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5年中我院住院患儿死亡主要致死疾病,为儿童医疗保健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方法:对我院2002~2006年74例住院死亡儿童的病历资料按ICD-9(国际疾病分类)的规定进行死因分类,统计不同年龄段死亡儿童的病因。结果:74例死亡病例中新生儿占33.78%,婴幼儿占47.30%,7~15岁儿童占18.92%;不同年龄段儿童死因有所不同,新生儿以重症感染、围生期因素为主要死亡原因(76.00%),婴儿组以重症感染(重症肺炎、败血症)为主,占52.63%。1~15岁组前三位死因分别是恶性肿瘤、颅内感染、重症肺炎。结论:积极控制感染性疾病、加强围生期孕妇保健管理等,是降低住院患儿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江西武宁县0-14岁儿童死亡原因,为制订相应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2013年0-14岁儿童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年平均粗死亡率为89.49/10万,标化死亡率为81.20/10万,0-岁组死亡率最高(560.61/10万),且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前5位死因是损伤、先天异常、起源于围生期的疾病、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占90.48%。0-组死亡构成比最高,占49.37%,主要是围生期疾病(占39.80%)、先天异常(占28.72%)、损伤(占14.87%)。结论预防儿童溺水、交通事故、意外窒息等损伤和降低起源于围生期疾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与死亡是降低0-14岁儿童死亡率的工作重点和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该院儿科近6年住院儿童死亡病例回顾分析,研究该地区儿童死亡的主要死因、病死率及变化趋势,为儿童医疗保健、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方法收集该院儿科2006--2011年202例死亡病例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2011年该院儿科住院患儿死亡共202例,男女比例为2.06:1,病死率由2006年的1.06%降至2011年的0.49%,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死亡患儿数却没有减少。人院24h内死亡患儿最多,106例(52.48%),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小于1岁的婴儿死亡比例最高,占全部死亡病例57.43%。主要病死原因按疾病系统分类前5位分别是新生儿疾病63例(31.19%)、肿瘤31例(15.35%)、损伤与中毒18例(8.91%)、先天性畸形16例(7.92%)、呼吸系统疾病16例(7.92%)。不同年龄段主要病死原因不同,0~28d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28d-1岁为先天性心脏病,1—5岁为意外伤害,5—16岁为白血病。结论根据不同年龄组患儿死因特点,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同时做好围生期保健及婴幼儿疾病的防治。积极防治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恶性肿瘤,预防或避免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及基层卫生工作的投入,改善儿童的生活环境,是降低住院患儿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近5年儿科住院儿童死因变化情况及性别、年龄、季节分布情况以及儿科死亡病例占全院死亡病例的情况。方法从电脑检索近5年全院住院死亡人数和儿科住院儿童死亡病例,根据国际疾病《ICD-10》分类原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儿科住院儿童死亡病例的一般情况和主要死亡原因。结果近5年儿科住院儿童死亡病例占全院死亡病例的4.67%;男女死亡之比为1.09:1;季节对死亡率有一定影响;婴儿死亡率最高;新生儿死亡原因主要是非感染因素,前五位死因是早产儿及合并症、先天性畸形、吸入性肺炎、窒息、感染,1~5岁则以感染因素多见,≥5岁则以感染及白血病为主要因素。结论儿童疾病以预防为主,加强妇幼保健工作,提高妇幼保健意识,加强产前检查和孕育指导,提高各级医院在围产期和婴儿期诊疗技术和护理水平,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和早产儿出生率是控制新生儿死亡率重要措施,对早期疾病及时干预,控制环境危害对儿童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近10年本院住院患儿死亡原因。方法分析本院儿科2002年1月~2011年7月住院儿童死亡病例资料。结果住院患儿死亡率由2002年的0.94%下降至2011年的0.24%;新生儿死亡前5位疾病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出血症;29d~4岁住院患儿死亡前5位疾病为重症肺炎、败血症、颅内疾病、心脏疾病、肠道感染;5~14岁住院患儿死亡前3位疾病为肿瘤、败血症、颅内感染。