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肠镜检查和治疗前不同方法肠道准备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肠清洁程度是影响结肠镜检查和治疗的重要因素之一.2007年2至6月,我们对80例进行结肠镜检查和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2种不同方法进行肠道准备,观察结肠清洁效果并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胶囊结肠镜下结肠黏膜损伤的内镜影像学特点对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连续收集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间19例患者,其中男12例、女7例,平均年龄(44.2±14.6)岁,入组者以血便、腹泻、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具备溃疡性结肠炎相关诊断依据.研究中将胶囊结肠镜和传统结肠镜下结肠黏膜病变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级,以传统结肠镜诊断为金标准,统计胶囊结肠镜与传统结肠镜下黏膜分级的一致性(Kappa值和P值),并同时观察胶囊结肠镜检查过程中肠道清洁度、全结肠检查完成率、患者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胶囊结肠镜下黏膜轻度病变2例,中度8例,重度9例 而传统结肠镜下则轻度3例,中度8例,重度8例.经统计Kappa=0.826,确切概率计算P<0.001,提示一致性良好.胶囊内镜全结肠检查完成率达100%(19/19),肠道清洁度优良率达79%(15/19),检查全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胶囊结肠镜能客观反映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黏膜病变程度,具有部分替代传统结肠镜进行结肠病变监测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胶囊结肠镜下结肠黏膜损伤的内镜影像学特点对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连续收集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间19例患者,其中男12例、女7例,平均年龄(44.2±14.6)岁,入组者以血便、腹泻、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具备溃疡性结肠炎相关诊断依据.研究中将胶囊结肠镜和传统结肠镜下结肠黏膜病变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级,以传统结肠镜诊断为金标准,统计胶囊结肠镜与传统结肠镜下黏膜分级的一致性(Kappa值和P值),并同时观察胶囊结肠镜检查过程中肠道清洁度、全结肠检查完成率、患者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胶囊结肠镜下黏膜轻度病变2例,中度8例,重度9例;而传统结肠镜下则轻度3例,中度8例,重度8例.经统计Kappa=0.826,确切概率计算P<0.001,提示一致性良好.胶囊内镜全结肠检查完成率达100%(19/19),肠道清洁度优良率达79%(15/19),检查全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胶囊结肠镜能客观反映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黏膜病变程度,具有部分替代传统结肠镜进行结肠病变监测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胶囊结肠镜下结肠黏膜损伤的内镜影像学特点对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连续收集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间19例患者,其中男12例、女7例,平均年龄(44.2±14.6)岁,入组者以血便、腹泻、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具备溃疡性结肠炎相关诊断依据.研究中将胶囊结肠镜和传统结肠镜下结肠黏膜病变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级,以传统结肠镜诊断为金标准,统计胶囊结肠镜与传统结肠镜下黏膜分级的一致性(Kappa值和P值),并同时观察胶囊结肠镜检查过程中肠道清洁度、全结肠检查完成率、患者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胶囊结肠镜下黏膜轻度病变2例,中度8例,重度9例;而传统结肠镜下则轻度3例,中度8例,重度8例.经统计Kappa=0.826,确切概率计算P<0.001,提示一致性良好.胶囊内镜全结肠检查完成率达100%(19/19),肠道清洁度优良率达79%(15/19),检查全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胶囊结肠镜能客观反映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黏膜病变程度,具有部分替代传统结肠镜进行结肠病变监测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结肠黏膜下肿瘤内镜套扎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科40例结肠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SMT)(肿瘤直径≤19 mm)行超声内镜检查(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并作出初步诊断,之后采取结肠镜下套扎技术进行治疗,且术后回收病变组织,定期复查,随访术后有无并发症及套扎术的疗效.结果:40例患者黏膜下肿瘤均完整清除,6例采用单纯结肠镜下套扎技术,34例采用结肠镜下套扎联合高频电切术治疗,34例回收的组织病理显示:12例为脂肪瘤,12例为类癌,8例为间质瘤,2例为平滑肌瘤.结论:内镜下套扎技术对于结肠黏膜下肿瘤的治疗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能够对病灶进行有效清除,对于结肠肿瘤的早期防治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结肠透析机对腹泻患者结肠镜检查前肠道的清洁情况。方法 120例腹泻患者结肠镜检查前随机分为两组,A组使用结肠透析机清洁肠道,B组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清洁肠道。结果 A组在肠道清洁度、患者的依从性、不良反应方面明显优于B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结肠透析机对腹泻患者肠道清洁度高、患者的依从性好、不良反应少效果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人免疫缺陷病毒阳性[HIV( )]非特异性慢性结肠炎腹泻患者结肠黏膜血管和结肠黏膜病理改变.方法:将同期不同症状和病因32例HIV( )非特异性慢性结肠炎腹泻患者600张电子结肠镜照片与300例非HIV患者3000张结肠镜照片对比,并对32例HIV( )非特异性慢性结肠炎腹泻患者病理切片内固有层内毛细血管分布情况和黏膜内出血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HIV( )非特异性慢性结肠炎腹泻患者9例结肠镜照片显示结肠黏膜血管末梢呈环形改变,直径在1-2 mm左右,出血后环圈加粗变大;其他3000张肠镜对照照片未发现同样血管改变.HIV( )非特异性慢性结肠炎腹泻患者32例结肠黏膜病理切片除见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改变外,13例黏膜皮下固有层中有出血,大量红细胞聚集,27例黏膜内皮下固有层中毛细血管明显增生.