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报道3例经皮肾造瘘术及肾造瘘管置换术中损伤下腔静脉的患者, 1例为经皮肾造瘘术中损伤腔静脉, 经CT检查明确后, 在CT下直接拔除造瘘管;其他2例为肾造瘘管置换术中损伤下腔静脉, 经CT检查明确后, 逐步拔除肾造瘘管。3例术后均顺利撤除误入下腔静脉的肾造瘘管, 无继发下腔静脉或肾静脉损伤, 无继发血栓形成, 均顺利行再次肾造瘘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经皮肾造瘘术(PCN)中肾静脉损伤的处理方法.方法 PCN术中发生肾静脉损伤3例.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43、55及72岁.例1因左肾鹿角形铸型结石行左肾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术中穿刺扩张后出现大出血,留置肾造瘘管并夹闭.CT检查提示肾造瘘管进入下腔静脉,并通过右心房进入右颈内静脉.例2因右肾下盏结石行右肾PCNL,B超定位穿刺成功后有少量出血,扩张至16 F鞘后出现大出血,KUB示肾造瘘管进入肾静脉.例3因胃癌晚期肿瘤侵犯双侧输尿管,导致双肾积水、肾衰竭,行右肾PCN术弓l流尿液.穿刺后出现静脉性出血,放置肾造瘘管并夹闭,KUB示肾造瘘管部分进入下腔静脉.3例患者术后48h内在X线监视下逐次将肾造瘘管退至肾静脉破口处,24~48h后再退至集合系统.每次退管3~4cm.结果 3例出血均控制,血液动力学状态稳定.拔管后均未出现再出血,未行外科手术干预,未出现肾功能进一步损害.结论 PCN术中肾静脉损伤及其导致的严重静脉性出血可以通过留置并夹闭肾造瘘管,分次逐渐退出肾造瘘管而愈合.该方法可以避免外科手术干预,不会对患肾功能造成进一步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肥胖患者行B超引导下侧卧位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in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MPCNL)中肾静脉损伤导致造瘘管置入腔静脉、导丝进入右心房的处理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收治的1例左输尿管结石左肾积水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30岁.因反复左侧腰部疼痛5年,检查发现左肾结石伴左肾积水入院.患者有大量饮酒史3年,高血压病、糖尿病史6个月.体质指数35.9 kg/m2.查体:血压150/110 mmHg(1 mmHg=0.133 kPa).左肾区叩痛明显.B超检查:左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见约1.5 cm×1.0 cm强光团,后伴声影,左肾中度积水.CT检查:左侧输尿管上段结石伴左肾中度积水,增强扫描左肾皮质CT值100 HU.全麻下行B超引导下侧卧位MPCNL.术中建立经皮肾通道时因出血导致视野不清,留置斑马导丝及肾造瘘管准备二期行MPCNL. 结果 术后第7天复查CT发现导丝位于右心房,肾造瘘管位于腔静脉内达肝门水平.在CT引导下拔出导丝,每次约10 cm,观察5 min,患者无不良反应则再拔出10 cm,共5次将斑马导丝退入肾造瘘管内,将肾造瘘管退至肾分支静脉内距肾盂1 cm处停止,待分支肾静脉穿刺口血栓形成和愈合.术后第9天再次在CT监视下将肾造瘘管退入肾盂内,引流出清亮黄色尿液.术后第14天在全麻下经原通道行MPCNL,于肾盂输尿管连接处寻及约1.5 cm×1.0 cm结石,在输尿管镜下行气压弹道碎石术,检查各肾盏及输尿管上段无残石后,留置双J管及肾造瘘管,术中及术后无血尿,患者无不适.二次手术后3d拔除肾造瘘管.二次手术后1个月拔除双J管,患者无特殊不适. 结论 肥胖患者行B超引导下侧卧位MPCNL时经皮肾通道建立难度大,术中穿刺深度与术前CT检查测量的距离存在误差,易导致损伤.术中肾静脉损伤及肾造瘘管误入腔静脉时,可以通过夹闭造瘘管进行止血.在充分做好抢救准备的前提下,可在CT引导下分次逐步拔除导丝及造瘘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肾手术肾造瘘管误入静脉系统的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20年12月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湖南省郴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共收治的6例肾造瘘管误入静脉系统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例, 女2例;中位年龄41.0(38.5, 53.0)岁;有对侧上尿路手术史3例, 同侧上尿路手术史1例, 无上尿路手术史2例;孤立肾2例;铸形肾结石2例(合并轻度肾积水1例, 中度肾积水1例), 输尿管结石4例(合并轻度肾积水2例, 中度肾积水1例, 重度肾积水1例)。6例均行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 术中在筋膜扩张器扩张后, 拔出扩张器内芯时血液由工作鞘涌出, 立即留置肾造瘘管并夹闭, 结束手术。5例术后返回病房后行CT检查明确诊断, 1例术中经肾造瘘管注入造影剂肾静脉显影, 早期明确诊断。6例中行左侧手术5例, 右侧1例;肾造瘘管末端位于同侧肾静脉内3例(均为行左侧手术), 经同侧肾静脉至下腔静脉2例(均为左侧手术), 经同侧肾静脉、下腔静脉至对侧肾静脉1例(行右侧手术)。6例均无合并肾静脉或下腔静脉血栓。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严格卧床, 予抗感染治疗;保持造瘘管夹闭状态, 采用一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PCNL)中穿刺误入下腔静脉,留置肾造瘘管后出现下腔静脉血栓的处理办法。 