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连续胸外按压结合除颤对室颤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连续胸外按压结合除颤对室颤猝死患者的复苏效果.方法 2005-02~2009-02室颤患者行除颤加连续胸外按压,而2001-06~2005-01收治的室颤患者行连续电除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结果 与连续除颤者相比,连续性胸外按压加除颤组自主循环恢复率较高;除颤次数少;入院率增加;自主循环恢复所需时间缩短.结论 连续性胸外按压结合除颤可提高室颤猝死患者的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长时程室颤先行心肺复苏对复苏效果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7 min室颤先行心肺复苏2 min后除颤与直接除颤的复苏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建立猪闭胸电诱发室颤模型,CPR First组优先心肺复苏2 min后连续三次除颤,Shock First组直接予连续三次除颤,观察冠脉灌注压、室颤波频率和振幅变化,计算除颤成功率和自主循环恢复率.结果 CPR First组先行心肺复苏2 min后可提高初次除颤前的冠脉灌注压、室颤波的频率和振幅, CPR First组比Shock First组有高的除颤成功率和自主循环恢复率(P<0.05).结论 7 min室颤除颤前先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可明显提高复苏成功率,其机制与增加冠脉灌注,改善心脏能量储备,提高室颤波的频率和振幅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影响急诊科心肺复苏(CPR)成功的因素,并寻找影响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独立影响因素。方法以2009年3月至2012年5月院前发生的240例心脏骤停(CA)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ROSC组和Non—ROSC组的CPR开始时间、CPR持续时间、除颤次数和。肾上腺素用量等。结果全部病例ROSC成功率为42.08%,脑复苏成功率仅为3.33%。两组在年龄、性别、CPR持续时间、除颤次数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开始CPR时间、气管插管时间、肾上腺素累计用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影响CA患者ROSC的因素有心室纤颤、无脉搏电活动、电除颤次数、肾上腺素累积剂量以及CA绝对时间。结论CPR成功率与开始CPR时间和人工气道建立的早晚有密切关系。CA绝对时间、除颤、肾上腺素累积剂量是CA患者ROSC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流程化护理措施对急诊患者的抢救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急诊科收治的3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采用流程化护理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急诊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等。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时间为(50.3±5.2)min,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抢救成功率达98.9%,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护理服务和抢救技术的满意度分别为93.3%和94.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流程化护理措施有利于提高急诊患者抢救的效果,大大缩短患者的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有效、稳定的犬心脏骤停(CA)模型,为心肺脑复苏的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选用健康成年犬30只,体质量(15±2)kg,雌雄不限,麻醉后经右颈外静脉置电极导管至右心室,以5mA电流诱发室颤的方法制作CA模型,根据CA时间不同随机分为CA3 min组、CA5 min组和CA8 min组,每组10只,随后进行电除颤及标准胸外心肺复苏术,比较各组的复苏成功率及存活情况。结果诱颤后所有犬心电图均显示室颤波,动脉血压下降并失去波动;各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情况为CA 3min组:90%(9/10)、CA5min:80%(8/10)、CA8min:20%(2/10);ROSC率CA3 min组和CA5 mi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8 min组与其他2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A3rain组与CA5min、CA8 min组存活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犬经右心室导管诱发室颤制作的心脏骤停模型稳定且可靠,CA3 min后开始复苏具有较好的ROSC率和存活时间,能满足心肺脑复苏基础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组内合作式培训在实习护士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名急诊实习护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培训模式,观察组采用组内合作式培训模式,比较两组的培训效果。结果:观察组急救理论知识、单项急救操作、仪器操作及综合急救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进入工作后,抢救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急诊手术准备时间、急诊后入病房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培训满意度(除提高急救能力外)、医生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组内合作式培训可激发实习护士团队合作意识,调动学习自觉性,提高护理操作技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次体外电击除颤在冠心病心脏骤停患者抢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根据抢救方式不同,将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作者参与抢救的冠心病心脏骤停患者103例分为心肺复苏组(51例)和电击除颤组(52例);心肺复苏组采取徒手心肺复苏法实施抢救,电击除颤组在徒手心肺复苏的基础上给予多次体外电击除颤进行抢救,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抢救并发症发生率,抢救成功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即刻及24 h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B型氨基端利钠肽原(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结果心肺复苏组抢救成功率为7.84%(4/51),明显低于电击除颤组的23.08%(12/5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肺复苏组抢救并发症发生率为17.65%(9/51),明显高于电击除颤组的7.69%(4/5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抢救成功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即刻NSE、NT-proBNP和c