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早期宫颈癌有盆部淋巴结转移将增加盆部复发与远处转移,降低总的生存率。虽全盆照射可提高生存,但其有利方面未证实。另外,预防性照射主动脉旁区的作用亦尚有争论。 作者回顾分析了1964~1991年临床属FIGO分期(Ⅰ_b 110例,Ⅱ_a29例,Ⅱ_b 4例)的143例Ⅰ、Ⅱ期有盆部淋巴结转移并作了探查、双侧淋巴结清扫(32例作了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与根治性子宫切除的病例,术后108例作了全盆照射,35例观察。未照射  相似文献   

2.
1976~1988年共收治220例直肠癌病人。经多种物理检查及组织学证实。术前给予高剂量外照射(>4000cGy),然后行根治性手术切除。根据治疗前癌的活动度分期;74例病变是活动的,49例部分固定,85例全部固定,12例属于冰冻骨盆。术前放疗采用高能量光子束,四野盒式照射方法。照射体积包括整个骨盆,上界在L_5/S_1联合点,边界距骨性骨盆1 cm,下界根据情况而定。当肿瘤位于直肠上部,照射野不包括肛管。侧野包括髂外淋巴结,到耻骨联合下1cm,后野包括整个骶骨体。每次照射剂量180~250cGy,总剂量4000~6000cGy。当放射剂量达到4500cGy时,射野缩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对预后的影响,回顾性分析23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显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者32(20.25%)例。其中单纯盆腔淋巴结(PLN)转移者22例,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均阳性者4例,单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LN)转移者6例。腹水细胞学阳性、附件转移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数量增加与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不管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有无转移,首次 复发部位以盆腔为主。中位随访40个月,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者的3年生存率为70%,单纯盆腔淋巴结转移者生存率为72%(P>0.05)。提示腹膜后淋巴结切除包括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对子宫内膜癌患者有重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除一部分向髂外淋巴结、闭孔内淋巴结转移外,主要是向髂内淋巴结、髂总淋巴结及主动脉旁淋巴结扩展。向腰肌淋巴结转移文献上未见报道。作者对37例子宫颈癌CT 图象作了回顾性研究,37例中14例有骨盆内或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23例无淋巴结肿大。14例中3例发现腰肌淋巴结肿大,1例伴髂总及髂内淋巴结肿大。腰肌淋巴结位于L_1—L_4水平沿腰动脉淋巴经路及L_5  相似文献   

5.
从1966~1985年,在Iowa大学医院对43例宫颈癌患者采用扩大野照射治疗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其中鳞癌38例,腺癌5例,中位年龄51岁。临床分期:Ⅰ_B期5例;Ⅱ_A期1例;Ⅱ_B期7例;Ⅲ_B期24例;Ⅳ_A期3例;Ⅳ_B期1例;2例为子宫切除术后盆腔复发。42例做了外科手术,其中经腹膜式29例,腹膜外式13例。大部分病人采用外照射加近距离放疗的联合治疗。使用~(60)Co、γ线或4 MV、10MV X线照射。36例使用前后平行对穿野、7例使用四野技术。12例照射野扩大到第12胸椎以上,24例扩大到第1腰椎以上,7例扩大到第2腰椎以上。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的剂量从3960~6000cGy,中位5040cGy。盆腔剂量从3960~6510cGy,中位4800cGy。近距离放疗通常使用镭、剂量从1200~  相似文献   

