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照分析兔膝骨性关节炎MRI和病理分级,探讨兔膝关节骨关节炎软骨退变影像学特征的病理学基础。材料和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5只,随机分为5组,除对照组外其他动物均采用前交叉韧带切断术建立骨性关节炎模型,在术后2周、4周、6周、8周分别对另外4组进行MRI 3D-Watsc成像检查和病理学观察,组织标本行HE染色观察退变软骨的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兔膝关节软骨在3D-Watsc上软骨呈高信号,与周围组织对比良好。随着术后时间延长,MRI和HE显示软骨破坏日趋明显,MRI分级与病理学分级存在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0.80)。各实验组不同MRI分级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级间的两两比较发现对照组-2周组,4周组-6周组,6周组-8周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兔膝关节软骨退变的模型随时间延长软骨退变的病理学评分和MRI分级逐渐升高,3D-Watsc序列能在早期显示软骨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小顺磁性氧化铁(USPIO)增强MR黑血及白血成像序列检测兔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敏感性及价值。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20只,对照组10只。实验组采用球囊导管损伤腹主动脉内膜结合高脂饮食的方法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照组不作干预。MRI检查包括平扫、USPIO增强MRI黑血序列和白血序列。比较两种成像方法显示斑块形态、数目和成份的差异,与病理结果行对照研究,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12例兔AS模型成功建立,USPIO增强黑血序列T2WI及T2*WI扫描斑块中央信号减低,USPIO增强白血序列表现为管壁点状充盈缺损。扫描范围内普鲁士蓝染色阳性斑块共67个,MR黑血与白血序列对阳性斑块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黑血成像序列对于区分AS斑块成分较白血序列好。结论:USPIO颗粒可以被兔AS模型斑块中的巨噬细胞特异性吞噬并引起MRI信号的改变。USPIO增强MR黑血成像序列能敏感检出并反映兔AS斑块成分,有望用于对AS病变诊断及斑块稳定性的评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使用透视触发技术配合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CE-MRA)验证兔动脉硬化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成年新西兰雌性大白兔24只,采用高脂饲料喂养8周.喂养前、后采用透视触发技术配合1.5T MR对实验兔全身动脉行CE-MRA检查.实验1周后观察兔存活状态,将图像显示有斑块分布且狭窄程度超过管腔50%的血管段取出、切片、染色,再与MRA图像相对照.结果 所有实验兔均无意外死亡发生.高脂喂养前MRA图像均显示血管壁光滑,管腔均匀.高脂喂养后MRA图像显示动脉内壁凹凸不平,其中32条颈总动脉、10条肠系膜上动脉、36条肾动脉局部管腔狭窄在50%以上;病理切片显示取材血管100%具有不同程度的硬化斑块,但与血管标本管腔狭窄程度相比,26.92%CE-MRA图像存在夸大,但程度不超过25%.结论 Care-bolus 配合CE-MRA验证兔动脉硬化模型具有可靠、创伤小、动物存活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不同b值扩散加权成像观察兔急性缺血性横纹肌溶解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兔后肢急性缺血性横纹肌溶解症(RM)模型在不同b值下MR DWI中ADC的变化.方法 选取新西兰大白兔23只,手术结扎一侧后肢动脉,制成后肢急性缺血性RM模型(模型组),以未结扎侧作为对照(对照组).应用GE Signa 1.5T超导MR扫描仪,行DWI扫描,先取b值为0,之后分别取b值为100、200、300、400、500、600、700、800及1000 s/mm2,测量各b值下模型组及对照组股外侧肌的ADC值,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300 s/mm2及b>800 s/mm2时,模型组与对照组间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00≤b≤800 s/mm2时,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b值增加,ADC值逐渐下降,DWI信号强度逐渐下降,CNR下降,b≤600 s/mm2时图像质量较好(CNR>5).