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不同类型青光眼50例67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20眼进行原因分析及治疗效果观察统计。结果本组67眼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浅前房20眼,占29.85%。浅前房的主要原因是术前高眼压和眼部炎症反应。经过非手术综合治疗,均在术后7~15天前房逐渐形成,随访3~30月,眼压控制理想,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术降压效果肯定,但浅前房发生率高,注意术前降眼压,减轻炎症反应,术中操作准确,可减少浅前房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低眼压性浅前房形成的常见原因及相应预防、处理方法。方法总结2000年6月~2005年6月期间我院208例青光眼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低眼压性浅前房的发生原因、类型及予以相应处理。结果246眼中,术后发生低眼压性浅前房26眼,发生率为10.6%。其中滤过过畅16眼(61.5%),结膜瓣渗漏6眼(23.1%),睫状体脉络膜脱离4眼(15.4%)。术后对并发症相应处理后,除手术治疗4眼外,其余22眼通过保守治疗均能恢复前房。结论小梁切除术术前有效地控制眼压、减轻眼部炎症反应,术中注意保持前房深度,术后观察眼压及前房的变化、及时对症处理,是预防浅前房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Yuan S  Liu L  Zeng X  Wang H 《眼科学报》2010,25(2):86-88
目的:探讨复合小梁切除术后并发浅前房的原因、治疗和预后情况.方法:对在该院行复合小梁切除术的267例(302眼)青光眼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原因、治疗、预后情况.结果:302眼中有43眼出现浅前房(14.24%).术后滤过过强、滤过口渗漏,脉络膜脱离及睫状环阻滞是浅前房的主要原因,浅前房发生后给予保守或手术治疗,43眼前房均恢复正常.结论:复合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是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术中控制滤过率,合理应用丝裂霉素可减少浅前房的发生;术后密切观测前房、眼压和滤过情况,及早对浅前房进行干预可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对1556例1556眼施行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病例术后浅前房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治疗方案。结果:术后发生浅前房148眼(9.51%)。滤过过强,结膜瓣渗漏,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是术后浅前房发生的主要原因。术后相应处理后,147眼浅前房均恢复正常,1眼未恢复最终施行眼球摘除术。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术前、术后有效地控制眼压,术中保持前房深度,小梁切除大小适宜,巩膜瓣厚度均匀勿太薄,注意伤口缝线的松紧,术后观察眼压及前房的变化,及时对症处理并发症能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青光眼小梁切除后浅前房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目的:分析青光眼小梁切除后浅前房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106例(116眼)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浅前房的发生并予相应处理。结果:116眼中,术后10眼发生浅前房,占8.6%,滤过道引流过畅,缝线松脱、房水渗漏,恶性青光眼是术后浅前房发生的主要原因。术后对并发症相应处理后,10眼发生浅前房均恢复正常。结论:小梁切除术对术前、术后有效地控制眼压,术中保持前房深度,注意伤口缝线的松紧,术后观察眼压及前房的变化,及时对症处理,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青光眼小梁切除术47例(52眼)。术中前房穿刺维持安全眼压,并采用巩膜瓣调整缝线控制术后浅前房,获得功能型滤过泡和理想的眼压控制。结果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4.23%(23/52);其中浅前房12眼,虹膜睫状体炎5眼,前房积血2眼,脉络膜脱离1眼,结膜渗漏1眼。对其中22眼采取保守治疗,治愈19眼。结论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保守治疗效果显著。明确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处理,可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原因、治疗和预防。方法 对26例(36眼)青光眼行上梁切除术后密切观察前房深度。结果 12例(15眼)发生浅前房,针对不同发生原因进行综合保守治疗或采取手术治疗,36眼均于术后10天内基本恢复正常前房。结论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虽然不能安全预防,但如果能处理好术前、术中及术后每一个环节,可以减少其发生。  相似文献   

8.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指术后早期阶段前房持续变浅或消失,其发生屡见不鲜。高滤过、低眼压房水动力学改变是低眼压性浅前房形成最初的基本原因,而脉络膜脱离则是低眼压性浅前房形成最主要原因[1]。处理好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是手术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我们收集了24例24眼,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998年3月~2004年9月共24例24眼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患者。其中男9例,女15例,年龄48~75岁,平均64.2岁。1.2术后浅前房情况术前眼压降低不理想,术后浅前房III级1眼,处理及时并发轻度角膜水肿;术后浅前房II级5例,其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的原因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37例(38眼)的原因及治疗效果。结果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683眼中术后发生浅前房38眼(5.56%)。分析其原因主要为滤过过强18眼,结膜瓣渗漏3眼,脉络膜脱离11眼,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5眼,其他原因1眼。治疗采用的药物:睫状肌麻痹剂、高渗剂、皮质类固醇等和/或手术,包括:结膜瓣修补术,玻璃体抽液联合前房注气术等,32眼经过药物治疗前房形成,6眼药物治疗无效通过手术治疗后前房形成。结论38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84.22%的术后浅前房可以通过药物形成前房,只有15.78%需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发生原凶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各类青光眼的抗青光眼手术178例(266眼),术后发生浅前房46眼,进行原因分析及治疗效果观察统计。结果本组发生浅前房46眼(17.29%)。浅前房的发生主要与术前的高眼压、眼部炎症反应以及术后的结膜渗漏、滤过过强、脉络膜脱离有关。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与多种因素有关,注意术前降眼压,减轻炎症反应,术中操作细致,可降低浅前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手术后浅前房发发生原因及处理原则。方法:分析小梁切除术手术患者182例308眼发生浅前房的比率及处理方法。结果:小梁切除术术后浅前房38例42眼(13.6%),其中引流过畅21眼、脉络膜脱离17眼,结膜瓣渗漏2眼,恶性青光眼2眼,33眼行保守治疗(78.6%),7眼行前房重建术,1眼行结膜瓣修复,1眼行晶状体摘除术及玻璃体抽吸术。结论:小梁切除术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较高,其最常见原因为脉络膜脱离及房水引流过畅,大多数浅前房通过非手术治疗,在前房重建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曹鎏  王林农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0):1900-1902
