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功能和多向分化潜能,可抑制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反应,促进软骨损伤的修复。目的: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兔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运用MRI观察软骨厚度及滑膜体积的改变,评价治疗效果。方法:选取42只新西兰大白兔,用卵蛋白制造类风湿关节炎模型,造模第4周(治疗前)取6只兔行MRI和病理检查以对照,余36只兔随机分模型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两组于治疗后1,2,3个月分别选取6只兔行MRI和病理检查。对病变膝关节的滑膜体积和软骨厚度进行MRI测量及病理学评分。结果与结论:治疗1,2,3个月,类风湿关节炎组滑膜进行性增厚,软骨厚度变薄,病理学评分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滑膜增厚程度减轻,关节软骨厚度恢复,病理学评分减低。MRI测量数据和病理学评分有相关性。提示MRI可用于评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兔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运用MRI测量软骨厚度,观察前后改变,评价治疗效果。方法:选取42只新西兰大白兔,用卵蛋白造模,造模第4周(治疗前)取6只兔行MR和病理检查以对照,余36只兔随机分为RA模型组和BMSCs治疗组,每组18只,两组于治疗后1、2、3个月分别选取6只兔行MR和病理检查。对病变膝关节的软骨厚度进行MRI测量及病理学评分,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A组经1、2、3个月后,软骨厚度变薄,病理学评分增加。BMSCs治疗组治疗1、2、3个月后,关节软骨厚度恢复,病理学评分减低。MRI测量数据和病理学评分有相关性。结论:MRI可用于评价BMSCs治疗早期类风湿关节炎关节软骨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背景:作者已对FS-3D-FISP序列诊断骨性关节炎做出研究评价,该序列对早期骨性关节炎的分级与病理有较好的一致性.目的: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兔早期骨性关节炎,运用MR观察软骨厚度及信号的改变评价治疗效果.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对照组、骨性关节炎模型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在造模后第4周左膝关节腔内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在术后第2周,1,2及3个月行膝关节核磁共振检查,每次每组随机选3只实验兔;扫描使用FS-3D-FISP序列测量膝关节软骨厚度,T2-FSE双回波序列测量T2值治疗前后改变,并取膝关节标本行病理观察进行Mankin's评分,评价兔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的效果.结果与结论:与骨性关节炎组相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MRI示关节软骨厚度接近正常,T2值减低,无关节腔积液.提示MR显示膝关节软骨厚度及信号的改变可用于评价骨性关节炎治疗前后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背景: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作为炎症递质,其水平与骨性关节炎病情相关。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性关节炎报道较少。目的:川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兔早期骨性关节炎,观察关节软骨T2值及血清肿瘤坏死闪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并进行分析。方法:将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均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模型组兔仅建立骨性关节炎模型,治疗组在造模后笫4周左膝关节腔内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膝关节腔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在治疗后第2周,1,2,3个月行左后膝关节核磁共振及血消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检查。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T2值降低,无关节腔积液;血清肿瘤坏死因了α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降低:软骨T2值变化与二者呈正相关。MRI能够反映早期关节软骨的生物学改变,可用于评价骨性关节炎治疗前后的改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关节腔内可向软骨分化,为早期骨性关节炎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5.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是被大家普遍认可的,在以往实验中也对Flk-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抑制T/B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进行了确认.目的:验证Flk-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健康10周龄雄性DBA-1(H-2K~q)小鼠18只,随机分为3组:初次免疫后细胞移植组、加强免疫后细胞移植组、模型对照组,3组小鼠均通过尾皮下注射牛Ⅱ型胶原进行初次免疫,21 d后同法进行加强免疫,建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模型.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体外分离DBA-1(H-2K~q)小鼠Flk-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初次免疫后细胞移植组小鼠在初次免疫后立即经尾静脉输注Flk-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2)×10~6个/只,加强免疫后细胞移植组小鼠在加强免疫时同法输注等量Flk-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模型对照组小鼠于初次免疫后0或21 d尾静脉输注等量生理盐水.观察初次免疫后和加强免疫后各组小鼠的爪垫增厚情况、临床评分,检测小鼠关节病理学变化及血清因子质量浓度的动态变化.结果与结论: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初次免疫后细胞移植组爪垫增厚程度及平均临床疾病得分均无明显差异(P > 0.05),均可见明显的滑膜组织损伤和炎症细胞浸润,各血清细胞因子质量浓度基本相似;而加强免疫后细胞移植组爪垫明显增厚(P < 0.01),平均临床疾病得分高达3.35分,滑膜损伤严重,毛细血管增生,在初次免疫后28 d白细胞介素6血清浓度急剧上升(P < 0.1),初次免疫后35 d白细胞介素6血清浓度又明显下降(P < 0.1).提示在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小鼠模型中,Flk-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不但未取得预期的治疗效果,还在加强免疫后细胞移植组观察到显著地关节炎症状恶化现象,其可能通过上调白细胞介素6血清浓度加重类风湿关节炎小鼠的行为症状.  相似文献   

6.