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1例左肾铸型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男,59岁,于全麻下行左PCNL。术中穿刺建立通道后出血汹涌,视野不清,中止手术,留置并夹闭肾造瘘管。术后第3日复查CT提示肾造瘘管经左肾静脉、下腔静脉至肝脏,下腔静脉内血栓形成。行经皮下腔静脉及左肾动脉造影,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及溶栓导管,透视监视下拔出左肾造瘘管。 结果拔出肾造瘘管后,患者无不良反应,血流动力学状态稳定,反复经导管造影,未见造影剂外溢。经溶栓治疗后,术后第11日再次行下腔静脉造影未见充盈缺损,顺利回收滤器。 结论PCNL术中穿刺误入下腔静脉,留置肾造瘘管伴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时,在血管造影辅助下分步缓慢拔出肾造瘘管并行溶栓治疗的方法安全、可靠,可避免外科手术的二次伤害及血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经皮肾微造瘘取石术失败与并发症病例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肾穿刺微造瘘取石术(mini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ripsy,MPCNL)失败与并发症的原因。方法对2005年1月~2008年10月353MPCNL例中30例失败和发生并发症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穿刺失败5例,中转开放手术2例,另3例重新穿刺成功手术;斑马导丝脱出5例,肾外打折5例,肾出血导致手术中止5例,均重新穿刺或二期成功手术;导丝、PCN管进入肾静脉2例,穿刺针进入结肠1例,未发生出血、肠瘘等并发症,择期二次手术成功;胸腔积液3例,术后胸穿抽胸水治愈;术后动静脉瘘2例,经介入治疗后治愈;术后5d驾车致PCN管大出血1例,夹闭PCN管、止血治疗治愈;术后3dPCN管不慎被拔出肾外致出血感染1例,开放手术治愈。30例随访1~40个月,平均12个月,无因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后遗症。结论穿刺不成功或斑马导丝脱出、打折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技术不熟练、术后患者不遵医嘱是手术并发症的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7.
中心静脉导管在行经皮肾造瘘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中心静脉导管行经皮肾造瘘术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20例需行肾造瘘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二组:导管组65例,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行经皮肾造瘘术;传统组55例,采用传统经皮肾逐步扩张造瘘术.对两组的穿刺次数、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费用及术后的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导管组在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一次穿刺成功例数、发生并发症例数及平均费用均明显低于传统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平均穿刺次数上无显著性差异,但导管组一次穿刺置人造瘘管的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组.结论: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行经皮肾造瘘术较传统方法有出血少、一次穿刺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操作简便等优点,且经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镜手术治疗医源性损伤导致输尿管阴道瘘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2月~ 2013年1月,选取42例医源性输尿管损伤后输尿管阴道瘘,采用经皮肾穿刺造瘘Wolf F9.8输尿管短镜联合经尿道输尿管长镜引导置入双J管行输尿管会师术.结果 2例失败,肾造瘘术后3个月行开放手术.40例手术成功者漏尿于术后逐渐减少并在48小时内停止.术后1个月输尿管窦道基本成形,术后2个月拔除肾造瘘管,3个月复查静脉肾盂造影(IVP),患侧输尿管通畅,拔双J管.随访6~24个月,平均14.7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皮肾穿刺造瘘联合经尿道输尿管镜下输尿管会师术是处理输尿管阴道瘘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经皮肾穿刺造瘘在急性肾后性肾衰诊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皮肾穿刺造瘘术在急性肾后性肾衰患者诊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总结28例肾后性急性肾衰的临床资料。14例行ESWL,6例行输尿管镜治疗,开放手术2例,保守治疗4例。在B超引导下肾脏穿刺造瘘25例。结果:24例为上尿路结石引起;14例为功能性孤立肾。引流后2~7天,28例肾功能均恢复正常。本组26例治愈,2例长期留置肾造瘘管,均无造瘘后出血和感染发生。