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背景:随意皮瓣循环的观察多通过激光多普勒血液灌流仪来完成,但未曾有过对随意皮瓣甲襞微循环进行过观察研究,而甲襞微循环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外周循环检测方法。目的:通过对随意皮瓣的手指甲襞微循环进行观察,来了解皮瓣末梢微循环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手部有皮肤组织缺损的患者进行随意皮瓣修复而并未进行特殊药物治疗的患者共有23例按照皮瓣移植后受伤肢体及健康肢体指端的甲襞微循环分为皮瓣组和对照组,观察皮瓣移植后即刻、7,15d共3个时相的微循环形态、流态及襻周。结果与结论:皮瓣组移植后即刻微循环在清晰度、血流速度、红细胞聚集、渗出方面均有很大的变化,发生微循环障碍。移植后7d,两组红细胞聚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清晰度、血流速度及渗出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15d,两组在清晰度、血流速度、红细胞聚集及渗出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通过对指端微循环的观测,能够了解皮瓣血运建立情况,给临床皮瓣断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 24例确诊 胃癌患者进行甲襞微循环的观察,结果表明:形态、流 态、 周总积分均有非常显著性变化(p<0.01),说明胃癌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微循 环障碍,主要是机体代谢异常旺盛、离子平衡失调,肿瘤产生的各种激活因子所致 红细胞聚集、粒流、管袢出血异常,白血栓增多,血流速度减慢所致各种病理及生理 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慢性肝炎患者的甲襞微循环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一年来我们采用CG-3F型彩色多媒体微循环诊断仪,对47例慢性肝炎患者进行了甲襞微循环观察,并根据田氏加权积分法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观察对象根据临床和/或实验室检查,确认为迁延性肝炎、慢性肝、肝炎后肝硬化47例。其中迁延性肝炎10例,慢性肝炎20例,肝炎后肝硬化17例.男性27例,女性20例。年龄在30~65岁之间,平均47岁。1.2观察方法采用无锡东方血液流变学研究所研制的CG-3F型彩色多媒体微循环诊断仪,观察患者左手无名指,根据田氏“甲襞微循环加权积分标准及使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50例糖尿病患者作甲襞微循环检测,其中34例用蝮蛇抗栓酶治疗后复查,结果见糖尿病患者甲襞微血管管径变小,模糊不清,管袢数减少,形态畸形增多;流态见流速减慢、红细胞聚集及微血栓明显增多,袢周以乳头平坦增多,静脉丛增多,可见渗出现象,蝮蛇抗栓酶治疗后以流速明显增加,红细胞聚集改善,白微血栓明显减少为特征。因此,甲襞微循环可作为了解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程度的指标之一,也可作为改善微循环药物疗效的判断;应用蝮蛇抗栓酶可作为糖尿病微血管病的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5.
6.
随着对微循环理论研究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微循环已经成为研究人体诸多生理现象和病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了解高血压病、冠心病患者的微循环变化,我们对284例高血压病及212例冠心病病人进行了甲襞微循环检查,并以102例健康人做为对照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观察对象:高血压病组284例,按世界卫生组织1979年高血压病诊断标准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其中男163例,女121例,年龄为35-68岁,平均52.43岁。冠心病组212例,根据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判定的标准诊断…  相似文献   

7.
8.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甲襞微循环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3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与30例健康者的甲臂微循环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SLE组形态积分、流态积分、袢周积分和总积分均显著高于健康组 P<0.001.30例SLE患者的甲襞微循环改变主要是清晰度差、管袢密度小、乳头平坦、血流速度缓慢、可见不同程度的红细胞聚集、渗出、出血及白微栓等特点.表明甲襞微循环的观测在SLE的诊断、病情分析及判断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前列腺增生症为老年男性的常见病,但目前对其确切病因尚不甚清楚,本文对30例前列腺增生症和20例正常人的甲襞微循环进行观察,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对象:前列腺增生症30例,正常健康人对照20例。方法:甲襞微循环检查按微循环检查手册常规操作。甲襞微循环检查积分值按田牛加权积分法.结果讨论1、依田氏的甲襞微循环综合评价法观察的30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正常人总积分值为1.6±0.3,而病人为5.6±1.2,前列腺增生症的总积分与正常人相比,有十分明显差别(P<0.01)。2、本病依病情轻重程度不同而总积分…  相似文献   

10.
