈多样性,以增生活跃为主,骨髓细胞分类主要表现为红细胞系增生、粒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成熟障碍。增生减低组、增生活跃组和增生明显活跃组3组间的粒细胞系与红细胞系比值、粒细胞系、红细胞系、巨核细胞数不全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代偿期肝硬化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是多方面的,肝炎后肝硬化是主要病因,脾亢是肝硬化患者全血细胞减少的主要骨髓象。肝硬化患者骨髓细胞学检查对明确全血细胞减少的诊断、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伴脾大、多发副脾1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将我院收治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伴脾大、多发副脾 1例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病人女性 ,15岁。因发现左上腹包块 6周于 2 0 0 0年 11月 2日入院。病人于 2 0 0 0年 9月 2 8日因头晕乏力 3d ,呕血 3h来我院内科住院治疗 ,经骨髓穿刺检查提示骨髓增生活跃 ,粒红比 2 8∶1,粒系增生活跃 ,红系增生略低 ,中晚幼红细胞体积减少 ,浆量减少。巨核系增生活跃 ,以颗粒巨核细胞为主 ,产血小板巨核细胞数量减少 ,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常规 :RBC2 11× 10 12 /L ,HCT17 5% ,MCV 83fl,HGB58g/L ,PLT39× 10 9/L ,WBC2 9…  相似文献   

14.
苯中毒骨髓损伤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23例苯中毒病人的周围血及骨髓进行分析,探讨苯中毒骨髓损伤的特征和机制。方法23例住院苯中毒患者,平均离岗及诊断苯中毒时间2.7年;21例为慢性轻度苯中毒,2例为慢性重度苯中毒(苯中毒再生障碍性贫血);男8例,女15例,平均年龄(45.5±7.8)岁。按统一调查表询问职业史、毒物接触史、药物接触史、造血系统疾病史以及肿瘤史;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骨髓常规以及骨髓活检、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流式细胞仪和TCR受体基因重排分析。结果(1)23例苯中毒病人中,血常规检查6例正常、系减少1例、一系或二系减少16例(其中14例淋巴细胞数减少)。血中大颗粒淋巴细胞(LGL)百分比增加(平均29.6%,n=22)。(2)23例苯中毒病人骨髓检查均示有一系或二系发育不全,骨髓损害的特征包括:显著的红系病态造血,嗜酸细胞发育不良,中性粒细胞前体细胞中异常的胞浆颗粒,嗜血细胞生成,髓质退化及骨髓增生低下。(3)T细胞受体(TCR)可变区基因重排(14/23),CD4+/CD8+比例减低(0.77±0.48,n=23)。(4)未发现研究对象染色体结构异常。结论与MDS各亚型常见的骨髓表现不同,慢性苯中毒骨髓损伤的特征是:显著的红系病态造血,嗜酸细胞发育不良,中性粒细胞前体细胞中异常的胞浆颗粒,嗜血细胞生成,髓质退化及骨髓增生低下;脱离苯接触若干年后,骨髓的这些损害仍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象表现,加深对该病的了解和骨髓象特点的认识。方法观察32例慢性白血病骨髓象,对患者的骨髓增生度进行分析。结果 3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29例(90.6%)外周血NAP染色积分显著下降;骨髓象27例(84.4%)核象极度活跃,5例(15.6%)活跃;29例(90.6%)粒红细胞比值升高,3例(9.4%)粒红细胞比值无特异性;而24例(75.0%)巨核细胞升高,5例(15.6%)正常,3例(9.4%)下降。结论骨髓象总结分析是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一项基本检查,熟练掌握其特征,能为该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苯中毒并发中毒性肝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苯中毒并发中毒性肝病王炳森患者女,45岁,从事混合苯(苯、甲苯、二甲苯)作业共17年。36岁时因月经稀少和间隔时间过长而来院检查,患者主诉乏力、胸闷、食欲减退、头晕等;查体时发现白细胞、红细胞均轻度下降,但尚在正常范围;骨髓穿刺结果:红系、粒系和巨系...  相似文献   