结论:经皮肾穿刺造瘘对急性肾后性肾衰患者挽救肾脏功能有重要价值,B超定位可以显著增加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后采用双腔气囊导尿管留置肾造瘘的效果。方法回顾评价本组180例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采用双腔气囊导尿管留置肾造瘘的安全性、适应性。结果180例患者采用双腔气囊导尿管留置肾造瘘后患者无明显不适反应,术后3例明显再出血者牵拉导尿管后出血得到控制,余患者无明显出血。所有患者均无需行肾动脉栓塞。结论经皮肾镜取石术后采用双腔气囊导尿管留置肾造瘘安全有效,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上尿路结石患者行经皮肾微造瘘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mPCNL)的疗效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对106例在C-臂机引导下,经皮肾微造瘘.以输尿管镜,气压弹道击碎结石的上尿路结石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性顾分析。结果平均住院天数13d,106例患者中93例成功I期取净结石(87.7%)。平均尿液转清时间2.5d。肾造瘘管留置时间4—11d,平均7.5d。2例(1.9%)患者术后出现高热,经抗感染、对症治疗后好转。术中无周围脏器损伤,术中均未输血。结论m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具有结石清除率高,损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CT联合超声引导微创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肾输尿管上段阴性结石的经验。方法收治肾输尿管上段阴性结石患者30例,术前常规行超声、静脉肾盂造影和双肾CT平扫检查,重建CT三维成像以设计经皮肾穿刺通道。术中采用超声引导经皮肾穿刺造瘘碎石取石术。结果30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45—120min,术中平均出血约100ml,无一例出现大出血、肾盂穿孔和邻近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5d拔除肾造瘘管,平均住院天数9d。术后复查超声,一期结石取净率达100%。结论术前行。肾脏CT三维成像以设计经皮。肾穿刺通道联合术中实时超声引导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是治疗肾输尿管上段阴性结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皮肾镜术后夹闭造瘘管时间长短对其出血、发热及术后漏尿的影响.方法 131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不夹闭肾造瘘管组33例、夹闭30 min组34例、夹闭2h组31例、持续夹闭组33例.分析术前术后血红蛋白降低量、发热及漏尿情况.结果 夹闭造瘘管的时间与术后出血量无明显关系(P>0.05);对于非尿路感染患者,无论术后夹闭造瘘管的时间长短,与未夹闭造瘘管组相比,并不增加术后发热的可能(P>0.05);夹闭肾造瘘管的患者与未夹闭造瘘管组相比,漏尿率明显增加(P<0.05),而且如果夹闭时间超过2h,漏尿发生的机率增大(P<0.05).结论 术后夹闭30 min造瘘管可明显减少术后出血,且不增加发热及漏尿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造瘘经皮肾镜取石术置管与不置管的临床疗效及疼痛程度。方法随机将80例肾及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接受微造瘘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对照组术后留置肾造瘘管,观察组术后不留置肾造瘘管,观察2组手术效果及术后疼痛程度。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疼痛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结石清除率均为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肾及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采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结石清除率高,术后应全面评估是否留置肾造瘘管,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微造瘘经皮肾取石术术后不留置D-J管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造瘘经皮肾取石术(minimally invasion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mPCNL)治疗肾结石术后单纯留置肾造瘘管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2008年2月~2009年2月仁济医院采用微造瘘经皮肾取石术治疗肾结石80例。入选病例分为2组,标准组(术后留置肾造瘘管及D-J管)40例、不留置D-J管组(术后留置肾造瘘管,保留术中制造人工肾积水的输尿管导管,并于术后第1天拔除)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感染情况、结石大小无统计学差异。统计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医疗费用、术后发热情况、术后镇痛药需求、术后尿路刺激症状、躯体不适感等。