结论:结肠黏膜血管末梢环形改变可能是HIV( )非特异性慢性结肠炎腹泻患者结肠黏膜一种特异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肠镜检查技术的日益成熟和老年人保健的需求,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接受肠镜检查和治疗。肠道清洁准备是结肠镜检查前必要的术前准备,清洁的肠道是保障检查过程中进镜、观察结肠黏膜、准确活检病变组织标本和切除结肠息肉等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美国等发达国家要求每例结肠镜检查报告中应有肠道准备质量的内容[1]。我国成人慢性便秘患病率为4%~6%[2],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便秘患病率高达22%[3]。根据2013版中国慢性便秘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体内雌激素对结肠黏膜组织错配修复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共选取结肠镜检查正常的健康人42名.于结肠镜检查前0.5 h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雌二醇(E2)水平,结肠镜下于右半结肠取肉眼观正常的结肠黏膜组织,以半定量逆转录(RT)-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免疫组化染色法评定DNA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的表达量,分析血清E2水平与结肠黏膜hMLH1和hMSH2表达量的关系.结果 正常人血清E2水平与结肠黏膜组织hMLH1基因的表达量之间存在双峰曲线关系,当血清E2≥45 pg/ml时,hMLH1的表达量与血清E2水平正相关(mRNA相对表达量:P=0.003、r=0.701;免疫组化阳性指数:P=0.000,r=0.874).但血清E2水平与hMSH2表达量间无关联.结论 体内高雌激素水平能增强结肠黏膜组织错配修复基因hMLH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结肠镜是目前在全球广泛使用的一种检查方法,它可以检测结肠及末端回肠的病变。肠道黏膜的清洁程度直接影响到检查的效果,这依靠事前充分的肠道准备工作。不充分的肠道准备可能会遗漏黏膜的损伤、延长检查的时间、增加患者的痛苦以及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缺血性结肠炎( IC)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IC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及结肠镜、腹部CT检查结果,记录转归情况。结果本组78.6%为50岁以上中老年人,临床表现为急性腹痛40例、便血38例、腹泻28例。42例结肠镜检查显示,92.9%的病变发生在左半结肠;40例行病理检查,表现为结肠黏膜充血28例、糜烂18例和溃疡8例,与正常黏膜界限分明。30例行腹部CT检查显示,9例结肠肠壁增厚。均给予内科保守治疗后,入院2周~1个月复查结肠镜,40例痊愈,2例好转。结论 IC好发于中老年人,临床表现以急性腹痛、便血、腹泻为主,结肠镜检及腹部CT检查均有助于明确诊断,保守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复方苦参结肠溶胶囊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治疗作用以及对结肠黏膜IκB-α蛋白的表达作用, 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经结肠镜及病理证实的UC患者24例,随机分为复方苦参组和美沙拉嗪组, 复方苦参组16例用复方苦参结肠溶治疗, 美沙拉嗪组8例用美沙拉嗪治疗, 共治疗8 wk.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IκB-α蛋白的阳性细胞表达率.结果: 复方苦参组总有效率为93.75%, 美沙拉嗪组为87.50%, 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复方苦参组和美沙拉嗪组治疗前结肠黏膜IκB-α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高于治疗后(25.6%±2.9% vs 21.5%±4.9%, 23.5%±5.6% vs 21.8%±5.0%, 均P <0.01), 治疗后复方苦参组结肠黏膜IκB-α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率与美沙拉嗪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复方苦参结肠溶胶囊对UC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治疗后患者结肠黏膜IκB-α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降低, 这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美蓝染色后用放大电子结肠镜观察结肠息肉的微细结构类型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方法使用0.5%美蓝对电子结肠镜检查到有息肉的部位进行息肉及邻近的黏膜进行染色,然后用放大电子结肠镜观察.按Kudo's标准记录正常结肠黏膜和息肉,然后行活检或息肉电切术,以便组织病理学评价.结果本组共67人,普通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180颗,经美蓝染色后又发现了1-3 mm大小的息肉90颗,共计270颗息肉.放大结肠镜可明显提高腺瘤性病变的检出率,P<0.001.270颗病变的隐窝类型分为6种,呈Ⅱ型者2颗(0.7%);Ⅲs型203颗(75.2%);ⅢL型49颗(18.1%),其中伴有轻、中度非典型增生者7颗;Ⅳ型11颗(4.1%),伴有轻度非典型增生者2颗、黏膜癌1颗(9.1%),Vn共5颗(1.9%),伴有中度非典型增生者1颗,黏膜癌2颗(40%).本组息肉均进行了电切术.结论美蓝染色后用放大电子结肠镜可清晰地观察到结肠隐窝,其大小一致,呈圆形或椭圆形;诊断为腺瘤性息肉与病理组织学的符合率为96.7%,可明显提高息肉的检出率,并可鉴别电切息肉术后残留的基底部是否残留腺瘤组织或癌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六味结肠散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分别给予六味结肠散及口服柳氮磺吡啶片、痢特灵片治疗,60d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症状及结肠镜复查。[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肠镜下黏膜改变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六味结肠散在临床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方面较柳氮磺吡啶片痢特灵片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5.