结论 DWI可用于早期诊断急性缺血性RM;对于兔后肢急性缺血性RM模型,b=400、500 s/mm2时DWI图像质量良好,ADC测值较准确,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病变肌肉的水分子扩散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兔短暂局灶脑缺血后MRI缺血改变的时程,并且评价其组织病理学改变。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30只新西兰白兔分为7min和30min短暂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和假手术组,各组10只。在阻塞前、阻塞中和再灌注后0.5h、2h、6h、12h、24h、48h、72h对实验动物MRI检查,在MRI检查后于72h时间点进行组织病理学评价。结果:在假手术组无MRI异常。在7min和30min组,在阻塞时的DWI高信号于再灌注后消失。此后,在7min组,DWI和T2WI保持正常,而在30min组,于6~12h观察点出现继发的DWI高信号和T2WI异常。组织学检查显示在2组均有神经元坏死,但是坏死神经元数目在30min组显著高于7min组(P<0.001)。结论:于再灌注后DWI信号异常的短暂或持久消失依赖于缺血持续时间。DWI信号异常的短暂消失动物有广泛的神经元坏死;然而,DWI信号异常持久消失并不表明缺血损伤的脑组织完全恢复。这些结果有助于解释在有些脑缺血后DWI正常的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的表现,以及有些经历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表现认知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6.
兔VX2肝癌MSCT评价及病理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兔VX2肝癌的CT表现及其病理特征。方法采用开腹瘤块包埋法建立兔VX2肝癌模型,分别于接种后2周和3周,应用Philips64层螺旋CT对实验兔进行CT平扫和增强双期扫描,CT检查完成后处死实验兔,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16只兔均接种成功,在CT平扫,瘤灶表现为低密度,增强扫描,瘤灶在肝动脉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环形强化,门脉期呈低密度,与周围肝组织分界清楚;病理学检查见肿瘤呈结节状,突出于肝表面,部分有包膜,切面呈灰白色,与周围正常肝组织分界清楚;光镜下,癌细胞呈巢状分布,细胞较大,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血窦多,胞核大而深染,胞质量少。结论兔VX2肝癌病理表现呈结节状,与正常肝组织分界清楚,光镜下癌细胞呈巢状分布,异型性明显;MSCT可以准确地监测其生长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兔高血压脑病(HTE)模型的动态MRI表现及DWI变化。方法选择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成A组和B组,每组10只。A组采用双肾单夹型改良法建立慢性高血压模型;B组肌内注射重酒石酸间羟胺建立急性高血压动物模型。在不同时间点行常规MR及DWI扫描,计算所选ROI的ADC值,动态对比观察前、中、后不同部位脑组织信号改变和ADC值变化情况。结果 B组1只在实验中死亡,其余9只均在脑后部出现斑片状稍长T1长T2信号,DWI呈等或稍高信号,注药后ADC值随时间而增高,在第9天达高峰,停药1周后完全恢复正常。A组无异常表现。结论兔HTE的特征性表现为脑后部血管源性脑水肿,DWI可从分子水平观察脑水肿的分布及其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新西兰兔早期放射性脑损伤模型,观察MRS各指标的变化,并与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对照.方法 将27只均接受单次大剂量25 Gy全脑照射后的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均分为9组,设照射前、照射后1~8周共9个观察点,行单体素1 H-MRS.在每个观察时间点于MR扫描结束后处死该组动物,观察病理学改变,并与MRS改变结合分析.结果 胆碱/肌酸(Cho/Cr)比值的变化趋势为先上升后明显下降:照射前为1.52±0.28,照射后4周为3.20士0.72,照射后8周为2.04±0.05;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Cr比值的变化趋势为逐渐下降:照射前为1.97±0.25,照射后8周为1.28±0.05.Cho/NAA比值呈持续上升,照射前为1.19±0.15,照射后8周为2.04士0.78.照射后2周,组织病理学开始发现小血管充血和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照射后4周脑室周围白质和胼胝体出现神经元肿胀,胞浆水肿,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增生,并见脱髓鞘改变.结论 新西兰兔早期放射性脑损伤模型 MRS各观察指标的变化与病理组织学改变密切相关;MRS可以作为早期检测放射性脑损伤的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9.