结果标准组和不留置D-J管组在术后发热情况、术后镇痛药需求、躯体不适感、住院时间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无显著差异。手术时间不留置内支架管组低于标准组。医疗费用、术后尿路刺激症不留置D-J管组显著低于标准组。结论微造瘘经皮肾取石术术后不留置D-J管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减少患者术后镇痛药的使用及尿路刺激症的发生,减少手术时间,减少因导管使用及再次膀胱镜下拔管产生的医疗费用及痛苦,有利于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但病例选择需严格把握指征,要首选考虑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胆囊微造瘘联合肾镜治疗高危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体会。方法回顾分析62例高危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临床资料,评估经皮胆囊微造瘘联合肾镜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技术价值。结果 62例高危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行"经皮胆囊造瘘联合经皮肾镜治疗",72 h内症状有明显缓解。并发症:3例切口感染,2例因胆囊活检显示癌变再次入院治疗,余60例全部带管出院,或转内科治疗原发内科疾患。术后3、6、12个月随访未发生胆囊炎再发。结论经皮胆囊微造瘘联合肾镜治疗高危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微创经皮肾取石术和传统经皮肾取石术对肾皮质的损伤。方法  6只平均体重 2 2kg的小猪行经皮肾穿刺造瘘术 ,左侧扩张到 16F ,右侧扩张到 3 2F ,扩张后分别留置一16F和 2 8F的肾造瘘管于穿刺道 ,1周后拔除。 5周后处死小猪 ,肉眼观察肾周有无血肿及尿性囊肿。将造瘘道瘢痕切片 ,数字图像分析技术测量瘢痕面积 ,分别用圆柱体的和椭圆体的体积公式算出造瘘道瘢痕体积和肾脏体积 ,并比较二种通道的瘢痕所占肾皮质体积的比率。结果 总有 11个造瘘道成功施行 ,处死小猪时均未见肾周血肿和尿性囊肿形成。 16F和 3 2F的造瘘道的瘢痕体积为 (0 .42± 0 .18)mm3 和 (0 .63± 0 .2 4)mm3 ,其占整个肾皮质的体积的比率分别为 (0 .0 7±0 .0 3 ) %和 (0 .10± 0 .0 4) % ,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微创经皮肾取石术和传统经皮肾取石术对肾皮质损伤都很小 ,16F的扩张通道在减少术后肾皮质的损伤方面较 3 2F并无优势 ,但大的扩张通道更可能损伤通道旁的血管从而增加术后肾皮质的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肾微造瘘联合二期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并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上尿路石并感染性休克患者在积极抗感染及抗休克治疗的同时行经皮肾微造瘘术,并于术后1~4周行二期经皮肾镜碎石术。结果:12例患者。肾造瘘术均顺利完成,感染及休克症状得到控制。二期手术均顺利完成,结石基本完全清除。结论:对于上尿路结石并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行经皮肾脏微造瘘能有效控制感染及休克症状,联合二期经皮肾镜碎石术能完整清除结石,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尿道输尿管支架置入术与经皮肾穿刺造瘘术治疗孤立肾合并肾后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1年12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38例孤立肾合并肾后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20例患者行经尿道输尿管支架置入术(输尿管支架组), 18例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造瘘(肾造瘘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术前、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三天的肾功能及血红蛋白变化。结果两组术前、术后第一天及第三天的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15.3±5.5)min vs.(18.3±6.6)min, (3.8±1.2)d和(4.0±1.2)d],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输尿管支架组术后7例发生并发症, 均为Clavien Ⅰ级并发症, 3例为术后发热, 4例为轻度肉眼血尿。肾造瘘组术后7例发生并发症, 均为Clavien Ⅰ级并发症, 血尿6例(其中3例重度血尿), 肾周血肿1例, 两组患者发生并发症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肾切除术中发生十二指肠损伤后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肾切除术中发生十二指肠损伤病例的手术方式及术后治疗、恢复情况。结果 1例行十二指肠造瘘术患者术后顺利形成十二指肠窦道并及时闭合,恢复顺利;1例行十二指肠修补术加三管法技术的患者术后出现十二指肠瘘。结论 肾切除术中发生十二指肠损伤后选择十二指肠造瘘术比修补术更加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