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传统前交叉韧带重建造模腱骨界面愈合缓慢,造模时间较长。目的:通过在腱骨界面注入以纤维蛋白胶为载体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物,建立造模周期更短、更完善的兔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动物模型。方法:取成年新西兰兔同侧半腱肌肌腱作为自体移植材料,建立双侧前交叉韧带重建动物模型,建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纤维蛋白胶组,空白对照组和正常组。模型组在移植腱骨隧道界面注射填充以纤维蛋白胶作为载体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纤维蛋白胶组在重建术后腱骨界面仅填充纤维蛋白胶,空白对照组在重建术后腱骨界面不作任何填充,正常组则不予手术,保留正常的前交叉韧带。各组分别于术后第4和8周取材,进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与结论:模型组最大载荷和刚度在术后4和8周与纤维蛋白胶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均增强(P〈0.01)。由此可见,实验成功建立了双侧前交叉韧带重建动物模型,以纤维蛋白胶作为载体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可以在术后早期提高腱骨界面的最大载荷和刚度,促进了腱骨界面的愈合,缩短了重建动物模型的实验周期。  相似文献   

2.
背景:自体肌腱的编织方法不同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疗效有所差异,其首选治疗方法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目的:对比分析单束与双束自体肌腱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前交叉韧带断裂的病例资料,根据移植物束的构成方式将其分为2组:双束组24例,单束组24例。所有患者均在关节镜下用自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每位患者治疗后至少随访6个月,采用IKDC评分和Lysholm评分等对膝关节综合评定。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48例患者均无关节内感染、关节内积液及切口红肿等并发症。1年随访 IKDC 评分和Lysholm评分显示双束组均优于单束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关节镜下行单束和双束自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相比之下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3.
背景:前交叉韧带损伤修复采用自体腘绳肌腱还是同种异体肌腱目前在临床上的应用存在争议。目的:分析关节镜下自体肌腱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患者123例,根据移植物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自体肌腱组63例和异体肌腱组60例。治疗后随访进行Lachman试验、Lysholm评分评估疗效。结果与结论:患者均经过8个月以上随访。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稳定性均较治疗前得到明显好转,两组患者治疗后Lysholm评分、Lachman试验结果均显著好于治疗前,末次随访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结果说明自体肌腱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相近,医师应根据自身经验和患者情况灵活使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自体肌腱与人工肌腱是目前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的主要移植物,两者各有优缺点。 目的:将自体肌腱与人工韧带联合重建兔前交叉韧带,观察其在不同时间段组织学反应及生物力学改变。 设计、时间及地点:同体对照观察,于2007—09/2008—02在郑州大学骨科实验室和郑州大学生物实验室力学中心完成。 材料:SPF成年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8只由郑州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体质量2.4—31kg,平均2.8kg,雌雄不限。MB66编织线为上海施乐辉医用产品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产品。 方法:①取兔的双下肢伸趾肌腱,一个伸趾肌腱完全包裹人工韧带,另一个伸趾肌腱单纯末端编织备用。②取兔双膝内侧髌旁切口暴露关节,切断并去除正常前交叉韧带,定位上下止点,分别钻股骨和胫骨骨道,一个膝关节穿入自体肌腱与人工韧带联合肌腱(联合肌腱组),另一个关节穿入单纯肌腱(单纯肌腱组),两端钻骨桥缝线固定。分别于术后第2,4,6,8周随机抽出的7只兔,麻醉后处死。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兔重建的前交叉韧带大体观察和组织学观察结果。②两组移植物的最大拉断力。 结果:移植后第2,4周,移植物内细胞消失,呈坏死状:联合肌腱之间有炎症细胞浸润,边缘开始有细胞向中心长入。移植后第6周,移植物表面滑膜增生明显;单纯肌腱有少许变形和松弛;联合肌腱部分间隙被滑膜填充,浸润的炎症细胞减少,内部仍有界限。增生的细胞由周围向中心推进明显。移植后第8周,移植物大部分组织被新长入的细胞替代,人工韧带被滑膜完全包裹,浸润的炎症细胞基本消失,部分接触面己融合,但部分面仍有间隙:联合肌腱无变形和松弛,移植物内细胞形态,数量接近正常前交叉韧带,但纤维细胞排列杂乱,纤维有了一定的纵向性。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联合肌腱最大拉断力大于单纯肌腱(P〈0.05)。 结论:联合肌腱与单纯肌腱都经历坏死、再血管化、韧带化的改建过程,与其生物力学经历由强到弱再逐渐增强的过程相一致。联合肌腱硬度或韧性均可弥补单纯肌腱早期易松弛的缺点,晚期自体肌腱成活可弥补人工肌腱被永久性拉长或断裂的缺点。  相似文献   

5.