6.
本文比较了每周一次每次800cGy连续4周和每周5次,每次200cGy连续6周放疗对荷B16a黑色素瘤小鼠肺转移和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的影响。实验用8~10周龄C_(57)BL/6J雄性小鼠。在小鼠左后肢膝上方部位接种5×10~5个/0.1ml活的B16a肿瘤细胞;接种后7天,瘤直径平均8~10mm时,将荷瘤鼠随机分组。分组后对肿瘤部位进行X线局部照射。将荷瘤鼠随机分为三组:(1)假照射对照组;(2)每周5次,每次200cGy,照射6周;(3)每周一次800cGy,照射4周。接种后47天,每组各10只鼠,观察存活时间。另各处死30只,观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62例肺癌脑转移以~(60)Coγ射线行放射治疗,照射方法为左右相对二野照射全脑,照射总剂量预定在40Gy以上,每日照射一次,一周照射5次,每次照射剂量自50~70cGy开始,在一周内每照射剂量渐增至150~200cGy。病例以腺癌及小细胞癌居多,生存3.3个月者占50%,生存6个月占33.8%,生存1年者占8.9%。照射前有神经症状者54例,照射后完全消失者12例,占22.2%,减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130例原发性肺癌放射治疗效果作了研究。采用10MVX线对原发灶及肺门淋巴结进行照射,有肺门淋巴结转移者照射范围应包括纵隔淋巴结。照射剂量1.~2.0Gy/次,5次/周均等照射,总剂量为60~80Gy。组织分型上,鳞癌53例,腺癌48例,小细胞癌16例,大细胞癌4例,不明者9例。临床上Ⅰ期16例,Ⅱ期12例,Ⅲ期28例,Ⅳ期74例。其中进行性病例(Ⅲ+Ⅳ期)占78.5%(102/130)。5年生存率Ⅰ期0%,Ⅱ期33.3%、Ⅲ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局限期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患者采用累及野照射(involved field radiation therapy, IFRT)时各淋巴结区受照剂量与淋巴结失败的关系。方法 在接受根治性放疗的局限期SCLC患者原治疗计划中勾画第1至10组淋巴结引流区,记录每组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其所受目的性或附带照射剂量。照射野内、野边缘、野外失败分别定义为失败淋巴结体积位于80%处方剂量曲线内、80%~20%、20%处方剂量曲线外。结果 勾画76例患者1 216组淋巴结引流区。中位随访时间17.4个月。初诊时各淋巴结区转移率超过50%的为4R(68.7%)、4L(57.9%)、10R(57.9%)、2R(56.6%)、7(51.3%)区。淋巴结区有阳性病灶时,均接受了处方剂量照射。而未发生转移时,受到平均附带照射剂量超过3 000 cGy的淋巴结区有:3P、4L、7、6、4R、5、2L。淋巴结中位无失败时间9.8个月。仅1例患者发生纵隔淋巴结照射野外失败。其余患者照射野外失败位于锁骨上区或原发病灶对侧肺门。结论 SCLC患者采用IFRT照射纵隔淋巴结区时,未发生转移的淋巴结区可以受到相当剂量的附带照射。而纵隔淋巴结照射野外失败较少见,与所受附带照射剂量贡献有关。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1977~1986年收治的Ⅰ~Ⅱ期浸润性乳腺癌经保守治疗的879例病人做了回顾性分析。按组织类型分成七组:①浸润性导管癌与管内导管癌并存(IDC/DCIS)368例。②浸润性导管癌(IDC)389例。③浸润性小叶癌(ILC)41例。④浸润性导管癌与浸润性小叶癌并存(IDC/ILC)23例。⑤髓样癌(MED)28例。⑥胶样癌(COL)12例。⑦小管癌(TUB)18例。中位随访期61个月。所有病人均做活检及Ⅰ/Ⅱ级腋窝淋巴结清扫。大约2~3周做全乳腺的切线照射,一般采用6MV光子,每次200cGy,剂量达1400~2000 cGy后追加原发灶,使总量达4600~5000cGy。有239例做了化疗。分析发现,以上各组在临床T分期,  相似文献   

