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匮·第一》“四季脾旺”之四季,现行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金匮要略讲义》训为春夏秋冬四季节。《山西中医》杂志1985年第3期文《“四季”当为“四季月”》,纠正教材之误,论点接近正确,疑非确切原义,且论据欠足,不能服人。本人再训。试从文字学、训诂学、词汇学证之。  相似文献   

2.
高校教材《金匮要略讲义》将“四季脾旺”释为“三、六、九、十二各月之末十八日,为脾土当旺之时。这里可理解为一年四季脾气都很旺盛之意。”笔者认为这样解释有二点不准确。一是以“三、六、九、十二各月之末”代表“四季末”不准确。通常是二节一月,六节  相似文献   

3.
运用四季脾旺不受邪的理论治疗慢乙肝探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四季脾旺不受邪的理论治疗慢乙肝探微邱江东上海中医药大学81信箱(上海200032)笔者遵《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四季脾旺不受邪”之理论,治疗“慢乙肝”在临床上有新的体会,现探微如下。1立足经旨裨益临床仲师“四季脾旺不受邪”提示了健脾胃...  相似文献   

4.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这就是“土旺四季”各以季末十八日为土旺之时的根据.脾为何能治中央而旺于四季?兹从源流作一探讨.一、天度气数是“土旺四季”之源《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无疑源于《周易》,但《周易》之则在河图洛书,河洛难解之谜在数.“土”为五行之一,欲知“土”之源,必须先述五行始于数之理.一部《内经》,大部分篇章都包含有数理.《素问·六节藏象论》有“天之度,气之数”之说,天度是一年的日数,气数是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  相似文献   

5.
肝脾两脏生理、病理密切相关,“肝脾同治”是治疗脾胃相关性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金匮要略》之“治肝实脾”理论是对肝脾同治理论精髓的高度概括.本文集大家之说,结合临床实际,对“治肝实脾”理论之应用探讨如下. 1 “治肝实脾”理论概述 “治肝实脾”理论出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相似文献   

6.
“肝病传脾”与“肝病实脾”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治未病是中医治则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张仲景尤其重视治未病,他在《金匾要略》开始就明确指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对于本条之"肝病传脾",多数医家以五行相克相乘学说解释,以致对"肝病实脾"的涵义含混不清。  相似文献   

7.
王昊  阎小萍 《中国中医急症》2012,(10):1619-1620
<正>自古中医学在疾病诊治过程中即非常重视"治未病"思想,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中记载"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此处"治未病"与《黄帝内经》中"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应用“四季脾旺不受邪”理论治疗慢阻肺探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史锁芳 《国医论坛》1999,14(2):14-16
笔者在10余年的肺病临床中,深切体会到仲景"四季脾旺不受邪"理论的重要性,每每应用该理论防治肺系疾病,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兹仅从"慢阻肺(COPD)"的防治谈谈应用该理论的体会。1立足经旨出益临床仲景在《金匾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中云:"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说明了只要脾胃之气旺盛,则邪不可犯,疾不可传,充分体现了脾胃理论在疾病防治上的重要意义,为后世脾胃学说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笔者联系"见肝乏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训,颇觉仲呈之千古箴言对慢阻肺的立法用药同样有着实际指导意义和…  相似文献   

9.
祖国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主中州而灌溉四旁 ,脾的功能健旺 ,是保证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目前认为中医“脾”的概念除涉及现代医学的消化、内分泌、神经、血液等系统的功能外 ,其“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论点与免疫系统功能密切相关。   1 邪气、正气与脾胃之气  中医学认为疾病是人体“正气”与“邪气”互相斗争的过程 ,而斗争的结果取决于人体正气。早在《内经》中就载有“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也就是说正气旺盛则身体强壮 ,正气虚衰则邪气易侵犯机体而致病。这里所指的正气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  相似文献   

