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丸行情大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药材雷丸是个小品种(业内戏称“小雷丸”)。进入2l世纪后,我国医药行业异军突起,大力开发新型驱虫药品,对雷丸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由初期的20t(估算,下同),增加至2009年的100t,增幅高达5倍。由于野生雷丸资源濒临枯竭,供给缺口连年加大,造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市场经济“赢贱缺贵”,拉升小雷丸价格大涨,由2000年的8元(千克价,下同),飙升至2009年的85元,升幅逾10倍。预测雷丸的后市行情仍有上行空间。小雷丸进人大市场,表现不凡,已成药市关注的热点品种之一。现将小雷丸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雷丸蛋白酶提纯及其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泉洲  李明 《中成药》1991,13(3):32-33
作者对雷丸菌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中提纯了一种蛋白酶。经测定雷丸蛋白酶为一条多肽链的糖蛋白,总糖含量约为16.7%,蛋白酶分子量约为16,800,末端氨基酸为缬氨酸.氨基酸组成分析表明它含有较多的酸性氨基酸和蛋氨酸。  相似文献   

3.
进人21世纪后,藁本药用价值逐步显现出来,应用范围广泛,市场产销两旺,大货走动加快,批量成交频繁,需求量逐年上升。从2000年起每年递增15%。由于产区对野生藁本的过度采挖,资源日趋下滑,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导致价格一路走高,已成为药材市场上的热点品种之一,备受药商关注。现将藁本近些年的产销状况及后市走势分析预测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近来,雷丸药材便宜,栽培趋少,另由于药材市场混乱,造成质次掺假等现象。我院中药库曾购进一批雷丸药材,进库检查发现,其中掺有将近2/3的不明混伪品,其外观形状,理化特征均与雷丸有别。详细鉴别见下列。  相似文献   

5.
雷丸的鉴定及药用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品为白蘑科真菌雷丸Omphalia lap idescens schroet.的干燥菌核。秋季采挖,洗净,晒干。别名竹苓、竹林子、竹铃子、竹铃芝、木莲子、雷实、雷矢。腐生菌类,子实体寿命很短,常见者为菌核。菌核体坚硬,呈不规则的球形或块状,直径0.8~3.5 cm,表面黑棕色,有细密皱纹,内面为紧密交织的菌丝体,蜡白色,半透明而略带黏性,有同色纹理。越冬后,由菌核体发出新的子实体,一般不易见到。常腐生于竹林根,棕榈根下。分布于我省郧阳,恩施,宜昌,襄阳等地,国内还分布于河南,甘肃、陕西、安徽、浙江、福建、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1药材鉴…  相似文献   

6.
郭炜 《辽宁中医杂志》2014,(9):1866-1867
雷丸首见于《神农本草经》。本品能杀虫消积,可用于治疗绦虫、钩虫、蛔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诸证,为历代医家所喜用。近年来,药理研究证实雷丸具有抗炎、抑制肿瘤等方面作用,引起医者的重视。为充分发挥雷丸的临床疗效,本文对其古今临床应用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7.
雷丸肠溶胶囊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雷丸的有效成分遇酸或遇热易受破坏。现将其制成肠溶胶囊,使之在肠道内碱性环境中溶解,释放,从而保证了疗效。  相似文献   

8.
雷丸菌人工培养形成菌核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淑芳  王瑞芳  朱彗新  朱平 《中药材》2005,28(8):647-648
本文报道不同培养基、不同培养方式及不同接种源对雷丸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雷丸来源于多孔菌科。真菌雷丸Omphalia lapidescens Schroet.的干燥菌核。始载于《本经》,曰:“杀三虫,逐毒气,胃中热”。现代主要用于虫积腹痛,用于治疗绦虫及钩虫病,以驱绦虫为主。笔者在基层工作数年,时有发现一些基层医师用本品治疗绦虫病,入汤剂煎服或者入散剂冲服,是不妥当的用法,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10.
近期,三棵树药材市场整体行情由畅转稳,并、且有下行迹象,其主要原因是社会大量资金渐渐撤离药市,炒作风逐渐平静下来;同时,无论是家种药材还是野生品种已经开始大量进入市场,新货的冲击,致使市场走动放慢、行情回落。另据产地信息,受2010年药市高价影响,很多产区药农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再次被调动起来,种子市场销势活跃,  相似文献   