膝关节镜下自体髌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报告关节镜下采用中1/3骨-髌韧带-骨(BPTB)等长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10例,并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讨论.方法经临床及关节镜检查确诊的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患者10例,平均年龄22.3岁(17~26岁),取自体BPTB中1/3,关节镜下重建其ACL.术后随访时间16个月(12~20个月),参照敖英芳临床判断标准及lysholm评分评价疗效.结果临床效果优者3例,良5例,中1例,差1例.Lysholm评分术前(23.8±8.53)分,术后(88±7.48)分(P<0.01).术后3例合并膝前疼痛,其中2例接受再次关节镜手术,再次镜检证实为脂肪垫挤压综合征,均于手术后恢复.结论膝关节镜下自体髌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近期疗效肯定,术后恢复快,但膝前疼痛并发症的防治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6.
背景:关节镜辅助下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移植物主要有自体移植物、同种异体移植物和人工韧带3种,关于移植物的选择,存在较多争议。目的:评估自体健侧腘绳肌腱和同种异体肌腱两种移植物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的效果。方法:纳入2007-01/2009-01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就诊的经关节镜检查证实为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70例(70膝),分别采用自体健侧腘绳肌腱和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记录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KT-1000测量值及不良反应。结果与结论:患者随访18~24个月,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无感染、植入物断裂等并发症;同种异体肌腱移植患者有2例膝关节引流管口持续渗出,经换药半月后愈合,其余切口均一期愈合。末次随访时,自体健侧腘绳肌腱和同种异体肌腱重建患者的Lysholm评分均显著提高,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值显著减少,且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应用自体健侧腘绳肌腱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疗效相当,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背景:关节镜辅助下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移植物主要有自体移植物、同种异体移植物和人工韧带3种,关于移植物的选择,存在较多争议。目的:评估自体健侧腘绳肌腱和同种异体肌腱两种移植物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的效果。方法:纳入2007-01/2009-01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就诊的经关节镜检查证实为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70例(70膝),分别采用自体健侧腘绳肌腱和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记录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KT-1000测量值及不良反应。结果与结论:患者随访18~24个月,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无感染、植入物断裂等并发症;同种异体肌腱移植患者有2例膝关节引流管口持续渗出,经换药半月后愈合,其余切口均一期愈合。末次随访时,自体健侧腘绳肌腱和同种异体肌腱重建患者的Lysholm评分均显著提高,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值显著减少,且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应用自体健侧腘绳肌腱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疗效相当,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背景:人工韧带因其不需牺牲自体组织、无潜在传染性疾病、重建韧带后康复时间短等优点,自一面世始终受到到关注。目的:利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外应用LARS人工韧带与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从而在较大样本量的前提下评价并比较两种方法重建前交叉韧带在膝关节功能恢复和康复等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电子检索和手工检索进行文献初检,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维普期刊网(VIP)、Pubmed(medline),收集国内外关于应用LARS人工韧带与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对照研究文献,对结果进行Meta分析。其中,试验组以LARS人工韧带为材料重建前交叉韧带,对照组以自体腘绳肌腱为材料重建前交叉韧带。结果与结论:共收集国内外5个临床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病例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病例术后12个月以上Lysholm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病例术后Tegner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病例重建前交叉韧带后kt-2000/1000测量差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分析结果表明,与自体腘绳肌重建前交叉韧带相比,LARS人工韧带短期内的Lysholm评分更高,在更长时间内的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和kt-2000/1000测量差值上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关节镜下自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前交叉韧带断裂是运动医学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前交叉韧带断裂后常导致膝关节严重不稳,易继发关节软骨损伤并最终导致膝关节炎(OA) [1] 。关节镜下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损伤小,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快,是真正意义上的微创手术。现将对此手术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  相似文献   

10.