结肠脂肪瘤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肠脂肪瘤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以提高诊断率.方法:调阅病历、结肠镜、腹部CT、结肠钡剂造影图像、结肠镜活检病理切片、手术切除标本病例切片等资料.对我院1995-2010年病理确诊的6例结肠脂肪瘤病例的临床、内镜下、影像学表现、病理图片及误诊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行结肠钡剂造影,见结肠充盈缺损,诊断结肠癌;1例行腹部CT检查,诊断结肠息肉;6例均行结肠镜检查,均发现结肠黏膜下肿块;诊断结肠癌3例、结肠息肉2例、结肠脂肪瘤1例.6例患者中,仅1例术前获确诊.误诊率83.3%(5/6).误诊原因主要有:该病发病少,临床少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瘤体表面因炎症、糜烂等,失去内镜下典型表现而酷似结肠癌;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结论:内镜检查时结肠脂肪瘤瘤体同一部位多次深挖活检应可做出正确诊断.治疗可根据情况行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或行手术作肠段切除术.  相似文献   

16.
肠道准备是结肠镜检查前的一项重要工作,肠道清洁的安全性和结肠内的清洁程度是影响结肠镜下检查和治疗质量的重要因素[1]。老年患者如何进行安全、耐受性好、有效的肠道准备,是一项值得研究的工作。我们采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联合甘露醇对老年患者结肠镜检查前进行肠道准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微生态制剂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2004年11月至2006年6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就诊的溃疡性结肠炎初治患者8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比较两组治挝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结肠黏膜炎症评分、结肠黏膜IgA的表达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C4的差异.结果 治疗2个月后两组临床症状评分、结肠黏膜炎症评分及结肠黏膜IgA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且观察组临床症状、结肠黏膜炎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结肠黏膜IgA免疫反应阳性颗粒数高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C4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CD4 /CD8 比值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 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可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其机制可能与影响结肠黏膜IgA及T淋巴细胞亚群构成有关.  相似文献   

18.
杨帆  贺锋 《山东医药》2007,47(21):97-98
对29例肠镜检查失败患者进行CT仿真结肠镜检查(CTVC)检查,并与结肠镜及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CTVC能显示正常或异常黏膜纹,显示病变形态和范围,并能从梗阻远端观察病变情况,并对病变可以进行术前的定位、分期。认为CTVC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是全面评价梗阻性结肠病变的有效方法,可作为结肠镜检查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9.
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是一种少见的非炎症性、良性、可逆性的,以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黏膜色素沉着性病变,结肠黏膜内有很多吞噬有脂褐素样物质的巨噬细胞,可通过结肠镜检查而诊断。2001年3月至今,我院在结肠镜检查中发现结肠黑变病53例,其中31例进行了病理组织学检查,现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56岁,因突发大量血便入院.1周前患者曾因上腹痛在本院行胃镜检查,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A1期),遂每日服用"埃索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无其他特殊病史.入院后6h又排暗红色血便1次,量约150 ml,即行急诊结肠镜检查.镜下见从直肠到回盲段肠腔内均有大量暗红色血水便,间杂少量暗红色凝血块,经结肠镜活检管道以生理盐水反复冲吸清洁肠腔,从直肠至盲肠黏膜光滑完整,未见活动性出血点,亦未见溃疡、糜烂,于回盲瓣开口部见黄绿色团状粪块嵌顿,中有2枚鱼刺状尖锐物突出于盲肠(图1),以活检钳取出,证实为鱼刺,分别长2.5 cm、2.0 cm.冲洗回盲瓣黏膜至清洁,见局部黏膜水肿,表面少许点状红斑样糜烂,反复观察约5 min,未见活动性出血点,继续插镜入回肠末段约20 cm,见回肠末段肠腔清洁,黏膜光滑,无活动性出血,亦未见陈旧血迹,有少许黄色粪水存留,退镜再次观察各段肠腔黏膜,未见活动性出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