背景:以支架或干细胞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修复软骨缺损,但是研究中发现较大块的缺损修复效果还达不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基因转染后的干细胞能够不断的释放生长因子有可能够为软骨缺损研究带来突破.目的:进一步验证软骨源形态发生蛋白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会促进体内兔软骨修复.方法:从兔骨髓内分离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脂质体感染的方法将软骨源形态发生蛋白基因转染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实验组移植转染后的细胞;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移植未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空白对照组缺损区不移植细胞.术后行组织学检测及组织学评分分析修复情况.结果与结论:体内修复过程中,软骨源形态发生蛋白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了软骨再生.透明软骨填充了软骨缺损区,并且深部区域显示了软骨下成骨.透明软骨的重建区域优于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组织学评分实验组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和空白组.提示转染软骨源形态发生蛋白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促进和提高关节软骨的改建和修复.  相似文献   

7.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是被大家普遍认可的,在以往实验中也对Flk-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抑制T/B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进行了确认。目的:验证Flk-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健康10周龄雄性DBA-1(H-2Kq)小鼠18只,随机分为3组:初次免疫后细胞移植组、加强免疫后细胞移植组、模型对照组,3组小鼠均通过尾皮下注射牛Ⅱ型胶原进行初次免疫,21d后同法进行加强免疫,建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模型。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体外分离DBA-1(H-2Kq)小鼠Flk-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初次免疫后细胞移植组小鼠在初次免疫后立即经尾静脉输注Flk-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2)×106个/只,加强免疫后细胞移植组小鼠在加强免疫时同法输注等量Flk-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模型对照组小鼠于初次免疫后0或21d尾静脉输注等量生理盐水。观察初次免疫后和加强免疫后各组小鼠的爪垫增厚情况、临床评分,检测小鼠关节病理学变化及血清因子质量浓度的动态变化。结果与结论: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初次免疫后细胞移植组爪垫增厚程度及平均临床疾病得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均可见明显的滑膜组织损伤和炎症细胞浸润,各血清细胞因子质量浓度基本相似;而加强免疫后细胞移植组爪垫明显增厚(P0.01),平均临床疾病得分高达3.35分,滑膜损伤严重,毛细血管增生,在初次免疫后28d白细胞介素6血清浓度急剧上升(P0.1),初次免疫后35d白细胞介素6血清浓度又明显下降(P0.1)。提示在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小鼠模型中,Flk-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不但未取得预期的治疗效果,还在加强免疫后细胞移植组观察到显著地关节炎症状恶化现象,其可能通过上调白细胞介素6血清浓度加重类风湿关节炎小鼠的行为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手腕部MR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表现,并与临床滑膜病理指标作相关性分析,探讨MRI对评估双手、腕类风湿关节炎的严重程度及临床活动性的价值。方法对15例确诊RA患者行双手MRI检查,并与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相关性分析,测量DWI上滑膜ADC值,与滑膜穿刺活检的病理学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MRI滑膜炎评分、骨侵蚀评分、骨髓水肿评分及总分均与C反应蛋白(CRP)、可视化量表(VAS)有相关性;DWI的ADC值与滑膜病理评分具有负相关。结论 MRI能清楚显示RA手腕部小关节的病理改变。MRI可对RA的滑膜炎、骨侵蚀、骨髓水肿进行半定量化分级评分,MRI评分与临床指标有一定相关性,对双手、腕类风湿关节炎的活动性评估具有重要价值。DWI结合ADC值测量,可更加直接地反映病变关节的活动程度。  相似文献   

9.
