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象”的内涵分层及与脉诊的关系、单要素“位数形势”属性脉象的取象、多要素脉象的组合取象 3个方面探讨象数思维对脉象、脉象属性、脉象组合的影响。中医脉象是位数形势各属性多要素不同程度的排列组合,也是对各属性不断取象的过程。通过从象数思维角度对脉象属性和脉象组合的探讨,增强了对中医脉诊的认识,为临证辨脉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而更好地为临床辨证服务。  相似文献   

2.
48例室间隔缺损病人脉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观察的VSD病人脉象有:细脉、数脉、沉脉、弱脉以及伏脉、微脉、涩脉、代脉,以前三种脉象为多见,且以细数沉复合脉者为多,见于这种脉象的多为单纯的VSD病人。伏、微、涩脉的病人均为非单纯性VSD,分别伴有主动脉瓣狭窄、卵圆孔未闭,房间隔缺损等心脏畸形。VSD与正常人脉图比较,在15项指标中,有9项指标差异显著。术后病人的脉象为细滑数或为平脉,脉图多为双峰波或三峰递减波图型,数脉仍为术后常见脉。缺损  相似文献   

3.
任何人任何时候的脉象都应俱有位、数、形、势诸要素,即"脉素"。脉素既是对脉象不同方面性质的定性,又是对同一方面性质不同程度和不同大小的定量。对于脉素量度的大小等级,笔者以为可用"脉素值"来表示,而其变量至少有七个,即脉位的浮沉、脉率的数迟、脉体的长短、脉幅的大小、脉势之滑涩、脉力的强弱、脉律的至止。脉象这样一个复杂的多变量系统,可以利用数学上的"多变量样本的图分析法"制成"脉象雷达图",从而促进临床脉诊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动画方式介绍了各种脉象的搏动特点、诊脉的方法以及诊脉者的感觉,使脉位、脉形、脉势、脉率可清楚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5.
脉诊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中医教学中脉诊教学难度大,学习者仅凭教师讲授,个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在实践中摸索,缺乏对脉诊指感的直观、感性的认识。因此研制中医脉象模拟仪有其必要性。现就脉象模拟仪研制的必要性与研究思路进行了探讨,对中医脉诊的发展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6.
中医心理脉象的临床识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理脉诊在中国有久远的历史,早在东汉就有张仲景诊脉识“诈病”之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疾病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正确感知和识别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对医学心理学有重要意义。以下从几方面对心理脉象的临床识别作初步探讨。1 心理脉象和病脉的差异心理脉象和病脉均以寸口为候诊部位。搞清心理脉象和病脉之间的差异是识别心理脉象的关键。这种差异主要反映在以下几点:11 脉象信息来源不同心理脉象和病脉同出寸口,但二者信息来源不同。病脉来源于疾病造成的病理状态;心理脉象来源于人体心理生理活动。来…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了脉象学中的新概念──心理脉象。文章从中医经典所揭示的心理活动与脉象间的相互关系出发,对心理脉象产生的理论根据、形成机理、结构组成、形态特征,以及心理脉象与病脉的区别、患者就诊心理对脉象的影响等方面从理论和临床上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观察滑脉脉图各参数的特异性变化,为“计算机脉象仪”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运用“计算机脉象仪”对188例滑脉进行脉图采集及参数分析,并与175例平脉作为对照组比较.结果 滑脉组中男女两性别在脉图参数U2、U3、D2中有差异(P<0.05).滑脉组年龄与脉图参数D2呈负相关,与D3呈正相关,总胆固醇值与D2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脉、滑脉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年龄分布、体质量、体质量指数及血压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平脉脉图相比,滑脉脉图参数D2明显降低(P<0.01),D3明显升高(P<0.01),T1、T2均明显延长(P<0.01).结论 “计算机脉象仪”能较客观及特异性的体现滑脉的脉象特点.  相似文献   

9.
结脉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节律失常的脉象.但其脉象的具体标准却还未完全统一。《内经》中没有结脉的记载.记载结脉脉象最早的书籍是《难经》。《难经·八十一难》曰:“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也。”指出结脉的脉象是脉来歇止、止无定数。至于结脉的脉率,文中没有提到。直到东汉.《伤寒论·辨脉法》云:“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1振动觉有关脉象的组成结构振动觉脉象成分是由基础脉象形态和脉象振动觉两部分组成。基础脉象形态主要由脉象大、小、长、短、浮、沉、迟、数、弦、滑、紧、细等一般形态组成。该部分构成了脉象识别的基本框架。脉象振动觉以脉搏的谐波分量为感觉主体,通过谐波振动特征...  相似文献   

