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综述了牙骨质分型,成分,发育的研究成果,讨论了上皮根鞘在成牙骨质细胞分化,牙骨形成中的可能作用,介绍了成牙骨质细胞模型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牙骨质附着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牙骨质是维持牙齿稳固及牙周组织健康的重要矿化组织,但由于其局部解剖结构独特等原因导致日前对其仍缺乏了解,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我们对于成牙骨质细胞生物学特性的认识。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的牙骨质特异性蛋白—牙骨质附着蛋白(CAP)的相关研究进展,就其发现、历史、生物活性以及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介绍,以供我国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牙骨质相关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目前为止,人们对牙骨质的了解仍较少。人牙骨质再生被认为是牙周病暴露的根面上牙周组织再生的关键。本文回顾了学者们对牙骨质及其相关细胞的研究,阐述了形成牙骨质前体细胞的位置以及成牙骨质细胞的起源。  相似文献   

4.
高鹏  徐樱华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93,11(3):201-203,T012
以体视显微镜、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成年狗颞下颌韧带胶原纤维及韧带骨止点的结构。结果表明,颞下颌韧带以胶原纤维为主,纤维粗大致密、波浪状平行排列,与韧带长轴方向一致。韧带颞骨止端纤维直接附于骨面;髁突止端存在逐渐钙化的现象,在纤维与皮质骨之间有纤维化生骨形成。作者认为,颞下颌韧带的结构适宜承受高拉伸载荷,是维持关节稳定的主要结构。骨止点结构的独特性,利于有效地传递、衰减拉伸载荷,维护韧带骨联合体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5.
牛成牙骨质细胞在体内形成牙骨质样组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培养成牙骨质细胞(cementoblasts,CBs),观察以CBs自身作为组织工程支架在裸鼠内形成牙骨质的可行性。方法:在矿化培养液中培养新生牛的成牙骨质细胞,使其形成多层CBs作为载体(CBs-made carrier)与CBs混合,植入裸鼠皮下。以CBs与胶原膜载体(collagen carrier) 复合体作为对照。7周后取材并做HE、von Kossa、茜素红及牙骨质附着蛋白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Bs在体内可形成牙骨质样矿化组织,中心矿化程度较高,四周有尚未钙化的类牙骨质及CBs包绕,并有牙骨质细胞埋入矿化组织。以CBs自身作为载体所形成的牙骨质较以胶原膜作为载体所形成的牙骨质样组织多。结论:本组分离培养的CBs在体内可形成牙骨质样矿化组织;以多层细胞自身作为载体是一种较理想的生物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6.
尽管牙骨质在维持牙周组织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对形成牙骨质的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了解甚少,主要原因是缺乏可供体外研究的细胞模型。本文综述了近几年发展的六种成牙骨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它们各自取材来源和部位不同,鉴别方法各异,表现出不同优缺点,可供国内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OSF)中胶原堆积的原因,电镜下对OSF患者病变部位中的胶原纤维形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胶的原纤维横断面:OSF早期“负染”胶原和管状胶原较正常增多,中期主要为“负染”胶原和管状胶原,晚期则绝大多数“负胶原”(2)胶原原纤维纵切面;OSF早期以黑色纤维为主,中期黑白纤维混杂,晚期以白色纤维为主。研究结果提示:OSF的胶的纤维发生了变性,其程度随病变发展而加 。  相似文献   

8.
釉质龋和牙骨质龋的主要菌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牙骨质-骨化纤维瘤的X线表现,并探讨其X线表现的病理学基础.方法 牙骨质-骨化纤维瘤患者25例,男性7例,女性18例,初诊年龄12-65岁,平均38.5岁,上颌4例,下颌21例.观察牙骨质-骨化纤维瘤的X线表现,并从其病理表现分析其病理学基础.结果 牙骨质-骨化纤维瘤的X线表现共分为三类:(1)密度减低影像.病理学上主要为富含成纤维细胞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2)密度减低-密度增高的混合影像.病理学上主要为含有牙骨质团块、编织骨及小梁状骨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3)密度增高影像.病理学上主要为牙骨质团块及小梁状骨构成,而纤维结缔组织成分较少.结论 随着牙骨质-骨化纤维瘤病变内部硬组织含量和钙化程度的不同,从而有不同的X线表现,并且结合X线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能够判断牙骨质-骨化纤维瘤的病变特性.  相似文献   

10.
牙骨质撕脱是牙骨质发生完全或不完全的断裂,逐渐脱离牙根表面,通常撕脱片会促使局部牙周组织快速破坏,最终导致牙齿的咬合疼痛和牙齿松动。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病情隐匿,临床表现和指征均不典型,对牙骨质撕脱进行早期诊断和预判,是临床医生的极大挑战。本综述从牙骨质撕脱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与组织学特征、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具体且全面的信息,提高对牙骨质撕脱的认识和诊断,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尽可能保留天然牙。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分析总结成牙骨质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特征,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 14例成牙骨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 14例成牙骨质细胞瘤患者就诊年龄11~58岁,中位年龄21.0岁,平均年龄27.6岁;男女各7例;好发于下颌骨;最常见的症状是颌骨肿胀和疼痛。特征性影像表现:与病变牙根融合的类圆形包块影,可见完整的包膜影像,与周围骨质分界清晰。肿瘤实质一般为团块状高密度影。根据肿瘤实质密度不同可分为均质型和非均质型。此外病变周缘常可见骨质增生硬化,下颌下缘骨密质增厚。结论 成牙骨质细胞瘤在临床及影像表现上有其较明显特征性,临床医生应充分认识这一病变以免误诊。  相似文献   