自体骨膜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免关节软骨缺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背景: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骨膜移植等方法可促进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但其各自的成软骨能力有限,治疗效果欠佳.目的:观察自体骨膜复合向软骨细胞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软骨缺损的疗效.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8/2007-03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材料:6~8月龄新西兰白兔1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即骨膜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单纯骨膜组及空白对照组,每组6只12个膝关节标本.方法:骨膜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采用胰酶消化法采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贴壁培养,加入转化生长因子β1向软骨细胞进行诱导分化,同时进行PKH-26细胞膜免疫荧光标记.在全部兔双侧股骨内侧髁造成直径3 mm,深度3 mm的全层软骨缺损,骨膜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单纯骨膜组取同侧胫骨上段内侧骨膜,骨膜生发层朝向骨髓腔覆盖软骨缺损,骨膜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先期缝合3针,向缺损区注入1×109L-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悬液20μL,植入细胞后缝合最后1针.单纯骨膜组只进行单纯骨膜覆盖缺损处理;空白对照组只钻孔不作任何处理.主要观察指标:术后6,12周时,对缺损部位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Wakitani评分以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检测.结果:所有缝合骨膜未发现脱落,骨膜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6周时,软骨缺损已由透明软骨样修复组织填充,12周时修复组织进一步改建,且修复组织中细胞主要为带有PKH-26荧光标记的植入细胞.单纯骨膜组缺损区修复组织为乳白色,表面光滑稍微凹陷,与周围正常软骨组织之间界限清晰;空白对照组缺损区多数比较凹陷,或缺损部位形状不规则,周围软骨组织断裂.术后6,12周时,骨膜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Wakitani组织学评分均优于单纯骨膜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单纯骨膜组的评分优于空白对照组(p<0.05).同时,骨膜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修复组织内细胞周围基质Ⅱ型胶原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染色阳性,证实修复组织内的细胞为植入细胞.结论:自体骨膜复合向软骨细胞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形成透明软骨样修复组织修复关节软骨缺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超声引导下关节腔内注射雷公藤甲素纳米粒(TPN)治疗兔类风湿关节炎,探讨超声评估兔关节炎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7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诱导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后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6只)仅穿刺但不注射药物;TPN组、雷公藤甲素(TP)组和倍他米松(BS)组(每组各7只)分别于超声引导下兔膝关节腔内注射TPN、TP、BS,观察兔膝关节肿胀程度,应用超声评估兔膝关节滑膜增生、滑膜血流信号及骨侵蚀情况;分析超声指标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P组、BS组和TPN组滑膜血流的超声评分均降低,骨侵蚀的超声评分和病理评分也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TP组比较,BS组和TPN组滑膜增生的超声评分和病理评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P组、BS组和TPN组滑膜血流的超声评分和骨侵蚀的超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滑膜和骨侵蚀的超声评分与其病理评分均呈正相关(r=0.832、0.859,均P0.001)。结论超声引导下关节腔内注射TPN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好且副作用小,超声在评估治疗兔关节炎疗效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背景:以往支架材料修复骨软骨的实验大都存在骨软骨耦合界面修复不良的情况.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细胞复合动物源性骨软骨支架修复兔膝关节骨软骨复合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随机抽签分为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制作单侧膝关节骨软骨复合缺损后,实验组于骨缺损处植入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的软骨细胞与同种异体动物源性骨软骨复合支架,对照组于骨缺损处植入同种异体动物源性骨软骨支架、空白组未植入任何材料.术后4,8,12周行大体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甲苯胺蓝染色.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大体观察见复合缺损区完全修复,局部无凹陷,新生组织和周围组织融合,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见软骨缺损区由新生的透明软骨样组织修复,细胞柱状排列,极性好,软骨陷窝明显,骨缺损区由骨样组织修复,新生软骨和软骨下骨以及宿主骨界面耦合良好,甲苯胺蓝染色阳性率和组织学评分优于对照组、空白组(P < 0.05).说明诱导分化的自体软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复合动物源性骨软骨支架所构建的细胞-支架复合体能成功修复兔膝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的复合缺损,是一种理想的骨软骨复合缺损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背景:以往支架材料修复骨软骨的实验大都存在骨软骨耦合界面修复不良的情况。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细胞复合动物源性骨软骨支架修复兔膝关节骨软骨复合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随机抽签分为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制作单侧膝关节骨软骨复合缺损后,实验组于骨缺损处植入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的软骨细胞与同种异体动物源性骨软骨复合支架,对照组于骨缺损处植入同种异体动物源性骨软骨支架、空白组未植入任何材料。术后4,8,12周行大体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甲苯胺蓝染色。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大体观察见复合缺损区完全修复,局部无凹陷,新生组织和周围组织融合,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见软骨缺损区由新生的透明软骨样组织修复,细胞柱状排列,极性好,软骨陷窝明显,骨缺损区由骨样组织修复,新生软骨和软骨下骨以及宿主骨界面耦合良好,甲苯胺蓝染色阳性率和组织学评分优于对照组、空白组(P〈0.05)。说明诱导分化的自体软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复合动物源性骨软骨支架所构建的细胞-支架复合体能成功修复兔膝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的复合缺损,是一种理想的骨软骨复合缺损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3.