151例恶性肿瘤患者甲襞微循环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151例恶性肿瘤(MT)患者甲襞微循环(NFM)16项指标中,12项异常率及四项积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胃食道癌的NFM形态学及周状态改变最显著,流态学改变突出是肺癌和肝癌的特征。转移者流态异常比无转移者增高显著(P〈0.01)。患者NFM改变的机理与其血液流变性异常有关,微循环障碍可促进MT的生长及转移,认为NFM的检测对了解病情及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微循环的改善,有助于延缓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检测银屑病患者甲襞微循环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用国产麦赛3-999Ⅱ型微循环显微镜在室温(18~25℃)下观察50例银屑病患者的左手无名指甲襞微循环,同时与20例健康人作对照。检测管袢形态、流态、袢周状态等指标。结果管袢形态:寻常型银屑病(0.98±0.38)分,红皮病型银屑病3.64分,脓疱型银屑病3.95分;对照组(0.95±0.32)分。流态:寻常型银屑病(1.21±0.38)分,红皮病型银屑病0.81分,脓疱型银屑病0.78分;对照组(1.01±0.36)分。袢周状态:寻常型银屑病(0.96±0.41)分,红皮病型银屑病4.21分,脓疱型银屑病4.09分;对照组(0.78±0.46)分。对照组与寻常型银屑病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5)。结论银屑病的甲襞微循环改变以管袢畸形、袢周渗出和出血改变为主,且微循环障碍的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张东玲 《中国疗养医学》2010,19(12):1104-1105
本文通过压迫耳穴前后甲皱微循环比较,提示耳穴压迫可以达到改善循环之目的,以便临床应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药棓丙酯注射液联合降糖治疗对2型糖尿病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于2005-10/2006-08选择河北北方学院附属校医院、张家口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48例,为治疗组。应用注射用棓丙酯治疗,棓丙酯180mg/次,1次/d,连用2周;健康志愿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微循环显微镜,于治疗前后常规检查左手第4指甲襞第一排管袢,按田牛加权积分法对16项指标综合定量分析,判断疗效和甲襞微循环的变化。同时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①治疗组治疗前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异常,治疗后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明显改善。甲襞微循环由治疗前的中、重度异常恢复到大致正常,治疗后总积分值低于治疗前(分别为1.52±0.69,4.52±0.82,t=3.96,P<0.05)。②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表明,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电泳等各指标经棓丙酯治疗后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中药棓丙酯联合降糖治疗能够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流变异常及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药桔丙酯注射液联合降糖治疗对2型糖尿病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于2005-10/2006-08选择河北北方学院附属校医院、张家口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48例,为治疗组.应用注射用桔丙酯治疗,桔丙酯180 mg,次,1次,d,连用2周;健康志愿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微循环显微镜,于治疗前后常规检查左手第4指甲襞第一排管袢,按田牛加权积分法对16项指标综合定量分析,判断疗效和甲襞微循环的变化.同时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①治疗组治疗前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异常,治疗后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明显改善.甲襞微循环由治疗前的中、重度异常恢复到大致正常,治疗后总积分值低于治疗前(分别为1.52±0.69,4.52±0.82,t=3.96,P<0.05).②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表明,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电泳等各指标经桔丙酯治疗后均明显降低(P<0 05).结论中药桔丙酯联合降糖治疗能够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流变异常及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平肝潜阳针法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机制。方法:随机选择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2001-04/2002-10符合WHO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并且中医辩证为“肝阳上亢”的患者32例,按照平肝潜阳的原则,采用单纯针刺方法,取穴为双侧风池、太冲、涌泉、太溪,1次/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5d以后测量血压和观察甲襞微循环,并选取1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治疗15d后,3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甲襞微循环及血压均有明显改善,血液流态积分、袢周状态积分、总积分治疗前后分别为(1.81±0.50,0.97±0.49)分,(1.11±0.50,0.70±0.45)分,(3.81±1.00,2.53±0.97)分,血压变化显效9例(28%),有效18例(56%),无效5例(16%),总有效率为84%(P<0.05),健康志愿者各项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针灸疗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其机制可能与改善微循环状态,从而减小血管外周阻力有关。  相似文献   

16.
