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获得性出血的综合征,其特征是凝血因子(特别是纤维蛋白原)减少、血小板减少、纤维蛋白溶解过分增强与循环中抗凝物质大量堆积。病因 1.创伤如肝脾破裂大失血、四肢多发性骨折、损伤组织释放大量的组织因子等可以激活外  相似文献   

3.
4.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ANFH)血管内凝血机制主要有4个方面,SANFH引起的血栓前状态,SANFH引起的血流变变化,SANFH引起的血脂和纤凝异常,SANFH引起的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含量变化.中药从辨证的角度能改善SANFH引起的血栓前状态、血流变变化、降低血脂,调整纤凝异常,升高NO,降低ET含量.  相似文献   

5.
韩桂萱  刘禹仁 《吉林医学》1992,13(4):206-209
<正> 小儿重症肺炎占我国小儿死亡病因之首,尤其在我国北方寒冷季节,肺炎发病率高,重症多见,病程晚期多并发DIC,下面就重症肺炎并发DIC的有关问题,进行复习。一、什么是DIC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在不少疾病的重危阶段都可能发生的一种继发性出血综合征。临床特点为,体内凝血系统被过度激活,微循环内形成异常和广泛的微血栓,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发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产生程度不同的出血和溶血。由于微循环障碍,组织器官缺血缺氧,严重者甚至发生  相似文献   

6.
7.
8.
张树海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6):579-580,532,536
心血管手术引起凝血和纤溶功能失衡而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近年来常有报道,本文就其诱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有关内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简称DIC)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由于多种原因所引起的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和临床综合征,是一种获得性出血综合征。其特点是在某些促发因素作用下,微循环中发生广泛的血小板聚集及纤维蛋白沉着。形成广泛的微血栓,继发性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大量消耗,加之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被激活,在临床上引起出血、休克、器官损害、溶血等一系列的表现。DIC的诊断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0.
心血管手术引起凝血和纤溶功能失衡而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近年来常有报道,本文就其诱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有关内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DIC is not a clinical entity in itself. Instead, it al-ways occurs secondary to a broad spectrum of variousdiseases. DIC may be defined as an acquired syndromecharacterized by the activation of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up to intravascular fibrin formation. Although thetrigger for the activation of the coagulation system mayvary depending on the underlying condition, it is usually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医学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机制的深入研究及规范的西医治疗方法运用,使得DIC的抢救成功率有了明显提高。但鉴于DIC病情的复杂、严重、多变,抢救成功率整体依然偏低;中医药以其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在DIC的早期、极期治疗,后期调理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不仅能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更能提高预后整体疗效。文章综合概述了中医药在DIC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相关实验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3.
热射病是一种致命的中暑,是临床上需要紧急救治的危急症。其高死亡率可能与热细胞毒性、凝血功能紊乱、肠道继发感染、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各种复杂的临床特征相互作用有关。其中,热射病相关的凝血功能障碍,特别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导致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热射病相关的DIC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检测指标和治疗缺乏精确性,因而导致病死率居高不下。未来,临床应早期精准地检测,及时纠正凝血功能障碍,重建凝血-抗凝系统平衡,减轻全身炎症反应,阻止器官功能进一步恶化,以改善热射病合并的DIC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快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DIC前期(Pre-DIC)的实验检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快速检测DIC/Pre-DIC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对775例DIC实验检测进行分析,结果:KPTT,PT,TT和3P的异常检出率≤25%,Fbg和AT-Ⅲ的异常检出率≥50%,D-二聚体的异常检出率达93%,结论:采用全自动血液凝固测定法检测血液凝固系统和纤溶系统等一组相关项目,可快速实验室诊断DIC/Pre-DIC。  相似文献   

15.
组织工程的基本含义是单用或将细胞、细胞因子和生物材料复合以后应用于体内的活组织再生和体外的组织构建。作为医学组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骨组织工程是针对骨不连骨缺损,特别是大块骨缺损(内径〉5mm)的填充和愈合这一临床难题,研究有效的治疗途径。它的研究思路是在体内骨不连或骨缺损处植入载有高效成骨种子细胞的载体系统,提供骨诱导与骨传导的最佳环境,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乌司他丁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干预效果。方法将DIC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20万U组和40万U组,3组病例分别静注生理盐水、20万U和40万U乌司他丁,治疗前后监测患者的凝血指标及血小板数。结果治疗后第3天与治疗前比较,20万U组和40万U组患者的胛或APTT、都获得改善;治疗后第5天,凝血指标和血小板数均明显改善;3组患者互相比较。20万U组和40万U组患者的四项凝血指标及血小板比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20万U组和40万U组患者比较,40万U组患者的PT改善更显著,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乌司他丁对DIC患者具有积极的干预作用,高剂量可能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This review describes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as a syndrome in which hemostatic factors areactivated and products are generated. This syndrome rangesin severity from an obvious decompensated coagulopathy(overt-DIC) to the subclinical compensated activation ofhemostatic factors(non-overt DIC). Ths first part of this re-view emphasizes two points: First, activation of the hemostat-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临床特点、救治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产科DI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产科DIC发生与产科严重并发症(重度子痫前期、胎盘早剥、产后出血、羊水栓塞等)相关。38例患者抢救成功35例,死亡3例。结论:早期诊断,去除病因,治疗原发病,有效维持微循环及补充凝血因子,把握好子宫切除的时机是抢救DIC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DIC是一种源于微血管损伤并且可导致微血管损伤的获得性凝血紊乱综合征,不同的机制在止血系统的不同环节同时促使凝血活化,其中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的释放是其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