17.
蔡清华 《中国医师杂志》2006,8(10):1384-1384
男性,16岁,因面黄乏力2个月于2003年2月12日入院。查体:重度贫血貌,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肝脾未触及,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电图、胸部X线及腹部B超检查均正常。血常规:WBC 3·7×109/L,Hb 47g/L,PLT 26×109/L,肝肾功能,血胆红素正常,Coombs阳性,Ham及蔗糖溶血试验均阴性,尿Rous试验阴性,红细胞表面抗体IgA 10·3%,IgG 8·6%。白血病免疫学分型CD59 98%,骨髓穿刺检查提示: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值为1·46:1,粒系增生可见核浆发育不平衡,红系可见双核红、间分红细胞,成熟红细胞大小不一,可见小巨核,血小板少见。病态巨核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革皮氏海参皂苷(saponin of Pearsonothuria graeffei,PGS)对骨髓抑制模型小鼠造血调控因子的影响。方法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PGS低、高剂量组。剂量组小鼠灌胃不同浓度PGS(10和30 mg/kg),正常和模型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连续16d。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小鼠均于首次PGS后第7d,连续3d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00 mg/kg),建立骨髓抑制小鼠模型。于末次给药后,分别制备小鼠肺条件培养液(LCM)、脾条件培养液(SCM)和腹腔巨噬细胞条件培养液(PMΦCM),采用MTT法检测其对正常大鼠骨髓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单层半固体培养法检测对粒单系祖细胞(CFU-GM)、红系祖细胞(CFU-E)和巨核系祖细胞(CFU-Meg)集落形成的影响;采用RT-PCR法检测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和血小板生成素(TPO)mRNA的表达。结果经PGS体内诱导所制备的LCM、SCM、PMΦCM条件培养液能显著促进正常小鼠骨髓细胞增殖,增加CFU-GM、CFU-E和CFU-Meg祖细胞的集落形成,上调骨髓细胞GM-CSF、EPOR和TPO mRNA的表达量。结论 PGS通过诱导造血细胞因子的分泌促进骨髓粒单系、红系与巨核系造血的恢复。[营养学报,2012,34(6):599-604]  相似文献   

19.
例1:女,22岁,因乏力、头昏、鼻衄、阴道流血半月就诊,体检:重度贫血貌,前胸后背可见散在出血点;胸骨柄叩痛(+),心肺未见异常.肝肋下1.5cm,脾未触及。化验:血红蛋白3g%,红细胞187万,白细胞2550,原粒+早幼粒细胞占57%,血小板2万。骨髓象:有核粒细胞增生极活跃,原粒细胞68%,早幼粒细胞11%,晚幼红2%,中性杆状核4%,中性分叶核10%,淋巴4%,单核10%,未见巨核细胞。诊断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治疗经过:曾输血200ml,并给其它支持疗法,7天后死于脑出血。例2:男,20岁,为例1胞弟。因苍白乏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沧州地区急性百草枯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通过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变化判断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以2008年10月—2016年9月沧州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收治的432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年龄、职业、中毒途径、中毒原因、中毒剂量、中毒距就诊时间、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再将其中经口途径中毒且转归明确的363例患者列为观察组,按转归不同细分为3组:存活组、3 d内死亡组、3 d后死亡组,统计分析各组患者入院即刻和入院后第2、3、5、7 d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结果全部432例患者中,男女比1∶1.15(201∶231),年龄以20~50岁为主(71.99%),主要为农民(68.98%),口服途径占85.42%,中毒原因以自杀居多(60.65%);治愈或好转患者最多,占48.84%,未愈或死亡患者占46.06%,转归为其他占5.09%。363例观察组患者中,3 d内死亡组和3 d后死亡组患者入院即刻和入院后第2、3、5、7 d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 d内死亡组入院即刻和入院后第2天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高于3 d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后第3 d,3 d内死亡组和3 d后死亡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百草枯中毒死亡率高,早期救治是关键,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变化对判断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