结论 10年期间住院患儿病死率呈下降趋势;不同年龄组中感染性疾病均占较大比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无锡市新生儿死亡原因,提高儿童保健工作质量,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方法对无锡市2000-2006年新生儿死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总死亡率为4.68‰,1107例死亡的新生儿中,早期新生儿867例,占78.3%,死亡率为3.7‰,晚期新生儿:204例,占21.7%,死亡率为1.02‰,7年来新生儿各年龄段的死亡率呈波浪式下降趋势。死因:新生儿以早产和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和先天异常为主。结论加强围生期保健,预防窒息、早产,防止孕期感染,做好针对性筛查,预防先天异常的发生,是降低新生儿尤其是围生儿死亡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朱晓华  李岚  陈晨  朱双桂 《江西医药》2014,(12):1356-1359
目的:分析冬春两季儿童肺炎感染病原学构成,为儿童肺炎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我院2013年11月-2014年4月肺炎患儿1943例为研究对象,进行痰培养、7种呼吸道病毒抗原及巨细胞病毒、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43例肺炎患儿中,病原阳性946例,阳性率48.7%,感染病原中病毒感染633例(66.9%),细菌感染195例(20.6%),支原体感染147例(15.5%),衣原体感染39例(4.1%),混合感染221例(23.4%)。病毒感染以呼吸道合胞病毒阳性率最高(62%),其次是巨细胞病毒(30.2%),流感/副流感(9.3%),腺病毒(5.5%)。细菌病原以肺炎链球菌最多见(12.5%),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9.8%)。1岁以下肺炎感染病原阳性率(64.8%)高于其他年龄段,以RSV、CMV感染为主,肺炎支原体是3岁以上儿童肺炎主要感染病原。重症肺炎218例,病原阳性146例,阳性率67.0%,以RSV感染为主,占62.2%,重症肺炎混合感染多,占24.3%。结论儿童肺炎发病以1岁以下儿童常见,病毒是冬春两季儿童肺炎最常见感染病原,且主要以RSV感染为主,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率高,尤其是重症肺炎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本院2006-2008年5岁以下儿童死因、特点与趋势。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6—2008年本院5岁以下儿童死亡进行死因及相关因素分析。结果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006年为7.78‰,2007年为9.47‰,2008年为3.78‰。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年龄分布,以新生儿死亡最高,占总死亡人数的74.19%,其次是婴儿占14.51%,1~5岁儿童占11.29%。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原因前五位为早产低体质量儿占32.26%,出生窒息占17.74%,肺炎占16.12%,先天异常占9.68%,意外窒息占5.15%。结论本院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加强围生期保健管理,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宋萍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7):1097-1098
目的:了解本地区近年来儿童疾病及死亡情况,加强对危害儿童健康的疾病的防治以有效地降低儿童死亡率。方法:统计我院1996~2005年住院儿童死亡病案。全部采用国际疾病ICD-10分类。结果:总体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农村儿童死亡高于城市儿童,3岁以内儿童死亡率占70.05%,新生儿死亡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感染性疾病占死因第一位。结论:加强农村卫生知识的宣传,改善农村儿童就医环境,加强3岁以内儿童疾病的防治,建立儿童疾病和健康监测系统,强化基层医师的培训,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是降低儿童死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近10年来南川区人民医院住院患儿死亡疾病谱的分布,加强对重点患儿的关注,采取更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降低儿童病死率。方法:对2002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10年间在南川区人民医院儿科住院的124例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住院患儿病死率为0.49%,其中1岁组(包含新生儿)114例,占91.94%。