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高颖   《中国医学工程》2014,(12):102-102
目的探究比索洛尔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比索洛尔治疗,观察组给予比索洛尔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观察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均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6%;观察组治疗后的TC和LDL-C下降和HDL-C上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比索洛尔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血脂,对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2种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血脂正常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18例老年血脂正常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抽取法均分成两组,每组59例,给予对照组患者阿托伐他汀20 mg/d,给予观察组患者阿托伐他汀40 mg/d,两组均连续用药6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炎症、血脂、心功能、劲动脉斑块指标变化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值、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总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颈动脉斑块积分均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斑块偏心指数、管腔最大狭窄率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78%,对照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5.42%,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阿托伐他汀20 mg/d相比,阿托伐他汀400 mg/d剂量用于老年血脂正常冠心病治疗效果比较明显,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血脂正常冠心病的疗效.方法 选取128例血脂正常冠心病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予以阿托伐他汀;根据治疗时不同剂量分为对照组(70例)与研究组(58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改善情况及心血管事件.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94.83%比对照组70.00%高(P<0.05);两组治疗后血脂指标均改善,且研究组血脂指标改善幅度比对照组大(P<0.05);研究组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5.17%比对照组17.14%低(P<0.05).结论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血脂正常冠心病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血脂水平,并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樊琳 《中外医疗》2014,(30):124-125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脂症的临床效果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该院确诊收治的150例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血脂及炎症因子指标变化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并作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3%,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较治疗前血脂水平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的血脂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脂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血脂水平,增强血流动力学变化,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疗效.方法 12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常规采用山硝酸异山梨酯、美托洛尔、复方丹参片、肠溶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20 mg,每日晚饭后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2个月,治疗期间定期观察临床症状、血脂、心电图等变化.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别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血脂四项变化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四项变化不明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治疗SMI疗效良好,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均给予肠溶阿司匹林、依那普利、美托洛尔和单硝酸异山梨酯等药物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每晚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生理盐水250 mL加丹红注射液30 mL,静脉点滴,每日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变化和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脂、血清C反应蛋白(CRP)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电图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血脂水平、CRP浓度治疗前后均有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能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症状,比单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效果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心血管药物在冠心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中心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平均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4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心血管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等各项指数和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在血脂各项指标比较中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血脂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冠心病临床治疗中采用心血管药物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UAP疗效及对IL-6和hs-CRP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及对IL-6和hs-CRP的影响。方法选择118例UA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8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口服。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心绞痛发作及心电图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TC、TG、IL-6和hs-CRP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及P0.05)。随访6个月内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UAP安全有效,显著降低血脂、血清IL-6、hs-CRP的浓度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冠心病高脂血症的疗效及机制。方法:采集本院临床12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60 mg/d,1次/d,观察组给予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40 mg/d,1次/d。观察两组患者血脂水平。结果:给药后,两组血脂水平均出现明显降低,观察组效果更为显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仅为15.00%,而对照组为66.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40 mg剂量的辛伐他汀是治疗老年患者的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最为安全有效的常规临床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高血脂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为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96例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采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9.16%,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发应发生率为2.08%,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49%,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绞痛发生次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有确切疗效,能够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2011年2月收治的90例AMI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烟酸缓释片;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房颤、心力衰竭、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猝死发生率;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以及脂蛋白a(Lpa)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室性心律失常(8.9%)、房颤(6.7%)、心力衰竭(15.6%)、心肌梗死复发(4.4%)以及猝死率(2.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6.7%、28.9%、33.0%、17.7%、8.9%)(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脂水平[TC(3.42±0.85)mmol/L、LDL-C(1.72±0.53)mmol/L、TG(1.40±0.27)mmol/L、Lpa(146.0±72.6)m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5.87±1.21)mmol/L、(3.64±0.96)mmol/L、(3.68±0.95)mmol/L、(288.5±92.1)mg/L](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AMI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方法将118例AMI患者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58例对照组患者人院后12h内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60例观察组患者入院后12h内接受阿托伐他汀40mg/d强化治疗,疗程4周。比较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心肌梗死、心绞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hs—CR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可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血脂及血清炎症因子,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及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将80例肝肾功能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及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对照组给予贝那普利10mg/d,阿托伐他汀组给予贝那普利10mg/d+阿托伐他汀10mg/d口服,疗程6个月。分别在用药前、用药后6个月采用超声心动图测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及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左室肥厚的逆转及心律失常改善程度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发挥逆转左心室肥厚及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7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治疗组常规治疗加上阿托伐他汀40mg/d,对照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两组均在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测定血脂四项、C反应蛋白水平,观察不良心血管事件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血脂和C反应蛋白水平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降低更显著(P<0.05);治疗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能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预后,在权衡患者药物使用利弊后,推荐40mg/d强化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对老年血脂正常冠心病患者治疗疗效及预后影响。方法:选择本院在2005年2月-2012年6月收治的540例老年血脂正常冠心病患者,按人院顺序分为观察组270例和对照组27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然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0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85%,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6个月内心绞痛发生率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62%,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2.5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30%,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1.1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78%,心源性死亡发生率0.7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5%,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11.1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56%。由此可得观察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提高老年血脂正常冠心病患者治疗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预见性护理干预对心室颤动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92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常规护理患者96例为对照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患者96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舒张压、收缩压、血钾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小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心率、住院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介入治疗成功率(99.0%)明显高于对照组(92.7%),心室颤动发生率(2.1%)明显低于对照组(9.4%),气管插管、心力衰竭、心室颤动、死亡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有效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可以明显降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心室颤动的发生率,提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加强心理护理、开通静脉通路、及时补充血钾、有效的心电监护及救治配合是心室颤动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永久性心房颤动合并频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100例,均为永久性房颤合并频发室性心律失常,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胺碘酮治疗,治疗组在胺碘酮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抗心律失常的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均明显减少,临床症状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长RR间期发生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颤患者应用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控制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好,同时可有效避免长RR间期的发生,不良反应小,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晓静  陶贵周 《医学综述》2009,15(12):1886-1888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05年10月~2008年10月收治的12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4例,观察组常规治疗加上阿托伐他汀40mg/d,对照组常规治疗加上阿托伐他汀20mg/d。两组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90d测定血脂四项、C反应蛋白(CRP)和NO浓度,并且观察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心脏性死亡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血脂水平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降低的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CRP降低而NO升高,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效果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能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预后,每天剂量40mg是安全的,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患者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92例,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和肠溶阿司匹林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2周.检测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 经颅多普勒超声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峰值.结果 ①血脂: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液流变学指标: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峰值: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临床效果评定:观察组总有效率和梗死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能够显著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脂情况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