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淋病是最重要的性传染疾病之一。淋病奈瑟菌的感染率不断提高 ,正确地检测了解其耐药性 ,对淋病的治疗和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对临床分离的淋病奈瑟菌 (NG)进行了纸片扩散 (K B)法药敏试验 ,同时对这些淋病奈瑟菌进行PCR测定及DNA测序以检测其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的耐药基因。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菌株来源 :5 0株NG为 2 0 0 1年 6月~ 11月来我院就诊病人及市皮肤病防治所对淋病高危人群体检取样分离培养所得 ,细菌经培养及生化试验确证为淋病奈瑟菌。抗生素 :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头孢噻污、头孢西丁均为…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2002年度我院所分离62株淋病奈瑟菌耐药情况,了解淋病奈瑟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其结论是临床用药应参考淋病奈瑟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预防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 2 0 0 2年度我院所分离 6 2株淋病奈瑟菌耐药情况 ,了解淋病奈瑟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 ,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其结论是临床用药应参考淋病奈瑟菌药敏试验结果 ,合理选用抗生素 ,预防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5.
目的:了解我院肠道志贺氏菌感染的耐药谱,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收集我院2002年6月至2004年11月所有大便培养,共分离出的86株志贺氏菌,其鉴定和药敏均由美国BD公司PHOENIX-100全自动细菌鉴定分析仪完成,其同时测定17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实验。结果:86株志贺氏菌中,宋内氏志贺氏菌35株(占40.7%),福氏志贺氏菌51株(59.3%)。分离出的两种志贺氏菌对17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明显不同,但对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的耐药率>80%,亚胺培能的耐药率为0,而三、四代头孢有较高的抗菌活性。结论:志贺氏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不断升高,临床上应加强对志贺氏菌耐药性的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我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杆菌(EC)阳性率及其耐药性.方法 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大肠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进行筛选,药敏试验同样用纸片法.结果 127例大肠杆菌78例NESBLS.结论 我院ESBLs阳性率较高.临床要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滥用抗生素,防止ESBLsN产生与传播.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医院非发酵菌感染状况及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常规方法细菌培养鉴定菌株,(K—B)纸片扩散法做药敏及用ATB系统鉴定细菌和药敏。结果:非发酵菌占临床细菌分离率19.9%(106/532),从其种类构成比来看,其中分离率高的主要有铜绿假单胞菌占53.7%(57/106),不动杆菌占16%(17/106),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占14%(15/106)。对儿种常用抗生素耐药率检测显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为20%~96%,耐药率低的是多粘菌素B为20%,亚胺培南为23%。不动杆菌属耐药率为18%~85%,耐药率低的是亚胺培南为18%,多粘菌素B为23%。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率从28%至100%不等,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100%,而耐药率低的是复方新诺明为28%,多粘菌素B为31%。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以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仍然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非发酵菌,药敏的显示对多数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率。开展对非发酵菌的培养和耐药性的动态监测,对控制院内感染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情况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用VITEK-32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对2009年1月-2010年10月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124株肺炎克雷伯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同时用仪器法和双纸片协同试验检测ESBLs。结果肺炎克雷伯菌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感染科检出率分别为17.74%、7.26%;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37.90%。124株肺炎克雷伯菌共检出ESBLs阳性42株,阳性率为33.87%。产酶和不产酶菌株对氨苄西林均耐药(100%),而对亚胺培南敏感性较高,达89.42%。对其它抗生素的耐药率,产酶菌株均不同程度地高于非产酶菌株,尤其对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等头孢类抗生素均耐药。结论 ESBLs是肺炎克雷伯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之一,产酶菌耐药率较非产酶菌耐药率高,应加强ESBLs的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情况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用VITEK-32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对2009年1月-2010年10月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124株肺炎克雷伯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同时用仪器法和双纸片协同试验检测ESBLs。结果肺炎克雷伯菌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感染科检出率分别为17.74%、7.26%;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37.90%。124株肺炎克雷伯菌共检出ESBLs阳性42株,阳性率为33.87%。