12.
现代的概念,牙周病主要由菌斑所引起,而某些牙齿形态发育异常,就可提供菌斑集聚和停滞的条件。附着性牙骨质疣指的是与牙骨质粘连的疣状物,一般呈圆球状,并可通过从周围结缔组织中钙盐的沉着而增大。这种变异,国内外报道不多。本文收集云南地区拔除的524颗离体牙,观察牙骨质疣的发生率和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牙齿在慢性牙周炎症过程中牙骨质的物理性状变化情况。方法收集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的10颗前磨牙作为牙周炎组,非牙周炎患者拔除的10颗前磨牙作为对照组。应用显微硬度分析技术比较两组牙颊侧牙骨质表面根尖、根中和根颈1/3显微硬度。结果牙周炎组牙骨质根颈1/3区段、根中1/3区段和根尖1/3区段的表面平均显微硬度分别为(0.342±0.019)GPa(、0.322±0.013)GPa和(0.311±0.016)GPa,对照组对应区域的平均显微硬度分别为(0.393±0.014)GPa(、0.338±0.015)GPa和(0.327±0.011)GPa。牙周炎组对应区段的牙骨质表面平均显微硬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由冠至根向牙骨质表面显微硬度均呈现下降趋势。结论慢性牙周炎症可能会影响受累牙齿牙骨质的表面硬度。  相似文献   

14.
15.
对21个牙周炎患牙病变牙骨质的微区无机成分作显微分析,结果表明:Ca、Mg、Cl、Cu元素在龈上、袋内和骨内3平面含量有统计学差异。而Al、Si、P、S、K、Zn诸元素在3平面病变牙骨质中含无差异。  相似文献   

16.
牙骨质再生在牙周组织再生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回顾了有关成牙骨质细胞的相关研究,对成牙骨质细胞的来源、功能以及骨形成蛋白、釉基质衍生物、牙骨质蛋白-1和牙本质非胶原蛋白对成牙骨质细胞增殖、分化和矿化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复合树脂粘接修复术是治疗龈下龋及根面龋的主要方法。牙骨质作为颈部粘接边缘,在修复过程中,为避免微渗漏产生及细菌侵入,与修复体的紧密粘接尤为重要。同时,牙骨质受其组成及结构等因素影响,致其粘接性能不佳。为提高牙骨质粘接性能,近来有研究对牙骨质表面进行Er, Cr:YSGG激光、Er:YAG激光、柠檬酸、EDTA等特殊处理以改变其表面形貌,进而期待粘接效果的提升。本文就此对牙骨质的理化特征、不同处理方式,粘接剂的选择三方面对牙骨质粘接性能的影响展开论述,为进一步探索牙骨质表面最佳处理方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牙体硬组织缺乏完善的自我修复的能力.在牙本质和牙骨质中,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可同时存在于胶原纤维内外.如何在胶原纤维存在的情况下,修复或再生出具有高度有序的定向排列的HA是牙本质和牙骨质修复和再生的难点.目前牙本质和牙骨质的仿生矿化主要从模仿其生物形成过程和其生理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分为源于...  相似文献   

19.
牙骨质附着蛋白对牙囊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牙骨质附着蛋白对牙囊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分别采用MTT比色法和酶动力学方法观察牛牙骨质附着蛋白对体外培养人牙囊细胞增殖及其碱性磷酸酶活性影响。结果:牙骨质附着蛋白对牙囊细胞的增殖无显著影响,但高浓度的牙骨质附着蛋白可增强牙囊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结论:牙骨质附着蛋白对牙囊细胞的增殖无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上皮根鞘细胞(Hertwig’s epithelial root sheath,HERS)的发生,非胶原基质蛋白骨桥素(osteopontin,OPN)、骨涎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及牙骨质发育之间的关系。方法:取出生后5d、9d、15d、19d及4个月的BALB/c小鼠共18只,光镜观察上皮根鞘的发生、牙骨质发育过程,透射电镜观察该阶段上皮根鞘细胞的超微结构。PV免疫组化两步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OPN、BSP在牙骨质形成过程中的表达。结果:超微结构观察发现,内、外釉上皮在融合过程中,2层细胞间包含个别具有丰富细胞器的一类细胞。其胞质中可见大量的高尔基复合体和粗面内质网,通过桥粒与内、外釉上皮连接。免疫组化显示,新形成上皮根鞘细胞呈OPN阳性表达,但未见BSP阳性表达。在牙根的发育过程中,牙本质一牙骨质交界处OPN有较高表达,伴随牙骨质基质在根面不断沉积,OPN在牙骨质中表达增强,成熟牙根表面可见厚度不同的牙骨质覆盖,OPN阳性表达。结论:上皮根鞘发生时,内、外釉上皮间可包容个别源于网状层或中间层、细胞器丰富的细胞,从而形成类似成釉器的结构。其可能在牙根发育起始阶段分泌某些蛋白和信号分子,启动根部牙本质和牙骨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