兔闭合性颅脑外伤功能影像学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兔闭合性颅脑外伤影像学模型,观察是否适合常规设备影像学功能成像研究。方法实验组30只新西兰大白兔,切除少许顶骨,自由落体装置撞击硬脑膜造成局限性脑挫裂伤。对照组10只,仅开骨窗,保持硬脑膜完整。术后3~72h行CT灌注(CTP)成像、MR常规及扩散加权、扩散张量成像。观察手术侧额顶叶的血流灌注、MR信号是否异常,病理学上是否有外伤性病变。结果实验组25只(83.33%)模型制作成功,手术侧额顶叶CT灌注异常、MR各序列异常信号,镜下可见急性脑出血、坏死及水肿。对照组功能影像学及病理学均无异常。两组CT灌注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兔闭合性颅脑外伤的影像学模型制作简便,成功率较高,常规影像学设备能显示其功能影像学异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对轻度创伤性脑损伤(m TBI)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5例轻度m TBI患者(病例组)和15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分别行常规MR、DTI检查。选择双侧额叶白质、双侧内囊区、胼胝体膝部及压部中线位置各一个点(共6个)为感兴趣区,分别测定FA值、ADC值。将病例组与对照组各部位的FA值、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各部位ADC值均无显著性差异。双侧额叶白质区、双侧内囊区及胼胝体压部FA值病例组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FA值能定量测定轻度创伤性脑损伤后脑组织水分子代谢的情况,DTI可以作为一项客观指标,定量评估轻度脑外伤患者的病情,并为对病情发展和预后的观察带来可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轻度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DTI动态变化规律,探讨其在反映TBI病理生理学改变、病程发展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轻度TBI患者和35名健康对照者行常规MR、DTI检查.测量TBI患者(急性期、亚急性期、伤后5周~3个月)和对照者多个脑区的FA值、ADC值并进行比较,观察各测量值动态变化规律.结果 轻度TBI患者部分脑叶白质和脑干区的FA值在急性期、亚急性期时减低(P均<0.05),伤后5周~3个月时略低于对照者(P均>0.05),但急性期时胼胝体、内囊的FA值高于对照者(P均>0.05),此后持续减低,在伤后5周~3个月时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DC值大致呈现为急性期减低,亚急性期及伤后5周~3个月逐渐升高(P均>0.05)的趋势.结论FA值减低反映神经轴索损伤,但急性期轻度TBI患者的胼胝体、内囊处FA值略升高,提示存在细胞毒性<水肿.ADC值反映轴索损伤不及FA值敏感、准确.  相似文献   

12.