1岁组中新生儿81例,占该1岁组病例的71.05%;生后1 d内死亡60例,占死亡新生儿总数的74.07%;合并体温不升64例,占死亡新生儿总数的79.01%;因窒息死亡57例,占70.37%。结论:基层医院儿科,应加大对1岁以内危重患儿的关注,提高新生儿窒息抢救水平,加大生后第1天的监测力度,特别是对体温等基础生命体征的监测,能显著降低儿童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新生儿疾病及死亡原因构成,并比较不同病种的病死率.方法:对我院新生儿病房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收治的新生儿1 342例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1 342例占同期儿科住院总数8 536例的15.72%,死亡71例占同期儿科死亡总数105例的67.62%.新生儿疾病病死率为5.29%.从住院新生儿疾病的构成比来看,以新生儿窒息为主,其次为早产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肺炎等.死亡病例中死因前三位依次为新生儿窒息、早产极低体重儿、肺透明膜病.出生后3 d内死亡61例占新生儿期总死亡71例的85.92%.结论:由于围生医学的发展和新生儿疾病诊治水平的提高,新生儿疾病病种及死亡率也发生了变化.为了降低围生儿的患病率与病死率,必须加强产科和儿科紧密合作,作好围生期的保健工作,进一步提高复苏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杭州市萧山区2016—2020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为降低全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提供建议和措施。方法 资料来源于萧山区2016—2020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国家统计报表,分析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死因及接受医疗保健服务情况。结果 2016—2020年杭州市萧山区活产总数58 904人,5岁以下儿童死亡141例(2.4‰),以婴儿死亡为主,占73.8%。5岁以下和1~<5岁男童死亡率(2.9‰、 1.0‰)高于女童(1.8‰、0.2‰)。死因顺位前5位分别为意外窒息、出生窒息、先天性心脏病、早产和低出生体重、溺水。死亡地点以医院为主,占67.4%,省(市)级医院(55.3%)是最主要的诊治机构。结论 萧山区2016—2020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始终处于较低水平,降低婴儿死亡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关键,意外伤害、新生儿疾病和先天异常是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13.
无锡市2006~2008年5岁以下流动家庭儿童死亡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无锡市5岁以下流动儿童死亡原因,提高流动人口的生命质量,提出科学的干预措施。方法对无锡市2006~2008年5岁以下流动儿童死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儿童总死亡率:4.67‰,流动人口死亡268例,占34.99%,死亡率4.11%。3年的婴儿和1~4岁儿童死亡有上升趋势。死因顺位前三位以早产和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和先天性心脏病为主,其中1—4岁儿童死因以溺水为主,疾病分类死因以新生儿疾病、意外和先天异常为主,其中意外所占比例增幅比较大。结论加强新生儿期的保健,预防早产和出生地体重、出生窒息,普及群众的意外急救知识与基本技能,降低意外死亡的发生,同时流动儿童的保健服务与管理要与常住人口相等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某院2006年至2010年住院患者疾病变化的规律和特点,为医院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某院2006年至2010年5年间的住院患者36306例次,采用ICD-10进行疾病分类,分别从住院患者疾病构成、年龄段构成、性别比及死因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6年至2010年5年间,疾病分类系统前5位分别为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循环、呼吸、消化、损伤和中毒,累计占80.59%;15~44岁年龄段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60岁以上年龄段,累计占70.68%;男女性别比除顺产和梗阻性分娩外为1.40∶1,其中损伤和中毒的男女性别比最大,达2.75∶1;前5位死因分别为损伤和中毒、循环系统、恶性肿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累计占住院死亡人数的84.25%;恶性肿瘤以肺癌、肠癌、胃癌、肝癌为主,占所有恶性肿瘤的64.90%。结论通过住院患者的疾病构成分析,为医院抓好重点科室的建设及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工作奠定基础,从而提高广大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5.