背景:睾酮对骨关节炎的作用尚无一致的观点,其调节软骨代谢的作用鲜有文献报道.目的:观察睾酮对膝骨关节炎雄兔关节软骨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表达的影响.方法:24 只雄兔随机分成4 组,采用改良Hulth 法建立右膝骨关节炎模型;假去势组不切除睾丸,其余3 组切除双侧睾丸.第8 周末处死假去势组和去势8 周组兔取材.第9 周开始,激素组肌注生理剂量十一酸睾酮(6 mg/kg,2 周1 次),去势16 周组正常喂养,并于16 周末处死并取材.结果与结论:大体和组织学观察显示各组兔膝关节软骨的病变程度为假去势组优于去势8 周组,激素组优于去势16 周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在所有兔膝关节软骨中均有表达,阳性细胞个数假去势组高于去势8 周组(P <0.05),激素组高于去势16 周组(P < 0.05),去势8 周组与去势16 周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睾酮可通过上调去势雄兔关节软骨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的表达,延缓软骨退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自体游离骨膜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能力. 方法 用大耳兔 32只,在股骨关节面造成 5 mm× 8 mm全层软骨缺损,分别行自体髂骨骨膜和胫骨骨膜游离移植术,术后 4及 8周取材做组织学观察比较. 结果 术后 8周自体髂骨骨膜移植侧、胫骨骨膜移植侧的优势组织性质分别为类透明软骨、幼稚软骨,前者形成软骨的质量优于后者. 结论 自体髂骨骨膜游离移植的成软骨能力优于自体胫骨骨膜,是较理想的自体骨膜游离移植取材部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在膝关节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临床及MRI检查均高度疑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106例,进一步行关节镜检查确诊,分析MRI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一致率和Kappa值.结果 与关节镜金标准结果对比,MRI对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变种类包括关节积液、滑膜增厚/血管翳形成、软骨和骨侵蚀、周围软组织病变等的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一致率和Kappa值分别为90.91%、88.10%、66.67%、97.37%、91.51%和0.712,MRI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一致率和Kappa值分别为94.74%、83.91%、56.25%、98.48%、85.85%和0.687,膝关节软骨退行性变损害的MRI分级与关节镜分级的符合率为99.06%,Kappa值为0.654,两者具有高度一致性(P<0.05).结论 MRI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有较好的一致性,并可准确判断病变种类和软骨损伤的程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和指导临床治疗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背景:脱钙骨基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临床常用的骨缺损修复材料.骨髓基质干细胞具有向骨及软骨细胞分化的潜能,适合骨软骨缺损修复.目的:观察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复合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27只兔均建立骨软骨缺损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3组:复合材料组钻孔植入复合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培养8 d的脱钙骨基质块,单纯脱钙骨基质组钻孔单纯植入脱钙骨基质块,模型对照组钻孔后不植入任何材料.取材后对修复组织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并参照Wakitani评分标准对修复组织进行评分.结果与结论:植入后12周,复合材料组修复组织呈透明软骨样,表面光滑平坦,与周围软骨及软骨下骨结合良好;单纯脱钙骨基质组有部分软骨样修复;而模型对照组仅有少量纤维性修复.植入后12周,复合材料组、单纯脱钙骨基质组修复组织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均呈阳性,修复细胞表达Ⅱ型胶原,为软骨细胞;模型对照组呈阴性表达.植入后4,8,12周,复合材料组修复效果评分均显著优于单纯脱钙骨基质组、模型对照组(P<0.01).说明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支架材料修复兔全层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对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抽取兔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扩增,将其混合于II型胶原凝胶内,再植入体内,观察其对兔膝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软骨缺损由类似于透明软骨的组织修复,3个月后未见软骨退变。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对关节软骨具有修复能力,可望成为临床上修复关节软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