背景:咽部的微循环障碍可能是促使慢性咽炎反复发作的一个发病学基础,而负压治疗能通过生物力学的变化,改善炎症靶器官的微循环。目的:观察口腔负压对慢性咽炎患者的症状和甲襞微循环的改善效果。设计:随机单盲对照观察。单位:河北北方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对象:2002-01/09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慢性咽炎患者65例;病程1~3年。随机分为治疗组(n=35)和对照组(n=30)。其中,慢性单纯性咽炎36例(治疗组18例,对照组18例),慢性肥厚性咽炎29例(治疗组17例,对照组12例)。方法:应用Hices口腔负压仪,将负压施加器放入口腔的最适位置,调节负压维持在(0.05±0.01)MPa。治疗时间10min/次(首次5min),1次/d,时间固定,5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对照组同样口含负压施加器10min/次,但不给负压。主要观察指标:①甲襞微循环观察与评价:应用XTL-Ⅱ型微循环显微电视系统进行甲襞微循环观察,常规检查左手无名指甲襞第一排管袢,记录微血管形态、微血流状态和袢周状态,按田牛等加权积分法对微循环障碍程度进行定量分析,积分值低说明微循环状态良好。②治疗3个疗程后的咽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65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组负压治疗1个疗程后,1/3患者症状显著改善;3个疗程结束后,除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及咽侧索增厚等增生性形态学变化未见显著改善外,症状及咽部黏膜充血体征的出现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0.01)总有效率为89%。②负压使治疗组慢性咽炎患者微循环障碍明显改善,由治疗前的中度异常恢复到大致正常,总积分值由4.836±0.242降低至1.941±0.165(P<0.01)。结论:口腔负压能明显缓解或消除慢性咽炎的症状和体征,其机制可能与改善微循环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7.
背景:咽部的微循环障碍可能是促使慢性咽炎反复发作的一个发病学基础,而负压治疗能通过生物力学的变化,改善炎症靶器官的微循环。目的:观察口腔负压对慢性咽炎患者的症状和甲襞微循环的改善效果。设计:随机单盲对照观察。单位:河北北方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对象:2002—01/09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慢性咽炎患者65例;病程1-3年。随机分为治疗组(n=35)和对照组(n=30)。其中,慢性单纯性咽炎36例(治疗组18例,对照组18例),慢性肥厚性咽炎29例(治疗组17例,对照组12例)。方法:应用Hices口腔负压仪,将负压施加器放人口腔的最适位置,调节负压维持在(0.05&;#177;0.01)MPa。治疗时间10min/次(首次5min),1次/d,时间固定,5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对照组同样口含负压施加器10min/次.但不给负压。主要观察指标:①甲襞微循环观察与评价:应用XTL-Ⅱ型微循环显微电视系统进行甲襞微循环观察,常规检查左手无名指甲襞第一排管袢,记录微血管形态、微血流状态和袢周状态,按田牛等加权积分法对微循环障碍程度进行定量分析,积分值低说明微循环状态良好。②治疗3个疗程后的咽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65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组负压治疗1个疗程后,1/3患者症状显著改善;3个疗程结束后,除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及咽侧索增厚等增生性形态学变化未见显著改善外,症状及咽部黏膜充血体征的出现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0.01)总有效率为89%。②负压使治疗组慢性咽炎患者微循环障碍明显改善,由治疗前的中度异常恢复到大致正常,总积分值由4.836&;#177;0.242降低至1.941&;#177;0.165(P〈0.01)。结论:口腔负压能明显缓解或消除慢性咽炎的症状和体征,其机制可能与改善微循环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8.
皮瓣肌皮瓣修复感染性缺损创面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应用皮瓣肌皮瓣修复感染性缺损创面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选择2001年8月~2006年8月在本科室应用带血管蒂或吻合血管皮瓣肌皮瓣移植术修复组织缺损化脓性感染创面的53例患者,对这些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包括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控制感染、皮瓣观察等方面。结果创面Ⅰ期愈合44例,Ⅱ期愈合8例(部分坏死3例,经换药后痊愈,其余皮瓣肌皮瓣全部成活),皮瓣坏死1例。结论采用娴熟的多学科护理知识护理该类患者,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皮瓣抗感染中的作用机制,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微循环及血管再生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1/2004-04在华北煤炭医学院病理学实验室完成,选用60只SD大鼠,制作背部6cm×4cm任意皮瓣的动物模型。术中VEGF组每个皮瓣局部注射VEGF1.0μg,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即刻注射绿脓杆菌。结果:①术后第5天VEGF组白细胞吞噬指数0.12±0.02较生理盐水组0.08±0.03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484,P<0.05);细胞内杀菌率VEGF组(78.58±1.63)%较生理盐水组(36.17±2.31)%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1.21,P<0.01)。②术后第11天VEGF组皮瓣存活面积为(66.06±5.05)%较生理盐水组(50.15±4.46)%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7.469,P<0.01)。③同一时相内肉眼及光镜观察,VEGF组皮瓣各段的病理改变较轻,真皮层发现较多毛细血管,炎细胞浸润较少。④术后第11天白细胞介素1β(IL-1β)阳性细胞数VEGF组皮瓣(18.42±4.21)/HP较生理盐水组皮瓣(29.63±4.65)/HP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650,P<0.01)。皮瓣在100倍镜视野计算血管密度VEGF组(35.64±5.41)/cm2较生理盐水对照组(16.42±4.13)/cm2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8.931,P<0.01)。结论:VEGF能改善皮瓣微循环、促进血管再生,有明显的促进任意皮瓣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