Tn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肺复苏组抢救成功患者自主循环恢复24 h时NSE、NT-proBNP和c TnI水平明显高于同时期电击除颤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徒手心肺复苏的基础上,应用多次体外电击除颤复苏措施,可有效提高冠心病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抢救并发症发生率,提升心肌收缩泵血能力,促进心功能恢复,减轻循环暂停对机体其他重要脏器的损伤,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耳穴贴压对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eareunit,ICU)患者紧急抢救时邻床清醒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入住ICU的清醒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抢救时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干预措施(所有邻床清醒患者用围帘隔开、专职护士进行心理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耳穴贴压。观察两组患者在抢救时即刻(0min)、30min、1h心率、收缩压、血糖、血浆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指标情况的差异。结果抢救时30min、1h试验组患者各项应激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耳穴贴压对降低ICU患者紧急抢救时邻床清醒患者应激反应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急救中心出诊抢救的猝死患者7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抢救结果将其分为心肺复苏(CPR)成功组和CPR失败组两组,CPR方法按照《国际心肺部复苏2010指南》操作。比较两组患者的异同。两组患者在猝死发生到胸外压开始时间、猝死前有无人呼叫120、早期除颤时间和急救人员配合情况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PR成功组显著优于CPR失败组。而气管插管或人工呼吸开始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院前急救CPR猝死患者时,要及早到达现场,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坚持为患者进行心脏体外按压,同时进行除颤,急救人员应通力合作,可以大大提高猝死患者在院前CPR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护理人员应对院内患者猝死时的急救意识和抢救程序的掌握情况。方法:“作为第一目击人,如何应对院内猝死”,随机对全院内科和急诊科护士进行当面或电话提问,对所有回答结果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90%护士清楚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62%能明确院内心跳骤停应在3min内除颤,其中急诊和心内科组的答对率(87%)明显高于其他科(51%),P〈0.01;急诊和心内科组护士答对电除颤能量、电极部位的比例为80%,其他科护士为7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内科和急诊科护理人员基本掌握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操作步骤,但普通内科病房的护士对院内猝死的急救意识和抢救程序的认识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1.
严进军  张毅 《中国临床研究》2014,(10):1247-1248
目的观察光棒引导气管插管在困难气道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预计为困难气道拟在全麻下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光棒组(A组,n=20)和喉镜组(B组,n=20),观察记录两组的插管时间、插管次数及成功率、插管前后1 min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术后相关并发症。结果 A组一次插管成功率稍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时间短于B组(P〈0.05),A组插管前后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的MAP、HR在插管后1 min与插管前1 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在困难气道中行光棒引导气管插管简便易行,可能有利于提高插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层级培训在ICU护士培训中的效果。方法2010年3月起对ICU护士采取分层级培训,比较培训前后护士的专科护理考核情况及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结果分层级培训前后,护士在专科护理、基础护理、消毒隔离的考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医生对护士在操作技术、专业知识、抢救配合方面的满意度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分层级培训在ICU护士培训中,加强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程序的培训,提高了专科护理质量,提高了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除颤前先胸外按压对延期室颤的复苏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除颤前先胸外按压对延期室颤患者的复苏疗效.方法 将69例室颤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行胸外按压再除颤组和直接除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除颤次数、能量、首次除颤成功率、入院率、自主循环恢复率和时间.结果 胸外按压再除颤组与直接除颤组比较,先胸外按压者除颤次数及总能量减少(4.8±2.3 vs 6.5±3.6,P<0.05;1250±320 vs 1890±570,P<0.01);胸外按压再除颤组首次除颤成功率高(28.6% vs 17.6%,P<0.05),较高的入院率(28.6% vs 11.8%,P<0.05);自主循环恢复更理想.结论 胸外按压再除颤可提高延期室颤的复苏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除颤前心肺复苏(CPR)对室颤频率的影响.方法:将32只健康家猪分为4组,每组动物8只,分别制作闭胸电诱发室颤模型:A组室颤3 min后给予直接除颤:B组室颤3 min后予CPR 2 min后再进行除颤;C组室颤7 min后进行直接除颤;D组室颤7 minn后予CPR 2 min后再进行除颤.结果:室颤发生后频率随时间延长逐渐下降,1 min时室颤频率为12.3±1.8 Hz,3 min时为8.1±1.4 Hz,7 min时为6.8±1.2 Hz(P<0.05),B组和D组CPR后室颤频率显著增加(B组:13.1±2.1 Hz,D组:10.4±1.5,P<0.05).A组和B组各8例均经除颤后立即恢复自主循环.除颤后立即恢复自主循环者C组有2例、D组5例:除颤后出现无脉性心电活动,经CPR后恢复自主循环者C组有6例、D组3例(P>0.05).