产酶和不产酶菌株对氨苄西林均耐药(100%),而对亚胺培南敏感性较高,达89.42%。对其它抗生素的耐药率,产酶菌株均不同程度地高于非产酶菌株,尤其对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等头孢类抗生素均耐药。结论 ESBLs是肺炎克雷伯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之一,产酶菌耐药率较非产酶菌耐药率高,应加强ESBLs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288例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肺炎克雷伯菌(kpn)的耐药现状,掌握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发生率。方法 分析2000年7月至2003年7月间从临床感染标本中分离的288株肺炎克雷伯菌对20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用NCCLS推荐的纸片扩散法ESBL确证试验进行分析。结果 肺炎克雷伯菌ESBL发生率为41.7%。ESBL株较非产ESBL株对头孢菌有较高耐药率,还对多种其它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率,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仍是对Kpn最有效的药,未出现耐药株;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也有较好的抑菌活性。结论 本院肺炎克雷伯菌的ESBL阳性率较高,碳青霉烯类仍是治疗ESBL株最有效的抗生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ESBL株仍有较好的活性,但不能忽视多耐菌株的出现。为减少ESBL和多耐菌株的产生,应注意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用3种检测方法对同源性较高的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和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进行鉴定,比较该3种检测方法的鉴定效果.方法 分别利用基于MALDI-TOF-MS的蛋白指纹图谱方法、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5株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和5株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进行鉴定,综合判断鉴定结果,并与传统的形态学和生化鉴定结果比较,寻找更适合于该两种菌的鉴定方法.结果 在10株受试菌株中,2株排除是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和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可能,剩余8株之中,MALDI-TOF-MS方法正确鉴定了6株,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正确鉴定了8株,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正确鉴定4株.结论 MALDI-TOF-MS的蛋白指纹图谱方法和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对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和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具有很好的鉴定能力,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不适合用于该2种菌的鉴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构建类鼻疽菌BPSL1549基因敲除株[BP(△BPSL1549)],建立有效的类鼻疽菌毒力基因敲除平台.方法 设计引物扩增类鼻疽菌BPSL1549基因上下游同源臂,连接至pK18 mobSacB自杀质粒上,通过大肠杆菌S17-1 λpir以接合方式将其转入类鼻疽菌中.利用同源重组原理替换野生株中的BPSL1549基因,经过蔗糖筛选靶标基因敲除株,并采用PCR、Western blot检测方法鉴定敲除株,利用动物模型评价敲除株表型变化.结果 BP(△BPSL1549)菌株与野生株的BPSL1549基因两侧同源臂片段PCR产物相比缺少600 bp,Western blot检测敲除株不表达BPSL1549基因编码蛋白,成功构建类鼻疽菌BPSL1549基因敲除株.动物实验证实敲除株相比野生株毒力显著降低(P<0.05).结论 利用同源重组原理成功构建类鼻疽菌BPSL1549基因敲除株,完善了类鼻疽菌敲除平台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重组、表达类鼻疽杆菌毒素BLF1并研究其生物学活性.方法 运用DNA重组技术,以pGEX为表达系统在大肠杆菌中表达BLF1蛋白;以纯化重组蛋白rBLF1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抗rBLF1血清,Western blot及ELISA鉴定抗血清;不同浓度rBLF1蛋白腹腔注射BALB/c小鼠,观察小鼠生存率;A549细胞模型中,通过CCK-8实验研究目的蛋白的细胞毒性效应及抗体阻断作用.结果 从类鼻疽杆菌基因组DNA中PCR得到了BLF1目的基因,连接到pGEX-6p-2质粒,经双酶切及测序表明重组质粒构建成功.GST-BLF1蛋白经诱导表达、酶切纯化得到了相对分子质量为23×103的高纯度rBLF1,免疫家兔抗血清ELISA效价达1∶1 280 000,Western blot鉴定在目的蛋白位置处出现特异印记条带.重组rBLF1蛋白腹腔注射BALB/c小鼠,小鼠死亡率与蛋白剂量呈正相关.rBLF1蛋白能明显杀伤A549细胞,抗体可有效阻断其杀伤作用.结论 成功重组表达了具有生物活性的rBLF1,该蛋白具有明显杀伤A549肿瘤细胞的作用,同时能够导致小鼠死亡但表现出一定耐受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类鼻疽杆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慢性感染BALB/c小鼠模型并评价其稳定性.方法 采用0.01 mL洗涤后的高、中、低剂量的类鼻疽杆菌液(菌量分别为3.3×104、3.3×103、3.3×102 CFU)滴鼻感染BALB/c小鼠,密切监测42 d,记录小鼠的生存率,探索合适的攻毒剂量.在低剂量细菌(3.3×102 CFU)感染小鼠后21、28、35、42 d,计数小鼠血液、肝脏、脾脏和肺脏的细菌定植量,ELISA检测血清炎性因子TNF-α、IFN-γ的表达和血清类鼻疽杆菌特异性IgG抗体滴度,观察肝脏、脾脏和肺脏等主要器官的病理学改变,评价动物模型的稳定性.结果 低剂量类鼻疽杆菌滴鼻感染BALB/c小鼠后,小鼠42 d生存率为60%.期间小鼠体质量呈下降趋势,血液、肝脏、脾脏和肺脏均有细菌定植,并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多灶性坏死和脓肿等病理改变;类鼻疽杆菌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滴度从感染后21 d起持续增高;实验组小鼠血清炎性因子TNF-α和IFN-γ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成功建立了稳定的类鼻疽杆菌慢性感染BALB/c小鼠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亚胺培南(imipenen简写IP)和美罗培南(meroprenem简写MP)对类鼻疽伯克霍尔氏菌(简称类鼻疽菌)在体外抗菌活性差异,以指导临床选用。方法:采用Etest法,检测IP和MP对40株类鼻疽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并计算出各自的MIC50和MIC90。结果:IP和MP的MIC50分别为0.25、0.5μg/mL,MIC90分别为0.5、1.5ug/mL。IP对类鼻疽菌的MIC值总体低于MP对类鼻疽菌的MIC值。结论:IP对类鼻疽菌的抗菌活性优于MP。 相似文献
16.