目的: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80例80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病例按手术前眼压水平分为高眼压组(30例30眼,眼压≥30mmHg)和对照组(50例50眼,眼压<30mmHg),对两组病例小梁切除术后眼压、视力以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情况等进行统计比较。结果:高眼压组术后大多数保留了较好的视力;两组病例术后眼压大多控制在8~15mmHg;UBM检测结果,高眼压组术后发生1例睫状体脱离,1例恶性青光眼,1例浅前房,对照组术后发生1例浅前房,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ACD,AOD,TCPD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下小梁切除术是有效、安全的,在充分药物治疗后,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UBM检查可发现小梁切除术后睫状体脱离、恶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杜秀梅  路磊 《国际眼科杂志》2008,8(9):1915-1916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寻求有效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总结2003-06/2007-06间285例(303眼)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及术后发生低眼压性浅前房的原因、程度及诊疗过程。结果:本组发生术后低眼压性浅前房58例89眼(29.4%)。其中,结膜切口漏6眼(6.7%),滤过过强46眼(51.6%)脉络膜、睫状体脱离37眼(41.6%。)结论: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低眼压性浅前房原因复杂,其中,除滤过过强外,脉络膜、睫状体脱离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4.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6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分析青光眼小梁术后浅前房的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69例(81眼)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浅前房25眼进行原因分析及治疗效果观察统计。结果:本组81眼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浅前房25眼(31%),其原因有:房水滤过过强9眼(36%),睫状体脉络膜脱离8眼(32%),结膜瓣渗漏5眼(20%),恶性青光眼3眼(12%)。保守治疗21眼,手术治疗4眼。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较常见,大多数浅前房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32例(33眼)的原因及治疗效果。结果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283例375眼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浅前房32例33眼,发生率为8.8%。原因:房水滤过过强23眼,结膜瓣渗漏4眼,睫状体脉络膜脱离4眼,恶性青光眼1眼,原因不明1眼。保守治疗30眼,手术治疗3眼。结论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症浅前房发生率较高,针对病因进行及时合理治疗,大都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e,UBM)检查的结果来指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前手术方法的选择,观察患者术后房角及其相关结构的改变。方法:对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患者30例(30眼)行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小切口手法碎核晶状体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及术后1mo常规行视力、裂隙灯、用UBM测量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istance,ACD)、小梁虹膜角(tra-becular iris angle,TIA)、房角开放距离500(angle opening dis-tance,AOD500)、小梁睫状体距离(trabecular ciliary proces-ses distance,TCPD)和虹膜厚度1(iris distance,ID1)的检查,同时记录眼压的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术后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ACD、TIA、AOD500、TCPD术前术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ID1术前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可明显加深前房,增宽房角,重新开放小梁网。远期效果待于更多样本、更长时间的术后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传统小梁切除术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及在眼压的控制和功能性滤过泡的维持上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回顾分析A组74例81眼行传统小梁切除术的患者和B组111例126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患者,比较两者在术后1wk内浅前房的发生率,眼压的控制及两组中部分患者术后随访1a眼压的控制及功能性滤过泡的维持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wk浅前房的发生率A组19.8%,B组8.7%,两组统计学上差异显著(χ2=5.28,P<0.05)术后1wk眼压控制率A组88.9%,B组85.7%,两组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χ2=0.43),随访术后1a眼压的控制率A组73.0%,B组90.2%,两组统计学差异显著(χ2=6.83,P<0.01),功能性滤过泡的比率A组80.8%,B组92.7%,两组统计学上差异显著(χ2=4.30,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较传统小梁切除术能更好的维持术后正常的前房,从而避免由此导致的并发症,且远期控制眼压及维持功能性滤过泡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