11.
四个雷丸菌株的培养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不同基质的培养比较,雷丸菌株间在生成速度、形成菌核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雷丸菌丝冻干粉的急性毒性作用。方法:通过深层液体发酵获取雷丸菌丝并进行真空冷冻干燥,以高、中、低3个剂量组对ICR小鼠进行灌胃,采用一次性给药方式给药,连续观察14天。实验结束后取血清,测ALT和AST,取肝、心、脾、肺、肾5脏器进行石蜡病理切片检查。结果:各实验组均未见小鼠死亡,但用药组小鼠表现行为异常。病理切片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用药组小鼠脾脏有极轻微病变,但未见细胞坏死;其余脏器未见异常。AST和ALT分析显示,各处理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雷丸菌丝冻干粉对小鼠有极轻微毒性,仍需进一步研究以确定毒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中药“雷丸”,是杀虫效果很好的要药。提起雷丸,它还有一则能治怪病的小故事呢!唐代张鷟的《朝野佥载》记载了一个有趣的传说:洛阳有个士人患了一种怪病,他每当说话的时候,腹中就有声音回应。他向名医张文仲求治。可张文仲从未遇到过这种怪病,一时无法医治。第二天,他叫患者逐页朗读《本草》,患者腹中的回音,也照样回应不止。然而当读到某一味药时,回应声竟没有了。张文仲就断定此药可治怪症,就让患者速服此药,终于治好了怪症。宋代范正敏的《遯斋闲览》,对这一传说作了补充叙说:“杨勔得异疾,每发语,腹中有小声应之,久渐声大。有道士曰:‘…  相似文献   

14.
三棵树中药材市场多数品种延续年前走畅价扬态势,投交顺畅,价格上扬。受西南等地旱情影响,旱区受灾品种炒作风一浪高过一浪,有些品种价格已创出历史新高,而且大货、好货难求,提醒商家密切关注旱情的发展,抓住商机。时下,东北产区药材产新期即将来临,据药农反馈,多数品种资源锐减,特别是野生品产量大幅缩减;家种品受粮食价格上涨以及种药材风险大、效益低影响,2010年种植热情并不高,种子、秧苗价格不断下滑,家种品后续供应吃紧。  相似文献   

15.
三棵树中药材市场多数品种延续年前走畅价扬态势,投交顺畅,价格上扬。受西南等地旱情影响,旱区受灾品种炒作风一浪高过一浪,有些品种价格已创出历史新高,而且大货、好货难求,提醒商家密切关注旱情的发展,抓住商机。时下,东北产区药材产新期即将来临,据药农反馈,多数品种资源锐减,特别是野生品产量大幅缩减;家种品受粮食价格上涨以及种药材风险大、效益低影响,2010年种植热情并不高,种子、秧苗价格不断下滑,家种品后续供应吃紧。  相似文献   

16.
中药“雷丸”,是杀虫效果很好的要药。提起雷丸,它还有一则能治怪病的小故事呢!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雷丸菌发酵产物中是否含有和天然雷丸中相同分子量的而且具有体外杀灭猪囊尾蚴活性的雷丸蛋白酶。方法:对雷丸菌发酵所产生的蛋白酶进行提取、检测和体外杀灭猪囊尾蚴的实验,并和天然雷丸蛋白酶进行比较。结果:从雷丸菌发酵产物中分离出来的雷丸蛋白酶经测定,分子量为16800,等电点为4.4,末端氨基酸为缬氨酸,具有水解蛋白的活力及体外杀灭猪囊尾蚴的活性。结论:采用雷丸菌发酵方法所获得的雷丸蛋白酶与天然雷丸蛋白酶之间没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雷丸菌发酵产物中是否含有和天然雷丸中相同分子量的而且具有体外杀灭猪囊尾蚴活性的雷丸蛋白酶。方法:对雷九菌发酵所产生的蛋白酶进行提取、检测和体外杀灭猪囊尾蚴的实验,并和天然雷九蛋白酶进行比较。结果:从雷九菌发酵产物中分离出来的雷九蛋白酶经测定,分子量为16 800,等电点为4.4,末端氨基酸为缬氨酸,具有水解蛋白的活力及休外杀灭猪囊尾蚴的活性。结论:采用雷九菌发酵方法所获得的雷九蛋白酶与天 然雷九蛋白酶之间没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9.
赵银瓶  胡开治  李娜  韩量  韦中强  肖波 《中草药》2015,46(3):424-427
目的明确雷丸菌丝生长的影响因素,为人工栽培提供依据。方法在不同温度、碳源、氮源、p H、培养基质等培养条件下测定雷丸菌丝日生长量。结果 25℃、p H 6.0~7.0条件下菌丝生长快;1%~3%的碳源,菌丝生长速率差异不显著;蛋白胨、酵母粉等氮源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玉米粉无抑制;竹叶为雷丸栽培种较适宜的栽培主料,玉米粉的促生长作用明显。结论温度、氮源和基质对雷丸菌丝生长的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20.
雷丸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明峰  沈莲清  王奎武 《中草药》2011,42(2):251-254
目的研究雷丸Omphalia lapidescens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凝胶等色谱方法对雷丸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雷丸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1)、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2)、麦角甾醇(ergostero1,3)、麦角甾醇过氧化物(ergosterol peroxide,4)、甘遂醇(tirucallol,5)、豆甾醇-7,22-二烯-3β,5α,6β-三醇(stigma-7,22-dien-3β,5α,6β-triol,6)、豆甾醇(stigmasterol,7)、3β-羟基豆甾-5,22-二烯-7-酮(3β-hydroxy-stigmast-5,22-dien-7-one,8)、木栓酮(friedelin,9)、表木栓醇(epifriedelanol,10)。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