脑梗死的扩散张量成像与扩散加权成像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脑梗死的扩散张量成像与扩散加权成像的影像表现,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包括40例脑梗死患者.影像检查时间从卒中发病后11h至9个月.计算病灶侧与对侧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各向异性分数(FA)、各向异性指数(AI),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急性期和亚急性早期、亚急性晚期病灶在扩散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慢性期病灶表现为低信号和/或高信号.急性期、亚急性早期病灶ADC平均值(3.2272±1.0126)低于对侧(7.8861±0.5407),P<0.001.慢性期病灶ADC平均值(11.6629±1.4251)高于对侧(7.7248±0.7164),P<0.001.亚急性晚期病灶ADC平均值与对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814.各期病灶的FA、AI平均值低于对侧,P<0.001.结论扩散加权成像可快速检出急性期和亚急性期责任病灶,但ADC图不能准确评价各期脑梗死灶水分子的扩散状态.FA和AI图像可以清楚地显示病灶各向异性扩散的降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3.0 T MR扩散张量成像(DTI)和动脉自旋标记(ASL)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损伤的评价。材料与方法 25例确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超急性期5例、急性期16例和亚急性期4例,所有患者均行DTI及ASL检查,观察各期的DTI图像及ASL图像并通过特殊软件进行后处理,重建白质纤维束(DTT),测量梗死区与镜像区的FA值、ADC值及r CBF值,比较差异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梗死灶FA值、ADC值及r CBF值均较镜像区脑组织明显降低(P0.0 5),梗死区FA值、A D C值与r C BF值之间无明显相关(P0.0 5);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别分析3个时期脑梗死区的FA值、ADC值和r CBF值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DTI和ASL能够早期反映梗死灶血流灌注情况及该区白质纤维束的完整性,根据量化的数据,可以间接判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损伤的时间,进而提高适合溶栓的患者人数,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MR扩散张量成像在脑脓肿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经病理及临床复查证实的脑脓肿9例.行常规MR扫描、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构建平均扩散系数(ADC)图和各向异性分数(FA)图,并测量脓肿及周围水肿区的ADC、FA值.结果在扩散张量加权像上,脓肿腔表现为高信号,水肿区呈低信号;在ADC图上,脓肿呈低信号,平均ADC值为(0.66±0.07)×10-3mm2/s,水肿区呈高信号;在FA图上,脓肿与水肿均表现为低信号.结论在DTI扩散张量加权像上,脓肿表现为较特异的高信号,ADC值较低,有助于和囊变、坏死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5.
羊脊髓慢性压迫合并急性压迫的MR扩散张量成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羊脊髓慢性压迫合并急性压迫模型的MR扩散张量成像(DTI)表现。方法 健康山羊24只,随机分为A、B组,每组12只。A组为慢性压迫组,B组为慢性压迫合并急性压迫组。将导管球囊通过左侧C3~4椎间孔缓慢插入硬膜外腔。术后第11天经导管向球囊内注射生理盐水,对脊髓进行持续压迫。术后第62天,对B组再次经导管外口缓慢注射生理盐水。对动物进行运动功能评分、常规MR和DTI检查,测量受压脊髓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各向异性分数(FA)值。术后第63天对受压脊髓进行光镜、电镜检查。结果 两组动物术前脊髓运动功能评分均为5分,脊髓ADC值为(1.23±0.05)×10-3 mm2/s ,FA值为0.72±0.05。术后第63天,A组动物评分降低至(3.42±0.43)分,受压脊髓的ADC值升高至(1.43±0.05)×10-3 mm2/s,FA值降低至0.62±0.07,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动物评分降低至(1.13±0.3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压脊髓的ADC值为(1.26±0.06)×10-3 mm2/s,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FA值为0.68±0.06,较术前降低(P<0.05)。常规MRI均未见异常。两组病理学改变均有脊髓组织水肿、变性、坏死,白质内髓鞘板层状结构紊乱,B组局部细胞水肿更重,并有局灶出血。结论 脊髓慢性压迫基础上合并急性压迫时,病理学改变加重,ADC值、FA值可反而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探讨接受系统性化疗的患者,常规MRI表现正常的脑白质是否存在纤维束扩散情况的改变。方法头颅MRI检查未见异常的恶性肿瘤患者36例,根据最后一次化疗距MR检查的时间间隔分为两组:病例A组(26例),时间间隔小于1年;病例B组(10例),时间间隔大于1年。对照组35例为常规头颅MRI检查正常的健康志愿者或首诊未行治疗的患者。所有病例经1.5T磁共振DTI检查(15个扩散方向),在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双侧ADC值和FA值测量和计算,取特定部位6个:额叶、颞叶、枕叶、半卵圆中心、内囊前肢和后肢。各组间进行参数统计学分析。结果除颞叶和内囊前肢,其余4个部位的ADC值病例A组均低于B组,有统计学的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FA值在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系统性化疗能够导致脑白质的扩散情况改变,DTI可以用于发现此种变化,且ADC值的改变比FA更为敏感,此改变可以随化疗停止时间的延长而变化。其变化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