中国类鼻疽菌的耐药谱调查及耐药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鼻疽是一种由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导致的热带医学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也有“似百样病”之称,其病原已被美国CDC列为生物恐怖剂.类鼻疽在中国的海南、广西以及福建等地都有过报道,但由于其误诊率高,也未被列为法定报告的传染病,对类鼻疽的研究并未得以重视.类鼻疽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天然的耐药性,同时其基因组变异迅速,能产生新的耐药特性,造成的感染极易复发,治疗困难.目前临床上对类鼻疽的耐药检测还未建立统一的检测指标和判断标准,国内也还没有规范的类鼻疽抗生素用药指南.我们总结了中国2006-2014年公开发表文献中的类鼻疽临床用药及耐药结果,结合本室的类鼻疽临床资源库数据,对中国类鼻疽菌的耐药谱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用药规律,以期寻找合适的用药方案;同时,还分析了类鼻疽菌的可能耐药机制,探讨了类鼻疽耐药的深层次原因,以期为后续类鼻疽的治疗及用药指南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和临床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构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BP)经鼻感染BALB/c小鼠动物模型,为后续类鼻疽菌的毒力研究和急性类鼻疽的致病机制研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经鼻主动吸入的感染途径,通过大体解剖、组织病理和组织匀浆计数菌落等方法观察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小鼠的病理生理反应、脏器病理损伤和细菌定植情况,分析急性类鼻疽感染小鼠模型的生物学特征,并比较致病性类鼻疽临床株与非致病性类鼻疽泰国株(伯克霍尔德菌)感染BALB/c小鼠的不同表现。结果 急性类鼻疽菌经鼻感染模型中,BALB/c小鼠死亡多集中在感染后第3到第5天,3×105~3×106CFU可作为急性类鼻疽BALB/c小鼠病死模型的合适攻毒剂量,而半数致死量约在3×104~3×105CFU。大体解剖和组织HE染色均可见肺脏、脾脏和肝脏组织中形成脓肿或坏死病灶,其中在脾脏最明显,并与攻毒剂量呈正相关。类鼻疽菌感染的小鼠血液、肺脏、脾脏及肝脏中均发现类鼻疽菌定植,且定植量与组织特异性有关,血液中分离到的活菌浓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16S rRNA编码序列为靶基因,建立特异引物PCR鉴定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方法并优化。方法以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标准菌株K96243的16S rRNA编码序列为靶序列,通过Primer Premier 5软件搜索特异的引物,以该菌为模板,优化特异引物PCR的退火温度、退火时间和反应循环数等条件。得到最优PCR反应条件后,将该方法用于检测临床分离的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菌株和常见细菌感染病原体(大肠杆菌、痢疾志贺菌、伤寒沙门菌、幽门螺旋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和乙型链球菌),评价该方法的有效性和特异性。结果共设计3对引物,分别扩增16S rRNA编码序列283~672、760~1 061、771~1 193片段,优化后PCR反应条件为:94℃预变性4 min,94℃变性40 s,54.5℃退火20 s,72℃延伸40 s,24个循环,最后延伸1 min;特异性分析发现此方法能将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与其他常见感染病原菌进行有效地鉴别诊断。结论成功建立并优化一种快速鉴定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方法,通过此方法能有效的从单个菌落中和基因组水平鉴定临床分离的8株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 相似文献
19.
三亚地区类鼻疽伯克霍德菌血流感染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类鼻疽伯克霍德菌血液感染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0例诊断为类鼻疽伯克霍德菌血液感染的临床病例资料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调查分析。结果 40例类鼻疽伯克霍德菌血液感染者多为成年人;其中6例患者经治疗痊愈占15.0%,好转24例占60.0%,死亡10例占25.0%。引起血流感染的同时可出现肺部重症感染及多器官衰竭。感染者多为工人和农民,年龄11个月~79岁。职业为工人12例,农民16例,无业10例,儿童2例。类鼻疽伯克霍德菌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头孢吡肟、庆大霉素、替卡西林、多粘菌素B、粘菌素、奈替米星的耐药率为80.0%~100.0%,其在海南沿海地区多见。结论类鼻疽伯克霍德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产生耐药性,临床上对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应及早行血培养,做出准确的诊断,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首选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等敏感药物联合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的进展,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20.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检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对1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采用VITEK-32微生物自动分析仪测定50株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药物敏感性。结果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对氨苄西林、替卡西林、头孢唑啉、头孢西丁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为100%,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棒酸、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头孢曲松、阿米卡星、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均超过55%,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分别为15.8%和18%,没有发现对亚胺培南耐药。结论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对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抗菌作用较强,应作为治疗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首选用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