11.
作者为81例睾丸肿瘤患者做了术后放疗,其中62例为精原细胞瘤,19例为畸胎瘤。照射用直线加速器提供的16MVX线,体前单野,其中3例采用了完整的倒“Y”形野,78例采用了“狗腿”形野(即包括病侧腹股沟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腹腔中平面计算肿瘤处方剂量,每天200cGy,每周5次,总量3000~4500cGy。确认患者是否发生了放射性胃十二指肠炎等合并症,一般看在放疗后是否出现特征性上腹痛,对饮食疗法、抗酸药及H_2受体拮杭剂是否见效,并排除其它原因。大部分病人测定了血清淀粉酶,均正常。一些严重的病例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肿瘤高表达蛋白(high expression in cancer,Hec1)在人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手术切除的105例人膀胱癌及20例癌旁正常膀胱组织病理标本中Hec1的表达,其中按Elson and Ellis半定量三级分类法:Ⅰ级51例,Ⅱ级39例,Ⅲ级15例;临床TNM分期Ⅰ期31例,Ⅱ期23例,Ⅲ+Ⅳ期51例;伴淋巴结转移者71例,无淋巴结转移34例;肿瘤直径≤2 cm者49例,2~5cm 者35例,>5 cm者21例。采用Prism6.0统计软件分析肿瘤组织Hec1与临床病理因素及5年生存率的关系。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影响膀胱癌预后的独立因子。结果 Hec1在人膀胱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表达率分别为78.2%(82/105)和15.0%(3/2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ec1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组织类型、肿瘤大小均无显著相关性(P分别为0.25, 0.17,0.26)。随临床分期的升级(P=0.042)、淋巴结转移的出现(P=0.033),Hec1表达水平逐渐增高,各组间有显著相关性;Hec1表达阳性的膀胱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较Hec1表达阴性者低(P=0.025);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Hec1是影响膀胱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Hec1的表达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一定相关性,有可能起到肿瘤刺激因子的作用,为临床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局部淋巴结转移的螺旋CT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娟  周翔平  姚晋  陈宪  漆锐 《放射学实践》2004,19(3):190-19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 (HCC)局部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及病灶的大小、边缘形态与出现局部淋巴结肿大的关系。方法 :盲法下分析 162例HCC病灶的CT扫描影像。结果 :162例病灶中 48例 (占 2 9.63 %)出现局部淋巴结转移。其中肝门组、门腔间隙组以及腹主动脉组最为常见 ,其出现概率分别为 12 .96%,14 .81%,11.73 %。局部淋巴结转移出现概率与病灶大小及边缘形态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HCC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的概率为 2 9.63 %。HCC最主要的淋巴转移途径为肝内深、浅淋巴管经肝门淋巴结、门腔间隙淋巴结、腹腔干旁淋巴结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并常表现为多组、跳跃式淋巴结转移。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的HCC更容易出现在体积较大和无包膜型HCC中。HCC的CT分型能够反映其病理演变。  相似文献   

14.
胸段食管癌三野根治术后放疗靶区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胸段食管癌三野根治术后患者进行预防性放疗不同照射野范围的毒副作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行颈、胸、腹三野联合根治术的胸段食管鳞癌患者213例。用配对法分为3组:术后放疗“T”型大野组70例,术后放疗“T”型小野组70例和单纯手术组73例。“T”型大野组照射野的范围包括双锁骨上区、纵隔、贲门旁胃左动脉淋巴结引流区、吻合口及原食管瘤床。“T”型小野组照射野的范围包括双锁骨上区、中上纵隔淋巴结引流区、吻合口及原食管瘤床。于术后3~4周开始放疗,中位总剂量54 Gy,分27次,每次2Gy,5次/周,5.4周完成。结果 术后放疗大野组恶心、食欲不振、胸腔胃溃疡出血及非癌性心包胸腔积液的毒副作用明显重于小野组,大野组有6例死于非癌性心包胸腔积液,3例死于胸腔胃溃疡出血;小野组仅1例死于胸腔胃溃疡出血,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有淋巴结转移者放疗大野组、小野组和手术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36.8%、43.9%、23.6%(P<0.05);而无淋巴结转移者分别为54.7%、68.9%、47.3%(P>0.05);3组区域淋巴结转移复发率分别为15.7%、15.7%、41.1%,大小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血行转移率分别为22.9%、17.1%、19.2%(P>0.05).结论 食管癌术后放疗小野照射可提高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而且毒副作用轻,患者能够耐受。建议胸段食管癌三野根治术后预防性照射靶区包括双锁骨上区、中上纵隔淋巴结引流区及原食管瘤床。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估多层螺旋CT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材料和方法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108例宫颈癌的髂总、髂内、髂外组、闭孔组、腹主动脉旁组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并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7.1%、85.6%;诊断各个解剖部位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髂内组,87.5%、55.9%;髂外组,76.4%、60.9%;髂总组,89.8%、68.8%;闭孔组,64.3%、92.5%;腹主动脉旁,40.0%、96.9%.髂内组、髂外组、髂总组的淋巴结数目,阳性组多于阴性组(P<0.05).结论综合分析淋巴结大小、数目、密度对诊断淋巴结转移非常有帮助,出现淋巴结坏死高度可疑为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6.
1969.1.1——1981.12.31作者治疗了59例病理证实的鼻咽癌,根据临床和X 光检查,按照美国联合委员会1977年制定的癌症分期标准分期,其中无远地转移的Ⅳ期共45例。此45例接受了根治性放疗,照射技术基本相同。照射源为Co~(60)或4—6Mev直线加速器。鼻咽腔、颅底和淋巴引流第一站用两个平行对穿野照射。病变侵入鼻腔者加一面前野。双下颈常规用一前野照射,再根据该区淋巴转移情况缩野加量照射.各野每天照,每次200cGy,每周  相似文献   

