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重症肌无力与阴阳学说、五脏相关学说和经络学说的关系探讨针灸和推拿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理论基础.重症肌无力的病机主要为脾胃虚损,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病位在脾,亦常累及心肺肝肾,与五脏相关.脏属阴,阴病则要治阳,因此涉及阴阳学说.治阳可用升补脾阳的补中益气汤,再根据五脏虚损加减治之.但少数患者长期服药不愈,则与其经络欠通畅,...  相似文献   

2.
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变性、关节周围骨刺形成为病理变化特征的慢性进行性骨关节病,与年龄、遗传、运动等多种因素相关,是老年人常见、多发关节病。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是临床上治疗膝骨关节炎最常见的方法之一,但不能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膝骨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骨痹"范畴,为肝、脾、肾亏虚,风、寒、湿邪外袭,客于局部,经络不通所致。肝脾肾亏虚是发病基础,肝脾肾不足,易感风寒湿之外邪,阻碍气血之运行,形  相似文献   

3.
孟如教授辨治重症肌无力经验举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孟如教授辨证论治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经验,认为必须以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结合,抓住脾肾亏虚、气血不足,肢体肌肉失养的基本病机,辨证分型论治,才能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重症肌无力的证候及四诊信息进行研究。方法收集100例重症肌无力病例,记录症状、舌象和脉象等临床资料,对临床资料进行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结果重症肌无力临床证候可分为四类:脾肾亏虚、气阴两虚、脾胃虚损、肝肾亏虚,分析每一类证候对应贡献率不同的四诊信息。结论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深入研究重症肌无力的证候分类及四诊信息,有助于重症肌无力的规范化诊断,提高辨证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载:“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关于文中的“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有谓正治:虚者按虚证治疗,即补不足;实者按实证治疗,即损有余。有谓指误治:虚证用泻法,使虚者更虚;实证用补法,使实者更实。虽然均认为虚证宜补,实证宜泻,但从文字解释方面看,出现了分歧。  相似文献   

6.
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代谢性风湿病。金明秀教授认为,痛风性关节炎多以毒邪为患,毒邪侵袭或损伤经络,导致经脉痹阻不通。其病机为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痰浊、瘀血痹阻为标,属本虚标实之证,以脾肾亏虚,毒邪痹阻为病机特点。急性期治疗以清热祛湿化痰活血排毒为大法,慢性缓解期以伏毒内蕴为基本病机,以补益脾肾、化浊解毒为主要治则。遵循以上治则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一书以治疗内伤杂病为重点,其治疗重视整体,以脏腑经络为辨证的核心,而脏腑辨证以肝脾两脏为主,气血的病变是产生杂病的病理基础。"知肝传脾"既是知病防変的预防思想,也是预防肝脾导致的气血不足引发杂病的关键。治疗杂病要重视正气,即重视脾胃后天之本。"肝脾同治"理论既是在气血方面的补充,又是鼓邪外出的治法。所以在临床上常补正气与祛邪气相兼而治。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属于中医"黄疸""臌胀""积聚""胁痛"等范畴。依据"肝衰胆灭"理论,认为该病病初,患者可因感受内外之邪,或因情志失调而致肝气不畅,疏泄失常,胆汁分泌失调;病中,肝失疏泄、胆失藏泌之病理变化加重,而致脾胃功能失常;病进,肝病及肾,肝病及脾,肝脾同病,日久入肾;病终,肝衰胆灭,脏腑同病,神明受害。治疗从疏肝利胆着眼,结合脏腑,分论虚实,明辨气血。病初治以疏肝利胆、理气行血;病中治以疏肝健脾、顺气和血;病进治以补益肝肾、调气和血;病终治以通调脏腑、开窍醒神。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吴金玉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疾病的临床经验。[方法] 通过临床跟诊,收集整理并分析记录吴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疾病的医案,查阅相关古籍和文献资料,阐述吴教授对该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分析其诊治思路,并附验案加以佐证。[结果] 吴教授认为,慢性肾脏病总以本虚标实为主,以脾肾亏虚为本,湿浊瘀血为标,在临床治疗中重视顾护脾胃,从脾治肾,同时兼顾补益气阴,而邪实中又以“瘀血”为要,擅用活血化瘀之法。所举医案中医辨病为水肿,属脾肾气虚、瘀血内阻之证,治以健脾益肾、活血祛瘀、益气养阴、标本同治,以后天脾气固补先天肾气,祛除湿浊瘀血,邪去正安,疗效显著。[结论] 吴教授辨治慢性肾脏疾病,详辨病因病机,标本兼治,治疗上以脾肾亏虚、湿浊瘀血为切入点,据证化裁,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学习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
有相关研究提示大肠息肉与血脂异常存在一定的联系。文章拟从饮食、情志的异常为病因,以痰瘀为病理基础,以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脾肾亏虚为病机,探讨大肠息肉与血脂异常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主要为持续不愈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笔者临证时常将溃疡性结肠炎分为脾虚湿热型、脾肾阳虚型、肝脾不和型、阴血亏虚型,运用中药进行辨证论治。在采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常注意采用情志调摄、食疗、灌肠等方法进行配合治疗,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中药健脾养阴方治疗老年脾阴虚型便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1例老年脾阴虚型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0例,采用健脾养阴方(党参、白术、牛膝、茯苓、黄精)治疗;对照组31例,服用麻仁软胶囊.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90.3%,2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复发率39.3%,对照组复发率67.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健脾养阴方治疗老年脾阴虚型便秘可有效控制复发率,改善排便费力及口干等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健脾降脂方针刺对脾虚湿盛所致肥胖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空腹血脂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62例、对照组64例。治疗组采用健脾降脂方(内庭、公孙、足三里、中脘、丰隆)加减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脐周八穴"(双侧滑肉门、天枢、外陵及水分、阴交)针刺治疗。10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观察其疗效及治疗前后患者体重、体重指数(BMI)、腰围、臀围、空腹血脂的变化情况。结果①2组自身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体重、BMI、腰围、臀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2组临床总有效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组间比较治疗后2组的体重、臀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BMI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TC、TG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健脾降脂方针刺治疗脾虚湿盛所致肥胖较"脐周八穴"具有更好的疗效,主要体现在减少体重、BMI、臀围,以及TC、TG的降低方面。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法治疗肝郁脾虚型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盲法原则,选取符合轻、中度抑郁症及中医肝郁脾虚型证候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疏肝健脾法(口服逍遥散)治疗,对照组予西药氟西汀胶囊,疗程均为6周。结果①按中医疗效指数评估临床疗效,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②按HAMD评分评估临床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③治疗组在食欲下降、腹胀、入睡难、口干口苦及多梦等症状的疗效上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④应用逍遥散治疗,未见到不良反应。结论疏肝健脾法治疗肝郁脾虚型抑郁症具有较好的疗效,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提示中医辨证治疗抑郁症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张大宁教授认为,虚、热、湿、瘀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致病因素,脾肾亏虚、肾虚血瘀兼湿热蕴结导致水湿内停、精微不固是其主要病机.临证思维缜密,见解独到,用药灵活,主张慢性肾小球肾炎当从脾肾论治,在辨证论治的同时注重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并在补益脾肾的基础上,兼顾活血化瘀、清热利湿及固涩升提之法.  相似文献   