结论:除颤前CPR可增加室颤的频率,可改善长时间室颤的自主循环恢复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短时程亚低温对长时间室颤家猪短期复苏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取体质量34~ 36 kg左右健康雄性种猪14头,通过右心室致颤电极诱发室颤并维持11 min,之后采取人工胸外按压及球囊面罩通气,按压通气比为30:2,每2 min轮换操作者.复苏6 min后给予120 J双向波除颤,若未能获得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继续给予心肺复苏及必要时电除颤.连续复苏12 min仍无ROSC认为复苏失败.对ROSC家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常温组(normothermia group,NT)及复合降温组(combined hypothermia group,CH).CH组立即给予4℃生理盐水静脉输注并联合体表物理降温,在120 min内将核心体温降至32 ~ 34℃并维持2h后主动复温,2h将体温升至基础体温水平.记录两组家猪致颤前基础状态下血流动力学、血气及乳酸.记录ROSC后心输出量、心率、核心体温变化.每24h评估动物神经功能直至观察终点.组间比较采用Fisher检验或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两组动物基础状态下体质量、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Ph、呼气末二氧化碳水平、血乳酸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复苏过程中,两组动物在总复苏时间、首次除颤成功率、ROSC比例、首次除颤ROSC比例、总除颤次数及肾上腺素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时间上,CH组明显长于NT组[(96.00±0.00) h vs.(49.71 ±43.65)h,P=0.031],同时NT组96 h生存率亦高于N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方面,CH组在复苏后96 h内各时间段均优于N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即使2h短时程的亚低温,也可以明显改善11 min室颤家猪的短期复苏预后.  相似文献   

16.
刘海英  邹喜荣 《当代护士》2013,(10):113-114
目的 探讨肺结核大咯血患者有效的急救护理方法,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方法 将100例肺结核大咯血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50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程序;50例观察组实施急救护理程序.分析2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有无差异.结果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运用急救护理程序,对肺结核大咯血患者进行抢救,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匀浆膳营养支持护理在提高ICU患者营养和免疫状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入住ICU的72 h内,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观察组采用匀浆膳营养,比较2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1周后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以及淋巴细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胃肠功能障碍率、ICU停留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并发症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匀浆膳营养支持护理可改善ICU患者的营养和免疫状态,促进患者病情康复。  相似文献   

18.
护士对气管插管气囊管理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护士对气管插管气囊管理的认知情况。方法对我院部分科室的护士进行气管插管气囊管理认知程度的问卷调查。结果护士对气管插管气囊管理知识的认知存在不足,其中科学评估气囊压力的方法的正确率34.8%;不同科室、职称、有无ICU工作经历、有无插管护理经历的护士在气囊充气量、放气囊频次、放气囊时间的掌握程度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主管护师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低年资护士,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ICU护士掌握气囊管理相关知识程度高于其他科室护士(P〈0.05)。结论合理的气囊管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对气囊相关知识的认知是气囊管理的首要步骤。建议开展全院性的专题讲座,继续加强科室间的交叉培训,提高气囊管理的护理技术水平,提升医院的护理质量,以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9.
李贤连  徐伟宏  郑海燕  王芸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21):1662-1663,1669
目的探讨医护合作式培训对于提高ICU护士急救技能的效果。方法 制定培训计划,对我科60名护士进行为期2个月的急救培训,培训过程由医生和护士共同参与;培训前后分别对受训护士进行急救理论与急救技术操作的考核,并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培训效果。结果 60名受训护士全部完成培训和考核,培训前后护士的急救理论与操作成绩明显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问卷调查显示: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培训后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受训对象普遍认为医护合作式培训能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抢救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满足了受训人员对自我价值提升的需求。结论对ICU护士采取医护合作式培训是有效可行的,值得在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改进胃管置入方法,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将需洗胃的有机磷中毒患者根据胃管置入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比较两种置管方法的成功率。结果改良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4.59%,常规组为66.76%,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改良组总洗胃时间比常规组缩短11min,并且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通过改变常规采用的胃管置入方法,可减少患者在置管过程中的痛苦,提高置管成功率,为抢救中毒患者赢得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