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4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目的:总结45例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经验体会。方法:关节镜下移植中1/3骨-髌韧带-骨组织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用于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关节 稳定。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5个月。Lysholm评分由术前57分提高到93分。所有患膝术前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阳性,术后2例前抽屉试验阳性,3例Lachman试验弱阳性。所有患者主观评价膝关节功能明显增进,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在关节镜直视下,能准确定位前交叉韧带解剖止点,钻制骨隧道,植入移植组织。采用界面挤压螺钉固定移植物,不需外固定。该技术具有不切开关节囊,损伤小,关节粘连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injuries are seen in children now than in the past due to increased sports participation. The natural history of ACL deficient knees in active individuals, particularly in children is poor. Surgical management of ACL deficiency in children is complex due to the potential risk of injury to the physis and growth disturbance. Delaying ACL reconstruction until maturity is possible but risks instability episodes and intra-articular damage. Surgical options include physeal-sparing, partial transphyseal and complete transphyseal procedure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management of ACL injured skeletally immature patients including the functional outcome and complications of contemporary surgical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12.
Treatment of pediatric anterior cruciate injuries have become an area of controversy sparking much debate about best management strategies. Delaying surgery until skeletal maturity has often been shown to result in unfavorable outcomes due to concomitant meniscal and chondral injuries in this population. There have been numerous techniques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ACL in the skeletally immature patient; however, most studies are limited by small patient numbers and other methodological concerns. With recent publications reporting failure rates as high as 15–25 % and growth disturbances being uncommon but now reported within almost every technical category, patient and caregiver education become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Key principles will be outlined that may help to avoid some of the pitfalls that occur when dealing with this unique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13.
背景: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感染的发生率比较低,但这种感染会导致灾难性的结果,目前对这种感染的诊断和治疗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目的:探讨导致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感染的原因、如何早期诊断,并探讨合适的治疗方案,以尽量保护膝关节的功能。方法:以"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reconstruction,infection"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2007至2012年);以"前交叉韧带,重建,感染"为检索词,检索万方数据库(2007至2012年)。以与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感染的相关文献为评价指标,纳入与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感染相关的内容,排除重复研究。结果与结论:细菌污染手术工具或者韧带移植物是导致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感染的最常见原因,移植物固定的方式和重建后感染之间可能有一定的关系。典型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感染的症状和普通的化脓性关节炎的症状类似,但有的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感染的病例并没有感染的典型表现。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感染的诊断需要依靠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和血沉)、膝关节穿刺等方法。大多数外科医师选择静脉使用敏感的抗生素、膝关节灌洗并保留移植物作为自体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后感染的首选治疗方法。当感染难以控制或者移植物看起来确实有感染迹象时应该考虑取出移植物。  相似文献   

14.
背景:前交叉韧带是膝关节内的核心结构,近年来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发生率逐渐增高.目的:就前交叉韧带的损伤机制、手术方法、移植物选择、等长重建、重建韧带翻修等问题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6-01/2009-03),以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implant、reconstruction、repair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重庆维普数据库(1996-01/2009-03)、清华同方数据库(1996-01/2009-03),以前交叉韧带、移植物、重建、修补为检索词.结果与结论:共收集200篇关于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文献,排除发表时间较早、重复及类似研究,纳入18篇符合标准的文献.前交叉韧带是稳定膝关节的重要结构,运动及日常生活中多种因素可导致其损伤,治疗不当将严重影响运动能力或丧失运动能力.为恢复膝关节结构和功能,对损伤的前交叉韧带需要进行重建已成为共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手术器械的研制创新,关节镜下重建术已成为当今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主流方法.尽管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手术方法很多,但还没有哪一种能完全复制前交叉韧带的解剖关系,手术是否能减少前交叉韧带伤后的继发损害目前还没有定论.对手术方式、移植物的选择、术后康复以及其他辅助治疗等方面仍有大量工作需要完善.  相似文献   

15.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MRI三维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I三维成像技术(M3D/cube T2WI)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正常显示和损伤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取30例正常自愿者(对照组)及11例ACL损伤病例(损伤组),在GE 1.5 T磁共振分别行MRI常规膝关节矢状面T1WI、FSE压脂T2WI(f...  相似文献   

16.