16.
王爱华教授辨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南省名中医王爱华教授认为脾胃气虚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之本,湿热为致病之标,热毒为下血之因,血瘀为局部病理变化,肠疡为局部病理表现,日久则病及于肾,脾肾双亏,提出健脾助运是根本、调气和血辅其治、清热化湿贯其中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李东垣《脾胃论》中补脾胃升阳法之代表方剂——升阳益胃汤,对临床34例脾虚患者进行了治疗前、后的疗效观察。结果,气短乏力,周身重痛,眩晕,心悸,汗出,舌淡脉虚等脾胃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同时,随着临床症状的改善,患者免疫功能亦有相应提高,血清OKT_3,OKT_4,OKT_3及OKT_4/CKT_3均有明显改善。临床总有效率为91.1%。  相似文献   

18.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发病多因性,临床表现呈多态性,常见于育龄期妇女的内分泌、代谢异常综合征。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该文从中医理论知识,根据PCOS的临床症状来分析其致病的主要机理。认为脾肾两虚为其致病之本虚,湿热、痰湿、瘀血为其标实之象。意在探讨PCOS的病机,以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治愈本病。  相似文献   

1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危害全球的流行性疾病。该文认为糖尿病与COVID-19存在共同的内源性基础脾虚,而湿邪不仅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产物,也是致病的重要因素。糖尿病患者脾虚湿盛,卫气化生乏源,卫外不固,易感受病邪而患病;津液输布失常,水湿上渍于肺,合并COVID-19,痰湿上犯,可加重咳、痰、喘等症,增加其不良预后及死亡的风险,故脾虚湿盛是糖尿病患者易患COVID-19和病情加重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补脾益气中药对脾虚症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利血平皮下注射建立脾虚小鼠模型,补脾益气中药治疗后观察小鼠的行为学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脑内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脾虚证小鼠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均下降;海马CA1区nNOS表达减少而大脑皮层表达增加。补脾益气中药能改善脾虚小鼠的学习能力,但对记忆能力影响不大;中药能调节小鼠海马CA1区及大脑皮层nNOS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P<0.05,P<0.01)。结论:补脾益气中药可能通过调节nNOS蛋白来改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