17.
乳癌病人单纯手术后局部区域复发率为10%~20%。原发灶>5cm或淋巴结转移≥4个者单纯手术后复发率高达30%~40%。为研究影响预后的因素,制定合理治疗方案,作者回顾分析了1961年1月至1986年12月Mal1inckrodt放射所肿瘤放疗中心根治性放疗的230例单纯手术后复发无远位转移的病人。多因素分析表明:复发部位是影响生存的最重要因素:Ⅰ、只有胸壁或腋下复发者,5年生存率为49%、无瘤5年生存率为35%~37%,只内乳淋巴结复发5年生存率为44%、无瘤5年生存率为25%。Ⅱ、锁骨上区复发或多个淋巴引流区复发或胸壁复发伴淋巴引流区复发,则5年生存率为21%  相似文献   

18.
经双侧子宫动脉介入化疗对进展期宫颈癌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经双侧子宫动脉灌注DDP + 5-Fu对进展期宫颈癌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回顾我院妇产科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72例初治原发性进展期宫颈癌患者(ⅠB2 期28例,ⅡA 期12例,ⅡB 期32例;鳞癌56例,腺癌16例),均行经双侧子宫动脉DDP + 5-Fu介入化疗,以化疗前后的B超检查及临床妇科检查对比判断疗效,观察化疗并发症,同时评估其手术切除率,分析术后病理结果.结果 72例患者中54例完成1个疗程,18例完成2个疗程,共进行了90个疗程.介入治疗后肿瘤明显缩小,宫旁组织或阴道浸润消退,总有效率为77. 8%,ⅠB2期有效率92.9%(26/28),ⅡA期有效率83.3%(10/ 12),ⅡB期有效率62.5%(20/ 32),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鳞癌有效率85.7%(48/56),腺癌有效率50.0%(8/1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化疗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34例患者嗣后接受宫颈癌根治术,其中ⅠB2期22例(78.6%,22/28),ⅡA期8例(66. 7%,8/12),ⅡB期4例(12.5%,4/32),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病理:所有手术病例阴道切缘均无癌灶残存,无卵巢转移,6例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17.6%),4例患者宫旁浸润(11.8%),均为ⅡA期和ⅡB期的患者.结论 经双侧子宫动脉DDP + 5-Fu术前介入化疗在近期内能安全有效的缩小宫颈癌病灶,抑制淋巴结转移及宫旁浸润,为手术创造条件并降低手术难度.对ⅠB2期患者疗效好于ⅡA和ⅡB期患者,对鳞癌有效率高于腺癌.  相似文献   

19.
作者观查了48例鼻咽癌放射治疗效果。治疗方法是对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采用~(60)钴远距离放射法,左右相对2野照射。剂量:淋巴上皮癌为50G-y,5次/周,1.9Gy/次。低度未分化癌及分化癌为60Gy。按Kaplan Meier统计方法,5年累积生存率40%,原病生存率47%,原发灶控制率(T控制率)56%,转移淋巴结控制率(N控制率)77%。鼻咽癌Ⅱ+Ⅲ期原病生存率73%,累及生存率56%,而Ⅳ期分别为42%及36%,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原发灶的进展程度(T进展程度)和T控制率关系密切,T进展时,T控制率降低,原病生存率低。T进展程度与N控制率间尚无明显相关性。对于N控制率。本组病例经初期  相似文献   

20.
作者对49例直肠腺癌给予手术与放射的综合治疗.26例只术前放疗,23例术前后放疗(“三明治放疗)。术前放疗除1例1380cGy以外,余均给1500cGy;术后放疗20例按计划给予4140cGy,2例为3960cGy,1例在完成“三明治”放疗后,还用放射性同位素组织间照射。术前放疗使用前后两个平行相对照射野;术后放疗多用4野(前后及两侧野)。放疗用10~18MV光子,体厚<20cm者用(?)治疗。经腹会阴切除者,照射野包括会阴切口的大部分,切口最低剂量为20Gy;低位前切除者下界一般在闭孔下缘。每天治疗一个侧野加一个前或后野。治疗具体方案是先术前放疗,300cGy×(?)放疗后1~3天内行根治性手术。术后(?)天左右开始术后放疔。术后病理证实为A、B(?)、(?),不进行术后放疗;若病理为B_2、C期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