2004~2008年西岗区60例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提高儿童保健工作质量,掌握西岗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变化趋势,对本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进行了分析。结果60例死亡儿童中,7d内死亡29例,占新生儿死亡率的76.3%,新生儿死亡38例,占婴儿死亡率的76.0%,婴儿死亡50例,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83.3%。导致5岁以下儿童的主要原因是先心病、其他先天异常、早产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另1—4岁儿童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16.7%,以其他肿瘤、先心病、其他消化系统疾病为主。结论我区的儿童死因顺位已由过去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为主要死因,演变成近5年来以先心病+其他先天异常为主的死因顺位。建议:加强新婚夫妇优生优育知识宣传;提高产前诊断技术,尤其是B超诊断水平;提高先心病患儿救治率;减少早产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出生窒息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院内感染特征,并分析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2年9月该院重症监护中心收治的新生儿1847例,分析感染组血培养、痰培养、眼分泌物培养等结果,对比分析相关感染因素。结果 1847例新生儿中,新生儿感染88例,感染率为4.8%。88例感染患儿,院内感染时间4~31(14.5±8.9)d,死亡3例,病死率为3.4%。88例院内感染患儿中,早产儿67例,占76.1%。1847例新生儿根据是否并发医院内感染,将88例感染新生儿作为感染组,其余1759例未感染新生儿作为非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儿相比,感染组患儿出生体质量和平均胎龄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气管插管、其他侵入性操作、胎龄≤32周、极低出生体质量、基础疾病及医源性传播是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应重视新生儿感染,并给予积极防范和管理,从而有效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2007-2011年吉安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死亡原因变化规律。方法对吉安市13个县(市、区)2007-2011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1年新生儿、28d-1岁的婴儿、1-〈5岁儿童死亡率分别为3.13‰、2.31‰、2.67‰,分别较2007年下降了52.21%、0.43%、22.83%,其死亡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P〈0.01)。2007-2011年5岁以下儿童的主要死因排序为早产低体重儿、溺水、出生窒息、肺炎、先天性心脏病、意外窒息等。结论 2007-2011年吉安市各年龄段儿童死亡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新生儿、婴儿死亡率的大幅下降是近五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逐年下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1991~1995年我市两个办事处(志城、民权)辖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结果。资料显示:我市5岁以下儿童平均死亡率、婴儿平均死亡率、新生儿平均死亡率分别为30.10‰,28.04‰,25.09‰,均高于1991年全国城市水平(20.86‰、17.31‰、12.52‰);年龄与死亡率的关系:婴儿死亡占93.44%,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89.48%,年龄越小儿童死亡所占比例就越高;死因顺位:婴儿组、新生儿组死因前3位均是窒息,肺炎、先天性心脏病和早产低出生体重。提示应加强围产期保健和婴幼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防治,提高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水平,最大限度降低产前合并症和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减少早产和低出生体重的发生率是提高存活率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近年来中山市5岁以下儿童的主要死亡原因,探讨相关的预防措施和策略。方法对中山市2008年至2010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死因顺位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本市5岁以下儿童死因顺位前三位的分别是:早产(25.21%);围生期疾病、先天异常,比例均为16.53%。围生期疾病中,肺部疾病和心脏病是两大主要因素。另外,1~4岁儿童中,意外死亡比例最大,达22.58%。结论积极预防早产、加强对儿童的看护、提高儿科的抢救技术和预防机制,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184例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探讨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可行性对策。方法以人群监测为基础,按乡镇(地段)为基本监测单位,对2008年淄博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进行监测,分析主要疾病死因、分类死因、死前诊断级别、死前治疗情况及相关因素。结果2008年我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同比明显降低;前5位疾病死因顺位为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先天性心脏病、出生窒息、肺炎、意外中毒、白血病、颅内出血;前5位分类死因顺位为新生儿疾病、先天性异常、意外和中毒、肿瘤、神经系统疾病;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与年龄呈反相关关系。结论应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工作;加强新生儿保健管理;强化3岁以下儿童系统化管理和孕产妇系统化管理工作;④有针对性地开展三级预防工作;⑤大力加强完善农村妇幼卫生网络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