10.
“四季不食脾”,如同“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及“冬不食肾”一样亦系我国东汉末年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在其《金匮要略》中对人们的告诫。必须指出的是,此“四季”之“季”和今天所言“四季”不尽相同,因东汉之“季”指一年之中农历三、六、九、十二月之末  相似文献   

11.
脾居中焦,斡旋升降,运行上下,为气机之枢纽,职司运纳,化生精微,以奉周身,为后天之本。因脾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历代医家均重视维护脾胃,如李东垣、叶天士等。但追溯其源,“实脾者”还当首推仲景。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云“四季脾旺不受邪”,给后学以很大启迪。然而在特定的情况下,“实脾”有其具体不同的含义。《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此渭“实脾”,细细推敲,其使脾旺之指导思想虽一,但病证不同,治法迥异,兹浅析于后。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指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唯治肝也。”其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一句,充分说明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体现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人体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组成。各脏器、组织、器官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而这些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机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  相似文献   

13.
浅述肝郁脾虚证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萍  郭蕾 《光明中医》2011,26(9):1943-1945
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的论述.古人对肝脾的相关性已有足够的重视,不仅提出其病理上的相互联系,而且更进一步提出了治疗中对肝脾相关性的应用.肝与脾的研究一直是各代医家和现代医学研究的热门,它不仅涉及“治未病”的范畴,也对更进一步揭示“证”的内部作...  相似文献   

14.
脾乃后天之本,居中州,运水谷,生气血,衡气机,灌四傍,统四脏。脾的功能健运,是保证人体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文中基于中土五行学说阐述脾主四时、脾养四脏,以及脾通过化生气血、调节气机来实现“常以四时长四脏”。一年四季,脾气健运,化源充足,五脏得养,则正气存内,腠理固密,御邪于外,即“四季脾旺不受邪”,对中医治未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本篇为全书的总论部分。以整体观念、恒动观念为指导思想,论述了脏腑经络患病的一般规律。对病因病机、诊断、治则、预防等各方面都作了原则性的论述。一、总纲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虚虚实实,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对仲景“四季脾旺不受邪”理论予以延伸解读,认为其对肺系疾病包括哮病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对其在指导哮病的发作期、缓解期的治疗方面进行归纳和探讨,后附医案做相关佐证。  相似文献   

17.
全国高校教材《金匮要略选读》,(下简称《选读》),虽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兹简举几例如下。一“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选读》对“四季脾王”的解释是:“  相似文献   

18.
高志林副主任医师,临证工作30多年,在繁重的工作之余,手不释卷,习《内经》,研《伤寒》,集各家之长,纳各家精髓,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现将愚徒在学习中的一点体会做一辑要。1对脾胃病的诊治脾以运化为功,胃以纳谷腐熟为能。而脾的运化功能又赖肝的疏泄之机,所以吾师在治疗脾胃病时,首先提出疏肝为先,即“治脾当先疏肝”。因为有“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说,况脾之有疾首先表现在运化不能,则胃之升降失和,水谷不化,精微不运,久则脾胃虚弱,土虚木郁,出现肝之疏泄太过或不及之征,二者皆可使脾胃病加重,所以说,治疗…  相似文献   

19.
徐成贺 《国医论坛》2006,21(6):50-50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在开卷论述治未病的思想举肝病为例说:"夫治未病者,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 不解实脾, 唯治肝也."其中对"四季脾王"一语该当何理解有不同认识.一般认为"王"与"旺"通 ,而笔者认为此语的关键是对"四季"的认识,现就"王"与"四季"一并考证如下.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17,(8):1616-1617
综观《内经》关于脾与时关系的论述,可以发现其主流思想是在"五脏模式"下的"脾之应时"说,包括"脾不主时""脾主四时"和"脾主长夏",而此外尚有在"非五脏模式"下形成的"脾之应时"说,即"脾主立秋至秋分四十五日"与"脾应三月、四月"。其中,在重土思想的影响下产生的脾寄望于四季各十八日的思想催生出"四季脾旺不受邪"的病机理论,而脾主长夏说则影响最为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