目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运动创伤。前交叉韧带形态学特点、损伤机制、手术重建、损伤康复的运动疗法以及运动疗法的基本程序等方面对损伤修复和功能重建有直接的关系。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NCBIEntrezPubmed和CNKI1974-022004-07间关于前交叉韧带相关文献,检索词:前交叉韧带损伤(injureofanteriorcruciateligament)。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有关前交叉韧带的手术重建的时机、材料和方法等。②有关前交叉韧带损伤康复的运动疗法。排除标准:文献中有重复研究、综述、Meta分析类文章。未排除文章中资料是否应用了随机、对照和盲法。资料提炼:共收集57篇相关文献,36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21篇文献,其中10篇系重复研究,5篇为综述,6篇为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检查方法。资料综合:28篇文献中,7篇文献讨论前交叉韧带的形态特点,6篇实验性文章分析前交叉韧带的损伤机制,9篇通过临床或动物实验,研究不同手术重建的时机、材料和方法等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6篇文献报道前交叉韧带损伤后的运动治疗方法。结论:为实现前交叉韧带的功能重建,不同方法各有优缺点,关键是掌握好不同的适应症,提高治疗和康复效果,恢复患者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运动创伤。前交叉韧带形态学特点、损伤机制、手术重建、损伤康复的运动疗法以及运动疗法的基本程序等方面对损伤修复和功能重建有直接的关系。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NCBI Entrez Pubmed和CNKI 1974-02/2004-07间关于前交叉韧带相关文献,检索词:前交叉韧带损伤(injures of anterior crueiate ligament)。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有关前交叉韧带的手术重建的时机、材料和方法等。②有关前交叉韧带损伤康复的运动疗法。排除标准:文献中有重复研究、综述、Meta分析类文章。未排除文章中资料是否应用了随机、对照和盲法。资料提炼:共收集57篇相关文献,36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21篇文献,其中10篇系重复研究,5篇为综述,6篇为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检查方法。资料综合:28篇文献中,7篇文献讨论前交叉韧带的形态特点,6篇实验性文章分析前交叉韧带的损伤机制,9篇通过临床或动物实验,研究不同手术重建的时机、材料和方法等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6篇文献报道前交叉韧带损伤后的运动治疗方法。结论:为实现前交叉韧带的功能重建,不同方法各有优缺点,关键是掌握好不同的适应症,提高治疗和康复效果,恢复患者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8.
本体感觉训练在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训练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将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42例按病区分为本体感觉促进组(26例)和对照组(16例),对照组应用一般康复训练方法,本体感觉促进组应用一般康复训练方法和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术后6个月进行患者位置觉测定、膝关节功能评分及关节稳定性检查。结果在被动角度重现测试中,本体感觉促进组患侧膝的总平均偏差为(4.10±1.38)°,健侧膝的总平均偏差为(3.76±1.93)°,两侧膝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侧膝的总平均偏差为(4.85±1.55)°,健侧膝的总平均偏差为(3.56±1.72)°,患侧膝的总平均偏差显著大于健侧(P<0.01)。本体感觉促进组的Lyshol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侧膝Lanchman和Pivotshift检查均为阴性。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应用强化本体感觉训练能促进下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We present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looking at the anatomy of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the biomechanical aspects of ACL reconstruction, review the outcomes of single and double bundle ACL reconstruction and present the current techniques for anatomic single bundle re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