11.
弦脉与紧脉在脉象上均具有脉气紧张的特点,临床切脉易将两者混淆。从弦脉与紧脉的脉象构成要素、脉图特征及脉象形成机制等方面研究其异同之处,掌握辨析要点,对临床鉴别弦脉与紧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脉压指数与脉搏波速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脉压指数(PPI)与脉搏波速度(PWV)的相关性及对动脉硬化的评价价值.方法:取3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用冠脉造影导管于主动脉内测量主动脉内压,得到PPI,同时测定PWV.以PPI<0.400、0.401~0.500、0.501~0.600、>0.601分为四个亚组进行分析,并把PPI与PWV作相应的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随着PPI的增加,PWV、脉压、收缩压、舒张压等随之升高.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PI与PWV的相关性最佳.多因素逐步回归结果显示,PWV仅与PPI有显著的回归效果.结论:在评价动脉硬化方面,PPI比脉压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PP)和脉压指数(PPI)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12月~2009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50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外周动脉PP水平分为高脉压组(PP≥60mmHg)和低脉压组(PP〈60mmHg),并选取同期我院正常体检者135例作为对照组。调查各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计算PPI,并行肢体动脉测量检查,以baPWV作为动脉硬化的评价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探讨PP和PPI与外周动脉硬化的关系。结果:高血压高脉压组患者的PPI(0.48±0.05)显著高于低脉压组(0.39±0.05)和对照组(0.38±0.03)(均P〈0.05);高脉压组和低脉压组的baPW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高脉压组的baPWV(1883.62±326.51cm/s)显著高于低脉压组(1584.43±267.91cm/s)(均P〈0.05)。调整年龄后,PP、PPI和收缩压与baPWV呈显著正相关(r=0.447,0.209,0.484;P〈0.01,P〈0.05)。结论: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PP及PPI与baPWV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4.
脉压和脉压指数与脑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脉压(PP)、脉压指数(PPI)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将674例脑卒中患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与出血性脑卒中组,并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检查人员500例为对照组,分析各组人员的脉压、脉压指数.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PP、PPI为(70.27±17.55)mmHg、(0.46±0.07)mmHg,出血性脑卒中组PP、PPI为(70.60±17.75)mm№、(0.45±0.07)mmHg,均高于对照组的(50.95±10.62)mmHg、(0.40±0.06)mmHg,差异有显著性(P<0.001).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组PP最大的分布范围在为70~79mmHg,分别占28.09%和23.53%,对照组PP最大的分布范围在为50~59mmHg,占33.60%;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组PPI最大的分布范围在0.40~0.49之间,分别占51.06%和58.82%,对照组PPI最大分布区在<0.45,占52.40%.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组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57.02%和62.7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40%;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组高血压患者的PP、PPI亦分别高于对照组.结论:PP、PPI与脑卒中的发生有关,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PPI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PP的缺陷,能更好地反映脑卒中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5.
在对古籍中有关代脉的论述进行梳理、归纳的基础上,结合西医学心血管理论探讨代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认为代脉作为一个独立的脉象,其特征为"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其脉率可以正常,也可偏快或偏慢。代脉的临床意义为"脏气衰微、七情惊恐、跌打损伤、风证、痛证及心脏疾患,也可以见于妇女妊娠和禀赋异常的常人"。临床应用中以"结、代脉交替出现或脉有间歇,时有规律,时无规律"等文字描述"脉结代"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子宫肌瘤的常见中医脉象及其特征。方法对4,5,6,7版中医妇科学中医药高等教育教材、1999~2008年医药卫生期刊中有关子宫肌瘤脉象研究的125篇文献、4000余例现代名中医医案中子宫肌瘤的脉象记录进行分析。结果子宫肌瘤的脉象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规律性。实际诊疗中记录的子宫肌瘤脉象达32种,出现率最高的脉象为沉弦脉。结论子宫肌瘤的脉象特征表现为脉位以沉脉为主,脉的形与势以弦脉、涩脉、细脉为主。  相似文献   

17.
人之脉象大体可从脉位、脉率、脉力、脉畅四个角度,分为浮和沉、迟和数、实和虚、滑和涩八种典型病脉,统称“八纲脉”。八纲脉为辨脉之提纲,可辨别病之表里、寒热、实虚、在气在血,为识脉辨证之捷径。证之临床,该方法提纲挈领,不仅有助于初学者去芜存菁,掌握脉学之要,而且直指临证,指导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8.
脉形和脉势检测方法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形”、“脉势”一直是脉诊研究的难点,可视化技术的引入扩展了脉诊信息的获取空间,使脉形、脉势及其要素的客观检测成为可能。结合影像学资料和其他数据,形成合理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是实现这种可能性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金匮要略》痰饮病篇“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的脉“平”令人费解,学者们各持己见,莫衷一是.明清以来医家的著述和现代学者的训诂结果中,伤寒大家胡希恕提出,出现脉“平”而非痰饮病典型弦脉,是因支饮兼外邪的结果.而现代训诂学者张正昭考证得出“平”字与“抨”字通假,脉“平”当作脉“抨”讲,为有抨弹感或兼有敷急的脉象.结合两位观点,得出脉“平”为支饮兼风寒外邪而出现的弦、紧、浮、数相复合的脉象——“抨”脉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脉图循环功能自动分析仪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马援  吴少华 《医学争鸣》1993,14(2):134-1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